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药通报》2008,7(3):38-38
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我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岐黄公元前26—22世纪时,黄帝是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岐伯,传说中的医家,黄帝的臣子。现存有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内经》,此书托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的形式而成,又称《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2.
岐黄之术     
<正> 岐黄是岐伯与黄帝的合称.过去把岐黄之术常作为中医的代名词. 相传岐伯受业于僦贷季,是黄帝时期的名医,后世称他为岐天师.据《帝王世纪》等书记载,他是黄帝的臣子,曾受黄帝之命尝草木之味,研究医药,并著经方、本草、素问等书.这显然是旧史家的一种编造. 传说中的黄帝,还是我国医药的发明者.比较有代表性的黄帝就有伏牺氏和神农氏.史载伏牺氏制九针“以拯天枉”,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还说“一日而遇七十毒.”由于黄帝是传说中医药的发明者,故我国古代许多医学著作,均在书名之前冠以“黄帝”二字,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即是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岐伯故里的考证及岐伯的学术背景,特别介绍了基于《黄帝内经》的岐黄文化,并指出岐黄文化是黄土地域文化的核心,对生命科学的贡献是其最为重要的价值,也是研究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作者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现存最早、最完备的经典文献<黄帝内经>的作者,既往认为不是出自一人一时之手.观其内容,确以岐黄问答形式为主体,故有岐黄问答而作<内经>之说.结合中医学发展历史及汉字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该书虽非岐黄手著,其旨必有所授,且书名冠以黄帝,显为崇古依托.在其成编之前,定有祖述蓝本,而该祖述蓝本,当为战国后期著名医家岐伯所撰无疑.  相似文献   

5.
李良松 《中医研究》2011,24(3):71-76
《四库全书》论及岐伯之文献广泛涉及了岐伯的诸多方面。本文从岐伯6个部分进行论述。笔者认为,岐伯为神农之孙、黄帝之相,将炎帝、黄帝两大部族之医术融会于一体,从而创立了中华民族的正统医药学体系。四库文献中共著录岐伯撰著或与岐伯有关的典籍23部。对于岐伯的学术贡献,可用药中之圣、方中之祖、医中之王、针中之神来总结,他的学术成就代表了我国上古医药学的最高水平。托名之说虽然历代有之,然托名之实应当分作五种类型来看待。《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的伟大史诗,是岐黄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6.
岐黄论医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14,(12):2296-2296
据南宋罗泌的《路史》记载:古代有岐伯,原来居住在岐山之下。当年黄帝西巡访贤,至岐山见到岐伯,把岐伯引载到自己的部落有熊氏所在地,拜为医学之师,向他访求治病之道。又据北宋真宗天禧年间张君房编辑的《云笈七签·纪·轩辕本纪》所载:古时有位仙人出于岐山下,号岐伯,善于讲草本之药性,是位大医。黄帝请他主管医学,……后来作《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7.
所谓师承教育是指:"以师承家传为主要形式,以跟师临证、口传心授、理论与实际密切配合、注重临床实践为主要特点的传统中医教育"[1]。由于中医学以经验医学著称,因此,师承的教育方法从古至今都是学习中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黄帝内经》以岐伯、黄帝师生问答而为师承之肇始,故中医之学  相似文献   

8.
朝医四象医学体质理论与《黄帝内经》理论体系具有源流关系.自晋唐起,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传入朝鲜,受到朝鲜医学界的高度重视.《黄帝内经》之整体观念、阴阳理论、五脏大小论、养"心"观、体质理论等对朝医四象医学体质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但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与朝医四象医学体质理论在体质分类、心之有形无形、...  相似文献   

9.
孔凡涵 《光明中医》2012,27(1):22-24
"学者心学之也;悟者,心悟之也。心学之而必悟之"《医学心悟》。中医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之一,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界现象的一部分。在中医学鼻祖《黄帝内经》中就认为"夫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  相似文献   

10.
“岐伯”考略──兼谈《内经》的成书年代河南中医学院(450003)周发祥河南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郭松芝“岐伯”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整部《内经》的结构,基本上是黄帝同岐伯、伯高、少俞、少师、鬼臾区、雷公六位臣子问答形式...  相似文献   

11.
梅国强 《湖北中医杂志》2004,26(1):F003-F003
道友张介眉教授,以其新作《三十六计与中医学》见示于余,余粗阅书名,不以为然。盖三十六计,兵法之谋略也;中医学,活人之术也,二者何干?静而思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渭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兵法耶?抑或医术耶?因而恍然  相似文献   

12.
东汉名医张仲景以其著作《伤寒杂病论》而闻名于世,这部著作堪称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医学典籍。张仲景为什么要撰写此书?他的理法方论依据到底是什么?这部书为何被称为中医学史上的“点睛之笔”?这部书为何对后世中医学发展起到绝对的主宰作用?答案皆可以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找到。  相似文献   

13.
师承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琦 《中医教育》2006,25(3):65-68
中医之学,璀巍光灿,垂二千余年。然其推移演进,繁衍传继者,师承之教,未曾离之。《黄帝内经》以岐伯、黄帝师生问答而为师承之肇始,故中医之学为岐黄之学,此其后者,每以“岐黄传人”称之。古之师承,有业师授受、家学相传、私淑遥承多种,其间名家辈出,学派流衍,卓有建树者甚多,或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素问》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1)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素问》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素问》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渊薮,也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内经》仍列“四大经典”之首,为学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也是世界各国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史、医学史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5.
田国庆 《北京中医药》2017,36(2):99-101
<正>《黄帝内经》由《灵枢》《素问》组成,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全书托轩辕黄帝之名,以黄帝、岐伯、雷公的对话形式阐述病机病理,其基本素材来源于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从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的  相似文献   

16.
杨霞 《光明中医》2012,27(6):1067-1069
中医学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医学“以和为贵”的精神取向要求人与外界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体自身和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黄帝内经》在研究人体、自然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主要从生命观,健康观,医德观,医学模式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17.
《周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干流,与医学的关系被概之为“医易相关”。《周易》和易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有三次重要影响:第一次,是医学家们在《周易》启导下编著了《黄帝内经》;第二次,是在汉代象数学派的理论影响下,创立了五运六气学说,由此而导致了中国医学史上的“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第三次是在“太极图”传播后,明代医家们吸收了太极图的思想而提出了各种命门学说并由此而形成了温补学派。  相似文献   

18.
翟兴红 《河北中医》2010,32(9):1414-1415,142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养生保健已成为人们有效防病健身的普遍要求,同时也成为延年益寿的新途径。中医养生学说可以追溯至《黄帝内经》时代,《黄帝内经》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而且第一次从医学角度系统归纳总结前代诸家之说,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养生防病理论体系,创立了中医学特有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以预防为主的养生学说。  相似文献   

19.
刘玉芬 《河北中医》1982,(3):42-42,41
祖国医学中虽无优生学之名词,但祖国医学典籍中对这方面早已有所认识。《内经》是现存祖国医学文献中最古的一部医书,是祖国医学的思想源泉和理论基础。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如《灵枢·天年篇》“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檐,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就是说,人之始生与父母的神、精、血、气密切相关,子代的一切均由父母赋予,方可始生成人,子代承  相似文献   

20.
《内经》.又称《黄帝内经》,该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大约在西元前五世纪至三世纪),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医学专着。《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该书论述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疾病以及预防、治疗法则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着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