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呼吸功能锻炼的影响,促进患者自觉积极进行术前呼吸功能锻炼,从而提高依从性。方法将59例将进行腹部手术的男性患者,按照住院时间,随机选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功能锻炼指导,观察组在入院时就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实施呼吸功能锻炼指导。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平均每次锻炼时间、每天锻炼次数及术后3d内咳嗽排痰的主动性。结果观察组每次锻炼平均时间较对照组长、每天锻炼次数较对照组多(P〈0.05)。术后咳嗽排痰,观察组也较对照组积极、主动。结论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能提高患者术前呼吸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最大效能地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效果。方法将10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按住院号尾数奇数、偶数分组,观察组46例,对照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功能锻炼指导,观察组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实施呼吸功能锻炼指导;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平均每次锻炼时间、锻炼时每分钟呼吸次数及出院1月时呼吸功能锻炼坚持率。结果观察组每次锻炼平均时间较对照组长、锻炼时每分钟呼吸次数较对照组少、出院1月时呼吸功能锻炼坚持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能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呼吸功能锻炼的影响,促进患者自觉积极进行术前呼吸功能锻炼,从而提高依从性。方法将59例将进行腹部手术的男性患者,按照住院时间,随机选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功能锻炼指导,观察组在入院时就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实施呼吸功能锻炼指导。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平均每次锻炼时间、每天锻炼次数及术后3 d内咳嗽排痰的主动性。结果观察组每次锻炼平均时间较对照组长、每天锻炼次数较对照组多(P<0.05)。术后咳嗽排痰,观察组也较对照组积极、主动。结论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能提高患者术前呼吸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最大效能地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4.
陈佳  俞雪华  孙菊凤 《妇幼护理》2022,2(3):724-726
目的 探讨皮格马利翁效应护理对老年女性卒中偏瘫患者希望水平、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20 年 8 月至 2021 年 12 月在本院老年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 62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 31 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与常规护理,观 察组还实施皮格马利翁效应护理。比较护理前、护理 4 周后两组患者希望量表评分、肢体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 力评定量表评分。结果 护理 4 周后,观察组患者希望量表评分总分、肢体运动功能量表-上肢评分、肢体运动功能量表-下肢评 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分均显著高于(P<0.05)。结论 对老年女性卒中偏瘫患者实施皮格马利翁效应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 希望水平以及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围术期呼吸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功能锻炼干预,研究组采取皮格马利翁效应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锻炼次数、锻炼时间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1、2、3 d呼吸功能锻炼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术后1、2、3 d呼吸功能锻炼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取皮格马利翁效应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干预显著提高了围术期CEA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吴臻  王歆予  石天琦 《妇幼护理》2023,3(3):734-736
目的 观察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院 2018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收治的 62 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 例)和观察组(31 例)。对照组都实施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 基础上,开展皮格利翁效应干预。比较两组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Herth 希望量表评分、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量表、 服药依从性量表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Herth 希望量表评分、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量表、服药依 从性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实施皮格马利翁效应干预,能够缓解焦虑与抑郁情绪,降 低病耻感,提高希望水平与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秦世菊  王芙蓉  张英  王华 《护理研究》2009,(5):1249-1250
[目的]探讨“皮格马利翁效应”在终末期肾病(ESRD)病人健康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科2005年10月-2007年10月符合终末期肾病病人50例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进行健康教育管理,并跟踪随访,动态观察50例终末期肾病病人健康教育管理前、健康教育管理后3个月和6个月营养状况、睡眠与精力、食欲、运动、感染、自理等生活质量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50例终末期肾病病人接受教育管理后营养状况改善明显,睡眠与精力、食欲、运动、感染、自理等各项相关生活质量也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医疗活动中医护人员恰当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终末期肾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管理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断指再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断指患者47例,均接受断指再植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24例(断25指)和对照组23例(断25指),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断指再植成活率、患者满意度及自信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断指再植患者的护理效果更佳,实验组断指再植成活率为92.0%,患者满意度为91.7%,自信心评分为(30.41±5.21)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舒适护理在断指再植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各级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皮格马利翁效应干预模式在肺癌手术患者呼吸功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肺癌手术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间分为观察组48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肺癌手术患者常规呼吸功能训练指导,观察组联合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干预模式.