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 miR-146b 在沿海居民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手术切除的丹东沿海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组织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存档蜡块50例,采用实时定量 PCR 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中 miR-146b 的表达,并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 miR-146b 相对表达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 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沿海居民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 miR-146b 相对表达量的中位数及全距为1.545(0.442,2.881)高于癌旁组织为1.078(0.312,2.665)( Z =-2.999, P <0.01)。 miR-146b 高表达是肿瘤直径≥1 cm、包膜侵犯、淋巴结转移、TNM 分期Ⅲ+Ⅳ的危险因素( P <0.05);而性别、年龄、病灶数与 miR-146b 表达水平无关( P >0.05)。不同 miR-146b 相对表达水平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971)。结论miRNA-146b 在沿海居民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高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乳头状癌在甲状腺癌中最常见,颈部淋巴结具有发生率高,出现早,范围广,发展慢,囊性变等特点,本文通过报道1例以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并复习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转移的文献,旨在“窥一斑,见全豹”,达到准确把握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转移的规律及早期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王新征  侯永强  汲权威 《安徽医药》2022,26(5):1004-1007
目的 检测甲状腺良性结节和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血清长链非编码RNA-尿路上皮癌相关分子1(LncRNA UCA1)水平,并探讨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4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和甲状腺良性结节病人32例(良性结节组)为研...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TgAb)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 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甲乳外科行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者,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包括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接受单侧或双侧腺叶全切联合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者200例且临床资料完善者纳入此次研究。于入院后手术前测定病人血常规、血糖、尿酸、尿素氮、肌酐、胱抑素C、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将上述参数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从logistic回归模型中筛选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作ROC曲线,评价其检出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病人年龄(>45岁)、肿瘤直径(>1 cm)、NL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尿酸、尿素氮、肌酐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的升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中显示以下3个因素:年龄(>45岁)、NLR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的增高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将上述三个因素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作ROC曲线,以NLR的曲线下面积最大(曲线下面积为0.716)。结论 病人年龄(>45岁)、NLR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的增高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以NLR检出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16及转移制基因nm23—H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11例良性甲状腺中P16,nm23—H1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甲状腺乳状癌的发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P16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良性甲状腺瘤组,两者之间其差异有显著性,nm23—H1蛋白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结论 P16蛋白表达缺失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有关,nm23—H1具有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功能,其nm23—H1蛋白检测可作为临床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预后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BRMS1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0例组织石蜡标本BRMS1蛋白表达情况,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原发灶50例、甲状腺腺瘤50例、正常癌旁组织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灶50例。结果 BRMS1蛋白表达在正常癌旁组织阳性49例(98%)和甲状腺腺瘤阳性48例(96%),均显著高于癌组织(阳性20例,40%)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组织(阳性10例,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BRMS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灶表达均显著下降,其中颈部淋巴结转移灶下降更为明显。BRMS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转移灶低表达可能与其发展及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MTA1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TA1基因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浸润转移及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2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中MTA1基因的表达.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中MTA1的表达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P<0.05),MTA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MTA1基因的过度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MTA1基因的过度表达可能是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程度、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对颈清扫范围的影响。方法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23例,探析其病灶转移的发生率及相关性影响因素及颈清扫范围。结果 1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出现病灶转移83例,肿瘤直径超过1 cm、侵及甲状腺被膜外、〈45岁男患者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II~IV区转移率较高,IV区转移率最高,其次分别为II区、III区、V区。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主要向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纵横比、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央区淋巴结阳性转移者(≥3)患者应同时进行患侧II~V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FNAC联合FNA-Tg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收治的20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220个颈部淋巴结疑似发生转移。比较FNAC、FNAC二者单独、联合与病理学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疑似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结果及其诊断效能。结果 FNAC检查、FNA-Tg检查、二者联合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疑似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5.45%、79.09%、84.55%;与FNAC、FNA-Tg检查相比,FNAC联合FNA-Tg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疑似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准确度均较高(均P<0.05)。