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和方法 观察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 ( SCI)后的运动功能和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结果  SCI大鼠运动功能和斜面临界角明显下降 ;随着损伤后时间的延长 ,大鼠的运动功能和斜面临界角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但以针刺组恢复较为明显 ;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 ,针刺组的坏死面积明显减小 ,残存的神经组织较损伤对照组多。结论 针刺能明显地提高 SCI大鼠的运动功能 ,明显改善大鼠 SCI后的病理损害 ,促进受损脊髓神经元的修复 ,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刺对急性脊髓损伤SCEP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吴永刚  孙申田 《中国针灸》1998,18(6):351-353
以大鼠为受试对象 ,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 ,应用督脉电针治疗 ,动态观察了 SCEP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 ,针刺组术后各时相点 SCEP波幅的恢复均高于对照组 (P<0 .0 5 ) ,而 SCEP的峰潜伏时未见明显改变。提示针刺能促进损伤后 SCEP波幅的恢复 ,进而说明针刺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具有可靠疗效 ,并就其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针刺对大鼠脊髓损伤血流量变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实验以大鼠中度(50g-cm)脊髓损伤模型,采用氢清除法测定脊髓血流量(SCBF),研究督脉针刺法对脊髓损伤后伤段SCBF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于致伤前、致伤后30min、1.5h、3h、6h、12h进行针刺治疗,可明显抑制伤后SCBF的下降趋势,尤其4h针刺组SCBF下降较对照组尤为缓慢(P<0.01)。提示:针刺能有效地抑制脊髓损伤后早期SCBF的下降幅度,改善脊髓微循环,从而减轻和延缓初期继发性损害的发生,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的运动功能、脊髓组织内神经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损伤对照组和针刺治疗组各15只,制备SCI模型后,针刺治疗组电针大椎、命门和L2夹脊、环跳,2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每次30min。损伤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不作任何处理。结果:大鼠SCI后,其运动功能明显下降,随着损伤后时间的延长,大鼠的运动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以针刺组恢复较为明显;SCI后7d,大鼠脊髓组织均出现了脊髓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 mRNA)的高水平表达,15d时已明显下降,30d时,脊髓组织NGF mRNA进一步明显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针刺组各时段的NGF mRNA水平明显高于损伤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假手术组没有形成明显的高峰。结论:针刺能促进受损脊髓神经元的修复,其对神经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损伤脊髓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而达到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黄芪对脊髓损伤后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探讨黄芪对大鼠脊髓损伤的影响。方法9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Allen’s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30m、1h和4h经腹腔内给药(对照组为盐水,实验组为盐水加黄苠注射液),1h、4h和8h3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取出伤段脊髓。应用黄嘌呤氧化法和硫代巴比妥酸化学发光法测定伤段脊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数据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进行统计学处理。光镜观察损伤脊髓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对照组伤段脊髓脊髓内丙二醛的浓度不断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急剧下降,实验组大鼠脊髓内丙二醛浓度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在伤后各时相点的丙二醛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组织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各时间点损伤脊髓的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出血、水肿、神经细胞变性较轻。结论黄芪可以抑制脊髓损伤后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脊髓继发性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栓素 A_2(TXA_2)、前列环素(PGI_2)及氧自由基与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的关系及川芎嗪对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 Allen’s法建立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分为损伤组、治疗组,同时设正常对照组,观察其不同时间点血栓素B_2(TXB_2)、6-酮-PGF_(1α)(6-Keto-PGF_(1α))、丙二醛(MDA)的变化及病理学改变。结果:损伤组脊髓伤区组织 TXB_2、6-Keto-PGF_(1α)及 MDA 含量明显升高,镜下脊髓损伤程度加重。治疗组脊髓伤区组织 TXB_2、6-Keto-PGF_(1α)及 MDA 含量减低,镜下脊髓损伤程度减轻。结论:脊髓损伤后TXA_2、PGI_2代谢失衡及自由基的释放,是加重继发性脊髓损害的重要因素;川芎嗪能够减轻脊髓伤后的继发性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评价携氧复合液和神经节苷脂对急性脊髓损伤的影响。方法将32只健康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采用Allen's法制造兔脊髓损伤模型,除对照组外均应用携氧复合液或康络素治疗。伤后4周末观察神经功能、脊髓诱发电位及脊髓组织学改变。结果在神经功能、脊髓诱发电位指标上,携氧复合液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其伤区灰、白质变性、坏死程度及范围等病理改变明显轻于对照组。康络素组与对照组间,携氧复合液加康络素组与携氧复合液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髓损伤早期携氧复合液能向损伤脊髓组织供氧,有减轻或防止继发性损害的作用,而康络素对急性脊髓损伤无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电针频率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本实验以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2 Hz电针组、50 Hz电针组和100 Hz电针组.选用大椎穴、命门穴作为治疗穴位,通过测定脊髓中的MDA和SOD含量变化,从而确定对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最有帮助的电针频率.结果:(1)针刺大椎、命门穴后,各针刺组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空白组相比,水平接近(P>0.05);在100 Hz针刺组MDA含量降低最为明显(P<0.01).(2)针刺大椎、命门穴后,各针刺组SOD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与模型组相比,100 Hz针刺组差异显著(P<0.05);100 Hz针刺组SOD含量上升最为明显.结论:3种频率电针均能降低MDA水平及提高SOD活性,从而降低自由基的损害,保护神经细胞,对损伤脊髓的修复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在这3个治疗频率中,100 Hz针刺频率对于降低MDA含量和提高SOD活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采取针刺结合中药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其取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该院进行脊髓损伤后有尿潴留的患者60例来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脊髓损伤,并且合并尿潴留,将其平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针对对照组的患者只实施针刺治疗,而针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常规的针刺治疗的同时结合口服中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从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治疗后留置尿管到拔出尿管需要的时间、发生急性泌尿性感染的情况、残余尿量等方面进行观察发现,拔除导尿管1周后,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留置尿管到拔出尿管需要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的,且观察组发生急性泌尿系感染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治疗选择针刺结合中药的方法相对于单一的针刺治疗取得的成效较为显著,其治疗疗程较短,并且降低急性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大鼠中度(50g-cm)脊髓损伤模型,采用氢清除法测定脊髓血流量,探讨针刺在脊髓损伤早期治疗作用,探寻其最佳治疗时机。