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糖尿病在中医称为"消渴",但经临床证明,传统概念上的消渴概念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中医消渴的特征.例如无法通过患者是否口渴、多饮、多尿来区别所患的是糖尿病还是尿崩症,也可说明了消渴不完全等于糖尿病.若糖尿病病人出现口渴、多尿等症状时,可以按照中医上的消渴病症诊治,但如果是糖尿病初期或者没有症状时,对如何进行治疗众说纷纭,因此制定一个对糖尿病能进行准确诊断的操作规程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的多年临床经验并结合有关专家的论断,针对如何对糖尿病进行中医上的诊断及治疗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Ⅱ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贤 《河南中医》2000,20(6):51-52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根据其临床症状相当于中医的“消渴病”。“消渴”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已有较深入阐述。《内经》中的“消渴”、“消瘅”、“消”等皆指本病而言,至于“肺消”、“膈消”、“消中”以及“脾瘅”等实属消渴早期分型。在病因方面,《内经》有过食肥甘、情志失调、五脏柔弱、用药不当等因素。在症状方面《内经》已明确提出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这些有关“消渴病”的论述,是后世消渴理论发展的渊源,至今仍具重要指导意义。 目前消渴的分型多是以口渴引饮为上消,多食易饥为中消,饮一溲一…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为主症,中医称之为"消渴",又名"消瘅"。本病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病在肺,中消病在脾胃,下消病在肾。1辨证论治三消临床表现各有特点:上消口渴引饮明显,少食多尿,舌  相似文献   

4.
从肝论治消渴(糖尿病)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疾病 ,是多因子病 ,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现已突破了传统的三消分治及以肾为中心脏腑的论治框架 ,提出了许多新论。笔者经研究提出“以肝为中心调整脏腑气血津液”辨治消渴之论 ,并以此指导临床 ,获效甚好 ,并体会得一二 ,供同道们参考。1 消渴症分型论治肝气郁结 :口渴多饮多尿多食等症可不明显 ,但伴乏力 ,胁胀 ,情志抑郁 ,心烦 ,口黏 ,舌质淡红或偏红 ,脉弦 ,血糖高。治法 :疏肝理气。方药 :逍遥散加减 :柴胡、白芍、当归、云苓、苍术、玄参 ,荔枝核。肝郁化火 (犯肺胃 ) :口渴多饮多尿多食易饥乏力 ,体重下降 ,…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中医称之为消渴。主要指征是高血糖和高尿糖,临床表观为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等,中医认为,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食易饥为中消,饮-溲-为下消,统称消渴为主要临床表现,按照中医辨证施护原则,根据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中医护理措施,对治疗糖尿病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临床以口渴、多饮、多尿、高血脂、肥胖、高血糖、尿糖等为特点。在古代,中医从临床症状上分上、中、下三消,对其病机总结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1]。但现今临床不论是病因病机与发病,还是临床表现,甚至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是我国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多有饥饿多食、口渴多饮、多尿及身体消瘦的表现。本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孙思邈最早提出糖尿病患者"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诸病源候论》提倡消渴病人应在就餐前进行适当的运动。《外台秘要》主张每次进完餐后,都要进行适量的走动。由此表明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是适当的运动,这  相似文献   

8.
中医对糖尿病素以“消渴”称之 ,但当今临床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的患者并不多见 ,特别在 型糖尿病患者中尤其如此。 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其中形瘦多尿、消谷善饥者有之 ,但形体丰满、疲倦困顿、无消谷善饥和多尿现象、舌淡苔白腻者亦不少见。此类患者 ,按中医辨证 ,当从痰湿论治。笔者从痰论治 型糖尿病 2 4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门诊病人 2 4例 ,其中男 1 1例 ,女 1 3例 ,年龄在40~ 70岁之间 ,病程 3~ 7年。均为素体肥胖者 ,头昏困顿 ,痞满胸闷 ,口淡纳呆 ,偶有口渴 ,并无多尿现象 ,舌淡苔白腻或薄…  相似文献   

