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毒品引起破伤风患者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0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静脉注射毒品引起破伤风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名患者均治愈.结论:良好的镇静肌松控制痉挛,尽早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保持气道通畅和营养支持能有效提高破伤风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重型破伤风患者多因膈肌及呼吸肌群痉挛致窒息。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重型破伤风的重要措施,做好气管切开术的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院感染科自1990-2003年,采用气管切开术抢救重型破伤风50例,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肌松剂用于破伤风行气管切开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症破伤风病死率高,行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重症破伤风的一项重要措施,但由于重症破伤风患者常因频繁大抽搐而引起喉痉挛窒息,特别是刺激咽喉部时更易诱发,这给气管切开术带来很大的危险性。我院自1992年起对6例重症破伤风患者采用一种稳妥的方法行气管切开术,即先用肌肉松弛剂,然后行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在人工正压呼吸的基础上行气管切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6例患者均被抢救成功。作者介绍了这种气管切开术方法及护理,并附有典型病例介绍。  相似文献   

4.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自伤口侵入人体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临床症状主要是牙关紧闭,苦笑面容、全身或局部肌肉强直性收缩或阵发性痉挛。当痉挛发作时面色青紫、大汗淋漓、口吐白沫、四肢抽搐。患者的神志一般是清醒的,因此患者极度痛苦。严重时可引起窒息甚至死亡,若能积极治疗和护理可减轻病人痛苦,降低死亡率,护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破伤风是外科感染中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病死率高,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肺部并发症和窒息。气管切开既能预防喉痉挛引起的窒息,也能改善肺部通气功能,有利于气管分泌物的清除和控制肺部感染,是救治破伤风的重要措施。而气道开放后呼吸道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传统的常规护理常因痰液粘稠、气道湿化不足而形成痰痂致呼吸困难。现采用24h持续雾化或持续气管套管内滴入湿化液冲洗方法,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伤致甲沟炎并发破伤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成年人外伤致甲沟炎并发破伤风患者的临床资料。伤后均未及时行TAT预防注射,采用非特异性的综合疗法治疗。结果7例全部治愈。结论外伤致甲沟炎并发破伤风患者在早期应彻底清创,预防性使用TAT;治疗中使用安定控制抽搐和解除痉挛,适当把握气管切开指征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保证能量供给,可提高破伤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气管切开术是为解除或预防喉部及气管上部阻塞性呼吸困难或窒息的一种急救手术,对外科某些疾病如重型颅脑损伤、破伤风等能起到治疗和预防合并症的作用。气管切开后可达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感染的目的。现将45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  相似文献   

8.
陈海珍  许媛  曹晓丽 《全科护理》2008,6(14):1313-1313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人机体所致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是由细菌外毒素引起的以局部和全身性肌强直痉挛、抽搐为特征的一种毒血症。一切开放性损伤,如火器伤、开放性骨折、烧伤、细小的木刺或铁钉刺伤均可引起破伤风。我院于2007年10月26日收治1例破伤风的病人,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气道痉挛是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之一[1]。笔者发现一部分长期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2]易并发以大气道为主的气道痉挛。可迅速引起患者通气障碍,严重缺氧,导致病情加重,危重患者甚至发生呼吸、心跳骤停,需及时救治。本文从护理角度出发,探讨长期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并发大气道痉挛的危险因素,并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手段,达到减少大气道痉挛的发生率,提高救治成功率。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回顾性调查我院ICU科2000年3月~2006年5月长期(切开及机械通气时间均>30d)气管切开且行机械通气患者36例,男30例,女6例。年龄68.86±10.65岁。切…  相似文献   

10.
赵晓雯 《全科护理》2011,(11):995-995
气管切开是抢救危重病人的急救手术,可改善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气管切开后因气管直接与外界相通,下呼吸道免疫功能受到破坏,易使细菌侵入,加上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吸痰等介入操作,均可增加感染机会。因此,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气道护理,是抢救危重病人的关键。现将危重病人气管切开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气管切开后并发各种呼吸道梗阻的原因,探讨应采取的紧急救助措施,以便护理人员能够掌握气管切开病人的各种并发症,从而有效防止病人因呼吸道梗阻出现意外死亡。方法对3例气管切开后出现呼吸道梗阻的病人进行分析,找出呼吸道梗阻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救助措施如吸痰、止血、重置导管等,并注意观察救助结果。结果3例气管切开并发呼吸道梗阻病人呼吸困难症状很快缓解。结论根据气管切开病人并发呼吸道梗阻的类型,采取针对性的护理,能减少气管切开病人因并发呼吸道梗阻而出现意外死亡。  相似文献   

