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马学通  吴昊 《安徽医学》2004,25(4):331-331
随着交通、建筑等事业发展,颅脑损伤严重威胁着生命,影响其生活质量,特别是20~50岁青壮年.如果对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延误诊治和抢救,造成病死率极高.我院于1998年6月~2003年6月共收治179例重型颅脑损伤,其中伴失血性休克32例,经积极抢救其病死率达46.9%,现将抢救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张咸亨 《吉林医学》1992,13(5):267-270
<正> 颅脑损伤在平时和战时都是常见的损伤,它的发生率占全身损伤的10%~15%。特别是近年来社会的发展交通意外事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率也在相应的有所增加。在平时所见的交通肇事,跌倒和坠落等意外事故所致损伤,如果虽有头皮损伤甚至伴有颅骨骨折,但只要硬脑膜未破裂,脑与外界不相通就叫闭合性颅脑损伤。有通过气窦和岩骨的颅底骨折,伴有硬脑膜损伤时属  相似文献   

3.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平时和战时均多见。据国内统计,颅脑损伤占各种损伤的21%,居第二位。工业损伤中,颅脑损伤占16.3—23.3%;在交通损  相似文献   

4.
<正> 颅脑损伤不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都是常见的损伤。在平时主要是交通事故、跌倒、坠落、受钝器击伤或锐器砍伤所致的损伤。随着现代交通,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发展,交通事故所致的颅脑损伤占有很大比例。在战时主要为弹片和枪弹所致的火器性颅脑损伤。颅内出血是颅脑损伤的一类常见继发性病变,可发生于颅内各处。有的聚积成为大的血  相似文献   

5.
程华东  付丹霞 《中原医刊》2005,32(12):29-29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到来以及交通意外事故的逐年增加,临床老年人颅脑损伤逐渐增多。我科1994年6月~2004年6月共收治128例老年人颅脑损伤,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颅脑损伤的治疗目前仍比较棘手,虽然治疗方法较多,但是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仍在35%~80%[1~3].1996年6月至1999年6月我科在采用脱水、清除血肿方法的同时,结合气管切开或插管高频喷射(HFJV)通气治疗67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摩托车交通伤住院病人836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晓  祁峰  张启华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12):892-893
目的研究摩托车交通伤住院病人近3年流行病学状况。方法对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2003年1月至2005年9月836例涉及摩托车交通伤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摩托车乘员受伤738例,单一部位伤584例,多发伤152例。四肢骨折(73.8%)最多见,其次是颅脑外伤(25.3%),其他依次是肋骨骨折(5.6%)、胸腹内脏器官伤(4.4%)、脊柱骨折(4.2%)、骨盆骨折(3.3%)。摩托车的单方交通事故比较高(32.8%)。被摩托车撞伤98例,其中行人56例,骑自行车人42例。主要受伤部位也是四肢骨折和颅脑损伤,共死亡13例(病死率1.56%),死于颅脑损伤11例,重度多发伤2例。结论摩托车交通伤最常见的损伤是四肢骨折和颅脑损伤,主要死亡原因是颅脑损伤。摩托车交通伤的另一个特点是多发伤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8.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至今病死率仍然很高,达30 %~50 %.本院2005年9 月-2008 年6月对42 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肺部感染是重型颅脑损伤早期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我院1994年 6月至1999年6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者76例,其中22例死亡,死亡率达 28.9%.故应引起神经外科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无论在平时或战时,颅脑损伤都占全身部位损伤总数的20%,其发生率仅次于四肢骨折,而死亡率却远远高于四肢骨折.目前,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为交通事故,建筑、工矿的工伤事故,运动损伤及自然灾害等一些不可预料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12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特征,探讨有效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2003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1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个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8例病人的致伤原因以交通伤88例(68.75%)为多,坠落伤20例(15.62%),器物击伤12例(9.37%),其他8例(6.25%).经相应治疗后按GOS评分法评定:恢复良好88例,重残8例,中残16例,死亡16例.结论 关注交通伤的预防,及时开颅减压,防治脑水肿等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2.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无论在平时或战时,颅脑损伤都占全身部位损伤总数的20%,其发生率仅次于四肢骨折,而死亡率却远远高于四肢骨折.目前,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为交通事故,建筑、工矿的工伤事故,运动损伤及自然灾害等一些不可预料的因素.因难产或产钳引起的婴儿颅脑损伤亦偶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颅脑损伤的发生率还会增加,所以如何进一步降低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颅脑损伤在外伤中占有特殊的位置.目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颅脑损伤发生率还会增加.所以如何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进一步降低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将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314例颅脑损伤病人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颅脑损伤是因外界暴力作用于头部而引起,其发生与发展进程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即致伤的因素和损伤的性质,前者是指机械性致伤因素,如暴力作用方式,力的大小、速度、方向及次数等,后者则为各不同组织和结构在接受暴力之后所造成的病理损伤及病理生理变化.颅脑损伤在平时、战时都比较常见,占全身各部位损伤的10%~20%,仅次于四肢伤,居第二位,但颅脑损伤所致的死残率则居第一位,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高达30%~50%,颅脑损伤可分为颅和脑两部分损伤.颅部损伤包括头皮、颅骨,脑损伤包括脑膜、脑组织、脑血管及脑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5.
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占全身损伤的10%~15%[1],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其中车祸伤是主要原因。随着经济建设发展和交通事业日益现代化,原交通道路状况的“老化”,改善工作的滞后等使交通损伤日趋增多。现就我科1997年1月~1999年12月住院病人1614例,车祸致颅脑损伤1123例(69.8%)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1997~1999年车祸致颅脑损伤占住院人次的比例表明:住院人数与车祸伤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见表1。  相似文献   

16.
郑汉勇 《海南医学》2007,18(2):89-89,91
重型颅脑损伤是各种外伤中最严重的损伤,伤残和病死率较高,其治疗方法仍是神经外科研究的重要课题.我院自1995年5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该患者350例,占同期颅脑损伤患者的27.6%.现对其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123例重型颅脑损伤在急诊科的抢救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诊观察及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6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12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治和护理体会.结果 本组123例患者手术治疗36例,非手术治疗87例.治愈100例,占81.3%,好转13例,占10.6%,死亡10例,占8.1%.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发病突然,病情多变,救助困难.积极抢救和精心合理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颅脑损伤约占全身损伤的15%~20%,仅次手四肢损伤,常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复合存在,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居首位.多见于交通、工矿等事故,自然灾害,爆炸、火器伤、坠落、跌倒以及各种锐器、钝器对头部的伤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留置胃管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全面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留置胃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7.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面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留置胃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本院ICU病房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38例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流行病学、病原菌及耐药性、易感因素,从而寻找防治措施.结果 ICU病房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占73.1%,其次是兰氏阳性球菌,占17.3%,真菌占9.6%.昏迷、卧床、年龄、胃内容物返流误吸、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激素大量应用等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加强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可有效减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