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细胞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是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在机体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检测了肝硬化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经PHA诱生产生的IL2和IFN-γ活性,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IL-2和IFN-γ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组和对照组的IL-2及IFN-γ活性之间均呈直线正相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肝硬化患者易并发SBP等感染的原因之一。临床应用IL-2和IFN-γ可能有助于增强和调节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正规抗结核治疗对初治肺结核患者血清中血管活性肠肽水平的影响及其与Th1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和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45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其中30例Ⅲ型肺结核患者进行正规治疗2个月,观察血管活性肠肽、白细胞介素-4、γ-干扰素的变化情况,并与15例Ⅱ型肺结核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肺结核组血清VIP和IL-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γ-干扰素水平低于对照组,Ⅲ型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血清VIP和IL-4均明显低于治疗前,γ-干扰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正规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肺结核患者血清VIP水平明显下降,提示VIP对评价抗结核疗效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有人提出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活力是HCC的标志,作者检测了日本人HCC患者血清AFU活力。 病人与方法:研究包括HCC患者67例;肝硬化47例;以健康志愿者54例作对照。67例HCC患者经皮下细针抽吸活检或血管造影确诊,合并有肝硬化。肝硬化患者经超声波和实验室检查随访6月以上排除HCC。每一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均作ICG潴留试验、AFP、去γ-羧基凝血酶原、常规肝功能检查。血清AFU活力采用改良的Zielke的方法测定。各项结果以平均±SD表示。  相似文献   

4.
干扰素(IFN)具有预防病毒感染的作用,在各种IFN中,以IFN-γ的免疫调节作用最强。本文研究慢性肝炎(CH)病人中,周围血单核细胞(PBMC)在体外产生IFN-γ的活性,该药物的治疗效果以及IFN-γ产生能力和HBV复制的关系。对象与方法:IFN-γ是由人PBMC与经青霉素处理的链球菌(化脓性Su株)-(OK_(432))一起培养后产生。正常对照组(NC)29例,CH44例,肝硬化(CL)24例,肝细胞性肝癌(HCC)21例。14例CH经OK_(432),IFN-β或阿糖胞苷腺嘌吟(Ara-A)治疗。具体给药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乙肝肝硬化(LC)、乙肝肝癌(HCC)患者血清中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为慢性乙型肝炎至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免疫变化研究提供线索,并为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提供免疫学指标。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1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40例CHB患者、40例LC患者、53例HCC患者,用Luminex技术检测血清中Th1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2、干扰素(interferon,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及Th2类细胞因子(IL-4、IL-6和IL-10)水平,并将2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除TNF-α外,CHB组、LC组和HCC组Th1类IL-12、IFN-γ和Th2类IL-4、IL-6、IL-10细胞因子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CHB组中大部分Th1类和Th2类细胞因子都高于LC组和HCC组;HCC组中TNF-α细胞因子水平要高于CHB组、LC组。结论 CHB、LC和HCC患者体内Th1/Th2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受到抑制,Th1/Th2平衡发生漂移,对HBV病毒的清除作用受到抑制。TNF-α在肝癌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检测 5 8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γ 干扰素 (IFN -γ)和肝纤维化标志物HA、PⅢP、Ⅳ -c、LN的结果。有 35例 (6 0 34 % )血清IFN -γ水平降低 ,11例 (18 97% )升高。血清IFN -γ降低者肝纤维化标志物升高明显。