12.
气管切开病人持续气道湿化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董红岩  晋慧芬 《护理研究》2005,19(1):142-143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由于气管切开破坏了呼吸道黏膜的正常作用,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危险。其次,气管切开后,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与湿化作用,加之气管切开病人咳嗽能力减弱,呼吸道失水增加.未经湿化的气体直接经气管套管进入下呼吸道,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干燥气体的吸入还可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损伤,致使气道组织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3.
气管切开是抢救危重病人的急救手术,可改善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气管切开后因气管直接与外界相通,下呼吸道免疫功能受到破坏,易使细菌侵入,加上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吸痰等介入操作,均可增加感染机会.因此,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气道护理.是抢救危重病人的关键.现将危重病人气管切开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对于气管插管但吸痰不畅者应做气管切开,放置气管切开管。气管切开可使呼吸道对吸人气体加温湿化及部位防御功能丧失。如果管理技术不当,可产生一系列并发症。有时直接危及病人的生命。目前,气管切开导管常采用一次性硅胶导管,管腔粗,但无内套管,分泌物易于沉积、粘附其内壁上。如不及时清理,极易干结阻塞呼吸道。因此,对于长期气管切开病人,术后呼吸道清理,保持气道通畅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15例呼吸衰竭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其中格林-巴利综合症呼吸肌麻痹6例,重症肌无力伴呼吸衰竭9例,带管时间最短为18天,最长为58天,平均38天,经过精心治疗护理,病人均痊愈出院,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ICU气管切开病人继发肺部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预防和控制ICU气管切开病人的肺部感染。方法分析我院ICU28例气管切开病人痰培养细菌分布情况。结果ICU气管切开病人肺部感染与多因素相关。结论应加强对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可控制因素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因有意识障碍,入院前多有误吸,口鼻腔及大量血凝块,造成呼吸道阻塞而加重脑缺氧,需要施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后可达到或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痉挛,保持呼吸道,防止感染的目的,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7.
破伤风的发病率虽然逐年降低,但一旦发病,死亡率极高。我院自1958年6月至1961年12月曾收治破伤风病人33例,死亡5例。严重痉挛与窒息是破伤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如何密切观察病情、妥善安排各项治疗护理操作以减少与控制痉挛的发作是十分重要的。护理得好,可减少或减轻痉挛的发作,护理不当,不仅能诱发与加剧痉挛,甚至能引起死亡。现将我院对控制破伤风痉挛的护理体会介绍于后。一、一般护理:任何轻微的刺激均能引起痉挛的发作,因此应尽可能避免一切刺激。应为患者准备安静的环境。住单间病室,门上及  相似文献   

18.
齐欣 《全科护理》2012,(4):382-383
破伤风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破伤风杆菌必须通过皮肤或黏膜的伤口侵入,并在缺氧的伤口局部生长繁殖,分泌毒素而引起急性特异性感染,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的持续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破伤风杆菌可产生3种毒素:毒性较强的外毒素,即破伤风痉挛毒素,可引起本病的典型症状;破伤风溶血毒素、破伤风溶纤维素,可导  相似文献   

19.
气管切开后,能有效地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使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纠正患者缺氧状态,是临床抢救危重症病人常用的措施。由于气管切开是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措施,术后易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因此,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越来越引起临床重视。2002年~2004年我科成功地护理了97例气管切开的病人。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气管切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是抢救危重病人常用的一种手段。气管切开的护理对控制患者肺部感染、降低患者死亡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2005年1~9月份在抢救危重病人时,共对11例患者进行气管切开,由于重视气管切开后的护理,11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肺部重度感染,有效地降低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