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是Quick 1935年创立的一种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可综合反映因子Ⅰ、Ⅱ、Ⅴ、Ⅶ、Ⅹ的血浆水平,是监测口服抗凝药最常用的方法。由于PT检测受多种因素干扰,因此测定方法的规范化已势在必行,现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2.
凝血酶原缺乏症,包括凝血因子Ⅱ、Ⅴ、Ⅶ和Ⅹ缺乏。我们采用中国蝰蛇毒试剂,对出血性凝血酶原缺乏症患者测定蛇毒时间,鉴别诊断出2例因子Ⅶ缺乏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凝血因子Ⅱ、Ⅶ、Ⅸ及Ⅹ单独或联合缺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多中心、开放、自身对照研究方法,用目标值法(OPC)评价药品有效性.入选72例肝硬化伴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单独或联合缺乏患者,给予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每12 h使用1次,连续使用3d.第2次输注凝血因子结束后1.5h及第6次输注结束后1.5h,检测凝血因子;用药结束后90 d,检测凝血因子抗体.结果 治疗后较基线,凝血因子Ⅱ、Ⅶ、Ⅸ及Ⅹ水平分别提高了61.4%,10.4%,16.1%,46.9% (P <0.0001),其反应率(异常凝血因子治疗后恢复正常或与基线比提高30%患者比率)分别为100%,53.8%,76.1%,93.1%.其中,Ⅱ及Ⅹ反应率显著超过目标值75%(P<0.0001);Ⅸ超过了目标值(P=0.511);Ⅶ没有达到目标值(P=0.001).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平均缩短了1.4 s(P <0.0001).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可提高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水平;降低凝血酶原时间;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肝脏能合成除因子Ⅲ及因子ⅩⅢ a 链以外的全部凝血因子以及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抑制物,并能降解活化的凝血因子及纤溶酶。因此,肝脏在维持凝血系统的正常功能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肝病凝血障碍发生机理的进展情况介绍如下:一、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肝病时凡在肝内合成的凝血因子均可减少,急慢性肝病时Ⅱ、Ⅴ、Ⅶ、Ⅸ、Ⅹ和Ⅺ、Ⅻ因子均降低,常以Ⅶ因子降低最显著,甚至轻度肝损伤即可发生凝血因  相似文献   

5.
溴敌隆是超级华法令的典型代表之一,属于香豆素类化合物,能干扰肝脏对维生素K的作用,抑制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Ⅸ、Ⅹ的生物合成,导致凝血障碍。溴敌隆作为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已广泛用于防鼠灭鼠,临床报道以误服中毒后脏器出血为多见,而本例患儿误服后既有出血又有血栓形成的矛盾临床表现的病例却极为罕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程伟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3):2024-2024,2027
凝血象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中PT和APTT可反映机体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的综合情况,是手术前和出血性疾病以及长期使用抗凝剂治疗患者的重要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由于心脏换瓣手术的日益广泛开展,如何评价抗凝治疗效果,并对药物剂量进行检测,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如何有效控制换瓣患者用药量,防止抗凝治疗中患者发生,出血栓赛或瓣膜血栓形成的并发症,我科用全自动血凝仪对我院及外院大量口服华法林抗凝患者进行了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作为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和Fg缺乏的筛选及心脏病换瓣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的检测指标,具有  相似文献   

