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腰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钉道迟发性感染翻修术中使用自制的含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对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期间7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发生钉道迟发性感染的患者采用手术切开清创,自制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治疗,感染治愈后行Ⅱ期椎弓根内固定术.结果:7例患者钉道迟发性感染均获治愈.行Ⅱ期翻修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无感染复发迹象.结论: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能有效治愈钉道迟发性感染,维持原螺钉孔道,为Ⅱ期翻修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F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手术的护理配合技术,以确保手术达到满意效果.方法分析总结38例该手术的护理配合经验.结果38例腰椎滑脱症病人经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均获满意效果.术后无感染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护士应熟知AF组成及特点,认真做好术前准备,术中熟练配合和预防感染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蔡小影  丁景华 《现代护理》2004,10(5):423-424
目的 探讨AF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手术的护理配合技术 ,以确保手术达到满意效果。方法 分析总结 38例该手术的护理配合经验。结果  38例腰椎滑脱症病人经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均获满意效果。术后无感染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护士应熟知AF组成及特点 ,认真做好术前准备 ,术中熟练配合和预防感染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路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椎弓根螺钉+后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32例,术后按Asher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32例患者随访8~24个月,平均17个月.优23例,良7例,可2例.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路植骨融合具有操作简单、复位满意、融合率高、能最大限度恢复脊柱的力学结构,恢复椎间高度及椎间孔容量,腰椎滑脱症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椎弓根螺钉落差式复位治疗腰椎滑脱的新方法.方法 2004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142例腰椎滑脱患者,其中Ⅰ度滑脱56例,Ⅱ度滑脱83例,Ⅲ度滑脱3例.均采用椎弓根螺钉落差复位技术进行椎体复位、减压和椎间植骨融合固定术,其中59例采用单纯自体颗粒骨植骨,35例采用单枚Cage,48例采用单枚Cage联合侧前方自体颗粒骨植骨.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患者的症状改善、滑脱复位程度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100±10) min,出血量平均为(300±10)ml.术后切口无感染,均甲级愈合.随访24 ~58个月,平均35个月,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112例,良20例,可10例.Ⅰ度滑脱完全复位率100% (56/56);Ⅱ度滑脱完全复位率96.4%(80/83);Ⅲ度滑脱3例均完全复位.随访时,拍摄腰椎X线片证实133例椎间融合,6例在18个月后融合.共3例发生未融合,均为单纯Cage组.末次随访时椎体复位无丢失.结论 应用椎弓根螺钉落差复位技术治疗腰椎滑脱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复位可靠的优点,并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Ouroboros椎间融合系统在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到2009年7月我院应用Ouroboros椎间融合系统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1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男5例,女12例,对所有病例进行1~2年随访和影像学检查,对椎间隙高度、滑脱角、滑脱率、Oswestly功能障碍评分进行测量和评估,并观察术后椎间融合情况.结果1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全部达到复位或基本复位.随访患者腰椎正侧位X线片显示椎间高度、复位无明显丢失,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情况.腰椎CT显示椎间融合满意,末次随访融合率为100%.临床疗效:治愈13例、有效4例.结论采用充分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Ouroboros椎间融合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复位效果满意,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融合率高,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不当1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不当的原因.方法:选择2002-01/2008-01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经影像学证实的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不当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23-68岁,平均52.5岁.其中胸腰椎骨折5例,腰椎滑脱症8例,退行性腰椎疾病6例.椎弓根固定系统:Steffee 4例,DRFS 3例,RF 6例,AF 4例,GSS 2例.所有病例均经X射线正侧位平片及经椎弓根平面C下薄层扫描观察椎弓根螺钉位置,包括螺钉与椎弓根及硬膜囊,周围大血管的解剖位置关系.结果:患者自螺钉置入后至发现椎弓根螺钉误置时间为5-69 d,平均18.5 d.其中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7例,穿破椎弓根内侧皮质4例,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脊柱侧弯伴旋转)2例,螺钉置入过深2例,螺钉进入椎间孔2例,进入椎间隙2例.结论:螺钉置入不当的原因与对局部解剖变异及操作技术有关,提高手术技巧、术前术中影像学的测量及监控是正确置钉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我院1998年1月~2003年2月5年间对3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治疗.通过术前术后对各种类型滑脱患者的各项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32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40个月,平均16个月,经拍片或/和CT检查,植骨融合良好,融合标准[1]、疗效评定标准[2],优20例,良9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0.6%.