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于CTA断层图像重建盆腔肿瘤及周围结构数字模型及三维可视化的方法.方法 盆腔肿瘤患者1例,应用多层螺旋CT动脉造影技术(MSCTA),以层厚0.50mm进行腰骶椎薄层平扫,得到Dicom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对盆腔肿瘤、供血血管、骨骼等进行半自动分割,以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成功建立盆腔肿瘤及周围结构的三维数字可视化模型.结论 结合应用MSCTA二维图像与Mimics三维重建软件,建立的骶骨、盆腔肿瘤及其供血动脉等模型,既能够显示盆腔血管系统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可显示盆腔肿瘤的大小、位置、性质、供血动脉及其骶骨破坏情况,有助于术前模拟和预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髂骨后入路高位骶骨肿瘤切除重建的方法.方法 利用经髂骨后入路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高位骶骨肿瘤3例.切除椎板,保护骶部神经,切除侵入椎管肿瘤;切取髂骨瓣向近侧掀开,借助髂骨瓣开孔直视骶骨侧块部肿瘤切除;继而,侧前方显露骶前间隙剥离,切除椎体肿瘤.骶1、2椎体植骨与髂骨瓣螺丝钉固定;最后双侧腰5椎弓根、髂骨瓣和髂骨钢板螺丝钉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3~6年,肿瘤无复发;内固定牢靠,植骨愈合良好.大小便及双下肢功能正常.结论 经髂骨后入路高位骶骨肿瘤切除重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前骶骨肿瘤切除仍是骨科难度较高手术,全骶骨切除术后腰骶骨盆重建有许多并发症,针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术前准备,周全的治疗策略,是应对此类手术必要条件,同时要求术者应熟练掌握骶尾部解剖结构,拥有丰富的手术经验和过硬的操作技术,为手术的成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肿瘤临床》2005,32(23):1370-1370
2005年9月23日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肿瘤临床》杂志、天津医学会和天津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05年骨与软组织肿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举行。来自国内外数十名从事骨和软组织肿瘤基础和临床工作的著名学者和相关病理学、影像学知名专家做了大会专题发言。针对手术难度大的骨盆骶骨肿瘤切除和重建问题美国Mayo Clinic的Franklin H.Sim教授强调了术前肿瘤血管造影和栓塞的重要性,展示了多种切除后重建的手术方法,尤其是全骶骨切除后以双侧带血管蒂腓骨移植加内固定重建骶髂关节的方法吸引了众多学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T三维重建技术为骨盆髋臼周围恶性肿瘤行肿瘤切除修复重建进行手术预测和模拟,方法 选取成人骨盆髋臼周围恶性肿瘤患者的CT、MRI图像标本,使用Mimics10.01软件进行CT图像三维重建,结合MRI进行肿瘤骨性边界的分析、界定及测量,在重建的三维图像上进行模拟肿瘤切除截骨手术.计算各截骨平面、标志点、髋臼旋转中心与骨盆解剖标志的相互关系.结果 成功地为髋臼周围恶性肿瘤病例进行了截骨手术模拟,并通过手术模拟得到了相关参数.结论 计算机辅助设计CT三维重建手术模拟技术可以为制定个体化、定量化的手术方案提供参考,为改善髋臼周围恶性肿瘤切除重建的手术效果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N学图像三维重建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对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对128例骨肿瘤患者采用螺旋CT进行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进行诊断。CT扫描全部采用SiemensSOMATOMSensation16型多排高速螺旋CT机,1.0mm层厚。扫描所得断层资料通过网络传送至计算机工作站进行处理。采用Window.NT3.51平合上Insight三维重建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三维CT图像能够围绕X轴和Z轴任意旋转、切割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能够清晰显示骨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形态特点。结论三维CT重建在骨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订方面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骨肿瘤的立体定位和肿瘤破坏范围的正确评估,并为手术入路的设计、重建和内固定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数字化技术对软组织肉瘤新辅助化疗前后评估肿瘤体积(GTV)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软组织肉瘤患者1例,新辅助化疗前后行64排螺旋CT增强和三维重建,获得DICOM原始数据,将其导入三维影像工作站软件,对目标区域肿瘤及骨组织区分后,生成三维模型,协助医生进行化疗疗效评价,术前进行手术设计以及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结果 利用基于CT影像学原始数据的高清重建,可清晰显示新辅助化疗前后软组织肉瘤肿瘤体积变化,可对肿瘤退缩进行有效评估。结论 数字化技术可有效评估新辅助治疗前后肿瘤退缩情况,在软组织肉瘤手术的个性化治疗上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3D Slicer软件的蝶鞍区三维重建对经蝶内镜垂体瘤切除术的指导作用。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0例垂体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术前重建组和传统手术组。术前重建组术前使用图像处理软件3D Slicer对影像学数据进行蝶鞍区骨性标志、垂体瘤瘤体及颈内动脉、视神经结构的三维重建,并进行术前规划。将三维重建所显示的鞍区解剖标志与术中内镜下所见术野图像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三维重建图像与术野图像的吻合度。传统手术组不进行三维重建,按常规流程实施手术。比较术前重建组与传统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三维重建与术中内镜对上鼻甲、中鼻甲、鼻中隔完全显示率均为100%。三维重建对于蝶窦开口、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隆起、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的完全显示率分别为100%、88%、94%、94%,均显著高于术中内镜所见(P<0.05)。术前重建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方面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而视神经损伤、颈内动脉损伤、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术后尿崩的发生率上,两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基于3D Slicer的三维重建技术对鞍底解剖标志的显示具有较高的还原性和准确度,有助于提前预判手术场景,开展手术教学。