8.
<正>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来源于健康人血浆,是一种具有凝血作用的血浆蛋白静脉注射制剂。PCC主要由维生素K依赖性的凝血酶原(FⅡ)、凝血酶原转化因子(FⅦ)、抗血友病乙型因子(FⅨ)和自身凝血酶原(FⅩ)等四种凝血因子组成。这些因子都是在肝中合成的糖蛋白。由于这四种凝血因子具有极其相似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等电点、等理化性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美国产ACL200型自动凝血仪检侧34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健康人。结果提示:PT、APTT明显延长,与健康人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FIB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凝血因子活性(Ⅱ、Ⅴ、Ⅶ、Ⅸ、Ⅹ)明显降低,与健康人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对肝硬化进行凝血因子的检侧,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病时凝血机制障碍,对肝硬化患者的愈后及出血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测定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和最常用的凝血因子测定的试验,简称为凝血四项。目前主要应用于手术病人术前常规检测、抗凝和溶栓治疗的监测、出血性疾病的诊断等。本文将对本院凝血四项开展以来在临床各科应用状况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1.
8.9凝血酶原时间(PT,prothrombin time)8.9.1正常生理参考值男:11~13.7s,活动度80%~120%;女:11~14.3s,活动度80%~120%,超正常对照上限值3s以上为异常(Quick一期法)。8.9.2临床意义PT延长可见于Ⅴ、Ⅶ、Ⅹ因子缺陷、FG著减及血中抗凝物质增加时PT均可延长。重症肝病、阻塞性黄疸及其维生素K缺乏;DIC(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应用双香豆素治疗后等PT亦显延长,故本试验可用作抗凝药物治疗的监控方法。8.10凝血酶原消耗试验(PCT prothrombin consumption test)8.10.1正常生理参考值正常>25s;异常<20s;可疑范围:20~25s。8.10.2临床意义P…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时血浆部分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76例PNS患者活动期及缓解期血浆凝血因子Ⅴ、Ⅶ、Ⅷ、Ⅸ、Ⅹ、Ⅺ活性(FV:C、FⅦ:C、FⅧ:C、FⅨ:C、FⅩ:C、FⅪ:C),并与40例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 PNS活动期FⅤ:C、FⅦ:C、FⅧ:C、FⅩ:C水平较缓解期和对照组升高(P〈0.05),FⅨ:C、FⅪ:C水平较缓解期和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 FⅤ:C、FⅦ:C、FⅧ:C、FⅩ:C水平在PNS活动期明显升高,为PNS高凝状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改良超滤和常规超滤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改良超滤(MUF)组和常规超滤(CUF)组。在围术期检测凝血因子6项(Ⅱ、Ⅴ、Ⅶ、Ⅷ、Ⅸ、Ⅹ)的浓度。结果体外循环结束时,改良超滤组凝血因子6项值明显高于常规超滤组,术后18h两组凝血因子6项值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改良超滤能帮助患者的凝血功能更早的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4.
王蕾  袁耀宗  夏璐  孙菁  钟捷  张佩雯 《上海医药》2002,23(10):455-456
目的:观察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肝硬化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凝血酶原复合物300PE加注射用水25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续用药3天。观察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测定用药前一天和治疗后次日APTT、PT及Ⅶ因子的水平。结果:经治疗,患者APTT、PT较治疗前缩短,其中PT的缩短有统计学意义;Ⅶ因子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前。19例治疗前有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16例3天内止血,另3例5天内止血,住院期间无一例继续或再次发生消化道出血。结论:凝血酶原复合物应用于肝硬化伴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能提高患者血浆凝血因子浓度,缩短凝血酶原时间,达到止血和预防出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检测外源凝血系统凝血障碍广为应用的是凝血酶原时间(PT)及其活动度的测定。PT 测定的准确性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大,即使操作很熟练也不免会出现误差,凝固终点不易准确掌握。本文采用发色性多肽底物(Chromogenic Peptied Substrate,即 CPS)法检测了Ⅱ因子活  相似文献   

16.
孟景晔  骆子义  朱惠敏 《安徽医药》2018,22(10):1892-1893
目的 总结杀鼠药中毒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方法 对20例抗凝血杀鼠药中毒致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予以维生素K1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改变: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正常化比率( INR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 结果 20例患者全部治愈,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明显改变,PT治疗前后分别为:(103.2±20.3)s,(12.0±0.5)s。 INR治疗前后分别为:4.2±2.4,1.4±0.2。APTT 治疗前后分别为:(93.2±25.4)s,(30.2±3.4)s。凝血因子Ⅱ:活性成分治疗前后分别为:(6.2±2.5)%,(92.3±4.5)%。凝血因子Ⅶ:活性成分治疗前后分别为:(10.8±4.9)%,(86.2±3.4)%。凝血因子Ⅸ:活性成分治疗前后分别为:(22.5±6.8)%,(96.4±7.8)%。凝血因子X:活性成分治疗前后分别为:(14.2±3.2)%,(83.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杀鼠药中毒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误诊,维生素K1是特效解毒药。  相似文献   

17.
肝脏是血浆凝血因子Ⅰ、Ⅶ、Ⅸ、Ⅹ的主要合成场所,维生素 K 是合成上述凝血因子不可缺少的物质。当严重肝病时维生素 K 利用障碍,正常的凝血因  相似文献   

18.
唐琴 《家庭医药》2016,(7):223-224
正凝血功能检测是检验科最为常见的检验内容,现阶段,检测项目主要包括FIB、TT、APTT、PT四项指标。通过自动血凝仪对以上四项指标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效率~([1]),并且结果更准确。其中,PT(即为凝血酶原时间)是体现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APTT(即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可体现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TT(即为凝血酶原时间)是体现体内抗凝物质的,  相似文献   

19.
凝血酶原复合物 (ProthrombinComplexConcen trate ,PCC)是从健康献血员血浆中分离制备的一种血液制品 ,临床上广泛用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缺乏症 ,因肝病导致的凝血机制紊乱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而拟作外科手术者。近年来血液制品特别是凝血因子传播HBV、HCV、HIV的报道不断增多。我们采用有机溶剂 /表面活性剂 (S/D)处理人凝血酶原复合物 ,制备了病毒灭活人凝血酶原复合物 ,制剂的主要质量指标都达到了《中国生物制品规程》一部 95版的要求。1 材料和方法1 1 试剂1 1 1 健康人血浆、乏…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淀粉样变并发凝血因子Ⅶ缺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淀粉样变并发凝血因子Ⅶ缺乏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原发性淀粉样变并发凝血因子Ⅶ缺乏的患者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并行组织学活检,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病机制,探讨治疗方法。结果该患者有自发性肌肉出血、皮肤黏膜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肝脾肿大,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延长,凝血因子检查Ⅶ因子活性明显降低,组织活检证实为淀粉样变性。结论淀粉样变并发凝血因子Ⅶ缺乏临床上少见,国内外罕见报道,目前认为原发性淀粉样变性并发凝血因子缺乏的机制是凝血因子与淀粉样变纤维结合,沉积在组织中。本病以化疗为主,远期疗效差。有严重出血或需行手术患者可予输注凝血因子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