结论腰椎滑脱症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具有早期制动减压,后期骨性融合固定,融合率高及早期下床活动的优点.提高围手术期的各项护理质量对保证手术成功,促进患者全面恢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腰椎滑脱是引起下腰痛的骨科常见病,保守治疗往往效果欠佳[1]。最近10余年,随着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普及和内固定系统的改进,腰椎滑脱的治疗取得较大的进展。2004年5月~2010年2月,作者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3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SCT三维重建及测量椎弓根相关参数辅助螺钉植入在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内固定手术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脊柱外科2011年10月-2015年12月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拟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95例,其中男63例,女32例。年龄20~78岁,中位年龄46岁。术前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利用容积数据三维重建目标椎体椎弓根的相关参数,在PACS医生工作站测量椎弓根横径、矢状径、植入方向(进钉点),指导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植入。术后复查CT扫描,以Andrew分级评估螺钉的位置。结果:本组病例植入498个椎弓根,术后CT扫描证实全部螺钉均在椎弓根内,其中472枚螺钉位置I级,有26枚螺钉切出椎弓根外侧骨皮质,但小于2mm,无损伤脊髓、神经根及周围血管等。结论:采用MSCT三维重建及测量腰椎椎弓根相关参数,为螺钉内固定提供三维定位、定向解剖信息,有利于术前制定精准的置钉方案,有利于选择合适的进钉点、螺钉直径以及植入的深度,提高了螺钉植入的一次准确性,减少螺钉误置所致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背景:对椎弓峡部裂腰椎滑脱、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治疗,到底是采用短节段固定还是长节段固定争论很多。目的:观察短节段或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滑脱患者146例,男36例,女110例,年龄22~73岁,平均53岁,病程1~18年,平均5年。采用腰椎管扩大开窗减压或全椎板切除减压、短节段或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融合。结果与结论:146例患者中采用短节段4枚椎弓根螺钉固定72例,长节段6枚椎弓根螺钉固定74例。椎间植骨101例,横突间植骨45例。术后随访134例,随访时间1.5~14年,按Steffee临床疗效分级标准,优74例,良41例,中13例,差6例,优良率85.8%。完全复位77例,其中短节段固定32例,长节段固定45例;部分复位69例,其中短节段固定40例,长节段固定29例。短节段固定者有8例13枚椎弓根螺钉发生断裂,而长节段固定者未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分析患者腰椎滑脱的类型、程度、病程长短、是否合并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不稳等情况,是选择用短节段还是用长节段置入固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性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8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滑脱患者,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椎间、椎旁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 28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内固定位置均良好,临床疗效优15例,良7例,一般5例,差1例,有效率78.6%。术后滑脱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后路减压、椎间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护理对策。方法对30例腰椎滑脱症后路椎弓螺钉内固定术病人的规范护理,包括术前心理术后体位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腰背功能锻炼,康复护理。结果30例病人康复复满意,优良率27例达90.0%。结论腰椎滑脱症后路椎弓根螺内固术后病人,严密观察加强护理管理,预防并发症发生是促进患者康复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植骨方法加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加不同的植骨方法共治疗腰椎滑脱患者64例,按植骨方法不同,随机分为A(椎体间cage植骨组)、B(横突间植骨组)、C(关节突问植骨组)三组,比较术后疗效、植骨融合率及复位丢失率等。结果术后随访1~3年,结果鼎示A组22例融合良好,1例未融合,1例椎弓根螺钉断裂,复位丢失率7,8%,邹德威临床疗效评分优良率为91.3%。B组18融合良好,2例未融合,2例椎弓根螺钉断裂,复位丢失率11.2%,邹德威临床疗效评分优良率为80.0%。C组16例融合良好,5例未融合,4例椎弓根螺钉断裂,复位丢失率14.6%、邹德威临球疗效评分优良率为71.4%。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腰椎滑脱可采用经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加不同类型的植骨方法,其中以椎间植骨及椎间cage植骨融合率较高,复位无丢失,是一种较好的治疗腰椎滑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随着脊柱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技术的发展,脊柱融合已成为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毫无争议的"金标准"。同时,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手术节段稳定性及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并与单纯椎管加压进行对比。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38例,排除失访3例,余35例中采用椎弓根固定后外侧融合21例,单纯椎管减压14例。单纯椎管加压组用咬骨钳咬除黄韧带和椎板解除神经根后方的压迫,用骨凿凿除向前滑脱的椎体后缘与下位相邻椎体后缘形成的相对性突起;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按Wein-stein法定位椎弓根钉进针,拧入椎弓根螺钉,根据受压情况进行椎板减压。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综合评价临床疗效,观察过伸、过屈位时的水平位移及角移位,采用UCLA系统来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35例患者随访时间1年。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单纯椎管加压组(P〈0.05)。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对腰椎稳定性影响不大,邻近节段退变置入前和置入后1年无明显变化。