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结合病案分析介绍罗铨教授应用紫石英治疗心悸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2.
炙甘草汤古今运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海浩 《天津中医药》2010,27(3):223-225
收集炙甘草汤古代病案101例和现代验案3175例,进行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古今应用在主要症状方面均为心悸、脉结代,但古今应用上有所不同,古代是侧重阴虚内热,以外感温热病为主;以心悸、发热、口渴咽燥、肉筋惕、神昏、烦躁、咳嗽、舌红绛干燥少津、脉结代细数为主要症状;现代是重在气阴两虚,辨证以心悸病、胸痹为主;以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头晕目眩、气短、神疲乏力、失眠多梦、烦躁,舌质淡白或淡红、脉结代细为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3.
笔者曾于数年前治一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的心悸恐惧证患者,近偶遇其人,忽想其病,心有所悟,随查原病案以简录之: 武某某,女,36岁。1994年3月1日初诊。素有头晕史,每逢经期或其前后,即感气短、心悸、惊惕不安、失眠多梦、坐卧不宁。月经周期正常,经血色淡。曾在我院做血、尿、心电图、B超检查无异常。观其面色萎黄、  相似文献   

4.
从补虚为主,攻补兼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医相结合;调和阴阳,精借药理等3个方面就周端教授应用膏方治疗心悸的学术思想进行了阐述,并列举典型病案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5.
洪郁文年逾七旬,行医50余年,擅治内科杂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医术高超。笔者在临床过程中,见其以益气养阴法的异病同治,疗效颇佳。兹举其要并附以管窥之见,加以分析,以供同道参考。病案举例: 例一、心悸(病毒性心肌炎) 王××,女,52岁,工人。初诊日期:1983年4月27日。患者近2年常觉心悸,每于劳累感冒后经常发作,曾在××医院诊断为慢性心肌炎,1个月前,又因感冒而发热心悸加重,并有胸闷、气短、懒言、汗出、口干等证,虽经治疗,但效果不显,舌尖红,无  相似文献   

6.
笔者遵循中医辨证施治“异病同治”的原则,用真武汤加减治疗肠痈、闭经、心悸,每获良效,兹举病案如下。 1 肠痈 曹某,女,35岁,1997年4月初诊。3年来右下腹隐痛反复发作,自服抗炎药症状缓解,近10天来……  相似文献   

7.
汤益明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窦综合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教授善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简称病窦 )。该方出自《伤寒论》,主治太 (阳 )少(阴 )两感 ,病偏少阴 (心肾里虚寒证 )者。而因窦房结及周围组织发生器质性改变所致的病窦 ,中医辨证多属心肾阳虚、寒滞经脉证 ,其对脉沉迟或结代而缓 ,面色白光白或萎黄 ,胸闷心悸 ,头昏乏力 ,四肢欠温 ,舌淡紫、苔白腻者 ,常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通络 ,振奋心 (肾 )阳 ,往往能获良好疗效。兹结合病案介绍如下。1 通阳祛寒 增脉复律病窦好发于素体阳虚、心气不足的中老年人 ,可因窦房结及周围组织退行性变所致。汤教授认为病窦属中医学心悸…  相似文献   

8.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西医多见于因心脏功能性或器质性、结构性改变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或由其他疾病继发所致。对于功能性心悸,目前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但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影响生活质量。陕西省名中医刘华为教授临证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各种心悸症状,有其独特见解。他从脏腑的气机和气化着眼辨证论治,认为其证型多见于气化不及、气化过亢,气化不利,及气机升降失常证,心悸病临床病证复杂,大多表现为各个证型相兼为病。故治疗时应着眼于恢复脏腑的气机运行和气化状态,明辨病变脏腑及其虚实寒热。本文通过刘华为教授临证理论讨论及病案分析,探讨气化理论治疗心悸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9.
以师徒问答形式,分析1例中医治疗气阴虚火旺型胸痹兼心悸验案.该患者现代医学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心率失常-阵发性心房纤颤,并伴有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笔者认为该病案之要点在于胸痹和心 悸如何取舍,证候如何确认.中医治病辨标本缓急,本案急在胸痹,危在胸痹,心悸相对较缓;病位在心,其次在肾.故用天王补心丹加减,滋阴降火,益气温阳.结合本病案,笔者又对重要的临床灵活应用,西医心房纤颤的诊断和治疗一并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0.
从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辨证论治、辨病治疗等方面介绍甘欣锦治疗老年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经验,并附病案1则。  相似文献   

