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小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小脑梗死患者,男性20例,女性10例,病程在1~14d。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病灶均呈高信号,其表现与MRI一致。讨论DWI检查对小脑梗死诊断准确,为临床诊治和预后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MR扩散加权成像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脑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使用MR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分析对比全部脑梗死患者病症检出情况;病灶中心区和对侧镜像区、缺血半暗带和对侧镜像区表观扩散系数值;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表观扩散系数值。结果 MR扩散加权成像经检查后与患者症状体征相符合的脑梗死病灶检出率明显超过T2加权像,且T2加权像的检出率为83.33%(25/30)。其中,存在12例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发病过程中的MR扩散加权成像显示异常,经一段时间治疗后T2加权像与最终脑梗死的面积并不匹配,其中, 10例患者呈现出可逆性改变,即患者在发病时MR扩散加权成像呈现为高信号,但在进行复查过程中则显示为T2加权像信号正常, 2例患者呈现为不可逆性改变,即MR扩散加权成像无论是发病时还是复查时均显示为高信号表现。病灶中心区和对侧镜像区表观扩散系数值分别为(3.86±1.52)×10^-4、(7.48±0.88)×10^-4 mm^2/s,缺血半暗带和对侧镜像区表观扩散系数值分别为(7.84±0.79)×10^-4、(8.20±0.72)×10^-4 mm^2/s,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726, P<0.05)。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和病灶中心区表观扩散系数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和病灶中心区表观扩散系数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MR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值能够准确检测出脑梗死急性期缺血半暗带情况,为患者日后治疗和确诊提供科学的依据,便于患者更好治疗和尽早恢复健康,应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照分析67例临床资料完整并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的患者的磁共振扩散加权图像并测量病变区及正常肝组织ADC值.结果 67例肝癌病灶在扩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对病灶123个区域测量ADC值约为(0.93~1.06)×10-3mm2/s,与正常肝脏ADC值(1.63~1.82)×10-3mm2/s对比明显减低.结论 扩散加权成像大大提高了肝癌病灶的检出率,对肝癌诊断意义重大,应是肝癌患者的MRI检查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慢性胰腺炎的价值。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选择在我院拟诊断为慢性胰腺炎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与扩散加权成像,记录诊断效果。结果 40例患者胰腺组织的ADC与rADC值分别为(1.22±0.21)×10~(-3)mm~2/s与1.62±0.34。40例患者MRI诊断为慢性胰腺炎32例,经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和临床随访证实为慢性胰腺炎34例,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慢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为94.1%和100.0%。结论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慢性胰腺炎具有很好的影像学特征,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都比较高,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癌(prostatic carcinoma,PCa)是老年男性常见致死肿瘤之一。磁共振成像被公认为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及临床评价、分级最好的影像学方法,多种磁共振新技术,如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及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已应用于前列腺癌诊断及评价的研究。本文就以上新技术在前列腺癌定性及定量分析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接收在我院患有脑梗死的患者一共有9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对患者采取CT检查,研究组对患者采取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检查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采取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的效果可靠,可以使发生误诊和漏诊的概率明显降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1965年Stejskal和Tanner首先描述了扩散权重MR序列 ,该序列能测量某一方向上水分子的运动。由此发展而来的扩散权重MR成像能反映疾病引起的脑组织中水分子扩散的变化 ,尤其对脑缺血性中风特别敏感。 2 0世纪 90年代扩散权重的MR成像实践大量地进入临床 ,在早期发现急性脑梗死方面和与其它疾病的鉴别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DW MRI的临床应用作了回顾。1 急性中风的扩散受限理论缺血发生后几分钟内 ,受损脑组织水分子扩散速度明显下降[1 - 3] ,其生物学机制还不完全清楚。目前的解释为 :脑缺血使细胞能量代谢发生障碍 ,导致Na+ K+ 泵和…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药科学》2017,(23):131-133