单纯椎管加压对腰椎稳定性影响显著,同时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邻近节段退变无明显变化。提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疗效满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并且置入后早期对椎间盘的邻近节段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背景:随着脊柱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技术的发展,脊柱融合已成为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毫无争议的"金标准"。同时,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手术节段稳定性及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并与单纯椎管加压进行对比。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38例,排除失访3例,余35例中采用椎弓根固定后外侧融合21例,单纯椎管减压14例。单纯椎管加压组用咬骨钳咬除黄韧带和椎板解除神经根后方的压迫,用骨凿凿除向前滑脱的椎体后缘与下位相邻椎体后缘形成的相对性突起;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按Wein-stein法定位椎弓根钉进针,拧入椎弓根螺钉,根据受压情况进行椎板减压。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综合评价临床疗效,观察过伸、过屈位时的水平位移及角移位,采用UCLA系统来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35例患者随访时间1年。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单纯椎管加压组(P<0.05)。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对腰椎稳定性影响不大,邻近节段退变置入前和置入后1年无明显变化。单纯椎管加压对腰椎稳定性影响显著,同时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邻近节段退变无明显变化。提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疗效满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并且置入后早期对椎间盘的邻近节段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背景:脊柱侧凸矫正中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成败依赖于钉道的制备.目的:以徒手克氏针加叩击法制备胸椎椎弓根钉道,观察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置入后与宿主的组织相容性反应.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0-01/2005-01在西安市红会医院脊柱外科进行.对象:采用徒手克氏针加叩击法制备胸椎椎弓根钉道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方法矫正胸椎侧凸畸形129例,其中103例获得随访,男42例,女61例;年龄13~19岁,平均15.3岁.方法:咬除进钉点骨皮质,以据术前X射线片、CT片测量的深度和旋转的程度,分别先后用15 mm、2.5 mm克氏针沿椎弓根方向钻孔.达到测定的深度停止进针,球形探子探查无误后改用导锥顺着制造的钉道小心缓慢进入.深度一致后,再次用球形探了探查,置入螺钉.主要观察指标:①术中血管损伤、脑脊液漏以及螺钉位置.②置入螺钉的准确性.③置入后观察冠状面、矢状面和旋转畸形的矫正度.④材料与宿丰的牛物相容性.结果:①胸椎椎弓根螺钉一次性置入成功为96.2%,32枚螺钉位置不当,其中18枚术中即被发现,偏内侧5枚,偏下方3枚,偏上方4枚,偏外侧6枚,其余的14枚螺钉都是置入后通过CT或者X射线片发现,且均偏外侧.②1例术中脑脊液漏者骨蜡封闭后未发生脑脊液漏.③置入后甲均身高增加4.6cm,置入后冠状面Cobb角平均21°.甲均矫正率73%:矢状面Cobb角平均23°.旋转畸形矫正Ⅰ~Ⅱ度.平均随访3.5年,最终随访矫正度丢失率为1.8%.④迟发性感染1例,螺钉断裂4例,1例螺钉向椎弓根外侧偏移加重.结论:采用克氏针制备胸椎椎弓根钉道置入螺钉准确率高,并发症少,宿主发生组织相容性的机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的护理措施.方法66例Ⅰ~Ⅱ度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经椎弓根内固定和侧后方植骨融合术,其中TPRF 10例;Steffee 29例,Tenon 5例,Tenor 17例,IRF 5例,并进行定期随诊和影像学检查观察.结果复位率Tenor 100%,Steffee 69%,IRF 80%,TPRF和Tenon均为0%,其中以Tenor效果最佳.52例经平均4.4年随访,疗效按Henderson标准,优73%,良17%,中6%,差4%;融合率按Lenke标准,A级58%,B级30%,C级10%,D级2%,2例采用Steffee固定螺钉断裂,1例采用IRF固定框架明显松动,1例切口感染.7例出现神经损伤,1例未完全恢复.结论对Ⅰ~Ⅱ度腰椎滑脱症采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临床效果满意,脊柱融合率高,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临床应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方法主要有单纯减压、前路椎体间融合、后路椎体间融合、前后路联合360.融合等,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目的:评价GSSII系统固定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选择脊柱滑脱患者38例,采用标准置钉技术先在滑椎两侧的椎弓根置入2枚椎弓根螺钉,滑椎下位椎体置入2枚椎弓根螺钉,C臂机透视确认螺钉位置正确,然后咬除滑脱椎体的棘突、椎板,切除椎间盘,准备植骨床,安装连接棒,行滑椎复位.将椎板切除后的碎骨及所取髂骨植入椎间隙.调整GSS系统,扭紧连接螺钉,放置引流,关闭切口.术后8周及随访时观察手术前后脊柱放射线影像的改变,材料置入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术后骨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X射线观察38例患者中36例腰椎滑脱较术前改善,其中28例完全复位,10例术后仍存在1度滑脱:术后8周X射线观察可见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器械固定可靠,未见钉、棒松脱现象,无脊柱再滑脱,脊柱稳定性良好.随访36例患者中,未出现钉、棒松脱,植骨融合好,术前的症状均得到改善,疗效评价优33例、良3例.结果证明,GSS系统钛棒可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操作简单、提拉复位力及螺钉抗拔出力强,是较好的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加横突间、小关节外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受压神经进行彻底减压,并用椎弓根据螺钉内固定系统对滑脱的腰椎进行复位,并取自身髂骨,部分加用同种异体骨进行横突间、小关节外植骨融合。结果术后随访3—10年,平均6.6年,所有病例术后3个月横突间均有连续骨痂生长,达骨性愈合。临床疗效优良率达83%,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加横突间、小关节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临床疗效满意,植骨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