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刘琪 《医学研究杂志》2011,40(9):128-131
目的探讨痛风患者急性期与缓解期血尿酸水平与血小板相关参数以及CD62p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67例痛风患者,在急性期和缓解期分别用全自动生化仪,血细胞分析仪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尿酸(UA)含量、血小板数量(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以及CD62p的量,统计软件分析血尿酸与各指标相关性,87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痛风患者急性期、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MPV,PDW依次逐渐增高,UA、CD62p、PLT,PCT依次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按照血尿酸含量将痛风患者分为重度和轻中度高尿酸血组,重度组PLT、PCT,CD62p则显著高于轻中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MPV和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A与PLT和PCT,CD62p呈正相关(P<0.05),与MPV和PDW相关性不明显。结论高尿酸血症导致PLT升高,CD62p表达量急剧上升,促使血小板活化,参与血栓形成,可能最终导致血液高凝。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定血小板相关参数即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D-二聚体(D-D)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探讨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测定64例脑梗死患者和62例健康体检者PLT、MPV、PDW、D-D和Hs-CRP的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MPV、PDW、D-D、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LT明显降低(P<0.01),差异有显著性且MPV、PDW、DD、Hs-CRP的浓度变化随脑梗死面积增加而增加,PLT则降低。结论 PLT、MPV、PDW、D-D和Hs-CRP的水平变化与脑梗死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动态监测PLT、MPV、PDW、D-D和Hs-CRP的水平变化在脑梗死患者的诊疗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董泮亮 《中国民康医学》2012,(19):2371-2372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与脑梗死患者发病的关系。方法:Sysmex XE-2100血细胞计数仪检测PLT、PCT、MPV、PDW。结果:脑梗死组PLT减少、MPV增高,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PCT及PDW则无显著差异(P>0.05)。经有效治疗后MPV治疗后减小(P<0.05)。结论:MPV增高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动态观察MPV对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及血小板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P选择素(CD62P)、溶酶体蛋白(CD63)以及血小板3项参数即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68例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的表达,同时对其进行血小板3项参数PLT、MPV和MAR的测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1)脑梗死患者急性期CD62P、CD63、MPV及MAR较健康对照组以及恢复期患者显著升高,而且恢复期患者上述指标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均为P<0.01),而PLT在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2)CD62P、CD63、MPV及MAR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显著直线正相关(r=0.84、0.817、0.684和0.698,均为P<0.01),而PLT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间无相关性(r=0.32,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大量活化及其体积和最大聚集率的升高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过程,MPV和MAR较PLT更能反映脑梗死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患者血浆CD_(62P)和IL-6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D62p和IL-6水平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其在脑梗死后炎性病理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用ELISA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6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第48 h,第6~8天及第15天血浆CD62p和IL-6水平,同期测定对照组为3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血浆CD62p和IL-6水平.所有脑梗死患者依据发病后第48~72h的CT检查结果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发病48 h内脑梗死患者血浆CD62p和IL-6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浆CD62p和IL-6水平随发病后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血浆CD62p水平在发病第2天[(9.25±1.82)ng/mL],第6~8天[(7.12±1.75)ng/mL]和第15天[(3.55±1.43)ng/mL]三个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IL-6水平在发病第2天[(365.4±28.8)pg/mL]与第6~8天[(346.7±28.9)pg/mL]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第15天[(308.5±26.9)pg/mL]较第6~8天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浆CD62p和IL-6水平至第15天时仍高于对照组(P<0.01);发病6~8 d内血浆CD62p和IL-6水平均和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0.368,P<0.05和r=0.594,P<0.01),血浆CD62p和IL-6水平呈正相关(r=0.453,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D62p和IL-6升高,二者可能参与了脑缺血炎性病理损伤,CD62p的升高可能与IL-6升高有关,二者水平可能能够反映脑缺血后炎性病理损伤的程度和脑梗死体积大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参数,包括PLT(血小板计数)、PCT(血小板压积)、MPV(平均血小板体积)、PDW(血小板分布宽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BECKMAN COULTER ACT5diff AL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别对22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6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50例健康对照者的PLT、PCT、MPV、PDW进行测定,并分组比较,统计学采用方差检验。结果(1)糖尿病组(单纯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LT减低(P〈0.05),MPV、PDW显著增高(P〈0.01),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与单纯糖尿病组相比PLT减低(P〈0.05),MPV、PDW显著增高(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小板数目减少,MPV、PDW明显增高,并且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血小板数目减少,MPV、PDW显著增高,提示检测血小板参数(PLT、MPV、PDW)对于监测糖尿病患者有无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祖铭  罗春华 《海南医学》2008,19(8):136-13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血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压积(PCT)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二组,其中急性脑梗死组233例,对照组255例,用Sysmex21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所有受试者静脉血PLT、MPV、PDW、P-LCR、PCT进行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PLT减少,MPV、PDW、P-LCR均升高,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MPV、PDW、P-LCR增高,PLT下降,临床上对具备脑梗死高危因素或脑梗死确诊者应积极监测外周血小板的数量及参数,特别是MPV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病情预估与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MPV增高的患者,可适当给予预防性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血小板激活及相关参数变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被确诊的78例脑梗死患者,以及我院健康体检者56例为对照组。探究不同梗死类型、不同时期的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指标的表达情况,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对其分析在不同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的脑梗死患者的表达情况。