同时对于未配备术中导航的医疗机构,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手术精确度和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65岁.骶部疼痛半年,加重并向右下肢放射1个月入院.入院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骶部间歇性钝痛,1月前加重,并向右大腿后侧放射,左侧卧位屈髋屈膝时可缓解,并有行走乏力,大便费力等.曾在外院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10余天.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尚可,心肺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骶部偏右侧有深压痛,右大腿后侧滑坐骨神经有压痛,右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肛门反射减弱.X线平片示骶偏右侧不规则溶骨性破坏;MRI示骶偏右侧不规则团块状高信号、骶管破坏;胸片未见异常.检验示血红蛋白100g/L,血沉30mm/h,血清碱性磷酸酶110μ(布氏).临床诊断:骶骨原发性骨肉瘤.遂在全麻下行骶骨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组织呈淡红色鱼肉样,破坏S_1S_2之右侧骶管,骨缺损处用含阿霉素骨水泥填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单孔胸腔镜肺手术中三维重建组和非重建组手术相关指标方面的差异,评估术前三维重建技术对单孔胸腔镜肺手术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05月至2021年12月期间连续164例接受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前是否实施CT三维重建分为重建组(75例)和非重建组(89例)。比较两组术中情况和术后结果,评估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中转多孔或开胸、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肺叶位置及术前肿瘤分期等基本情况具有可比性(P>0.05)。重建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多孔或开胸比率低于非重建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疼痛、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个体化的胸廓、支气管和肺血管三维重建有助于安全有效地实施单孔胸腔镜手术,减少术中出血并降低中转开胸的比率。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寻求基于CT图像重建牙颌组织数字化三维模型及可视化方法。方法基于牙颌组织的螺旋CT图像,利用Mimics,Gomagic Studio软件分别对牙齿及牙周组织进行重建,并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模型验证。结果建立了牙颌组织三维数字模型,包括牙齿、牙周模和牙槽骨。数字模型可输出用作CAD(计算机辅助设计)、RP(快速成型)及FEA(有限元分析)研究。结论利用该方法建立的三维模型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和数学求解能力;螺旋CT、Dicom标准的应用使数字模型的建立更为精确;Mimics软件、Geomagic Studio软件使牙齿及牙周组织三维模型的建立更为方便,并可以输出多种格式的数字化模型用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原发骶骨肿瘤手术治疗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骶骨肿瘤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分析10年间,我院收治的29例原发骶骨肿瘤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13例。平均32.6岁。病程1年4个月~3年。低位14例,高位15例。偏位17例,中央12例。骨巨细胞瘤13例,脊索瘤8例,软骨肉瘤4例,神经纤维瘤2例,副神经节瘤和黑色素瘤各1例。单纯后入路骶骨肿瘤切除或刮除术19例,前后联合入路骶骨肿瘤切除或刮除术10例;同期行腰骶椎骨盆内固定11例。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死亡。术中出血平均为1800ml。14例低位肿瘤,13例术后神经功能正常,1例神经功能恢复不理想。15例高位肿瘤中,术后1例失访,12例神经功能恢复,2例神经功能异常。21例患者获得平均4年10个月的随访,5例复发,2例死亡,余14例正常。结论应根据肿瘤的位置高低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采用前入路时同时结扎髂内血管,可减少术中出血;在不影响肿瘤切除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双侧S1~2及至少一侧S3神经根,或一侧S1~3神经根,可获得较理想的神经功能恢复;高位骶骨肿瘤应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固定方式重建腰骶髂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脊柱肿瘤切除术后稳定性重建的临床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肿瘤切除术,及其重建方法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所治疗的32例椎体肿瘤患者,其中颈椎6例,胸椎5例,腰椎17例,骶骨4例。转移性肿瘤23例,骨巨细胞瘤4例,骨髓瘤3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软骨肉瘤1例。对上述患者根据病变的不同采取不同入路的肿瘤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结果无因手术原因而死亡的病例,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的病例。2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内固定物松动。25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6个月,1例因非肿瘤原因死亡,7例因广泛转移而死亡,1例术后复发后再次行肿瘤切除术。余16例近期恢复理想。结论对于脊柱肿瘤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根据病变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肿瘤切除内固定手术,以最大限度的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结合病理总结骨盆骨巨细胞瘤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32例骨盆骨巨细胞瘤患者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其中骶骨18例,髂骨6例,耻骨4例,坐骨4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CT和MRI检查,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由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 骨盆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包括膨胀性骨质破坏、溶骨性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32例中,膨胀性病变26例,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软组织肿块18例.CT显示骨质破坏优于x线平片,MRI可清晰显示肿瘤周围的软组织肿块和神经血管侵犯情况.