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苯丙胺类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毒品冰毒、麻谷的主要成分是苯丙胺类精神活性物质(以下简称苯丙胺类物质)的一种-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甲基苯丙胺是联合国精神药品公约明令管制的精神活性物质,其毒性不仅损伤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也比较明显,表现为滥用者的心电图异常[1].长期以来,关于苯丙胺类物质的生理依赖问题观点不一,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认为甲基苯丙胺存在着生理依赖.本文就苯丙胺类物质的依赖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以甲基苯丙胺(MA,俗称冰毒)为主体的苯丙胺类兴奋剂(ATS)滥用与依赖正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快速蔓延,大有取代传统毒品海洛因、可卡因之势。且依赖者复发率高,躯体与精神心理的损伤严重。如何对ATS依赖进行科学治疗是临床工作中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我国毒品滥用的种类逐渐由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海洛因转变为冰毒、"摇头丸"等苯丙胺类精神兴奋性毒品。苯丙胺类药物属有机胺类兴奋剂,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显著的兴奋作用,并极易产生精神依赖,其滥用可造成广泛的神经系统损害,临床上表现为持续的认知功能障碍[1]。目前,苯丙胺类药物滥用流行趋势严峻,其阳性检出率迅速上升,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公共健康,还增加了社会治安隐患。因此,如何有效地从生物样品中检测出苯丙胺  相似文献   

4.
<正>苯丙胺类毒品又称为安非他明类(Amphetamines)毒品,是一类被广泛滥用的神经兴奋剂,其代表性毒品包括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h)即"冰毒",及其衍生物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3,4-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MDMA)。苯丙胺类毒品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增长最为迅猛的新精神活性物质[1]。有由于可以快速引起吸食者短暂而强烈的欣快感,近年来苯丙胺类毒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滥用倾向越发严重,这也使得对苯丙胺类毒品的毒理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快速上升。2011年《世界毒品报告》指出,虽然海洛因和可卡因的全球产量和消费量有所降低,但以苯丙胺类兴奋剂为代表的合成毒品生产量和消费量却逐年增加。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又称"冰毒",是最常见的合成毒品。它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  相似文献   

6.
阿片类和苯丙胺类毒品依赖人员滥用酒精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阿片类和苯丙胺类毒品依赖人员滥用酒精情况,探讨吸毒成瘾人员滥用酒精的行为特征。方法:对187例阿片类物质依赖和270例苯丙胺类物质依赖人员滥用酒精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苯丙胺类物质依赖者滥用酒精的比率高达77%,与阿片类物质依赖者滥用酒精差异显著,尤以滥用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摇头丸)人员同时服用酒精最为常见(92%)。结论:滥用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者普遍滥用酒精,而阿片类滥用者很少使用酒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片类和苯丙胺类毒品依赖人员滥用酒精情况,探讨吸毒成瘾人员滥用酒精的行为特征.方法:对187例阿片类物质依赖和270例苯丙胺类物质依赖人员滥用酒精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苯丙胺类物质依赖者滥用酒精的比率高达77%,与阿片类物质依赖者不用酒精差异显著,尤以滥用二亚甲基双氧苯丙胺(摇头丸)人员同时服用酒精最为常见(92%);且滥用苯丙胺类中枢神经兴奋剂躯体依赖潜隐,精神依赖明显,存在危害轻微的误区.结论:滥用苯丙胺类比阿片类更多滥用酒精.