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患者男性,39岁。临床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图1中P波消失,代之以间距、振幅绝对均齐的锯齿状F波,F-F间无等电位线,频率为320次/分,QRS波呈室上性,房室传导比例为2∶1。测量发现F-R间期不固定,有长短两种表现:长者0·20s,出现长R-R0·44s,心室为136次/分。短者0·16s,出现短R-R0·40s,心室率为150次/分,两者交替出现,十分有规律。另外,亦可见F-R间期延长,QRS波电压变小。F-R间期缩短,QRS波电压变大。心电图诊断:心房扑动(AF)呈2∶1房室传导合并B型房室文氏阻滞致F-R及R-R间距长短交替及QRS波电交替。图1AF(2∶1)伴QRS波电交…  相似文献   

2.
《心电学杂志》2007,26(3):143-143,189
本例心电图的主要特征为:R-R间期呈长短交替出现,长R-R间期(R2-R1)为0.44s,短R-R间期(R1-R2)0.36s,平均心室率为158次/min;长R-R间期前均可见一逆行P波,而短R-R间期均前未见P波,即每一个P′波后有两个QRS波群,P′-P′频率固定为75次/min。  相似文献   

3.
罗晖 《心电学杂志》1999,18(3):173-174
患者男性,20岁.临床诊断:先天性肺动脉口狭窄.心电图V_1导联(图1)示:P波消失,代之以规则的F波,F-F间期0.18s,F-R间期0.20s.R-R间期呈0.56s与0.40s长短交替,长R-R间期后的QRS波群呈 R型,时间0.08s,Rv_11.4mV;短R-R间期后的QRS波群呈宽、窄交替,宽QRS波群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窄QRS波群形态与长R-R间期后的QRS波群基本一致.心电图诊断:心房扑动伴房室交接区B型交替文氏现象,伴不同程度的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右心室肥大.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44岁。临床诊断: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置换术后1年。心电图(图1)见两种R-R间期交替出现,短R-R间期为0.24s,频率250次/min;长R-R间期0.48s,频率125次/min,等于短R-R间期的2倍。QRS波群均宽大畸形,长R-R间期内可见心房波,  相似文献   

5.
房室结双径路致室上性心动过速QRS波群电交替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蕾  周元植 《心电学杂志》1999,18(2):111-111
患者男性,56岁.因反复心悸20余年,加重伴头昏、乏力1周就诊.发作时心电图(图1)未见P波,QRS时间0.09s,R波电压及R-R 间期呈周期性交替(2:1电交替),R-R问期呈370和330ms交替出现,心室率分别为162和182次/min,Q-T 间期 0.24s,ST-T无异常.心电图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QRS波群电交替.本次发作持续约3h自行缓解.缓解期心电图为早期复极综合征,无电交替现象(图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48岁。因食用在冰箱内放置二周的蘑菇后出现频繁呕吐、腹痛、腹泻,伴冷汗、心悸、无晕厥、意识丧失来院急诊。体检:BP80/50mmHg,HR80次/分,律齐,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观察期间出现源自右心室的室速,经电击除颤复律。心超示:右房、右室中至重度扩大。临床诊断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右室衰竭。心电图(图1)示:P-P间距0.85s,房率为70次/分;R-R间距1.44s,室率为138次/分。P与QRS无固定关系。在V5导联QRS宽度为0.12s,呈CRBBB;RS与rs型交替出现。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③加速性交接性逸搏心律;④完全性房室分离;⑤QRS波电交替。  相似文献   

7.
《心电学杂志》2010,(4):325-325
本例心电图的主要特征为:R—R间期呈长短交替出现,长R—R间期(R2-R1)为0.44s,短R—R间期(R1—R2)为0.36s,平均心室率为158次/min;长R—R间期前均可见一P-波,而短R—R间期均前未见P波,即每一个P’波后有两个QRS波群,  相似文献   

8.
例1 患者女性,45岁。冠心病3年,以心前区不适就诊。听诊:心律不齐,心音较弱,各瓣膜未闻及杂音。心电图显示:P波及QRS波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I导联):P波呈M型,或负正双向,故为逆行P波。P—P均为0.36s(约167次/分),R.P间期固定为0.16s,其后的P—P间期及R.R间期均呈长短交替(0.36~0.48s),P—R间期也长短交替(0.16~0.28s),QRS波振幅呈交替改变。心电图诊断:  相似文献   

9.
《心电学杂志》2009,(4):271-271,283
本例心电图主要特征为:窦性P—P间期规则,频率94次/min;P—R间期长短交替,R—R间期呈长短交替(分别为60次/min和68次/min),QRS波群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和正常两种形态交替出现。短R—R间期后的QRS形态、时间均正常,P—R间期固定为0.40s;长R—R间期后的QRS波群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P—R间期固定为0.15s(除下图最后一个长R—R间期以外,其前P—R间期为0.36s),  相似文献   