结论 FNAC联合FNA-Tg检查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中可明显提高阳性检出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且优于单一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6月43例于本院行甲状腺全切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单侧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4例,双侧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单侧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因肿瘤侵犯术中切断造成;未发生喉上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2年,未见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清除癌变组织彻底,复发和远处转移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1-2N0甲状腺乳头状癌VI区淋巴结清扫的意义及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cT1N0甲状腺乳头状癌22例,cT2N0甲状腺乳头状癌26例VI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资料,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2例cTI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有16例VI区淋巴结阳性,阳性率72.72%,26例cT2NO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有19例VI区淋巴结阳性,阳性率73.07%,P〉0.05,二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1-2N0甲状腺乳头状癌应行VI区淋巴结清扫,cT1N0和cT2N0甲状腺乳头状癌VI区淋巴结阳性率之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BP1和CyclinD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意义。方法收集洛阳市中心医院2000年1月至2008年7月共51例行甲状腺乳头状癌癌手术切除标本和同期住院手术之22例良性甲状腺疾病及周围正常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BP1蛋白和CyclinD1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对BP1蛋白差异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临床病例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①BP1、CyclinD1在良性甲状腺疾病和正常组织组织中低表达,而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存在显著高表达(P〈0.0001),二者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kappa值为0.6095;P〈0.001)。②BP1和CyclinD1的高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5);BP1和CyclinD1高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亚型、性别及年龄未见明显相关(P〉0.05)。结论 BP1和CyclinD1表达上调可能参与调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进而影响其生物学特点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刘连仲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7):2581-258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为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数目平均4.2枚/例,淋巴结转移19例(38.0%),发生术后并发症6例(12.0%),该组随访4年无甲状腺癌复发或转移.4例在随访期间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占8.0%.结论 原发灶根治+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是治疗Ⅰ、Ⅱ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探讨其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9月至2011年12月手术治疗的35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标准为临床判定颈部淋巴结阴性,并且癌灶未侵破腺体被膜。结果 35例患者均行患侧腺叶加峡叶切除并联合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其中15例患者伴有淋巴结转移(42.9%),平均随访3.5年,1例患者术后出现对侧叶复发,1例出现患侧颈部4区淋巴结转移复发。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转移率较高,即使术前判断为CN0,仍需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 分析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甲状腺乳腺外科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40例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40例患者中女性27例,平均年龄46.2岁,原发肿瘤平均直径7 mm,25例(62.5%)为双侧微小癌,11例(27.5%)原发肿瘤侵出甲状腺包膜,21例(52.5%)存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术后3例(7.5%)出现低钙血症表现,2例(5.0%)出现声音嘶哑,术后3~6个月均恢复正常.结论 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侵袭性较高,因其有较高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建议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6.
范波  杨宁  赵小利  刘进忠 《河北医药》2013,(22):3428-3429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和病理检查水平的不断提高,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icinoma ,PTMC)的检出率逐渐升高[1]。 PTMC是指肿瘤最大直径<10 m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占甲状腺癌的10.98%~28.10%。甲状腺微小癌以区域淋巴结为主要转移途径,即使是PTMC仍有较高的转移率[2]。我院从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共经术前超声及术中冰冻并手术治疗PTMC患者180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在手术治疗中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诊治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同时将38例未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分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均无死亡患者,中位随诊时间30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0例,术后随访淋巴结转移2例,对照组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术后复发率低,手术并发症少,建议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MET蛋白在甲状腺癌特别是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合并有或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良性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8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C-MET蛋白免疫组织化学临床检测资料,设为甲状腺乳头状癌1、甲状腺乳头状癌2、FTC、HTC及非恶性5组,即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无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甲状腺滤泡状腺癌、甲状腺髓样癌和非恶性甲状腺组织。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1组的C-MET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4组(P0.001)。甲状腺乳头状癌2组与FTC组比较,P=0.002;甲状腺乳头状癌2组与良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MET蛋白表达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合并有淋巴结转移重要预判因素,并与肿瘤的囊外扩展和直接侵犯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间6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资料,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68例患者的发病年龄在25~52岁,年龄高峰在30~40岁。女性42例;男性26例。右侧40例;左侧24例;双侧4例。大体观察:肿物大小不一,直径在1~3cm55例;直径在3~5cm13例。其中有完整包膜2例,有囊性变5例,囊内充满棕褐色液体,囊壁可见乳头状物,切面灰白或棕褐色。镜下:真乳头形成、特征性细胞核改变、砂粒体形成。通常甲状腺乳头状癌按其变异可分6个亚型:①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②包膜内型甲状腺乳头状癌;③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癌;④弥漫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⑤嗜酸细胞型甲状腺乳头状癌;⑥柱状细胞癌。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资料中有真乳头形成和特征性核改变的50例;无乳头状结构而有特征性核改变和砂粒体形成的14例;包膜内型2例;滤泡型1例;嗜酸细胞型1例。其中35例有砂粒体形成。12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2~5年。11例无病生存,1例疾病进展(因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无死亡病例。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独特的真乳头结构和特征性细胞核改变,多数有砂粒体形成,是甲状腺癌较常见的类型,占甲状腺癌大部分,预后较好。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早期正确病理诊断对临床的治疗和预后的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和合理的外科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58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男性患者占28.7%,患者年龄在40~60岁区间保持较高水平。微小乳头状癌的比例为27.6%;所有病例中央区淋巴结(Ⅵ区)转移率为62.1%,其中微小癌为25.0%,而其他病例转移率为76.2%,高于微小癌转移率(χ2=12.90,P<0.01)。在所有颈淋巴结转移病例中,94.7%的病例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仅2例跨越Ⅵ区直接转移至其他区域。结论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转移常见,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应成为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