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河南省2010年监测报告中苯丙胺类物质滥用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加强特殊药品管理以及本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编制的《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对2010年本地区戒毒机构的收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将苯丙胺类物质滥用情况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结果:共调查苯丙胺类物质滥用者219例,其中男性134例(占61.2%),女性85例(占38.8%);在滥用的苯丙胺类物质中,冰毒滥用者最多,185例(占84.5%),其中男性占59.5%;年龄在35 a以下占78.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4.0%;从业情况:无业人员占72.1%;婚姻状况:未婚占68.5%。主要滥用原因是满足好奇;毒品主要来源是同伴提供;滥用方式以烫吸(踏食)为主;冰毒和麻谷丸的滥用场所以居家住所和暂住地/租住地为主,摇头丸以夜总会/KTV歌厅为主。结论:河南省监测到的苯丙胺类滥用物质以冰毒为主,年轻男性、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及未婚者是滥用的主体。建议针对滥用者的人口学特征和滥用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苯丙胺类物质滥用的预防与干预。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型毒品滥用流行原因与对策研究评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中国大陆发现第一例“摇头丸”滥用者时,没有人会想到以“摇头丸”、冰毒为代表的苯丙胺类毒品和氯胺酮(K粉)等“新型毒品”会一发不可收拾地蔓延开来,在短短的几年内便形成气候,更不会想到吸食人数正以超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蔓延的速度增长着,以致于有专家认为,新型毒品将会是21世纪滥用的主要毒品[1]。在我国新型毒品是相对于以海洛因、鸦片等传统毒品而言的,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近年来,在传统的海洛因等阿片类毒品得到一定程度遏制背景下,以苯丙胺类兴奋剂为代表的合成毒品滥用急剧增加。目前缺乏合成毒品滥用者中同时合并海洛因滥用的数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13年3月-2013年12月期间,对来自于北京、上海、广东、云南和湖南等五地区的强制隔离机构新入所的主要滥用毒品为合成毒品滥用者共计2773例进行调查。分析是否有海洛因滥用两组的特征及导致的后果差异。结果:在2773例调查对象中,主要使用毒品依次为:冰毒(65.24%)、麻黄素(27.41%)、麻古(3.82%)、K粉(2.49%)、摇头丸(0.61%)等,近一半(48.78%)的调查对象滥用过2种以上违禁毒品或成瘾性药物,937例(33.79%)曾经滥用过海洛因。不同地区的合成毒品滥用者中具有海洛因滥用史者所占比例不同,最高者为云南省(44.58%),随之依次为湖南省(36.55%)、上海市(35.14%)、广东省(24.67%)和北京市(8.93%)。随着年龄的增加,海洛因滥用的比例逐渐增高,≤25岁组为19.82%,26-40岁组为33.67%,≥40岁组为50%,有海洛因滥用史的平均年龄(35.84 a±9.02 a)高于单独合成毒品滥用者(31.35 a±8.59 a),汉族、无业及离婚等合成毒品滥用者滥用海洛因的比例分别高于少数民族、有工作及未婚和已婚者。在有海洛因滥用的调查对象中,60.11%为使用海洛因之后才开始使用冰毒等合成毒品,21.39%为几乎同时开始使用海洛因及合成毒品,18.50%滥用者为先使用合成毒品后再开始使用海洛因。使用毒品原因方面,具有海洛因滥用者因为"心瘾、代替其他毒品、增加毒品功效"等原因而滥用合成毒品的比例高于单纯的合成毒品使用者,而前者为"试图减肥"而吸毒的比例低于后者。与没有海洛因滥用史的调查对象比较,有海洛因滥用史组有较高的合成毒品使用剂量、滥用频率、注射吸毒的比例、同时使用其他毒品的比例、合成毒品成瘾的比例和具有更高的渴求VAS评分,且有海洛因滥用者从不使用安全套、商业性性行为和性伴吸毒等不安全性行为的比例也较高,HIV和HCV感染率也较高,且有更高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比例。结论:合成毒品滥用者中多药滥用现象普遍,近1/3的合成毒品滥用者有海洛因滥用史,随着年龄的增加,海洛因滥用的比例也增加。有一部分海洛因滥用者为了"代替其他毒品、增加毒品功效"而开始使用合成毒品,且具有海洛因滥用史者合成毒品滥用频率和程度增加、成瘾比例及渴求程度较高,性传播疾病及精神障碍等疾病风险也增加。研究提示要加强和尽早进行毒品滥用的干预和治疗,减少毒品滥用者中多药滥用现象的发生。该研究为我国制定禁毒政策和药物滥用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