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联合体内外实验,探讨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C-PC)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和管腔狭窄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培养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用不同浓度的藻蓝蛋白进行干预,用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3H-TdR)参入率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DNA合成和增殖状态,用Western blot和图像分析方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因子P21、P27的表达。构建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动物模型,用藻蓝蛋白进行灌胃干预,术后14d取胸主动脉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进行形态学、肌动蛋白(SM-α-actin)、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21、P27表达水平检测。结果胎牛血清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活跃,P21、P27低表达;藻蓝蛋白明显促进P21、P27蛋白表达,明显抑制胎牛血清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DNA合成。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移、过度增殖、形成明显的新生内膜,导致管腔狭窄,SM-α-actin免疫组化证实新生内膜富含平滑肌细胞,PCNA高表达的同时P21、P27处于低表达水平;藻蓝蛋白干预后明显促进P21、P27基因表达,下调PCNA表达,抑制新生内膜形成、病理性血管重构,从而明显抑制管腔狭窄。结论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血管损伤后管腔狭窄的作用,其机制与促进细胞周期关键调节因子P21、P27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YSA)影响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和MEK-ERK1/2信号通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贴块法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诱导其增殖,采用MTT法检测HYSA对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YSA对PCNA表达及对MEK-ERK1/2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HYSA浓度依赖性地抑制PDGF诱导的VSMC增殖,降低PCNA的表达,阻断PDGF受体的激活和MEK/ERK信号通路的活化,但不影响JNK和p38MAPK的活性。结论 HYSA通过降低PCNA表达和阻断MEK-ERK1/2信号通路抑制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F2)对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及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F2高剂量给药组(2mg/kg)、F2中剂量给药组(1mg/kg)、F2低剂量给药组(0.5mg/kg)。模型组及F2各给药组行左侧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各组分别于术后7d取颈总动脉段,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法测定α-actin、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7d血管内膜厚度、内膜面积、内膜厚度/中膜厚度、内膜面积/中膜面积、血管壁细胞PCNA表达显著增加(P<0.01),F2剂量依赖地降低上述指标。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管壁α-actin阳性染色减少,F2各给药组可增加血管壁平滑肌细胞中α-actin阳性染色率。结论:F2能抑制兔颈总动脉机械损伤后血管内膜和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4.
姜炜  郭阳  只达石 《天津医药》2007,35(2):127-128,I0001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动物模型。方法:日本大耳白兔30只。高脂饲料喂养2周进行手术,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右侧颈总动脉作为对照组,仅进行动脉游离。左侧颈总动脉为实验组,游离动脉并在动脉的中膜层内分离和切除内膜。术后继续给予高脂喂养2周。于术后4周、8周和12周取血和动脉标本。测定血脂含量,测量动脉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和中膜内膜面积比值。结果:27只动物存活,对照组无再狭窄发生,而实验组全部发生再狭窄,新生内膜形成是再狭窄的原因,且再狭窄程度随时间延长,程度加重,并在术后8周达到高峰。结论:颈总动脉内膜切除加高脂喂养,可建立稳定的再狭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a^2 -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丝裂素活化的蛋白激酶)(CCDPK)在生长因子诱导体外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反义CCDPK寡脱氧核苷酸(ODN)对球囊损伤后大白鼠血管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脂质体转染17-mer CCDPK反义ODN进入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以抑制CCDPK活性,设正义及随机ODN作对照。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CCDPK表达。[^3H]胸腺嘧啶核苷酸掺入测定平滑肌细胞DNA合成。用2F球囊导管造成大白鼠颈动脉再狭窄模型,利用多聚胶F127-ODN系统由血管外膜部位给药。于损伤后2周取样,固定及HE染色观察内膜增生情况。FITC标记的ODN观察体内外给药方法的分布及吸收情况。结果:CCDPK反义ODN能明显抑制PDGF及ET诱导的CCDPK蛋白表达及[^3H]胸腺嘧啶核苷酸掺入。在大鼠颈动脉再狭窄模型,能明显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结论:CCDPK介导了PDGF及ET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针对p42-和p44-CCDPK起始部位设计的17-mer反义ODN能有效抑制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及球囊损伤大鼠血管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6.
