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前外侧与后外侧入路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脱位的影响。方法自2007年1月~2011年9月,将入选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前外侧组及后外侧组,各50例。观察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及髋关节脱位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为15~50个月,平均29个月。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前外侧组(16%)高于后外侧组(8%),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前外侧组(0)低于后外侧组(1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手术入路对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及关节脱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癫痫部分性发作患者经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frequent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和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添加治疗的疗效并观察其前后运动皮质兴奋性的改变。方法:将36例癫痫部分性发作患者分为rTMS治疗组和0XC治疗组,在继续原有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行0.5Hz低频rTMS治疗及OXC添加治疗,分析并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癫痫发作频率,记录治疗前后的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价其皮质运动兴奋性的改变。结果:36例患者经低频rTMS治疗和0XC治疗后,临床发作减少,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MS组运动阈值(motorthreshold,MT)明显增高,皮质静息期(corticalsilentperiod,CSP)延长,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XC组仅MT增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频rTMS治疗癫痫部分性发作疗效良好,MEP能有效地反映中枢运动皮质功能状态,有助于提高部分发作性癫痫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功能磁共振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6例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纳入研究,对患者进行rTMS连续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功能磁共振检查,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在不同部位的局部一致性(ReHo)值变化,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低频振荡振幅(ALFF)进行比较;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患者的认知能力进行评价,并以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左侧额上回、右侧脑叶、右侧缘上回、左侧额中回、右侧额下回等区域ReHo值显著降低,患者左侧颞中回、右侧颞下回、左侧颞上回、右侧小脑半球等区域的ReHo值显著升高。患者右中央前回脑区在经典频段下和Slow-4频段下与治疗前比较,ALFF减弱;患者右小脑Crus2区在Slow-4频段下与治疗前比较,ALFF增强;左顶下叶角回脑区在Slow-5频段下与治疗前比较,ALFF增强。经过治疗,患者的认知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改善,MOCA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升高(P<0.05)。结论: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采用rTMS治疗可以通过调控脑区自发神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模式对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将9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5Hz组、10Hz组、伪刺激组,每组30例。3组在维持原有抗精神病药物种类及剂量不变的基础上,刺激部位均选择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区( DLPFC),刺激强度为80%运动阈值,每天1次,每周5次,共2周。治疗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和阴性症状量表( SANS)量表评定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比较,PANSS总分、阴性因子分、SAN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99,39.73,31.90;P均<0.05),10Hz组较伪刺激组PANSS总分、阴性因子分、SANS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q=-5.60,-5.70,-7.67;P均<0.05);10Hz组较5Hz组PANSS总分、阴性因子分、SANS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q=-4.97,-5.80,-7.40;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10Hz组PANSS总分、阴性因子分、SAN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5,-7.03,-7.23;P均<0.05);5Hz组和伪刺激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SAN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0Hz rTMS模式能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表情识别过程中前额叶皮质(PFC)氧合血红蛋白(HbO)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5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汉族ASD儿童15例,平均年龄为(73±25)月。用fNIRS检测进行表情识别任务时PFC的HbO浓度,经12周rTMS治疗后复测fNIRS;rTMS刺激部位包括左侧Broca区、左侧额前、左枕叶,频率为1Hz。结果:治疗后,ASD儿童识别高兴表情时,左背外侧PFC的HbO水平下降(P0.05),右背外侧PFC的HbO水平升高(P0.05);识别悲伤表情时,各通道HbO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识别中性表情时,左腹外侧PFC(P0.05)、左后侧PFC(P0.01)HbO水平下降,左背外侧PFC、右眶额叶HbO水平升高(均P0.05)。结论:低频rTMS可能影响ASD儿童表情识别过程神经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与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方法70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常规口服胺碘酮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厄贝沙坦组35例,氨氯地平组35例,随访12个月,一级终点为房颤复发。观察两组降压疗效、人组后房颤复发情况及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LA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W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结果两组均能显著降低血压,厄贝沙坦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1.4%,氨氯地平组为48.6%,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组治疗12个月后患者LADd、IVST、LVPVT较治疗前均有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氯地平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厄贝沙坦在有效降低血压、逆转左室肥厚的同时,可延缓左房扩大,改善心房的电重构,从而减少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左乙拉西坦对于不同类型癫痫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各种不同发作类型的64例癫痫患儿分为单药治疗组47例和添加治疗组17例。单药治疗组应用左乙拉西坦治疗,添加治疗组因之前用药未能控制癫痫发作进而添加左乙拉西坦进行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结果。结果:单药治疗组有效率为83%(39/47例),添加治疗组为65%(11/17例),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8,P〉0.05)。部分性发作总有效率为85%(34/40例),全面性发作总有效率为63%(15/24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3,P〈0.05)。此外,简单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婴儿痉挛、强直阵挛发作以及肌阵挛发作的有效率均在60%以上。