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与头痛宁胶囊在慢性偏头痛治疗中的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126例慢性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头痛宁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头痛宁胶囊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偏头痛疼痛程度、每月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以及SAS、SD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偏头痛VAS评分、每月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以及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头痛宁胶囊治疗慢性偏头痛的效果显著,可改善偏头痛发作症状,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免疫自血疗法在偏头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免疫自血疗法治疗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得分、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VAS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观察组患者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VA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免疫自血疗法可有效提高偏头痛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其偏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VAS得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维生素B1片及谷维素片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72例偏头痛患者分为治疗组(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维生素B1片及谷维素片)与对照组(单用氟桂利嗪胶囊),每组36例。治疗2个月后统计总有效率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头痛感受等。结果治疗30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0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对照组为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头痛感受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维生素B1片及谷维素片可有效治疗偏头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探索不同的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观察氟哌塞吨与普利曲新合剂(商品名黛力新)对不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的偏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14例不伴有抑郁和焦虑的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用黛力新,对照组用氟苯桂嗪,共治疗8周,观察两组头痛发作次数和头痛持续时间及头痛程度。结果:对照组2例,治疗组3例因症状减轻两周后自行停药而脱落犤脱落率4%(2/54),5%(3/60)犦。治疗组8周后头痛发作次数(0.5±0.5)次/周和持续时间(0.5±0.5)h较治疗前犤(1.6±0.8)次/周,(6.9±3.1)h犦明显好转(t=5.5,3.4,P<0.01);对照组8周后头痛发作次数(0.6±0.5)次/周较治疗前(1.2±0.8)次/周好转(t=3.2,P<0.01),持续时间(1.7±1.7)h较前(6.0±3.6)h缩短(t=2.01,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发作次数(t=2.12,P<0.05)和持续时间(t=2.09,P<0.05)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对照组头痛程度分级要低于治疗组(z=3.56,P<0.01)。结论:对不伴有焦虑和/或抑郁的偏头痛患者使用氟哌噻吨与普利曲新合剂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以天麻钩藤饮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配伍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偏头痛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予天麻钩藤饮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配伍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头痛程度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且观察组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发作频次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头痛情况均得到显著改善,且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天麻钩藤饮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配伍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减少发作频次,缓解头痛程度,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头痛宁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对偏头痛患者症状改善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86例偏头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痛宁胶囊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指标(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头痛程度)、脑血流速度[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和基地动脉(BA)]、5-羟色胺(5-HT)水平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头痛程度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ACA、MCA、PCA、VA、BA平均速度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5-HT与CGRP水平均改善,且观察组5-HT水平高于对照组,CG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痛宁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可提高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利于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血流速度,促进脑部微循环,减轻和控制偏头痛发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患者效果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2月收治的偏头痛10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单药组两组各51例。联合组予氟桂利嗪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单药组仅予氟桂利嗪治疗,均治疗10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3个月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程度,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后动脉(PCA)血流速度,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两组组内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内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VAS评分治疗后3个月低于或短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1个月低于或短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1和3个月,联合组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VAS评分低于或短于单药组(P0.01)。治疗结束后,MCA、ACA和PCA血流速度两组均慢于治疗前,且联合组慢于单药组(P0.05或P0.01)。治疗期间,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桂利嗪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患者可提高临床效果,改善脑血管血流速度,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氟哌噻吨与普利曲新合剂治疗偏头痛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探索不同的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观察氟哌塞吨与普利曲新合剂(商品名黛力新)对不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的偏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14例不伴有抑郁和焦虑的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用黛力新,对照组用氟苯桂嗪,共治疗8周,观察两组头痛发作次数和头痛持续时间及头痛程度。结果:对照组2例,治疗组3例因症状减轻两周后自行停药而脱落[脱落率4%(2/54),5%(3/60)1。治疗组8周后头痛发作次数(O.5&;#177;O.5)次/周和持续时间(O.5&;#177;O.5)h较治疗前[(1.6&;#177;O.8)次/周,(6.9&;#177;3.1)h]明显好转(t=5.5,3.4,P&;lt;O.01);对照组8周后头痛发作次数(O.6&;#177;O.5)次/周较治疗前(1.2&;#177;O.8)次/周好转(t=3.2,P&;lt;O.01),持续时间(1.7&;#177;1.7)h较前(6.O&;#177;3.6)h缩短(t=2.O1,P&;lt;O.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发作次数(t=2.12,P&;lt;O.05)和持续时间(t=2.09,P&;lt;O.05)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对照组头痛程度分级要低于治疗组(z=3.56,P&;lt;O.01)。结论 对不伴有焦虑和/或抑郁的偏头痛患者使用氟哌噻吨与普利曲新合剂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4):2616-2617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晕痛定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慢性偏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94例慢性偏头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病人给予晕痛定胶囊+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对照组46例予以盐酸氟桂利嗪治疗;以治疗初始、治疗后2w及4w作为观察节点,观察治疗效果并做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2W和4W后比较,头痛程度评分(VAS)和持续时间均明显减少(P0.05);通过两组相比较,治疗组头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较对照组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晕痛定胶囊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慢性偏头痛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可作为临床治疗偏头痛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1):3964-3966
