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高中生自我和谐状况及其与归因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及多维度多归因量表对300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均无显著差异;②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独生子女的自我和谐水平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③自我和谐水平与不同的归因方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④努力归因在自我和谐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结论高中生的自我和谐水平与归因方式存在一定的联系。积极正确的归因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微观层面探讨归因、自我效能感、教育观念、人格因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使用《教师心理健康问卷》和CPSQ人格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能力和努力归因对教师心理健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任务难度和运气归因对教师心理健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工作效能和创造效能对教师心理健康都有正向的预测作用。成功教育、挫折教育和主动探索的教育观念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都是正向的预测作用。神经质分数低的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不大;趋向于外向、开放、随和以及尽职尽责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结论 归因、自我效能感、教育观念、人格因素对教师心理健康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学教师归因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考察中学教师归因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运用教师自我效能感量表和教师归因方式量表对661名初中和高中教师进行调查。结果:①从整体上看,能力这种归因方式对创造效能有预测作用,而能力、任务、努力三种归因方式对工作效能有预测作用;②在不同性别和教龄的教师群体中,归因方式对自我效能感预测作用不同。结论:中学教师归因方式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私立学校初三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私立学校初三学生考试成败的归因特点,为实际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量表和自尊量表对236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①“失败”是影响学生进行考试结果归因的主要因素。②学生在归因时存在“自利性归因偏差”,并且有“习得性无助感”。结论 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  相似文献   

5.
职高生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倾向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职高生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倾向及其相互关系.方法:运用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倾向问卷对600名职高生进行测查。结果:职高生的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倾向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在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倾向上存在性别、年级和城乡的差异。结论:职业学校麻注意引导职高生树立积极的自尊、自信、自我认同感,选择正确的归因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初中生自我设限和归因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设限量表和智力责任归因问卷对山东省272名初中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自我设限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初二和初三比初一的学生更多的使用自我设限。高自我设限组和低自我设限组在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成功归因对自我设限的主效应显著。结论: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较多地运用自我设限来保护自我价值,高自我设限者和低自我设限者有不同的归因风格。  相似文献   

