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方法:将21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106例和试验组104例。对照组采用见回血后,操作者左右手一进一退配合将外套管送入血管的方法。试验组采用见回血后,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不动,右手食指退出针芯2~3mm,拇指与食指将外套管送入血管的方法。结果:试验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χ^2=5.67,P〈0.05),两组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4,P〉0.05)。结论:试验组单手操作法优于双手穿刺法,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敏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6):109-110
目的提高婴幼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54例患不同疾病的婴幼儿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4例),对照组在静脉留置针操作中采用“见回血后,右手持针座固定针芯,保持针芯角度不变,左手持Y形接口顺静脉导管送入血管”的方法;观察组采用“见回血后左手依然紧绷皮肤不动,右手拇指抵住Y形接口,中指向后推出针翼约0.5cm后,持针座将导管送入血管”的改进方法。结果观察组静脉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进方法可提高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杨小球 《当代医学》2012,(31):133-134
目的改良神经外科患者四肢微小血管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20例神经外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由1名护士按照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术独立进行操作;观察组由2名护士配合完成,采取低角度,缓慢进针,穿刺后见回血操作者右手固定针翼不动,左手继续绷紧皮肤,而由另1名护士协助将外套管推入静脉,之后,操作者右手退出针芯方法。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6.7%(52/60)比71.7%(43/60),P<0.05]。结论改良双人配合方法可提高神经外科患者四肢微小血管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浅静脉留置针两种穿刺送管方法的穿刺成功率。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常规穿刺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沿血管前行1~2mm,退出针芯3~4㎜后,左手仍绷紧穿刺部位下方皮肤,右手平稳送外套管及针芯至血管再取出针芯;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沿血管前行1~2mm,然后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采用的方法明显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不同送管方式穿刺成功率比较.方法 在儿科输液患者采用BD24G-Y型密闭式静脉留置针输液时,观察120例次,按双手法送管和单手法送管两种不同方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60例次见回血后不再进入血管,松开左手,用左手拇指、示指夹持Y型软管跟部,将外套管缓慢推入血管的同时右手拇指、示指退针芯,边送软管边退针芯,至完全退出针芯后固定;B组60例次见回血后压低穿刺针与皮肤角度10-15°,顺血管方向在将穿刺针推入0.2cm,左手持Y接口,右手后撤针芯约0.5cm,持针座将针芯与外套管一起送入静脉内,将针芯全部撤出,固定.结果 显示2组成功率分别为83.3%、95.0%,B组穿刺成功率更高,即单手法送管明显高于双手送管法(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对120例手术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穿刺见回血后松开绷紧皮肤的左手送管"的常规方法;观察组采用"两人合作,由一人固定肢体绷紧皮肤,另一人穿刺置管"的方法。结果:观察组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两人合作法可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迟秀梅  张宇  周晶 《吉林医学》2010,31(29):5167-5168
目的: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20例患儿随机分成传统组(60例)和改进组(60例),传统组采用见回血后将针芯退出再送入静脉的方法,改进组在操作中采用见回血后固定针芯,推送导管再抽出针芯的方法。结果:改进组穿刺成功率显著大于传统组(P<0.01)。结论:改进的方法可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理操作的重点和难点,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广泛应用.不仅解除婴幼儿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保护了患儿血管,并且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常用的送管方法是双手配合法,在见回血后右手固定针芯,以针芯为支撑,左手将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内,但在儿科往往发生送管困难.鉴此,笔者采用左手固定皮肤,单手送管配合助手推注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抢救危重患儿头皮静脉留置针,提高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本科住院抢救的80例2岁以内患儿,随机分为2组,即传统组和改进组,每组40例。传统组在静脉留置针操作中采用常规方法:见回血后将针芯退出0.5cm,再将导管并针芯送入静脉内;改进组采用改进方法:进针见回血后,打开输液活塞,让液体迅速进入血管内,顿时让近端血管内充盈,停顿数秒,软管经液体将血管冲开后,顺血管走向缓慢推入软管,直至将软管完全推入,利于外套管的送入。结果:改进组采用改进方法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传统组(70%),改进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传统组。改进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38/40),传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25%(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进方法可减轻患儿痛苦,保护患儿血管,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赢得救治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方法 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120例患儿,按需要留置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传统组和改良组,每组60例.传统组采用传统的送管方法见回血后再进针2~3mm再送管方法,改良组采用见回血后单手退针再送管的方法.结果 传统组一次穿刺成功51例,成功率为85.3%,改良组一次穿刺成功有56例,成功率93.3%.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中,采用见回血后单手退针再送管的方法比传统的见回血后再进针2~3mm再送管的方法更能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固定及拔针方法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芳 《基层医学论坛》2005,9(5):448-448
头皮静脉输液是1岁左右患儿治疗和抢救的主要途径,临床应用广泛。为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保证输液质量,我们根据基础护理结合临床实际,自2002年2月,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手法,进针角度,固定拔针的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如下。1方法随机将800例1周岁以内患儿分为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法,按《基础护理学》中操作规程进行。观察组采用改进方法,穿刺时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拇指、食指持针前后面,针头与皮肤成5°,快速进入皮肤后,针头与血管平行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用5条胶布,固定针柄应宽一些(0.7cm×6.0cm),第5条应短些。固定…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小儿静脉置针穿刺方法成功率不高,我科采用左手持续绷紧皮肤,右手大拇指放在Y管接口处送套管,右手食指退针芯,将针芯全部退出,然后固定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0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穿刺见回血后固定针芯,缓慢送导管再撤出针芯的常规方法;观察组采用穿刺见回血后继续进针0.2 cm 后撤针芯0.2~0.3 cm,持针座和针翼将导管与针芯一起全部送入血管再撤出针芯的方法。结果:观察组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观察组采用的操作方法可以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在大量的静脉输液治疗中,我们经常遇到极易穿破的血管,这类血管扎止血带后充盈很好,清晰可见,但针头一碰到血管即出现淤血肿胀而致穿刺失败,而且往往连续失败,甚至3~5针才能成功。如何提高上述病例静脉穿刺成功率,临床未见报道。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为提高工作效率,在遇到血管条件非常好时,往往采用不扎止血带法直接穿刺,同样能够一次成功,后来试用于易穿破血管,提高了一次成功率,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0例易穿破血管患者均来自我院住院病人,男11例,女19例,年龄26~65岁。其中肺心病患者15例,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6例,肝硬化患者9例。采用自身对照法,选择左侧或右侧手背静脉同部位血管,其中,传统方法90例次,不扎止血带方法90例次。1.2静脉穿刺方法为尽量排除穿刺过程中的干扰因素,由同一高年资有经验的护士进行操作。传统方法:扎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左手拇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20度角自静脉上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静脉[1],见回血,穿刺成功。不扎止血带方法:看清血管走行方向,常规消毒皮肤,左手拇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以20度角自静脉上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静脉,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高危重病儿头皮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法 将100例危重病儿随机分为实验液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用通液法置管"见回血进针1mm,打输液管开关通液体送软管进血管,自然退出针芯"的改进方法.对照组用常规法置管"见回血进针1mm,边送软管边退针芯或采用先退针芯少许,再将软管并针芯送入血管然后抽出针芯"的传统方法.结果 实验组置管一次成功率88%,高于对照组的64%,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通液法置管在危重病儿头皮静脉置管中大大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早为危重病儿建立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16.
材料与方法1 材 料 采用美国 B- 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 2 2~ 2 4 G号 ,宽 4cm的 3L医用透明胶贴。穿刺部位选大隐、前臂手背及头皮静脉。2 方 法2 .1 消毒及穿刺 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 ,直径 8cm,松动外套管。操作者左手拇、食指固定穿刺血管 ,右手拇指、食中指握住套管针回血针管腔两侧 ,采用 1 5~ 30 0 角 ,在血管上方进针 ,见回血后 ,分甲、乙两组方法置管。2 .2 甲组常规置管法 见回血后 ,压低套管针角度约 5~ 1 50 ,继续进针 0 .2 cm,左手拇食指固定外套管 ,余指握拳状 ,待右手退针芯 0 .2 cm后 ,将套管全部置入。以…  相似文献   