单药治疗组与添加治疗组不良反应均较少且轻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各型癫痫均有良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功能连接方法观察原发性失眠患者静息态下的背外侧前额叶的异常功能连接。方法:采集33 例原 发性失眠患者以及33 例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的功能磁共振图像,以背外侧前额叶为感兴趣区 域,与全脑其他体素进行功能连接分析,得到两组之间功能连接的差异脑区,再对异常功能连接脑区与临床的量表分 数做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发现失眠患者左侧背外侧前额叶与左侧枕下回、右侧枕下回、右侧枕中回、右侧 颞叶、左侧额中回,左侧额下回以及右侧梭状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P<0.05,体素簇个数≥100,FDR校正),与左侧前 扣带皮层、右侧海马旁回、右侧脑岛、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右侧顶上回、右侧中央后回以及右侧中央前回之间的功能连 接减弱(P<0.05,体素簇个数≥100,FDR校正)。并且左侧背外侧前额叶与左侧枕叶下回的功能连接值与睡眠状况自评 量表分数成正相关(P=0.035)。结论:原发性失眠患者背外侧前额叶与大脑多个脑区出现异常的功能连接,可能为理 解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神经机制提供一些新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氧疗法(Ozone therapy)联合化疗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Tn1/Tn2漂移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方法:67例初治NHL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化疗同时联合三氧(Ozone,O3)治疗,采用q自血回输(Major O3 auto-haemotherapy,MAH)和O3直肠注气疗法(Rectal O3 gas insutfiation,RI),应用两个周期。对照组单用相同化疗方案治疗。两组均化疗两周期,化疗前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IL-4的表达,分别反应1h1、Th2细胞的数量,同时评价疗效以及肿瘤标志物LDH和β2-MG水平的变化。结果:①NHL患者Tn1细胞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Th2细胞比例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Tn1/Tn2比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治疗组Tn1细胞较治疗前升高(P〈0.05),Th2细胞与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Tn1/Th2较治疗前升高(P〈0.05),LDH和β2-MG较治疗前降低;③对照组1h1细胞较治疗前降低(P〈0.05),Th2细胞较治疗前升高(P〈0.05),Tn1/3h2和LDH较治疗前降低(P〈0.05),β2-MG与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1h1细胞高于对照组,Th2细胞、LDH和β2-MG低于对照组,Tn1/Th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治疗组完全缓解率(CR)64.9%,部分缓解(PR)29.7%,有效率(CR+PR)94.6%;对照组CR40.0%,有效率70.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CR率及有效率明显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L患者外周血CD4^+淋巴细胞向Th1细胞的分化明显减少,向Th2细胞的分化无明显变化,Tn1/Th2平衡失调并向Th2方向漂移。受化疗打击后Tn1反应向Th2漂移,抗肿瘤免疫功能进一步降低,O3可使化疗后Tn1/3h2平衡向1h1方向漂移。O3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比,可以提高淋巴瘤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经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恩他卡朋添加治疗前后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改变。方法:用rTMS及恩他卡朋添加治疗PD患者,记录治疗前后患者UPDRS评分,并行运动诱发电位检查。结果:经rTMS及恩他卡朋添加治疗后,PD患者UPDR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RMT明显增高,CL、CSP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P有助于PD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1.
抑郁症治疗前后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青年重性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的脑白质纤维及认知功能变化。方法:对11例重性抑郁症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0周评定24项汉密尔顿量表(HAMD24)、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韦氏记忆量表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扫描,并与11例健康对照比较。结果:(1)抑郁组治疗后的WCST成绩(完成分类数:4.0&#177;2.1、应答错误数:43.2&#177;18.8、持续性错误数:22.8&#177;16.0)较治疗前明显改善(1.6&#177;1.6、67.9&#177;20.0、51.5&#177;24.8,P=0.001、0.000、0.003),而瞬时记忆力(顺背及倒背)治疗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HAMD总分治疗后低于治疗前(16&#177;14/54&#177;13,t=6.60,P〈0.001);治疗后抑郁组与健康对照组WCST和记忆力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治疗后抑郁组在右额叶下(26;13;-11,52像素)及左胼胝体区(-8;26;-1,48像素)白质的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较疗前升高,但同健康对照组相比,左颞叶下(-32;-52;15,34像素)、右扣带回(18;-25;28,118像素)及右脑岛叶(32;-4;17,39像素)区域白质的FA值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降低(P〈0.001,像素〉30)。结论:抑郁症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后脑白质纤维亦有一定的恢复,但同正常人相比,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白质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和利培酮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精神行为症状( BPSD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且伴有BPSD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25例),研究组患者接受20次5HZ rTMS,对照组接受利培酮治疗,两组治疗期间维持原有的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前及治疗2周和6周后进行神经精神科问卷( 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 ,NPI)和简明精神状态检查( MMSE)等评分观察疗效。结果:45例患者完成治疗,治疗6周后两组NPI得分均有降低,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达统计学意义( t=12.18,2.29;P<0.05);两组间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68,0.42,0.66;P>0.05);两组的MMSE评分有所上升,治疗6周后两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2.92;P<0.05)两组间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0.17,0.92,0.26;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能是控制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BPSD的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感染后咳嗽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n=75)和对照组(n=75)。对照组给予复方甲氧那明治疗,酌情应用阿奇霉素;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睡前口服,疗程均为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日间、夜间及全天咳嗽症状积分,记录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日间、夜间及全天咳嗽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日间咳嗽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0.41±0.25比1.97±0.63,对照组:0.52±0.31比1.82±0.71,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夜间咳嗽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0.32±0.18比2.01±0.58,P〈O.