7.
初三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编制中学生成就动机量表 ,考察 2 86名初三学生的成就动机状况。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探讨成就目标、归因方式、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并对成就目标进行自我效能和归因方式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初三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成就动机因素是自我效能、表现目标、能力归因和掌握目标 ,努力归因、运气归因和自我效能是影响初三学生成就目标的主要因素 ,客观因素归因也会影响表现目标。对研究结果进行本土化思考 ,建构中学生成就动机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小学生特有的归因风格特点,以便针对性地培育良好归因风格。方法采用儿童归因风格问卷(CASQ),对河南、江西两地共2109名3~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归因问卷的各个维度上,小学女生均比男生得分高,除负性事件普遍化、永久化和无望感外,其他维度得分差异均达统计学意义(P0.05)。在归因各维度得分上,年级差异显著(P0.05),小学高年级学生负性事件的普遍、永久和内在归因得分高(F=2.84,P0.05;F=6.33,P0.001;F=3.40,P0.05),无望归因得分高(F=6.16,P0.001);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正性事件的普遍、永久归因上得分低(F=10.79,P0.001;F=9.19,P0.01),但内归因得分高(F=3.59,P0.05)。结论小学女生整体上比男生乐观,其归因风格异于男生。小学高年级学生易于对负性事件做悲观归因,低年级学生不善于将正性事件的原因推广,但具有内归因的倾向。提示教师和家长要注意有针对性地、适时地关注孩子的归因风格训练,帮助其养成积极的归因倾向,为学生迈入青春期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黑龙江省某综合性大学的864名大一和大三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了归因方式、自我同一性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三者的关系。重点考察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在归因方式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起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①归因方式的内归因维度与自我同一性的同一性获得维度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回归效果显著,即自我同一性、归因方式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影响。②自我同一性的同一性获得维度在归因方式的内归因维度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7,自引:7,他引:37  
目的:考察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对269名大学生进行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问卷测量。结果:①归因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其中负性事件的内在—外在性维度、整体—局部维度、可控—不可控维度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②自我效能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③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④具有不同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高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学生。结论:大学生的归因方式、自我效能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绩不良的原因和转化途径。方法:用学习动机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学习归因量表对学习优秀和学习不良的大学生进行测量和对比。结果:①学习优秀的大学生比学习不良的大学生的内部动机强,但两类大学生在外部动机上无差异;②学习优秀的大学生的能力和行为的自我效能水平都比学习不良的大学生高;③在成功归因和失败归因方面,两类大学生无差异。结论:采取措施提高学习不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我效能水平,是转化大学生学习不良状况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抑郁与归因方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目的:探讨抑郁症的归因模式。方法:用Beck 抑郁自评量表和归因方式问卷(ASQ)对46 例抑郁症病人和46 例正常人进行测定。结果:抑郁症组Beck 均分为13-42 ±5-87,比正常组明显增高;抑郁症组ASQ好事件和坏事件在自身性、持久性、整体性三项指标和总得分上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在好事件上三项指标与总分无差异;对坏事件的归因,持久性、整体性和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oNeg、无望感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PCN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抑郁症缺乏正常人归因时自我服务的偏向,采取的是消极的自我归因,把坏事件看作稳定的、普遍的因素,是一种悲观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生活事件、归因方式及自尊如何影响中学生抑郁。方法对某普通中学初三和高三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生活事件、归因方式和自尊都与抑郁显著相关,路径分析预示,自尊是归因方式影响抑郁的重要中介变量。结论加强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进行归因训练和自信心训练可以有效的减少抑郁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框架来描述和理解无聊现象,并探究认知评价过程对其现象学特征的影响。方法:研究一对11名被试的无聊体验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使用现象学研究框架对访谈内容进行类属分析。研究二采用现象学评分范式测量179名被试的无聊体验,并比较内vs.外归因型无聊体验在其现象学特征上的可能差异。结果:综合两个研究,总体上发现:(1)在主观体验中,最常见的是烦躁不安,有时也伴随孤独和悲伤。(2)生理唤起上,无聊是一种低唤起情绪,常伴随困和疲倦的身体感受。(3)在认知过程中,个体会对无聊的产生进行归因,思考如何有效调节无聊,在事后也会对无聊进行归责,并对自我进行评价。(4)内归因型无聊比外归因型无聊有更多的负面感受,并且有更负面的自我评价。结论:无聊可被定义为“个体觉察到当下刺激物与自我预期不符且难以投入其中的负面体验”,不同认知评价,尤其是不同的归因方式会使无聊的现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中国大学生是否存在自我增强动机以及中国大学生的自我增强动机是否以增强关系他人眼中的自我得以实现。方法:要求被试在八个因素上对成功与失败事件作自我归因和推测他人归因。结果:自我归因条件和推测他人归因条件都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增强趋势,即相对于失败事件来讲,更倾向于将成功事件归因于能力,人格,动机和努力等内部因素。这种自我增强的趋势在被试推测亲密他人归因的条件下要比被试自我归因和推测陌生人归因的条件表现得更为明显。结论:中国大学生存在自我增强动机,并且这种自我增强更多地是增强关系他人眼中的自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高校毕业生面对就业挫折时的归因方式。方法在韦纳归因成败理论的指导框架下,通过对部分毕业生的访谈与应用特尔斐法自编毕业生就业挫折归因问卷,分层随机抽取1 423名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经过统计分析确定3种归因方式,其中,内在力量归因得分最高,偶然力量归因、外在力量归因方式得分较低;性别、专业、独生子女、学习成绩、签约意向、家庭经济状况等不同的毕业生挫折归因方式具有群体差异。结论高校毕业生面对挫折倾向于积极的归因方式;不同毕业生就业挫折归因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行超重、肥胖初一学生自尊和归因的相关研究,调查并分析体重的差异对初一学生自尊和归因的影响,并比较超重、肥胖学生与体重正常学生的自尊和归因方式的差异。方法: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以BMI标准来对超重、肥胖进行定义。从淄博市张店区3所中学筛查出92名超重、肥胖的初一学生,并筛选出与之匹配的104名体重正常的初一学生,采用青少年自尊评定问卷、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学业成就分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体重正常初一学生与超重、肥胖初一学生自尊水平差异显著(t=3.66,P=0.000);体重正常的初一学生与超重、肥胖初一学生在社会认可感、自我胜任感、外表感存在显著差异(t=3.07,2.30,5.42;P=0.05);超重、肥胖初一学生的自尊与归因存在相关(r=-0.038,P=0.000)。结论:体重正常的初一学生的自尊高于超重、肥胖初一学生的自尊,超重、肥胖初一学生的社会认可感、外表感、自我胜任感均低,超重、肥胖初一学生自尊与归因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护理本科女生人际归因与自我效能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护理本科女生人际归因、自我效能感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中的人际关系归因分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113名护理本科女生进行问卷测定.结果:①护理本科女生人际归因得分41.02±11.38,年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899,P=0.371),护理本科女生在人际交往成功时的归因得分由高到低为努力、运气、能力、背景,在人际交往失败时,归因得分由高到低为运气、能力、努力、背景;②一般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与国际成人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12,P=0.000);③人际归因与自我效能之间有相关性.结论:护理本科女生在人际交往成功时强调努力因素,呈内控趋势;人际交往失败时强调运气因素,呈外控趋势,人际归因与自我效能之间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初中生成就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外语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就归因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外语焦虑量表对29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成功归因方式多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预测外语焦虑,其中的背景和努力也可直接预测外语焦虑;失败归因方式中的能力和努力既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预测外语焦虑,也可直接预测外语焦虑。成功归因预测模型的验证拟合指数为:χ2/df=4.370,P=0.874,GFI=0.995,CFI=1.000,NFI=0.991,RFI=0.964,RMSEA=0.000,SRMR=0.027;失败归因预测模型为饱和模型。结论:初中生成就归因可预测外语焦虑。  相似文献   

20.
“归因疗法”(Attributiontheraaa),就是在心理治疗中通过引导患者对其症状产生原因的知觉,来控制和消除其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方法,是由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发展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心理疾病都和患者对症状产生原因的不良知觉或推断有关,所以,心理治疗是基本的原则就是将患者的不良归因置换为无害的归因,形成两种运用归因理论于治疗实践的模式;~种是“真归因疗法”(veridicalattributiontherapy).另一种是“假归因疗法”(misattrlbutlontb,rayy)o1复归因疗法许多心理疾病是由于患者对自己症状产生原因的不正确知觉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