扇贝裙边提取物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扇贝裙边提取物(ESS)抗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并研究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方法 1.通过喂饲高脂饲料建立鹌鹑AS模型,观察ESS对血脂水平、组织中脂质含量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2.采用20%胎牛血清(FB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所诱导的大鼠VSMCs增殖模型,通过细胞计数、结晶紫染色及MTT比色法研究ESS抑制VSMCs增殖作用,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LSAB法)观察ESS对增殖VSMCs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表达的影响。结果 1.与模型组比较,ESS组动物主动脉、冠状动脉内膜AS斑块形成程度明显减轻(P<0.05、P<0.01),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C、TG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P<0.01)。2.ESS各剂量组VSMCs数目及吸光度均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P<0.01),并能逆转VSMCs增殖时PCNA、PDGF的表达增强(P<0.01)。结论 ESS具有明显调血脂、抗AS作用,并能显著抑制VSMCs增殖。提示ESS的抗AS作用可能与其调血脂、抑制VSMCs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7.
1 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制 1.1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病理机制①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病理作用:血管平滑肌细胞由血管中膜伸入到血管内膜后,成为粥样斑块和纤维斑块的细胞成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由该细胞成分大量分泌,从而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导致管腔变细[1].②PTCA术后再狭窄中的病理作用:研究表明,在PTCA术后数小时至数天里,可以产生血管损伤.根据血管损伤时期,可分为前期与后期.由冠脉血管痉挛所致血管狭窄称之为前期血管损伤[2].当血管内皮受损后,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则由静止-收缩的状态改变成为增殖-合成的情况.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相关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加速增殖.从而加快血管平滑肌细胞向血管内膜迁移,最终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扇贝 (Placopectamagellanicus)裙边中提取的糖胺聚糖 (SS GAG)是否如肝素一样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的增殖。方法 采用胎牛血清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所诱导的大鼠胸、腹主动脉VSMC增殖模型 ,通过细胞计数、结晶紫染色及MTT比色法观察SS GAG对VSMC增殖的影响 ,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SS GAG对VSMC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 (PDGF)表达的影响。结果 SS GAG 5 0 ,10 0和 2 0 0mg·L- 1对 2 0 %胎牛血清和 5 0 μg·L- 1bFGF所诱导的VSMC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并能抑制VSMC增殖时PCNA和PDGF的表达。结论 SS GAG能抑制VSMC的增殖 ,该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PDGF和PCNA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冷静  姚玉宇  尹航  黄峻  彭韬 《江苏医药》2002,28(4):258-260,F002
目的:探讨动脉内膜损伤后内膜增殖灶中平滑肌细胞亡现象及其相关调控基因的表达,方法:取血管内膜损伤后4小时,24小时,7天,14天,28天,3个月,4个月时的兔动脉进行光镜,电镜检查,原位细胞亡标记实验(TUNEL)以及c-fos,c-myc,p53mRNA原位杂交实验。结果:电镜 观察到凋亡细胞早期的表现;7-120天内膜中细胞凋亡的发生率仅为1%-2%,左右,原位杂交显示7天组c-fos,c-myc呈相性表达,以后表达强度逐渐下降直至转阴,与内膜细胞增殖动力学变化的趋势一致,p53仅在7天组有弱阳性表达。结论:动脉内膜损伤后增殖灶中细胞凋亡的作用非常微弱,在内膜增殖的形成中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c-fos ,c-myc,p53基因的表达与内膜中平滑肌细胞增殖动力学和细胞凋亡的变化趋势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欧阳瑶  邓飞  李春鸣  刘华庆 《贵州医药》2002,26(12):1061-1062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PDGF-A链和PDGF-B链在16例肺鳞癌及5例肺腺癌中的表达,并与其在肺非特异性炎症组织中的表达相比较。结果:PDGF-A链和PDGF-B链的表达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胞浆、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炎症组织的肺泡上皮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少量表达;PDGF-A链和PDGF-B链在NSCLC组有明显过表达。结论:PDGF-A链和PDGF-B链的过表达与NSCLC有关,PDGF是一个细胞增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Stroke is a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worldwide. Approximately 15% of all first-ever strokes occur due to atheroembolism from a previously undetected/untreated a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 (ACS). Despite that,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do not recommend screening for ACS. The rationale for not recommending screening include: (a) the harm associated with screening, (b) the questionable clinical benefit associated with surgery, (c) the lack of proven reduction in the risk of stroke, (d) the large number of false positive/false negative tests, and (e)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such screening program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each of these arguments is presented. Patients with ACS have a very high risk of all-cause and cardiac mortality. Detection of ACS should not be viewed as an indication for surgery, but rather as an opportunity to implement best medical treatment (BMT) and lifestyle changes to prevent not only strokes, but also cardiac even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reening programs fo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AAAs) has led to a considerable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ruptured AAAs and AAA-related deaths. Similarly, screening high-risk individuals for ACS would enable timely identif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ACS and implementation of BMT and lifestyle measures to prevent future strokes and cardiac events.  相似文献   

12.
