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例1,患者男,63岁。因左耳下肿块20年,肿痛5d于2005年11月12日入院。体检:左腮腺区巨大肿块,圆形,8.5cm×7.0cm大小,质中偏软,表面光滑,压痛阳性,有波动感,边界清,活动可。于当月15日行左腮腺肿物+腮腺浅叶切除。术中发现左腮腺导管和面神经颞支被肿物推向上方。例2,患者女,45岁。因右耳下肿块半年逐渐增大于2005年2月20日入院。体检:右耳垂下肿块,直径4cm,境界清,质偏硬,无压痛,少许活动。入院后全麻下行腮腺肿瘤及部分腺叶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CT特点,探讨CT对鉴别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组织证实的15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例;年龄55~77岁,平均年龄62岁。经手术病理组织证实的30例多形性腺瘤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45岁。回顾性分析腮腺腺淋巴瘤和腮腺多形性腺瘤CT表现。结果 15例腮腺腺淋巴瘤中多发9(60%)例,双侧同时发现病灶12例,共发现42个病灶,39(92.9%)个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双期增强动脉期CT值平均上升(38.5±12.8)Hu。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中多发1/30(3.3%)例,仅1/30(3.3%)个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双期增强动脉期CT值平均上升(15.5±9.2)Hu。结论对于中老年男性,发生于腮腺后下象限,病灶多发,内密度不均,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应首先考虑为腮腺腺淋巴瘤。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76岁,因左耳后肿块50年、右口角歪斜1年、左颈肿块7个月入院。体检发现左肋腺内肿块,质硬,固定,直径4cm,并发现左颈肿大淋巴结1枚,直径2cm,CT示左肋腺团块影,似结节融合,密度高,中心见低密度影,茎突前间隙见囊性低密度影,边界尚清,术前穿刺诊断:左腮腺腺癌,后行左腮腺癌联合根治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并分析26例腮腺腺淋巴瘤病例资料,研究其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21例,女性5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1.3岁。临床均表现为腮腺区无痛性缓慢生长的肿物,界限清楚;肉眼呈分叶状,包膜大多完整,质中,切面灰白灰褐色,可见囊腔;镜下可见嗜酸性上皮细胞和反应性淋巴细胞,上皮多呈乳头状排列,间质为淋巴细胞。结论:腮腺腺淋巴瘤为良性肿瘤,临床少见,多位于腮腺后下极,大多为单灶,多见于老年男性,吸烟为其诱因,可根据其独特的病理学特征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临床上较为罕见,今收治1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50岁,以左耳道肿块伴耳痛,听力下降两年收住,于97年10月30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腹正常,左耳道下壁可见一局限性肿物隆起,表面光滑、质中,不易出血,压痛明显,取活检报告为腺样囊性癌,于局麻加强化下行肿块  相似文献   