结论 综合临床表现与X线平片、CT、MRI检查资料可提高骨巨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Hemipelvic resections for primary malignant bone tumor require reconstruction to restore weight bearing along anatomic axes. However, reconstruction of the pelvic arch remains a major surgical challenge because of the high rate of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We designed a combined hemipelvic prosthetic system to reconstruct the pelvis and purpose of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assess the oncology and functional outcome and complication rate following this procedures.Methods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18 patients who had primary malignant pelvic tumor resections and reconstructions with the combined hemipelvic prosthesis using pedicle screw-rod constructs augmented with antibiotic ce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a special designed acetabular reinforcement shell and hip prosthesis between 2001 and 2007. Patients were examined clinically and radiographically and were assessed functionally with 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score.ResultsFive (27.8%) patients had type II periacetabular pelvic resection and 5 (27.8%) had types I and II (periacetabular and ilium) pelvic resections. Six (33.3%) patients had types II and III (periacetabular and pubis) pelvic resections, 1 (5.6%) had types I and II and III resections and 1 (5.6%) had a types I and II and IV (periacetabular and ilium and sacrum) resections. Patient survival status, function, and complications were evaluated at a mean following up of 41 months (range, 7–73 months). Ten patients (55.6%) had no evidence of disease, five patients (27.7%) had died from their disease, and three patients (16.7%) were alive with disease. The overall survival rate was 72.2% at 5 years. Local recurrence occurred in four patients (22.2%). Six of 17 patients (35.3%) showed lung metastatic progression. The average MSTS 93 score was 65.5% and 71.7% at three months after surgery and at the last followup. Six (33.3%) patients had surgery-related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dislocation in 2, wound dehiscence in 2, deep-vein thrombosis in 1, screw loosening in 1 and sciatic nerve palsy in 1. There was no infection occurred in this series.ConclusionsPelvic reconstruction using combined hemipelvic prosthetic system after a limb-salvage resection is an acceptable method because of its lower complication and satisfactory functional outcome and its feasibility of reconstruction for any type of periacetabular tumor resection without elaborate preoperative customize.Level of evidenceLevel IV, therapeutic study.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高位骶骨肿瘤精确切除和缺损部位重建的新方法,评价计算机辅助技术在高位骶骨肿瘤外科治疗的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4例骶骨肿瘤患者;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20~50岁。4例患者均采用薄层CT扫描获取病变的二维数据,重建三维解剖模型,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技术精确设计肿瘤切除范围、个性化辅助手术模板及个性化骨修复体,术中按照CAD方案精确切除肿瘤组织,根据CAD模型制作外形匹配的异体骨,重建骶骨,恢复骨盆的连续性。随访评价其功能。结果4例患者均实行了骶骨肿瘤的切除及缺损部位的重建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8~11h,平均9h。术中出血4100~6000ml,平均出血量为5300ml;输血量为3000~5100ml,平均输血量为3620ml。均未出现直肠-膀胱瘘等严重并发症。4例患者于2012年10月随访:2例术后3个月大小便恢复正常,无需搀扶,可正常行走,脚底稍麻木,无其它不适;1例术后3个月小便恢复正常,可感觉有便意,肛门括约肌功能稍差,需协助排便;1例术后2个月大小便不能控制。2例有正常性功能,2例未恢复性功能。结论将计算机辅助技术运用到高位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可以正确设计肿瘤切除边界,准确避开周围复杂的血管和神经,重新恢复骨盆结构的完整性,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7.
骶骨肿瘤根据肿瘤性质对在肿瘤内走行的骶神经可以有挤压、侵袭和破坏.下部肿瘤(S4~S5)在切除游离中S4、S5神经通常被切断.位于S3以上的良性肿瘤常在病灶内搔刮肿瘤组织,同时注意保护在肿瘤内通过的骶神经,使之尽量保留双下肢的足踝运动和排尿功能.为此,本文对骶神经的功能解剖做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