10.
本例心电图为12导联同步记录,其主要特征为:无窦性P波。P’波规律出现,P’-P’间期0.31s,频率193次/min,以I、V2、V3明显,部分P’波重叠于ST段或T波上而造成T波形态不一致。大部分QRS波群呈长、短交替出现,系异位P’波与QRS波群呈3:2文氏型房室传导,最后4个QRS波群规则出现,除了其前P’-R间期固定以外,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72岁。因骨折术前查体,既往病史不详。查心电图(图1)示:图为Ⅱ导联连续记录及梯形图。图示窦性心律,P波规律出现,P—P间距0.78s,心房率77次/分,QRS波为室上性。大多数P波与QRS波无关,仅第1、6、11、16个P波下传。P—R间期0.28s,QRs波时限0.09s,R—R间距不等,呈2长1短交替。短R—R间距0.98s,即窦性下传。长R—R间距连续2次出现,不完全相等。前一个为次长间距1.40~1.43s,其前有不相关P波,P—R间期0.11~0.14s。后一个为最长间距1.47~1.50s,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66岁。因心悸半月来我院就诊,临床诊断:心房扑动(AF)。心电图(图1)示:异位心律-AF,以2:1下传心室,心房律为282次/分,心室率141次/分。心电图特征:①正常的QRS波与宽大的QRS波交替出现;②宽大的QRS波是右柬支阻滞图形,即在V1导联的rSR’型,时限大于0.12s。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70岁。因患肺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入院治疗。入院后患者憋喘严重,不能平卧,呈端坐位。上午10点心电图示:P波在Ⅱ、Ⅲ、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P-P间距0.50s,P-R间期0.11~0.12s,QRS间期0.09s,Q-T间期0.32s,频率为120次/min。QRS波呈两种形态,在肢体导联振幅一大一小交替出现,在胸导联V3、V4主波一上一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63岁。因心悸、气短来院就诊。心电图(图1)示:窦性P—P间距0.53s,频率113次/分。P波后每间隔1次窄QRS波群出现一次宽QRS波群,窄QRS波群时P—R间期0.16s,QRS时限0.06s,为正常心搏。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64岁。既往冠心病史10年。反复胸闷、心悸伴黑曚1年,加重1月,于2002年10月31日入院。入院时查心电图(图1A)示: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快速出现的逆行P^-波,P^--P^-间距及R’-R’间距均齐,P^-波频率107次/分,P^--R间期不固定,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6s,心室率30次/分,Q—T间期0.80s。心电图诊断:①房室交接陛心动过速伴三度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16.
国卫民 《心电学杂志》2011,30(6):458-459
患者女性,36岁.因突发心悸2h来院就诊.体检:血压110 / 80mmHg.心界不大,心率约160次 / min,心律不齐,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无啰音.心电图(图1)示:未见窦性P波,QRS形态、时间均正常,但在肢体导联呈明显的QRS波群电交替,平均心率165次 / min,R-R间期呈短-长交替,彼此各自固定相等,短R-R间期0.29s,长R-R间期0.40s,二者互差110ms.于QRS波群后均见逆行P波(P-波),尤以V1明显,R-P-间期160ms.  相似文献   

17.
例1 患者男性,14岁。临床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Ⅱ和V1导联同次不同步记录(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为97次/min,呈持续2:1房室传导。下传的心室波呈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型交替,P—R间期亦呈长(0.30s)短(0.20s)交替。提示房室结快慢径路纵行分离,快径路经左束支下传心室,慢径路经右束支下传心室,未下传的P波为房室结快慢径路顺传同时受阻所致。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2:1房室传导阻滞,左右束支交替传导阻滞,P—R间期长短交替。  相似文献   

18.
患儿女,6岁。3年前行室间隔封堵术后,查体发现心律不齐,图1示:窦性心律不齐,当P-P间期短于0.72s时,窦性激动不能下传心室。下传心室者P-R间期固定为0.16s,当下传和受阻的P波交替出现时,呈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含有QRS波的P-P间期较短,而不含QRS波的P-P间距较长,两者相差〉0.02s以上。  相似文献   

19.
V_1导联示P波消失,代之锯齿状“F”波,频率26次/min。QRS随R-R间歇长短交替而呈RS、Rsr′两种形态:长R-R间歇内有连续3个F波受阻,QRS呈RS型,其F-R间期0.21s;短R-R间歇内有1个F波受阻,QRS呈Rsr′型,形态略异,r′较宽钝,F-R0.30s。因F-R间期由0.21s→0.30s→F波受阻QRS脱落,有规律地改变,可肯定呈Rsr′型的QRS由F波下传,此时房室交界处呈现A型交替性文氏周期,即上层2:1阻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76岁。有多年高血压史,因肺部感染来院,输液过程中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心电图分析:附图为V4~6同步记录,P波按序出现,心率103次/min,P R间期0.20s,超过成人103次/min的最高值0.19s,QRS宽0.12s。V1呈rS型(未示),V4呈rS型,S波呈成对深浅交替,V5呈rsR′s′与rsr′s′成对交替。V6中心室波呈RS与rS成对交替,未测V7~8导联。心电图诊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不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可能,成对QRS电交替。图1成对型QRS波电交替讨论本症心电图示成对心室波交替变化,可能存在不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且R R间期固定为0.58s,P R间期恒为0.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