11.
记载了华明珍教授以丹栀逍遥散为基本方加减治疗便秘、心悸、胃脘痛、头痛、胸痛五则验案,此五则病案,患者均有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强脾弱的病机特点,治法均可酌情养血柔肝,理气解郁,抑木扶土,健脾助运,故同以丹栀逍遥散为基本方化裁治疗。丹栀逍遥散具有疏肝解郁、清泄郁火、健脾养血、调和肝脾的作用,临床上应用广泛,经过适当化裁可治疗多种内科杂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按祖国医学对心悸病认识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初步阶段(先秦两汉时期)、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宋金元时期)、完善和成熟阶段(明清时期),对记载心悸病证的主要医学著作进行查阅,对涉及心悸病病名及症状内容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总结。认为先秦两汉时期,医书中有关心悸内容的记载是后世医家得以继续研讨的理论基础。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宋金元时期,心悸病病名及症状内容得以极大丰富,称谓繁多、概念混杂是这一时期的特点。"惊悸"已成为当时相对固定的心悸病病名;但同时,医家们也认识到"惊悸"与"心忪"、"怔忡"、"忪悸"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明清时期,医家们在前人对心悸病认识的基础上,对心悸病病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辨析,最终将心悸病分为"惊悸"、"怔忡"两部分,现代中医将其统称为"心悸"。随着祖国医学对心悸病证认识的不断发展与积累,心悸病病名趋于统一、概念逐渐明确、症状描述趋于规范。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左心房粘液瘤 ,疗效满意 ,兹陈典型病案于次。1 病案举例某男 ,4 6岁。心悸气短 1年 ,近 10天加重。平卧困难 ,伴关节疼痛 ,无晕厥及栓塞病史。查体 :T36 5℃、P98次 /min、BP16 0 /9 3kPa ,口唇无紫绀 ,双肺底可闻及湿罗音 ,心律齐 ,心尖区闻及中度舒张期杂音 ,肝大肋下 1 5cm腹部移动性浊音 (- ) ,双下肢浮肿 (+)。舌紫苔白腻 ,脉细涩。实验室检查 :ESR 30mm/h ,抗“O”正常 ,血、尿常规正常 ,胸片及心电图正常。中医诊为心悸、痹证 ,治以益气温阳 ,活血利水 ,药用 :人参 10 g ,黄芪 30g ,丹参 2 0 g ,泽…  相似文献   

14.
心悸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病因多种多样,刘爱东教授认为心悸病与肝、脾二脏关系最为密切,可表现为肝气不舒,肝郁乘脾,心脾两虚等不同的证候,治疗过程中当根据病机的异同择用舒肝、健脾、理气、养心之法,方可达到临床治疗效果。笔者跟师学习过程中,见其治疗心悸病有其独特见解,故整理1则验案说明其辨证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软件系统探讨国医大师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心脑卷》中治疗心悸的病案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分析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分析纳入的83个病案得出149味中药,所用中药性味多为甘温,主要归心、肺、脾三经,包括丹参、黄芪、炙甘草、麦冬等高频次中药。提取置信度为1的丹参,五味子→麦冬组合,可窥见生脉饮的雏形并衍生出10个新方,新方可分为五类,分别为行气化痰类、滋阴养血类、温通心阳类、益气活血类和化痰祛瘀类。结论:国医大师治疗心悸有规律可循,主要以“益气通阳”“养阴补血”“化痰祛瘀”为组方规律,标本并治。  相似文献   

16.
1 病因病机 1.1 中医病因病机对心悸发生的病因病机,导师认为应主要抓住虚、怯二字,体虚久病,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心气虚怯,阴血暗牦,血不养心,心失所养。心主神明故心神失养,心神动摇,悸动不安,另外情志异常也是心悸重要的致病因素,其中以惊恐为甚,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或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发为心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悸证素的分布、组合规律。方法:采用临床调研与中医计量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对多个地区1126例心悸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研究。结果:心悸主要以气虚证素的病理症状体征分布最多;心悸的病位证素主要有心、脾、肾、肝、肺;病性证素主要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血瘀、火热、痰、水饮。结论:心悸的病性虚实错杂、病位涉及多个脏腑,临床辨证多证素组合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万病回春》是明代医家龚廷贤集其临床经验之大成而作的一本医学实践录,其中关于头痛病案的记录及治疗简练有效.通过记述书中的4个头痛病案,分析导致头痛的病因病机,分别从肝、脾、肾三脏及其气血方面论述了作者治疗头痛的方法及其用药特点,并于每一个医案后附现代病案,由此举一反三,透过《万病回春》的头痛病案学习中医辨证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107条,为救治外感误下而致“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的坏证而设。由小柴胡汤去甘草,加龙骨、牡蛎、铅丹、大黄、茯苓、桂枝组成。具有枢转少阳,通利三焦,调和肝胆,镇惊宁神的作用。笔者将其辨证化裁,用于杂病的治疗,效果显著,现举病案如下。1惊悸江某,女28岁,2003年1月21日初诊。心悸烦躁,神情忧郁,惊惧不安半年。患者于半年前因受惊吓,出现心慌心跳,恶梦纷呈,头昏目眩,经当地医院中药养心安神,西药调节植物神经,镇静治疗,均未见效。近一月来病情加重,表现为心悸,胸闷,烦躁,失眠,…  相似文献   

20.
心悸病为临床常见疾病,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律失常,临证以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等为主症者均可纳入心悸病范畴。情志及饮食因素在心悸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滞,气机失调,推动无力,心失濡养而发心悸; 饮食不洁,导致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痰浊内生,郁而化火,痰火扰心而渐生心悸。肝郁脾虚证为心悸病临床常见证型。抑木扶土法是根据五行相克次序而确立的一种治法,为治疗肝郁脾虚证之主要方法。逍遥方为治疗肝郁脾虚证代表方,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效,应用逍遥方治疗心悸病,效果堪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