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夜间咳嗽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全天咳嗽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0.73±0.62比3.98±1.25,对照组:1.72±0.98比3.74±1.41,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3%(7/75)、10.7%(8n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4,P〉O.05)。结论孟鲁司特钠可有效控制感染后咳嗽,尤其是感染后夜间咳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奈达铂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食道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80例晚期食道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奈达铂联合多西他赛治疗,其中奈达铂25mg/(m2·d)第1~3天给予;对照组:采用顺铂联合多西他赛治疗,其中顺铂25mg/(m2·d)第1~3天给予,两组均在第1天给予多西他赛75mg/m2,21天为1个周期。化疗2个周期后按WHO标准评价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4例,稳定18例,进展6例,有效率为40.0%(16/40);对照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6例,稳定16例,进展6例,有效率45.0%(18/4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消化道不良反应分别为10.0%和30.0%;肾毒性分别为0和15.0%,血小板下降分别为30.0%和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减少分别为70.0%和6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奈达铂联合多西他赛方案与顺铂联合多西他赛方案治疗晚期食道癌的疗效相近,在毒副作用方面多西他赛联合奈达铂方案耐受性良好,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陈建华 《医学信息》2006,19(6):1041-1043
目的分析比较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手术与内科保守治疗预后。方法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立体定向手术,筛选出在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入院意识状态与此相匹配的80例资料完整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死率:立体定向手术组21.0%,内科保守治疗组30.0%,两组相比有差异性(P〈0.05)。生存质量:6个月随访,神经功能恢复轻残、重残方面两组差异显著(P〈0.01),而在恢复中残方面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立体定向手术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死率,提高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颈静脉滤器植入联合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临床入选82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分成2组,每组41例,其中研究组在放射介入引导下行颈静脉滤器植入联合足背静脉加压溶栓,对照组单独采用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治疗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研究组的溶栓时间和应用尿激酶总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溶栓前后大腿和小腿周径缩小长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大(19〈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73%,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7.81%,两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36.59%,研究组患者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34.15%,两组相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颈静脉滤器植入联合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功能连接方法观察慢性失眠患者静息态下蓝斑的异常功能连接。方法:采集49例慢性失眠患者以及47例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的功能磁共振图像,以蓝斑为感兴趣区域,与全脑其他体素进行功能连接分析,得到两组之间功能连接的差异脑区,再对异常连接脑区的功能连接值与临床量表分数做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慢性失眠患者蓝斑与右楔前叶皮质、右后扣带回皮质、左颞中回皮质、左距状沟周围皮质、右眶部额上回皮质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P<0.05, FDR校正),并且蓝斑与左颞中回皮质之间功能连接值与抑郁自评量表呈正相关(P=0.021)。结论:慢性失眠患者蓝斑与多个脑区(主要是默认模式网络)出现的异常功能连接,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慢性失眠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可能为失眠的高度唤醒假说提供新的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米氮平治疗伴抑郁的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伴抑郁的心血管神经官能症患者随机分为米氮平组和氟西汀组,进行为期42天的治疗观察。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心血管神经症积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TESS、体检及实验室检查评价安全性,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14、28、42天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两组治疗后HAM/)和心血管神经症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第7天,米氮平组HAMD量表总分、焦虑评分、迟滞评分、睡眠紊乱评分、心血管神经症积分均较氟西汀组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结束时,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经过42天治疗,有效率和治愈率米氮平组分别为83.3%和66.7%,氟西汀组分别为80.0%和63.3%,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评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氮平治疗伴抑郁的心血管神经症有效而安全,且起效时间早于氟西汀。  相似文献   

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于  陈建英  关键 《医学信息》2006,19(3):472-474
目的观察研究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选取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2组,其中50例用葛根素注射液静脉滴注作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连续10天。结果心绞痛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两组分别为92%和90%(P〉0.05),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0%和76%(P〉0.05)。观察组血流变检查示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比,血浆粘度均显著下降,且其血流变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左室重量(LVM)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及QTd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作用。方法:检测146例患者的QT、JT、OTc、JTc离散度和超声心动图,其中98例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的复极离散度大小与左室重量呈正相关,伴左室肥厚者(LVH组)的QTd大于无左室肥厚者(对照组)(P〈0.01),有持续性室速发生者(SVT组)的复极离散度大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对照组)(P〈0.01),仅有室性期前收缩者(VPC组)的QTd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复极离散度的大小主要与左室重量有关,伴左室肥厚者的心性猝死率增加可能与QTd的增大有关,QTd的变化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