结果和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的MPV、PDW均显著增高(P0.05),而PLT和PCT比较显示,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对梗死不同时期患者的血小板指标水平比较发现,和梗死恢复期的患者比较,MPV、PDW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大面积梗死患者的PLT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和PDW是脑梗死疾病的发生的危险因素,MPV随着神经功能的受损程度的增加,其表达量也显著增高(p0.05)。结论 MPV和PDW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且PLT表达水平和脑梗死的面积存在一定关系,且MPV的水平越高,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受损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U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er)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与血管性病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别对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PLT、MPV、PDW进行测定,同时利用OLYM-PUS45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空腹血糖水平(FIG)。结果 ①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相比:MPV、PDW显著增高(P〈0.01);PLT计数减低(P〈0.05);PCT测定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糖尿病有血管病变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空腹血糖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但有血管病变组MPV和PDW均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1),而PLT计数比无血管病变组减少(P〈0.05);PCT测定值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MPV和PDW显著升高,PLT计数减低;糖尿病有血管病变者和无血管病变者虽然血糖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血小板参数包括PLT、MPV和PDW明显改变,提示检测PLT、MPV和PDW计数,对监测2型糖尿病有无血管病变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变化,方法:检测98例脑梗死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的PLT,MPV,PDW,P-LCR数值,结果:脑梗死组的PLT较对照组降低(P<0.05),MPV,PDW,P-LCR均较正常组升高(P<O.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数量及其体积改变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Fh)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SysmexXE-2100全自动血球分析仪、SysmexCA-70001全自动凝血仪分别测定182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与135例健康对照的血小板参数及纤维蛋白原(Fb)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Fb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小板压积(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灶直径〉5em的患者与梗死灶直径≤5cm的患者的PLT、MPV和PDW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和Fb含量的变化,对脑梗死的预防、治疗以及合理用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常四鹏 《河北医学》2013,19(3):381-383
目的:研究脑血栓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以我院2009年4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42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血小板参数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脑梗塞患者MPV、PDW、PLT、P-LCR等四项关键指标与健康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且随着梗塞面积的增加,差异性更加明显。结论:患者MPV、PDW、PLT、P-LCR等指标,可以作为判断梗塞病情及病程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7年3月—2010年11月收治的老年AMI患者84例(AMI组)与同期健康查体者90例(健康对照组)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PLT低于健康对照组[(221±62)×10~9/L vs(280±32)×10~9/L],MPV和PDW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0.30±1.08)fl vs(9.80±0.50)fl和(13.01±2.07)%vs(11.48±0.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AMI组PLT与MPV、PDW呈负相关(r=-0.34l,r=-0.462,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LT计数下降,MPV、PDW升高,血小板活化是AM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脑梗塞患者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RBC,MCV,RDW,PLT,MPV,PDW的检测对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诊断的意义。方法:参照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的有关标准运用血球计数仪测定相应参数。结果:MCV,PLT,MPV,PDW在脑梗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RBC和PDW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红细胞及血小板相应参数的测定对脑梗塞诊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细胞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梗死(CI)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全血细胞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2例健康检查者的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红蛋白含量(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总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比积(PCT)参数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MCV、MCH、PLT检测值低于对照组(P<0.05),而RBC、HCT、HGB、WBC、PDW、MPV、P-LCR检测值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患者治疗2周后HCT、WBC、PLT、PDW、MPV、P-LCR检测值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 外周血细胞参数的变化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动态监测它们的变化时急性脑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与脑梗死、下肢静脉血栓的相关性。方法:测定脑梗死组40例、下肢静脉血栓组28例及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40例的PLT、PCT、MPV、PDW及P-LCR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脑梗死组MPV、PDW、P-LCR检测结果分别为:11.3±1.1fl、15.1±2.8fl、(34.9±7.9)%,对照组分别为:10.3±0.8fl、12.6±1.6 fl、(27.8±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下肢静脉血栓组MPV、PDW、P-LCR检测结果分别为11.0±1.1fl、14.6±3.3fl、(33.5±8.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V、PDW、P-LCR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子,也可以作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LH-75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38例川崎病惠儿(病例组)及同期体检健康儿童38例(对照组)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测定。结果川崎病患儿急性期PLT、PDW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01),PCT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MPV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川崎病患儿恢复早期PLT、PCT、PDW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01),MPV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01);KD恢复早期PLT、PCT高于KD急性期,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KD恢复早期MPV、PDW低于KD急性期,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川崎病患儿病情恢复程度及指导临床治疗用药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