程利娜  石永兵 《安徽医药》2010,14(3):309-311
目的研究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行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75例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行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为PD组及46例健康对照者为对照组。检测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血钙(Ca)、血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血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及斑块情况。结果PD组患者和对照组CIMT分别是(0.84±0.12)mm和(0.53±0.04)mm,PD组的C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5),PD组和对照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分别是36%和13%,PD患者组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IMT和斑块发生率与下列因素相关:分别是年龄(r=0.46,P〈0.001),CRP(r=0.51,P〈0.05),ALB(r=-0.29,P〈0.05)。结论维持性腹膜透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除传统的人危险因素外,我们认为尿毒症内环境紊乱、微炎症状态、营养不良等也是加速粥样硬化过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大鼠颈动脉血栓模型的建立及中药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大鼠颈动脉血栓模型,观察中药对其治疗作用。方法:采用液体电凝法模拟颈动脉血栓形成过程,制备大鼠颈动脉血栓模型。分假手术组、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用我科研制的中药I号喂饲,比较分析其病理改变和GSH-PX、CAT、SOD、LPO等生化指标。结果:20天后对照组形成完整的动脉血栓,假手术组无改变。观察组也有动脉血栓形成,但较短小,且有毛细管网形成,网内存留红细胞,形成再通血管,而GSH-PX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颈内动脉狭窄≥80%的患者38例,全部均行全脑血管造影(CAG)、颈部超声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并采用3种不同支架治疗;6月后复查上述检查。结果 38例操作顺利,临床并发症少,3例(7.9%)发生短暂性脑块血发作(TIA),1例(2.6%)发生脑栓塞,3例(7.9%)发生过度灌注综合征;所有病例影像学评价成功,TCD检查血流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33例(86.8%)临床症状完全消失,3例(7.9%)好转;6月后CAG显示仅2例(5.3%)发生血管再狭窄。结论 CAS技术治疗颈内动脉高度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是否与其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作用有关。方法隔离灌流麻醉大鼠颈动脉窦区,同时记录动脉血压的变化,并绘制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功能曲线。结果白藜芦醇(30,60和120μmol.L-1)隔离灌流颈动脉窦区,压力感受性反射机能曲线向右上方移位,曲线的最大斜率下降,反射性血压下降的幅度降低,阈压增加,其变化呈浓度依赖性。预先应用NO合酶抑制剂L-NAME100μmo.lL-1或钙通道开放剂BayK8644500nmol.L-1可消除白藜芦醇对压力感受器的抑制作用。用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正钒酸钠1mmol.L-1预处理对白藜芦醇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的作用无影响。结论白藜芦醇对大鼠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有抑制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局部NO的释放及减弱牵张敏感性通道的钙离子内流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狭窄血管特点和手术成功率、评价血管狭窄纠正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血管狭窄程度为极重度5例、重度36例、中度11例,狭窄部位颈内动脉40例、颈总动脉3例、分叉部5例、高于颈2水平的颅外段狭窄4例;共对52例患者放置56枚自膨胀式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6.2%(50/52);术中造影见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残余狭窄程度〈20%;围手术期患者症状消失和改善的有49例,症状改善率为94.2%;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占5.8%。结论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血管解剖条件和全身耐受手术情况等适应症选择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可有效对血管扩张成形、纠正颈动脉管腔狭窄、改善临床症状,具有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缺血性卒中发生率较低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脑血管狭窄支架术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及其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2003-2006年25例患者于颈内动脉颅内、外段以及椎、基底动脉25根狭窄的血管上放置25枚支架,术后6-12个月复查血管造影,就术前、术后3d和造影复查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与血管再狭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随访时12例(48%)出现了再狭窄,其中6例再狭窄超过50%,余6例再狭窄介于10%-30%。另外13例血管未发现明显再狭窄。支架术前血浆HCY水平在狭窄组和未狭窄组中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术后3d,2组血浆HCY水平均高于术前(P〈0.01);6-12个月复查时再狭窄组的患者血浆HCY水平高于未狭窄组的患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术后血浆HCY水平增高,血浆HCY水平与支架术后再狭窄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