目的比较良恶性椎体骨折采用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良性椎体骨折28例和恶性椎体骨折20例行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比较鉴别良恶性椎体骨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恶性椎体骨折诊断化学位移成像反相位信号敏感性93.3%,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敏感性86.76%;化学位移成像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在良恶性椎体骨折鉴别中诊断中采用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定量分析具有更高的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无我院进行检查的肝脏占位性检查患者共计9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比不同b值下的ADC值和不同肝脏占位病变的ADC值。结果四组患者的ADC值将会随着检测b值的升高而降低,并且原发性肺癌患者的ADC值要明显低于另外三种疾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癌患者中使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能够有效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提高临床的诊断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与化学位移成像(CSI)在良恶性椎体骨折早期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在我院于2015年5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椎体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均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化学位移成像的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对于良恶性椎体骨折鉴别斩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定性分析方面:CSI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5.0%、91.67%、46.43%,经双尾检测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鉴别诊断则分别为57.5%、75.0%、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量分析上:CSI鉴别诊断良恶性上发现良恶性患者的IP/OP信号强度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在鉴别诊断良恶性上发现ADC值差异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在良恶性椎体骨折早期鉴别诊断中采用化学位移成像技术的定量分析有助于临床医师获取准确的信息,减少误诊,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CT及MR灌注成像对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将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肝硬化患者80例按照Child-Pugh分级分为轻度组40例(A级轻度肝硬化)、中重度组40例(B级22例、C级18例-中重度肝硬化),对照组为同期的健康体检者40例。三组均进行DWI、CT、MR灌注成像检查,将三组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三组的ADC值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整体比较三组的SSr(CT)、SSr(MR)差异明显(P <0.05),且中重度组同其他两组的数据对比存在较大的区别;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之间的SSr(CT)、SSr(MR)为正相关。结论 CT及MR灌注成像能够将肝硬化的病变程度较准确地反映出来,同时相较于DWI,诊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高b值下,脑梗死的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学表现差异,探讨较高b值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急性和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资料,DWI均取b值等于0、1000、2000、3000s/mm2,.测量患者患侧梗死部位和健侧相应部位DWI的ADC值。分析比较不同b值下DWI影像特点。结果 b值为1000~3000s/mm2时,急性和亚急性梗死灶在DWI序列中均显示为高信号,在ADC图上显示为低信号;随着b值的增高,图像对比度增加,病灶边缘更清晰,可发现的病灶数增加,但信噪比下降。同时,随着b值的增高,患侧ADC值下降。结论 DWI对急性亚急性期梗死的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b值是扩散加权成像重要的成像参数,选择合适的高b值对于急性期和亚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脑出血与超急性脑梗死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对临床症状出现6h以内的超急性脑出血与超急性脑梗死患者各30例,二者DWI、ADC所有图像汇集PACS工作站,进行盲法分析,分析范围包括病灶信号特征、病灶周围信号情况及病变的形态、分布。结果超急性脑出血与超急性脑梗死的DWI、ADC图像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DWI、ADC能提高超急性脑出血与超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扩散成像ADC值的测量在骨肉瘤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5例确诊为骨肉瘤患者化疗前后和11例正常患者的MR图像,分析扩散成像ADC值进行比较。结果肿瘤化疗前后最大径依次为(5.84±1.85)cm和(5.77±1.45)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正常组织、化疗前后的骨肿瘤和软组织肿块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依次为(0.498±0.212)、(0.466±0.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化疗前后ADC值分别为(1.170±0.182)和(1.847±0.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外软组织肿块ADC值化疗前后分别为(1.110±0.123)和(1.762±0.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骨髓和软组织的ADC值为(0.498±0.212)和(0.466±0.311),其与肿瘤化疗前肿瘤组织和软组织肿块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疗效评估标准,TVNR>90%,占82.89%(29/35)。结论 MR扩散成像ADC值的测量可对骨肉瘤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全身MR扩散加权成像(WB-DWI)、常规磁共振成像(MRI)/CT扫描及二者联合应用(WB-DWI+MRI/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的检出能力。