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膝下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40例膝下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6年1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40例下肢膝下动脉闭寨患者41条患肢行44次腔内治疗,平均年龄(76±6)岁,治疗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足背动脉0.39±0.20,胫后动脉0.39±0.23,严重下肢缺血(criticallimb ischemia,CLI)占80.49%(33/41).结果 治疗后ABI足背动脉提高了 0.43±0.22(P<0.01),胫后动脉提高了0.43±0.25(P<0.01).35例36条肢体获随访,平均随访(6±3)个月,Fontaine Ⅰ级与Fontaine Ⅱ A级肢体共计28条,占77.78%,CLI降至19.44%(7/36),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随访时ABI足背动脉0.63±0.22,胫后动脉0.56±0.2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及随访时患肢的足背动脉与胫后动脉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组围手术期截肢率为0,围手术期死亡率2.5%,总死亡率15%,保肢率100%.结论 膝下动脉腔内治疗后疗效和平均随访6个月的疗效均令人满意;膝下动脉腔内治疗可以成为膝下动脉闭塞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可能因素与操作技巧。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6月,89例(113条患肢)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对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BI)、并发症发生率和累计通畅率进行分析。结果成功开通病变肢体共106条,技术成功率93.8%。36条(34.0%)患肢出现并发症。75例患者(共92条下肢)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6.8%。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平均ABI分别为0.74±0.39、0.68±0.38和0.66±0.31,与术前比较(0.43±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64.6%、72.4%和81.5%。结论 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熟练的腔内操作技术和规范的术后指导是提高技术成功率和维持动脉早中期通畅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TASCⅡC、D型股胭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可能因素与操作技巧.方法 2009年1月~20lO年6月,89例(113条患肢)TAsCⅡC、D型股胭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对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BI)、并发症发生率和累计通畅率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开通病变肢体共106条,技术成功率93.8%.36条(34.0%)患肢出现并发症.75例患者(共92条下肢)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6.8%.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平均ABI分别为0.74±0.39、0.68±0.38和0.66±0.31,与术前比较(0.43±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64.6%、72.4%和81.5%.结论 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熟练的腔内操作技术和规范的术后指导是提高技术成功率和维持动脉早中期通畅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1月应用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34例患者(42条患肢)。原发狭窄性病变28条患肢,支架内再狭窄病变4条患肢,闭塞性病变10条患肢,病变长度(126±85)mm,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晚期管腔损失(LLL)、最小管腔直径(MLD)、再狭窄率、临床驱动靶血管血运重建率(TLR)、踝肱指数(ABI)以及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34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患者术后MLD、AB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术后6个月随访LLL为(0.08±0.94)mm、靶病变再狭窄率为9.52%(4/42)、TLR为2.38%(1/42),Rutherford分级均较术前得到改善。3例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2例动脉夹层,使用直径稍大球囊压迫,夹层消失,1例血管破裂,植入Viabahn覆膜支架。结论: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足底弓腔内成形技术治疗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12年10月~2014年1月,对12例(14条患肢)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采用足底弓腔内成形技术,顺行或逆行成功通过病变,对闭塞段行球囊扩张治疗。观察术后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评分,踝肱指数(ABI),患肢侧足背经皮氧分压(Tc PO2)和溃疡愈合情况。结果 9例(11条患肢)技术成功,除1例术后2个月死于脑血管意外外,其余8例(10条患肢)随访6个月,缺血症状无复发,VAS、ABI、Tc PO2分别从术前的5.68±1.09,0.60±0.04,(25.71±5.25)mm Hg,改善至术后6个月的0.44±0.27,0.87±0.05,(35.90±5.28)mm Hg(P0.05),动脉搏动评分明显提高(P=0.004)。溃疡均愈合,未出现相邻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1例技术不成功者因疼痛无缓解,感染未控制,行小腿截肢术。