6.
43例腮腺Warthin 瘤的细针穿刺细胞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细针穿刺细胞学特点。方法:收集并复习43例腮腺腺淋巴瘤,每例均备有巴氏染色、HE染色涂片及细胞块。结果:43例均发现嗜酸性细胞及淋巴细胞,40例发现细胞碎屑,9例发现带有淋巴间质的嗜酸性细胞乳状结构,35例发现巨噬细胞,5例出现鳞状上皮化生,3例发现肥大细胞。结论:腺淋巴瘤是腮腺的常见肿瘤,细针穿刺一般可以作出准确诊断,但应注意与多形性腺瘤、腺样囊腺癌、腺泡细胞癌、慢性腮腺炎、淋巴上皮囊肿、鳞癌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腮腺多形性腺瘤与7例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多形性腺瘤组:多发于中年,位于腮腺浅叶中上极,多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伴囊变坏死,偶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部分有供血动脉,动态增强延迟期大部分病灶强化范围扩大;腺淋巴瘤组:多发生于老年男性,位于腮腺浅叶下极,多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伴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多呈"快进快出"表现,病灶均有供血动脉,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期病灶强化范围无扩大。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灶部位、数量、增强扫描CT值、供血动脉、增强后强化范围扩大比较,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吸烟史、病灶大小、密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增强扫描对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余松远 《医学信息》2009,22(7):1230-1231
本文通过对27例腮腺肿块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其中良性肿块20例,恶性肿瘤7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显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晰显示腮腺肿块的形态、大小、结构,并能快速显示腮腺肿块的血流情况。由此可见,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腮腺疾病的诊断具有安全、方便等优点,并能较准确地对腮腺肿块定位、定性,对腮腺肿块的诊断具有很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收集2例腮腺大唾腺粘膜相关淋巴瘤(MALT-ML)及3例腮腺及颌下米枯力兹病例。男4例,女1例,年龄24~70岁,平均51岁。确诊前病程1~50月。患者主要表现为腮腺及颌下腺肿块,生长缓慢,逐渐增大,无痛。体检见肿块2.5cm×2.5cm×2.5cm至7cm×6cm×3.5cm大小,质中等,界线尚清,可活动。5例均未见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标本采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部位、分期、治疗方法与复发及转移关系。方法对6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病历资料作临床分析。结果腮腺23例,舌下腺14例,颌下腺6例,腭部12例,颊部8例,舌根3例。治疗方法,腮腺腺腺样囊性癌行全腮腺摘除13例,腮腺浅叶+部分深叶摘除9例,腮腺浅叶摘除1例;保留面神经18例,面神经切除5例;行肩胛舌骨上淋巴清扫15例。颌下腺、舌下腺、颊部、舌根腺样囊性癌均行腺体及局部扩大切除+同侧肩胛舌骨上淋巴清扫术;腭部腺腺样囊性癌行局部扩大切除+同侧肩胛舌骨上淋巴清扫术6例,单纯行局部扩大切除2例;术后放疗60例,同时行术后放化疗3例。术后复查3~10年,局部复发8例,远处转移9例。临床分期,Ⅰ期10例、Ⅱ42期例、Ⅲ期8例、Ⅳ期6例。结论颌下腺、舌下腺、颊部、舌根、腭部腺样囊性癌应同期行局部扩大切除+同侧肩胛舌骨上淋巴清扫术;腮腺腺腺样囊性癌如无神经受损症状及术中肿物与神经无明显粘连可保留面神经,术前检查如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可不作颈淋巴清扫术。术后均应行放疗。术后化疗效果如何本组病例不明确。Ⅲ、Ⅳ期较Ⅰ、Ⅱ期复发、转移为高。  相似文献   