肝功能异常的活动性肝硬化患者血清IFN -γ水平较静止期肝硬化患者为高 (P <0 0 5 )。提示 ,测定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IFN -γ的含量 ,结合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的水平 ,可能对使用IFN -γ抗纤维化治疗提供有一定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腺苷脱氨酶(ADA)和干扰素-γ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价值。方法检测60例呼吸内科患者胸腔积液中ADA活性和干扰素-γ水平。并绘制ADA活性和干扰素-γ水平两者单项指标的ROC曲线。结果结核性胸液组的ADA和干扰素-γ高于恶性胸液组(P<0.001);ROC曲线显示两项指标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ADA的诊断价值高于IFN-γ;ADA和干扰素-γ联合检测优于单项。结论 ADA检测可作为结核性胸膜炎的重要指标,ADA和IFN-γ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试验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BV耐药基因突变与肝细胞癌(HCC)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北京地坛医院进行HBV耐药基因突变检测,且为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经治,但HBV DNA仍可检测到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随访,以出现HCC为临床结局。分析HBV感染者耐药基因突变与HCC发生的相关性。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HCC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有22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HBV耐药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中未检测到耐药基因突变者占45.37%(103/227),检测到耐药基因突变者占54.63%(124/227)。HBV耐药基因突变组与未突变组的HBV DNA载量分别为(5.19±1.60)log10IU/ml、(5.44±1.75)log10IU/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4,P=0.258)。HBV耐药基因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中肝硬化患者的比例分别为24.19%(30/124)、16.50%(17/103),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026,P=0.155)。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4~58个月),HCC发生率为7.49%(17/227)。HBV耐药基因突变者的HCC发生率为9.68%(12/124),未检测到HBV耐药基因突变者的HCC发生率为4.85%(5/103)。发生HCC的患者中基线时检测出HBV耐药基因突变者占70.59%(12/17),未发生HCC的患者中基线检测出HBV耐药基因突变者占53.33%(112/210)。结论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V DNA未被有效控制的患者,其HCC发生率与未进行抗病毒的患者HCC发生率结果相当,有较高的HCC发生的风险;若出现HBV耐药基因突变,其发生HCC的风险可能较高,未来需更长时间、更大样本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慢性丙型肝炎(慢丙肝)的治疗常不满意。作者给30例慢丙肝病人重组α或γ干扰素,以评估大剂量长时间rIFN-α的疗效,并确定rIFN-γ的效果。病人和方法:慢丙肝患者30例,SGPT持续增高1年以上,经肝穿活检确诊。患者随机分3组;组I,10例,其中慢性活肝7例;肝硬化3例,以rIFN-α皮下注射,每周3次,每次7.5MU/M~2,1~3月;以后每次5 MU/M~2,4~6月;再以每次2.5 MU/M~2,6~12月。组Ⅱ,10例,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各为2、6、2例,给以皮注rIFN-γ,每次2 MU/M~2,共6个月。组Ⅲ,对照组,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各为2、5、3例,未经IFN治疗。治疗期间及随访(18个月)中,按月作临床、生化、血液学检查。19例患者(组Ⅰ,6例;组Ⅱ,6例;组Ⅲ,7例)第13个月再次活检,按组织学活动指数(HAI)、病理诊断及临床表现作比较。  相似文献   

10.
战燕  滕娟  马琳 《山东医药》2006,46(2):67-67
2001~2004年,我们检测了40例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分别代表Th1、Th2类细胞因子)表达情况,以探讨Th1、Th2类因子偏移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业已证实,干扰素IFN能降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转氨酶,清除HCV RNA以及减轻肝脏炎症和坏死。研究旨在评估对干扰素治疗持久有效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病人和方法:选择1988~1992年间肝穿刺证实的慢性丙型肝炎乃至肝硬化患者426例(16例失访),其中65%为慢性肝炎,35%存在肝硬化,所有患者血清HCV RNA均阳性。给予人淋巴母细胞α-n1 IFN 5MU/m~2或rIFNα-2b 10MU 1周3次肌注,2个月后,α-n1 IFN治疗者减量为3MU/m~2维持4或10个月;rIFNα-2b治疗者减量为5MU维持4个月后,将ALT复查者  相似文献   

12.
