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3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胸腰椎单椎体骨折中应用单节段固定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病人23例,均应用单节段固定方法,骨折椎体上或下有一侧终板及邻近骨质完整,双侧椎弓根完整.结果 术后随访3~15月,所有患者压缩椎体的前缘高度完全恢复;所有前脱位及侧方移位患者完全得到纠正.随访一年无螺钉断裂、拔出.结论 单节段固定对于骨质密度好的胸腰椎单椎体骨折,固定节段少,创伤小,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补片重建髌韧带止点术后伸膝功能明显改善。方法 2003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治疗并有完整资料的胫骨近端骨肉瘤患者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9~27岁,平均(13.5±1.2)岁。手术采用肿瘤假体联合人工补片技术重建髌韧带止点治疗,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测量膝关节主动背伸最大角度,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本组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90个月,平均46.5个月。9例切口Ⅰ期愈合,1例术后10d伤口破溃、渗出,未暴露假体,3次细菌培养阴性,考虑脂肪液化,给予清创缝合后切口愈合。10例均完成术后12次化疗;1例于术后20个月因肺转移死亡,1例于术后18个月行单发肺转移灶切除术,至今存活,余8例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10例术后均未出现假体松动、折断、脱位等并发症。测量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膝关节主动背伸角度分别为(24.4±4.80)°、(73.8±8.59)°、(78.8±7.73)°。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伸膝角度均优于术后3个月伸膝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的伸膝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补片重建髌韧带止点术后6个月或更长时间二者可牢固结合,伸膝功能明显改善。肿瘤假体治疗胫骨近端骨肉瘤术中利用人工补片重建髌韧带止点有利于伸膝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分期不同入路切除儿童颅内巨大肿瘤(附5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治疗儿童颅内深部巨大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分期不同入路切除儿童颅内深部巨大肿瘤50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50例,无死亡、昏迷等其他后遗症.其中颅咽管瘤40例,星形细胞瘤5例,畸胎瘤2例,未成熟畸胎瘤2例,脑膜瘤1例.随访最长5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儿童颅内肿瘤多位于中线,巨大者多见,儿童生理条件脆弱,血容量少,一次全切除肿瘤风险大,而且很难做到彻底全切除.而分期不同入路是切除儿童颅内深部巨大肿瘤较好的方法,可以获得十分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我院于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采用可调压分流管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治疗小儿脑积水患者19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翼点微骨孔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微骨孔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11月~2001年12月采用翼点微骨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病人83例,共86个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C2段动脉瘤40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4例,前交通动脉瘤19例,前动脉水平段动脉瘤2例,中动脉水平段5例,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3例。结果成功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病人83例,共夹闭86个动脉瘤。术后出现肢体活动障碍4例,占4.8%;无手术死亡。术后80例复查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无与开颅入路相关的并发症。本组均未输异体血液,术中采用自体血回收后输血26例。结论翼点微骨孔入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可以降低手术中的医源性损伤并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切除前颅窝底和鞍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采用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和30例传统经额下入路治疗的前颅窝底和鞍区肿瘤病例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与传统额下入路相比,肿瘤切除程度、主要术后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锁孔入路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平均住院日缩短。结论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前颅窝底和鞍区肿瘤创伤小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切除前颅窝底和鞍区肿瘤的临床效果 ,对 39例采用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36例传统经额下入路治疗的前颅窝底和鞍区肿瘤病例的临床结果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 :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与传统额下入路相比 ,肿瘤切除程度、主要术后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 ;但是锁孔入路手术创伤小 ,术中出血少 ,输血率低 ,术后平均住院日缩短。提示 :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前颅窝底和鞍区肿瘤创伤小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扣带回胶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锁孔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总结扣带回胶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锁孔入路治疗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31例扣带回胶质瘤病例,归纳总结其临床特点、肿瘤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特点,并对手术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肿瘤局限于扣带回内生长,病理学上均为低级别胶质瘤(WHO分级Ⅱ级)。全部病例均采用经纵裂锁孔手术入路,手术全切除25例,近全切除6例。全部病例术后癫痫症状缓解,术后一过性对侧肢体偏瘫3例,无手术死亡。平均随访26个月,无术后复发。结论扣带回胶质瘤以癫痫发作为常见首发症状,生长方式局限于扣带回,均为低级别胶质瘤。经纵裂锁孔入路手术创伤小,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松果体区成熟畸胎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自1998年2月至2008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儿童松果体区成熟畸胎瘤44例,分析其诊断特点及治疗过程。结果诊断正确率70.5%。38例合并脑积水患者术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显微镜下松果体区成熟畸胎瘤全切除34例,近全切10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松果体区肿瘤种类复杂,但患者性别、Parinaud综合征、影像上不均质表现及CT的钙化表现等特点有助于成熟畸胎瘤的诊断。术前治疗脑积水对保证手术安全有益,但具体治疗方案有争议。手术入路需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髋臼四边体骨折的最优内固定方式。 方法 采用半骨盆标本制作髋臼四边体骨折模型12具,按内固定方式随机分成3组,A组:骨盆缘下重建接骨板,B组:骨盆缘下锁定重建接骨板,C组:前柱重建接骨板结合方形区螺钉。将柳叶状压敏片贴于股骨头上,通过垂直加载依次测量生理体重600 N下完整髋臼I组(未制作骨折线)和A、B、C 3组的臼顶接触特性,及连续分级负载下A、B、C 3组的水平位移和纵向位移。 结果 生理体重600 N下3组内固定的髋臼负重区接触特性未能恢复至正常,负重面积、平均应力、峰值应力及分级载荷下水平位移和纵向位移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00 N除外),且水平位移和纵向位移都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而在1800 N时A组纵向位移达到失效标准。 结论 对髋臼四边体骨折予以3种不同内固定,前柱重建接骨板结合方形区螺钉内固定的稳定性及接触特性均优于骨盆缘下接骨板内固定,可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