比较并分析阿司匹林和尼莫地平用于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选取行偏头痛治疗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偏头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疼痛评分(VAS)及治疗总有效率与并发症(皮肤瘙痒、皮疹、头晕头痛、其他并发症)。并于3、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发作次数及复发率。两组治疗前偏头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偏头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疼痛评分(VAS)均有所好转,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87%VS 76.92%)、并发症低于对照组(10.26%VS 30.77%)、随访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偏头痛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且长期使用效果优于尼莫地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调神针刺法预防性治疗偏头痛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疼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90例,随机将其分成对照1组、对照2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1组进行调肝针刺法+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对照2组进行安慰针刺法+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研究组则进行调神针刺法+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的VAS评分及治疗前、后的头痛症状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评分。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1、2组,对照1组显著的明显高于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后1、3个月,研究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1、2组,对照1组低于对照2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的头痛症状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的头痛症状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1、2组,对照1组低于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神针刺法+盐酸氟桂利嗪对偏头痛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痛疼症状,缩短头痛持续时间,减少发作频率,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天麻素联合氟桂利嗪预防偏头痛发作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半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凡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予以氟桂利嗪5 mg/次,1次/日,睡前服用;天麻素胶囊50 mg/次,3次/日;连续服用30天;对照组:氟桂利嗪5 mg/次,1次/日,睡前服用,连续服用30天.观察治疗前后头痛发作频率、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变化,评价预防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头痛发作频率、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试验组受试者治疗后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天麻素联合氟桂利嗪预防偏头痛发作的效果及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偏头痛寒凝血瘀挟风证的疗效及特点,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有效的方法和实证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2月符合偏头痛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头痛"寒凝血瘀挟风证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艾灸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头痛评分、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最长持续时间、头痛伴随症状积分和止痛药服用情况及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4周及停止治疗4周后,治疗组头痛评分、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最长持续时间和头痛伴随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止痛药停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次治疗后1 h即刻头痛评分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和综合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结合针刺疗法能明显缓解患者头痛发作时的症状(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及头痛发作次数,减少止痛药的服用量,缓解头痛伴随症状。热敏灸结合针刺疗法可以有效治疗偏头痛寒凝血瘀挟风证,对头痛主要症状、伴随症状及中医证候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有较好的即时镇痛效应和可靠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痛宁胶囊与西比灵联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头痛宁胶囊和西比灵,对照组用西比灵,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控制显效率91.67%,对照组控制显效率75%。结论头痛宁胶囊联合西比灵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单独一组应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高红菊 《当代护士》2017,(11):15-17
目的分析偏头痛患者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本院就诊的100例偏头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VAS评分、头痛发作时间。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头痛发作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头痛发作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偏头痛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能减轻疼痛,缩短发作时间,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普瑞巴林联合布洛芬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8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普瑞巴林治疗,研究组给予普瑞巴林联合布洛芬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头痛频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头痛持续时间以及血清内皮素-1(ET-1)、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ET-1、5-HT及CG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偏头痛患者应用普瑞巴林联合布洛芬治疗可有效增强疗效,进一步降低头痛频率,有效缓解头痛程度,使头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并改善患者多项血清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针、药并用治疗顽固性偏头痛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2016年1月到2019年12月共收治的80例顽固性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中药治疗方案,研究组患者在中药治疗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VAS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针灸联合中药治疗能够减少患者头痛发作频率与头痛持续时间,减少患者的疼痛感,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偏头痛寒凝血瘀挟风证的疗效及特点,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有效方法以及实证参考。 方法:筛选符合偏头痛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头痛”寒凝血瘀挟风证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临床研究。分为治疗组(热敏灸联合针刺组)和对照组(传统艾灸联合针刺组),每组各30例。各组患者每2日治疗一次,共治疗4周。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的综合疗效有效率、中医证候有效率、头痛VAS评分、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最长持续时间、头痛伴随症状积分和止痛药暴露程度,评估热敏灸结合针刺疗法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特点。 结果:治疗4周末及停止治疗4周末治疗组头痛VAS评分(P<0.05)、偏头痛发作频率(P<0.05)、头痛最长持续时间(P<0.05)、头痛伴随症状积分(P<0.01)、止痛药停减率(P<0.05)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第一次治疗后1小时即刻头痛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4周末治疗组中医证候有效率(P<0.05)、综合疗效有效率(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热敏灸结合针刺疗法能明显缓解偏头痛发作时的症状(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以及偏头痛发作次数,减少止痛药的服用量,缓解头痛伴随症状减轻偏头痛中医证候和综合症状。研究揭示热敏灸结合针刺疗法可以有效治疗偏头痛寒凝血瘀挟风证,对头痛主要症状、伴随症状及中医证候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有较好的即时镇痛效应和可靠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治疗前庭型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VM患者124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1例。观察组予氟桂利嗪联合TENS治疗,对照组仅予氟桂利嗪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2个月首次发作头痛、眩晕程度,头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眩晕程度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估;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2个月头痛、眩晕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两组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SF-36)评分;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2.30%(P<0.01);治疗后随访2个月首次发作时两组VAS评分和DH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VAS评分和DHI评分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随访2个月两组头痛、眩晕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头痛、眩晕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改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结束时两组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SF-36评分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治疗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桂利嗪联合TENS治疗VM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头痛及眩晕的程度、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治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托吡酯在偏头痛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元放电和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1月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个月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和头痛评分。结果:通过比较2组治疗后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及头痛评分均少(短)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2个月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及头痛评分,均少(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脑蛋白变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α波频率降低、δ波增多及θ波增多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中中脉及后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托吡酯用于偏头痛患者中有助于减少偏头痛发作次数,改善神经元放电及脑血流速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