方法对60例病理学确诊的NSCLC患者行WB-DWI、胸部CT扫描,并对可疑骨转移部位行常规MRI扫描,应用ROC曲线评价WB-DWI、常规MRI/CT及WB-DWI+MRI/CT在NSCLC骨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应用方差分析比较弥散系数(ADC)值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①WB-DWI、MRI/CT、WB-DWI+MRI/CT诊断NSCLC骨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z)分别是0.935,0.961,0.977,二者联合应用特异度及正确诊断指数最高,有助于提高NSCLC转移病灶的检出。②NSCLC骨转移瘤平均ADC值高于良性骨病变[(0.89±0.12)×10-3与(1.51±0.15)×10-3mm2/s],取临界值1.12×10-3mm2/s,其诊断NSCLC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诊断指数均达100%。结论 WB-DWI是常规MRI/CT的有益补充,二者联合应用在NSCLC骨转移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高慧玲 《中国基层医药》2014,(20):3112-3114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成像( MRI)对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患者进行检查,分析MRI检查结果与患者病情的符合程度,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在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4例初次发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基本的MRI扩散加权成像检查以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DWI )扫描检查,分析患病一侧病灶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对侧镜像区的表观扩散系数与表观扩散系数比率。结果脑梗死患者病灶中心区、病灶中心的对侧镜像区、缺血半暗带、缺血半暗带的对侧镜像区的表观扩散系数分别为(3.783±1.032)×10-4、(7.992±0.828)×10-4、(6.588±0.717)×10-4、(8.292±2.046)×10-4;缺血半暗带的表观扩散系数有一定程度的减小,病灶中心区域的表观扩散系数有很大程度的减小,变化更加明显。患病<6 h患者病灶中心区、缺血半暗带表观扩散系数比率分别为(43.4±10.3)、(67.9±3.8);患病6~24 h患者病灶中心区、缺血半暗带表观扩散系数比率分别为(50.3±10.5)、(76.8±8.7);患病24~64 h患者病灶中心区、缺血半暗带表观扩散系数比率分别为(57.2±11.5)、(86.3±7.4);随着患病时间的增长,表观扩散系数比率逐渐上升,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缺血半暗带区的表观扩散系数比率明显比病灶中心区域高。结论采用MRI的手段,应用表观扩散系数以及表观扩散系数比率这两个指标反映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以及预测缺血半暗带的位置等,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同时给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的技术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53例:恶性病灶35个,良性病灶22个.扩散敏感系数(b值)取0、500、1000 s/mm2,以恶性病变的ADC值95%可信区间的上界作为诊断病变良、恶性的界值,所得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DWI显示95.5%(21/22)的良性病变,97.1%(34/35)的恶性病变,敏感性96.5%(55/57).恶性病变组的ADC值与良性病变组或正常腺体组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我们把良、恶性病变ADC值的界值定为0.98×10-3 mm2/s,即<0.98为恶性,>0.98为良性.乳腺ADC值随着b值的增大而减少.结论 依据ADC值可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ADC值随着乳腺病变的不同和采用的b值的不同而改变,b值取1000 s/mm2时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分析乳腺病变应用MR动态增强联合扩散加权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8例乳腺病变患者进行MR动态增强(DCE-MRI)以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的结果,并与患者术后的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单独行DCE-MRI检查的对照组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为88.6%, DCE-MRI以及DWI联合检查的观察组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检测敏感性为70.9%,观察组的检测敏感性为91.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检测特异性为75.5%,观察组的检测特异性为93.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病变应用MR动态增强联合扩散加权成像能够显著的提高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增加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效率优于单独MR动态增强,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肺癌化疗效果评估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次临床观察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之间收治的38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治疗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结果肺癌患者化疗治疗前后ADC值、平均径及长短径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肺癌化疗治疗效果评价方法,有助于患者临床疗效的动态、早期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4例发病6 h内疑似脑梗死患者,于CT检查下排除急性脑出血后,给予患者常规的DWI扫描以及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检查,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经DWI诊断检查84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显示高信号,弥散系数图像为低信号,检出率100.0%。32例继发脑梗死患者采用MRI常规序列诊断仅可见有陈旧性梗死病灶,而采用DWI则可清晰发现新梗死病灶,DWI全方向能更清晰诊断梗死病灶。结论 DWI技术用于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