9.
胡彦烨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3):344-344,F0003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代谢综合征,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从而引起糖、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营养物质代谢紊乱.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为典型症状,以高血糖为主要共同特征,久病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糖尿病属祖国医学之"消渴"范畴.早在〈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已有记载,说明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历史悠久.由于消渴以口渴引饮、消谷善饥、多尿为主要特征,故在传统治疗中,滋阴降火为其常法,六味地黄汤为治疗消渴之要方.但糖尿病病因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程漫长,故辨证施治,显得必要.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上对Ⅱ型糖尿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并嘱调控饮食,适度运动,取得满意疗效.现将证型及方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近2年来,我们根据中医治疗消渴的理论,调理肾阴肾阳,辨证治疗糖尿病2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 28例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均在40岁以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口渴、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或四肢酸痛、全身瘙痒等症状。空腹血糖均在8.2mmol/L以上,尿糖(++++)。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珍 《江西中医药》2007,38(4):51-52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历史源远流长,只是古代没有"糖尿病"这个病名,中医学将具有多饮、多食、多尿,久则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称为"消渴".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现代中医学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病.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它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祖国医学对消渴的认识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始自甲骨文,距今约有三千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魏庆兴 《中医杂志》1992,33(1):14-15
京城名医赵锡武教授潜心研究消渴病五十年,临床经验丰富,其见解及立法处方有独到之处,今就随师临床笔记,整理如下。一、大法滋清补气典型的糖尿病,其临床表现类似中医的“消渴”。患者口渴多饮、多食、多尿,而疲乏无力,形体肥胖而日见消瘦,舌红干燥,其病  相似文献   

14.
郭士魁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简称“三多”)及消瘦为主症,中医称之为“消渴”,又名“消瘅”。本病可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者病在肺,中消者病在胃,下消者病在肾。辨证施治三消临床表现各有特点:上消口渴引饮明显,少食多尿,舌红少津,一般精神尚好,燥在上焦。中消阳明燥热,热能消谷,以多食善饥症状比较明显,伴有便秘、口渴,形气  相似文献   

15.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甜为特征的一类病症。包括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但是临床实际中不能认为消渴与糖尿病同等。中医传统认为消渴一病主要的病理是:肺燥、胃热、肾虚所致的,三者又可互相影响,从传统观念认为肾阴亏虚不固为主。由于病因和病位及体质上不同,历代医家均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原则,虽能减轻病情和缓解临床症状,但治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证范畴 ,但中医的消渴证并非就是现代医学的糖尿病。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所定消渴证的诊断依据是 :口渴多饮 ,多食易饥 ,尿频量多 ,形体消瘦。但临床上具备以上证候者 ,虽经空腹、餐后 2 h血糖和尿糖等有关检查 ,有部分患者还做过葡萄糖耐量试验 ,从而排除了糖尿病的存在 ,可是临床主症突出故仍以消渴证来诊断。笔者根据近 5a来的临床实践 ,收集病例 ,兹就 87例非糖尿病消渴证的诊疗分析如下 :1 阴虚燥热 (38例 ) :本证型为消渴证最为常见的证型之一。多见于大病、热病及慢性消…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 糖尿病为代谢失常性疾病,以多饮、多食、多尿和形体逐渐消瘦为主要特征,祖国医学称之为“消渴”。其主要病理变化是阴虚燥热,而中焦脾虚在发病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脾胃虚弱,气血津液生化乏源,脾气不能散布上输于肺,肺津无以输布,则口渴多饮;脾虚则土不生金,致使肺气虚,通调失节,故多尿;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燥热内盛,消烁水谷,则消谷善饥;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相似文献   

18.
黄为群  周洲 《河北中医》2008,30(2):156-157
<中医内科学>"消渴"中阐述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其病理特点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脏腑以肾为主,并与肺、胃关系密切.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我们认为,<中医内科学>中关于消渴的论述难以满足现代糖尿病的中医诊疗需要,现将消渴临床辨证论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医所说的"消渴",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糖尿病.其中口渴多饮的是上消,多饮多食的为中消,多饮多尿的为下消.上消属肺,中消属胃,下消属肾.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因为阴虚燥热,阴虚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补阴是最根本的.  相似文献   

20.
王日光  匡兆年 《光明中医》2011,26(4):803-803
尿崩症是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足所致的疾病,临床以口渴、多尿为主要症状。目前虽有尿崩停、氯磺丙脲等药物治疗,但可发生水中毒或肝损害等副作用。尿崩症在中医中无特定的病名,《金匮要略》中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的记载,与尿崩症的症状相近,故一向把尿崩症归属"消渴"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