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功能训练自我效能、肺功能、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肺癌手术患者信息获取与应用、症状自我管理、康复训练与技能培养、应付治疗副作用、情绪管理评分明和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83%vs 82.61%,χ^2=4.321,P<0.05).[结论]皮格马利翁干预模式有助于提高肺癌手术患者呼吸功能训练康复自我效能感,促进术后肺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再植断指术后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再植断指的康复护理方法和效果,提高断指再植功能优良率。方法在康复准备期的基础上,术后分阶段的进行康复方法,以运动疗法为主,辅以物理疗法,并逐渐增加主被动训练强度,利用手功能感觉功能总活动度进行功能综合评定。结果24例再植指功能优良率均达75%以上。结论早期应用综合系统的康复护理及功能锻炼是保证再植指功能康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在断指再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2年4月在解放军第309医院骨科行断指再植术的患者130例(共148指),将2010年11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66例患者(75指)作为观察组,实施CNP,将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64例患者(73指)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再植指成活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例和6例患者发生血管危象,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NP对断指再植患者进行护理,有利于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臂丛阻滞镇痛及白控镇静(PCS)用于断指再植患者术后镇痛镇静处理的效果及护理管理方法。方法收集48例断指再植患者,术后行持续臂丛阻滞镇痛及静脉自控镇静,镇痛药物为0.2%罗哌卡因,镇静药物采用0.05%咪唑地西泮或0.05%咪唑地西泮与0.0005%芬太尼复合液,观察术前及术后6,12,24,48,72h时镇痛镇静评分、术后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镇痛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CS后各时间点的镇静评分均高于术前,无一例镇静不足或镇静过度发生。患者术后呼吸循环稳定,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臂丛阻滞镇痛及自控镇静能为断指再植患者提供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镇痛镇静期间应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与护理,避免意外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残性断指再植患者心理状态及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56例自残性断指再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0 d进行评估分析。结果:术后10 d观察组SCL-90躯体化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惧、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残性断指再植患者术前心理症状复杂,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地缓解躯体化症状,促进患者身心康复,降低手术应激反应及再植指体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患者自残性断指再植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4.
循证护理在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循证护理(EBM)探索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有效干预方法.方法 将84例断指再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实施血管危象的护理干预.结果 应用循证护理找出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原因及有效干预方法对断指再植术后的患者进行护理降低了血管危险的发生率.结论 循证护理在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中的应用,使护理活动由被动变主动,有效地降低了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了断指再植成活率,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音乐疗法对臂丛阻滞麻醉镇痛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断指再植术中臂丛阻滞麻醉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臂丛阻滞麻醉下行断指再植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音乐疗法。观察两组病人术中生命体征、焦虑程度、镇痛效果、改用全身麻醉例数、麻醉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血压、焦虑程度、疼痛指数、改用全身麻醉例数、麻醉并发症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音乐疗法可减轻病人术中紧张情绪,稳定病人血压,减轻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液体浸泡的断指再植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对25例41指液体浸泡的断指再植术后患者进行病情观察与护理。结果25例41指断指再植术成功率90%。结论术后严密观察术指,恰当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断指再植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断肢(指)手外伤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方法将60例断肢(指)手外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常规护理组患者行显微外科断肢(指)再植手术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全身护理、局部护理、生命体征观察等)进行护理。心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心理护理干预。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分别于术后当天、出院时和出院6个月对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对2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段的HADS评分(焦虑和抑郁)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当天,2组患者HA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心理干预组的HAD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经6个月随访,常规护理组患者焦虑和抑郁阳性率分别为52.0%和54.0%;心理干预组焦虑和抑郁阳性率分别为8.0%和6.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断肢(指)手外伤患者具有较高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的心理调整和促进断肢(指)再植的成活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臂从阻滞镇痛及自控镇静(PCS)用于断指再植患者术后镇痛镇静处理的效果及护理管理方法.方法 收集48例断指再植患者,术后行持续臂丛阻滞镇痛及静脉自控镇静,镇痛药物为0.2%罗哌卡囚,镇静药物采用0.05%咪唑地西泮或0.05%咪唑地西泮与0.0005%芬太尼复合液,观察术前及术后6,12,24,48,72 h时镇痛镇静评分、术后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镇痛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CS后各时间点的镇静评分均高于术前,无一例镇静不足或镇静过度发生.患者术后呼吸循环稳定,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臂从阻滞镇痛及自控镇静能为断指再植患者提供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镇痛镇静期间应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与护理,避免意外发生.  相似文献   

19.
断指再植病人的护理与功能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10例行断指再植手术病人行完善的术前准备及术后观察护理并及时进行早期一系列功能锻炼和康复指导,结果94例成功,16例失败;87例功能恢复良好,23例功能恢复不佳。提示断指再植术前、术后积极有效的护理观察和护理干预以及术后计划性、系统性的康复,是提高断指再植术成功和最大限度恢复再植指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