结论经足底弓腔内成形对治疗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具有良好前景,但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股浅动脉慢性闭塞性(CTO)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逆行穿刺入路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复杂股浅动脉CTO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条件的126例患者中男性81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65.3±9.7)岁,共178条股浅动脉,平均闭塞长度(17.3±7.8)cm。所有患者均采用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导丝配合导管逆向开通股浅动脉闭塞段,必要时行对侧腘动脉穿刺使用SAFARI双向开通技术,建立轨道导丝并全身肝素化后行球囊并支架置入。结果:178条股浅动脉CTO病变中172条血管开通成功,技术成功率96.6%。术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明显提高(0.93±0.21 vs0.38±0.19,P0.01),提高幅度0.15;随访1年ABI值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191处穿刺点共31处(16.2%)发生并发症,均不需要手术或介入处理。随访1年累计一期通畅率82.8%,辅助通畅率93.1%,二期通畅率97.4%。结论: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股浅动脉CTO病变安全有效,可作为股动脉的替代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置入治疗泛大西洋协作组(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ⅡC、D级股动脉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对24例患者(共27条股动脉,C级21条,D级6条)进行腔内治疗,开通成功后应用球囊扩张闭塞段并置入自膨式支架。结果成功开通25条股动脉,开通率92.6%(25/27),2条股动脉因病程较长、病变段钙化严重未能开通而行开放外科旁路术。25条股动脉共置入支架62枚。6条患肢的间歇性跛行距离由术前的61 m(30~150 m)增加至术后7天的560 m(300~950 m)(t=3.54,P=0.018)。12条患肢的疼痛消失,5条患肢疼痛可忍受,2条患肢疼痛偶尔需口服止痛药物缓解。所有患肢皮肤颜色变红润,腘动脉、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明确。踝肱指数由术前0.36±0.12增至术后7天的0.78±0.25(t=2.16,P=0.038)。19例(21条股动脉)随访4~25个月(平均9.8月):4例各有1条股动脉分别于术后7、11、12和15个月时出现支架内狭窄及血栓形成,其中3例经导管溶栓和球囊扩张后症状缓解,另1例行股腘动脉旁路术后症状缓解,其余15例(17条患肢)均无缺血症状加重表现。结论腔内支架治疗TASCⅡC、D级股动脉病变具有安全和微创的优点,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闭塞行腔内治疗和旁路转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67条肢体)股腘动脉闭塞(TASCⅡC/D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腔内治疗41例(47条肢体,腔内治疗组),旁路转流术19例(20条肢体,旁路转流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行走时间、踝肱指数(ABI)及随访1~4年的通畅率及保肢率。结果腔内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行走时间明显少于旁路转流术组(P0.01);两组术后ABI及技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的随访,腔内治疗组一期通畅率与旁路转流术组的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6%vs 50.0%,P0.05);术后18~48个月的随访,腔内治疗组二期通畅率及保肢率高于旁路转流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5%vs 50.0%,P0.05)。结论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术治疗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患者在短期内均能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及较好通畅率;但腔内治疗有着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且具有可重复操作性,有助于提高患肢远期血管通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腔内技术治疗TASCC、D级髂动脉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77例TASCC、D级(共89条髂动脉)行腔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ASCC级病变63例,TASCD级病变14例。结果 3条髂动脉未能开通闭塞段,开通率为96.6%。23条髂动脉行单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其余63条髂动脉置入支架。共置入支架104枚。踝肱指数由术前0.20±0.14增至术后7天的0.71±0.21(P=0.02)。主要并发症发生率3.9%。64例(78条髂动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83.1%;平均随访时间23(6~53)个月,其1、2、4年肢体通畅率分别为88%、84%和70%。结论腔内治疗TASCC、D级髂动脉病变安全微创,其短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9%.保肢患者中重症下肢缺血占13.0%,随访时踝肱指数足背动脉0.66±0.26,胫后动脉0.64±0.25,与术前和术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自体静脉和复合血管、股-小腿动脉直接旁路和股-腘-小腿动脉序贯旁路在保肢率和旁路血管通畅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小腿动脉为流出道的旁路术对于腔内治疗失败或长段、多节段动脉闭塞濒临截肢者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加强术后随访和早期干预有助于提高二期通畅率和保肢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