我们检测了肝硬变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PHA诱生产生的白细胞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活性,分析其改变及相互间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软肝冲剂治疗前后肝硬化(L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18(IL-18)的mRNA表达及分泌水平的变化。探讨软肝冲剂对肝硬化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RT—PCR检测20例正常对照组和25例肝硬化患者软肝冲剂治疗前、治疗2、4、6月后PBMC中TGF-β1、IFN-γ和IL-8的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PHA体外诱生PBMC培养上清中TGF-β1、IFN-γ和IL-18分泌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PBMC中的TGF-β1 mRNA表达水平及TGF-β1分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O.01)。而IFN-β1和IL-18的mRNA表达水平及IFN-γ和IL-18分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经软肝冲剂治疗后,TGF-β1 mRNA表达水平及分泌水平逐渐下降,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IFN-γ和IL-18的mRNA表达水平及IFN-γ和IL-18分泌水平逐渐上升,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仍低于对照组。结论:软肝冲剂能通过下调PBMC中TGF-β1 mRNA和上调IFN-γ和IL-8 mRNA表达,对肝硬化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本文检测了5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干扰素γ(IFN)、细胞毒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活性的变化,另将32例肝炎性肝硬化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胸水的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与老年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就诊并确诊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80例,根据年龄分为2组:A组(年龄<60岁)和B组(年龄≥60岁),每组40例.取胸水采用T-SPOT.TB检测γ-干扰素释放试验.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动态观察患者治疗1个月时的胸水吸收情况和治疗6个月时的胸膜粘连、肥厚情况,综合分析患者预后.结果 A组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患者37例,阳性率为92.5%;B组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患者25例,阳性率为62.5%.A组胸水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高于B组(x2=10.323,P< 0.05).1个月综合治疗结束后,A组患者胸水吸收比例为85.0%,B组患者胸水吸收比例为7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581,P>0.05).6个月治疗结束后,A组患者胸膜肥厚比例为27.5%,B组患者胸膜肥厚比例为57.5%,B组发生胸膜肥厚患者比例高于A组(x2=7.366,P<0.05).结论 老年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早期的胸水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相对偏低,可能与老年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而老年患者治疗后期胸膜肥厚、粘连较中青年患者更加明显,提示老年胸膜炎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与γ-干扰素基因近端启动子的关系.方法 2007年1-12月北京胸科医院结核科收治的25例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组)和18例PPD阳性健康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离外周血中CD3+细胞,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化(EMSA)和竞争性EMSA分析CREB及γ-干扰素基因近端启动子结合情况,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技术研究MTB抗原在体内状态下能否诱导CREB产生并与γ-干扰素基因近端启动子结合.Western blot法检测CREB表达水平及MTB抗原诱导CREB磷酸化.结果 肺结核组25例中有18例缺失低迁移率条带,说明其缺少与γ-干扰素基因近端启动子结合的蛋白,竞争性EMSA试验结果证实该蛋白复合体中含CREB;对照组中10例有204 bp的PCR产物,肺结核组中有12例缺失该产物,提示其缺少与γ-干扰素基因近端启动子结合的CREB;肺结核组有20例未见CREB表达,且所有病例CD3+T细胞在MTB抗原刺激时不能诱导磷酸化CREB蛋白的产生.结论 CREB蛋白可与γ-干扰素基因近端启动子区结合,肺结核患者缺少与γ-干扰素基因近端启动子结合的CREB蛋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艾滋病(AIDS)合并结核的临床诊断与病人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出率的差异,以及不同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水平和抗结核治疗对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2年10月1日至2015年9月30日,在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科诊断艾滋病合并结核(TB)感染住院病人的临床及实验室信息。对临床诊断、γ-干扰素释放试验结果的一致性,CD4细胞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以及抗结核治疗前后TB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287例符合入组标准病人的数据,其中男性267例(占93.0%),女性20例(占7.0%)。病人CD4细胞中位数为56个/mm3,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为55.4%。当对于取得病原学证据的病例进行分析时,γ-干扰素释放试验的阳性率会增高(67.4%),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与CD4细胞水平之间存在一致性。对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与淋巴细胞进行相关分析,γ-干扰素释放试验A和B与CD4细胞均呈正相关(P=0.000,P=0.000)。分析短期抗结核治疗对于γ-干扰素释放试验的影响,抗结核治疗后3个月内的γ-干扰素释放试验A与B的斑点形成单位值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4,P=0.426)。结论 AIDS合并结核感染病人中,在CD4细胞较低时,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与临床诊断一致性较差,并与CD4细胞水平有一定相关性,抗结核治疗后3个月内γ-干扰素释放试验TB特异性细胞反应水平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8.