11.
腮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一例李若 ,岳明全男,46岁。左耳垂下包块一年,进行性长大一个月于1983年4月7日入院。查体:左耳垂前下方扪及一5cm×4cm×3cm的肿块,质硬,触痛不明显,活动度小,位置较深。全身淋巴结未见肿大。临床诊断:腮腺混合瘤,恶变?..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63岁。间歇发热1月余,抗炎治疗无效。查体:心肺及骨髓穿刺阴性。左颌下淋巴结肿大。活检病理诊断为左颌下淋巴结腺淋巴瘤,淋巴成分恶变为恶性淋巴瘤。免疫标记属IgM/k表型,电镜观察符合B淋巴细胞起源,形态属大裂细胞性。讨论唾腺Warthin瘤,又称腺淋巴瘤和淋巴乳头状囊腺瘤,起源于唾腺导管或腮腺周围淋巴结内的异位唾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涎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 S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涎腺SC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16~60岁,平均39岁,均表现为单发性肿块,7例位于腮腺,1例位于颊黏膜,肿瘤直径1.5~3.5 cm,平均直径2.4 cm。其中6例为实性肿块,2例伴有囊性变。镜下见粗细不等的纤维性间质将肿瘤分割成分叶状结构,排列成微囊、腺管、滤泡样结构伴腔内均质分泌物,部分区域呈实性及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中等大小,细胞圆形、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分裂象不易见,未见肿瘤性坏死及脉管侵犯。7例腮腺SC患者行腮腺全切+颈部淋巴结清扫,1例颊黏膜SC行肿块切除+局部扩大切除术,随访3~86个月,均未见复发。免疫表型:在8例涎腺SC中,7例S-100和Mammaglobin弥漫强阳性,1例部分肿瘤细胞阳性;DOG1均为阴性。结论 SC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涎腺肿瘤,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较好。从青年人至老年人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最常见发病部位为腮腺。S-100和Mammaglobin共表达且DOG1阴性为其重要的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14.
涎腺粘膜相关淋巴瘤临床与病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涎腺粘膜相关淋巴瘤的病理诊断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 分析临床资料,利用HE染色,白细胞共同抗原,CD20,CD45RO,上皮膜抗原的SP法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了27例涎粘膜相关淋巴瘤,结果 男性24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3.45岁,其中腮腺12例,颌下腺15例,涎腺粘膜相关淋巴瘤是由弥漫性中心细胞(CCL)细胞组成,并有“淋巴上皮病变”。CCL细胞呈CD20阳性,CD45RO阴性,电镜下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在腮腺上皮性良性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腮腺上皮性良性肿瘤72例80个病灶的MRI资料,其中7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2例活检证实.77个手术切除病灶行病理逐层切片检查并与MRI影像进行对照分析.MRI平扫采用T1WI、T2WI,其中61例共67个病灶同时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超过一半的腺淋巴瘤瘤灶(26个)T2WI表现为低、等信号,所有经过增强的42个腺淋巴瘤均轻度增强;31例混合瘤T2WI表现为高而不均匀信号,经过增强的24例混合瘤均中等或显著强化.结论常见腮腺上皮性良性肿瘤在MRI表现上各有特点,对大多数病例进行定性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MRI在腮腺上皮性良性肿瘤定性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MRI在腮腺上皮性良性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腮腺上皮性良性肿瘤 72例 80个病灶的MRI资料 ,其中 7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2例活检证实 .77个手术切除病灶行病理逐层切片检查并与MRI影像进行对照分析 .MRI平扫采用T1WI、T2WI,其中 6 1例共 6 7个病灶同时行平扫和增强扫描 .结果 超过一半的腺淋巴瘤瘤灶 (2 6个 )T2WI表现为低、等信号 ,所有经过增强的 4 2个腺淋巴瘤均轻度增强 ;31例混合瘤T2WI表现为高而不均匀信号 ,经过增强的 2 4例混合瘤均中等或显著强化 .结论 常见腮腺上皮性良性肿瘤在MRI表现上各有特点 ,对大多数病例进行定性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8岁,于4个月前发现左耳垂下长一花生米大小肿物,无任何感觉,肿物渐长至鸡蛋大,门诊以“腮腺混合瘤”入院。体检左耳垂下长一肿物4cm×3cm×3cm,质稍硬,表面光滑,挤压痛不明显,可活动,部分位于左下颌角内侧,颌下淋巴结不肿大,腮腺导管不红肿,分泌尚可。临床诊断:左腮腺混合瘤。手术所见瘤体呈结节状,质地较脆,与周围软组织粘连  相似文献   

18.
正患者女性,57岁,左腮腺区见一蚕豆大无痛性肿块1年,近半年肿块迅速增大,于2014年10月入院。专科检查:颌面部外形不对称,左侧耳垂下及下颌角上方可触及直径约3 cm质硬肿块,活动度差,无明显压痛。口腔黏膜无破溃。CT示腮腺区肿块,最大径2.5 cm,颈部及颌下多发小淋巴结。术中见肿块位于腮腺浅叶,境界清楚,面神经未见侵犯;行左侧腮腺浅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术。  相似文献   

19.
复习我院1962~1998年36年的病理档案资料,发现鳃裂癌3例。此3例均证实为鳃裂囊肿恶变的鳞状细胞癌,现报告如下(表1)。镜下观察,囊肿壁均为纤维组织性囊壁,内壁被覆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壁内可见较多淋巴细胞。囊肿内结节状突起区为鳞癌组织,分化较高,可见癌性角化珠,较多核分裂象。癌块附着区见癌组织侵入囊壁纤维层内(例1,2),例1及例3并突于囊外形成癌巢。例3见大量癌组织侵入腮腺组织内,存留的腮腺组织,除可见萎缩改变外,腺泡,导管均无异常。在非肿块附着区的囊内壁可见正常鳞状上皮,不同程度非典型…  相似文献   

20.
左耳后皮下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临床资料患者男,34岁,左耳后皮下肿块术后6年复发,并逐渐长大,来我院住院手术治疗。体检:左耳后皮下肿块5cm×4cm×4cm大小,呈结节状,质稍软,无压痛,活动度尚可。经CT、B超、X线等全身检查,未发现有身体其它部位肿块。手术完整切除肿块。6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