于致伤前、致伤后30分钟,1.5h、3h、6h、12h进行针刺治疗,观察24h内脊髓血流量的变化。其结果显示:针刺可抑制伤后脊髓血流量的下降趋势,2h至8h针刺治疗作用明显,尤其4h针刺组较对照组差异最为显著(P〈0.01)。提示:针刺对早期脊髓损伤具有明显治疗效益,其最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观察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与其相关基因PARP-1全长表达影响及变化规律,试图从线粒体启动凋亡途径角度揭示电针治疗脊髓损伤作用机制。方法: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以Allen's法制备,将大鼠分为电针组、药物组(Caspase-3抑制剂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对凋亡细胞采用Tunel法予以标记。结果:Tunel标记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后6 h,PARP-1全长在模型组开始有表达,1 d表达量最高,在3 d、7 d逐渐下降,14 d最低。模型组在1 d、3 d表达量分别高于假手术组和药物组(P〈0.05)。电针组在3 d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①细胞凋亡现象发生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这是脊髓继发性损伤主要病理机制;②PARP-1全长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中表达量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加,提示PARP-1全长可能参与了脊髓继发性损伤;③电针通过抑制PARP-1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元中PARP-1全长的表达,从而抑制了神经细胞的凋亡,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激素甲基强的松龙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机制,研究尼美舒利的抗炎作用对脊髓损伤的影响,观察尼美舒利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的病理学改变以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参考改良Allen法制作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造成大鼠半瘫。32只大鼠随机分成尼美舒利、甲基强的松龙和空白对照组,所有大鼠分别在1、3、5、7、14、21d接受BBB神经运动功能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22d后取出脊髓损伤标本,进行光镜及电镜超薄切片观察。结果:光镜下尼美舒利组见脊髓组织结构比较清晰,灰质内偶有小空腔,有较多的正常神经元,核膜完整,胞浆内尼氏体清晰可见。激素组情况与尼美舒利组大致相似。电镜下尼美舒利组大鼠脊髓损伤节段髓鞘及轴索、线粒体、毛细血管、突触小泡等改变较空白对照组轻,有些结构接近正常,有神经纤维修复再生。尼美舒利组与激素组的BBB评分方差分析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早期使用尼美舒利可以减轻脊髓炎症反应,水肿及髓鞘的变性,减少凋亡细胞的生成,改善脊髓损伤区的组织结构,减轻脊髓损伤的继发损害,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急性脊髓损伤手术干预时机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脊髓损伤患者78例,依据手术干预时机不同分为早期手术组(39例)和晚期手术组(39例)。其中早期手术组于损伤后24 h内进行手术,晚期手术组于损伤后24 h后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轻触觉评分、针刺痛觉评分、运动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轻触觉评分、针刺痛觉评分、运动评分等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早期手术组明显高于晚期手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手术组治疗后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焦虑、抑郁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晚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脊髓损伤进行早期手术干预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更加有利,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薄氏腹针疗法对脊髓损伤性尿潴留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随机将24例观察病例,分为腹针组,对照组。腹针组予薄氏腹针取穴治疗,对照组子电针八醪、会阳穴。结果:腹针组总有效率为92.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腹针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薄氏腹针疗法对脊髓损伤性尿潴留具有积极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针刺配合推拿治疗外伤性脊髓截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针刺和推拿疗法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将138例外伤性截瘫奢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配合推拿治疗,结果显示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针刺和推拿疗法具有兴奋脊髓,疏通经络,强壮筋骨的作用,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是脊髓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机理.方法:选用成年Wistar大鼠,Allen氏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应用督脉电针治疗3 d、1 w、2 w或4 w,以正常组和损伤组作对照.应用电镜、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显色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数量的变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损伤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mRNA表达变化.结果:电镜观察,术后3 d,损伤组星形胶质细胞肿胀明显;1 w时见反应性增生,体积增大,数量增加;4 w时,形态基本正常.电针组胶质反应轻,线粒体、核糖体增多,常见吞噬现象.免疫组化见,同一动物星形胶质细胞数灰质多于白质,尾侧多于头侧;组间比较阳性细胞数损伤组明显多于电针组,且损伤范围大,胶质界膜明显.原位杂交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类似.电泳结果表明损伤早期电针组GFAP mRNA表达明显低于损伤组.结论:电针治疗可抑制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防止胶质瘢痕形成,创造有利于神经再生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17.
经肌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肌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与针刺组,每组31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电刺激组和针刺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9%、64.5%,电刺激组与针刺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刺激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结论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中髓鞘相关糖蛋白(myelinassociated glycoprotein,MAG)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进一步探讨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神经夹持损伤的方式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通过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 function index,SFI)及热痛阈检测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脊髓内MAG表达情况,进而统计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在基本功能改善方面,与模型组及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P〈0.05)大鼠右后腿感觉及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及电针组MAG表达均比正常组高(P〈0.05),但电针组治疗1、2个疗程后,MAG表达明显降低,越来越接近正常组。结论通过本实验研究发现,电针能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一般状况,电针组大鼠脊髓中MAG的表达明显降低,说明电针能抑制脊髓中抑制性生长因子的释放,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