肝病患者γ-干扰素产量及白细胞介素-2的增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肝病患者淋巴细胞分泌γ-干扰素(IFNγ)的减少系内源性缺陷抑或其它辅助性刺激因子如介素-2(IL-2)的缺少.方法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别与植物血凝素(PHA)和 rIL-2或空白培养.用定量 ABC-ELISA 检测培养上清中的 IFNγ,并计数培养前后的细胞量.结果无论肝病患者或正常对照者的血清标本中均未能检到 IFNγ.在空白培养组(A 组),上清中 IFNγ含量分别是:CAH 5.03μg/L,CPH 6.02μg/L,HCC 4.91μg/L,以及对照组8.72μg/L,肝病者的 IFNγ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HA 刺激培养后淋巴细胞 IFNγ产量(B 组)分别为:CAH 17.12μg/L、CPH 14.54μg/L、HCC 17.63μg/L 及正常对照组22.71 μg/L;C 组,即重组 IL-2刺激后的 PBMCs,其 IFNγ产量均明显增加,但以对照组(60.67μg/L)显著高于 CAH(21.70μg/L)、CPH(24.00 μg/L 及 HCC(19.15μg/L).若将 C 组 IFNγ值与 A 组比较,则发现,正常对照组用 IL-2刺激后 IFNγ升高了近7倍,而各种肝病仅升高约4倍.同时还发现,PBMCs 扩增数不大于3倍.结论肝病包括肝癌患者 IFNγ产量下降以淋巴细胞的内源性缺陷为主,其它淋巴因子如 IL-2的缺少为辅.  相似文献   

19.
结核性腹膜炎腹水中γ干扰素浓度及腺苷脱氨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有关结核性腹膜炎诊断的主要进展是测定腹水腺苷脱氨酶(ADA)活性。抗原激发CD_4~+淋巴细胞分泌的γ干扰素是激活巨噬细胞的主要淋巴因子,后者可增强对结核杆菌的杀菌活力。有报道称结核性胸、腹膜炎的胸、腹水中有高浓度γ干扰素。作者前瞻性测定结核性腹膜炎腹水中γ干扰素浓度以确定其作为快速、非侵入性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价值。 病人及方法:92例相继有腹水的患者接受了腹腔镜检查。其中30例为结核性腹膜炎,21例为恶性肿瘤所致腹水,41例肝硬化腹水。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IL-12对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FNγ和IL-10的动态影响. 方法用ELISA法分别检测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α2b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时PBMC在PHA(100μg/ml)、HBcAg(1μg/ml)、HBeAg(1μg/ml)单独或联合IL-12(10ng/ml)体外培养48h后培养上清液INFγ和IL-10的水平. 结果 12例干扰素应答患者联合IL-12诱导,同一诱导组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同治疗前比较,IFNγ水平明显增高(P<0.01),同一治疗阶段,单独抗原诱导和联合IL-12诱导相比,联合诱导组IFNγ水平明显增高(P<0.01),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IL-12对IL-10的产生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HBcAg诱导组例外).8例干扰素无应答患者联合IL-12诱导,同一诱导组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同治疗前相比,IFNγ水平明显增高(P<0.01),同一治疗阶段,单独抗原诱导和联合IL-12诱导相比,联合诱导组IFNγ水平明显增高,并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协同效应更为明显. 结论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IL-12对乙型肝炎患者PBMC产生IFNγ表现明显的协同效应,特别对无应答患者产生IFNγ协同效应时间明显缩短,提示IL-12 联合干扰素α可能提高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