17.
颞浅静脉是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较常用的部位 ,但一次穿刺成功率不高。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 ,将颞浅静脉穿刺法进行改进 ,通过实践提高了一次成功率 ,减少了渗漏率 ,减轻了患儿的痛苦。1 临床资料选择年龄 6~ 8个月的门诊患儿 ,随机分成传统方法 80例 ,用改进方法 80例。2 治疗方法传统方法 :颞浅静脉常规消毒 ,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固定静脉两端 ,并绷紧头皮 ,平行穿刺 ,见回血后用普通胶布固定。改进方法 :颞浅静脉常规消毒 ,左手大拇指和食指轻压于静脉两端 ,但头皮不用绷紧 ,右手小指和无名指夹住反折输液皮条的下段 ,形成一定负压 ,针尖进皮…  相似文献   

18.
易言群  彭仲先  赵柱莲 《西部医学》2010,22(8):1554-1555
目的探讨不合作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的方法及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方法选择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留置针操作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左手固定皮肤,右手食指后退针芯至套管内,根据血管情况决定送管长度进行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结果观察组穿刺置管成功率97%,对照组为82%。观察组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单手置管可提高不合作病员静脉留置针的穿刺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陈玲 《中华全科医学》2011,(8):1323-1324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方法,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将200例应用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行常规留置针静脉穿刺,观察组采用降低输液瓶、升高调节器、反折输液管、改进的留置针穿刺方法进行外周静脉输液。结果两组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回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留置针传统输液方法行外周静脉穿刺,静脉回血时间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低,而使用折管输液法及改进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静脉回血时间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结论采用折管输液法及改进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行外周静脉穿刺,静脉回血时间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可有效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的痛苦,此法更适用于较细的塌陷的血管患者的治疗和抢救。  相似文献   

20.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本院急诊科抢救轻、中、重度休克的成人病人241例。改良法病例选自1997年12月~1999年12月急诊休克病人126例,其中轻、中、重度休克各为63例、38例、25例。传统法病例选自1995年1月~1997年11月,休克病人115例,其中轻、中、重度休克各为61例、31例、23例。 1.2 材料采用美国进口BD公司生产静脉留置针,型号为18G、20G。 1.3 方法传统法:病人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穿刺者立于病人对侧或头顶侧〔1〕。常规消毒后,助手用手指按压颈静脉三角处,使颈外静脉充盈。穿刺点选在下颌角和锁骨上缘中点联线上1/3处。穿刺者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留置针柄与皮肤呈45°角斜刺入皮肤后25°角沿颈外静脉方向穿刺,见回血后置管并固定。改良法:病人卧位及穿刺者站立位置及穿刺点与传统法相同,常规消毒后,穿刺者,左手放在下颌骨处轻轻绷紧颈部皮肤,右手持接上5 ml空针筒的留置针,针杆与皮肤30°~45°刺入皮肤后停止进针,待呼气时颈外静脉显形,看清静脉走向,调整进针深度及角度,待第二次呼气静脉显形时针头伺机刺入血管,进针同时略加负压,见回血后置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