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09年我院中药饮片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2009年中药饮片的使用分析,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处方共50000张,将处方数据输入微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处方药味数以13~19味居多,单位药常用剂量为13~15g,处方药物结构中补虚药最常用,其次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使用频率前10位饮片中,甘草使用频率最高,不规范处方存在。结论:需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范中药饮片使用,根据用药习惯和疾病特点合理采购、储存饮片,提高医院整体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
我院中药饮片的使用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饮片的使用特点,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结果:被调查24723张处方药味数以16~20种居多;10,15及12g为单味药常用剂量;单张处方药物总剂量偏大;活血化瘀类药最常用;不规范处方仍然存在。结论:需要认真学习《中国药典》,规范中药饮片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规范中药饮片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电子问卷的方式对全国10个省(区、市)12家中医院中药饮片处方使用情况(处方剂量、药味数)进行调研;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并分析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我院)2016年5月-2019年4月共计416100张门诊中药饮片处方的处方剂量、药味数及处方中饮片使用情况,同时分析不同科室中药饮片处方使用情况,探讨中药饮片处方临床应用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12家中医院的中药饮片处方平均剂量为129.60~245.00 g,平均药味数为11.90~18.25味;儿科中药饮片处方平均剂量均低于其他科室。我院中药饮片处方平均剂量为242.21 g,剂量分布在201~300 g的处方数占55.75%,超过300 g的处方数占15.22%;处方平均药味数为15味,药味数分布在11~20味的处方数占87.75%,超过20味的处方数占6.64%。我院中药饮片处方中使用频次排名前20位的中药饮片均有不同程度的超剂量使用情况,超剂量使用频率最高的3味饮片为醋郁金(占85.51%)、麸炒白术(占82.10%)和白术(占79.13%);我院内科中药饮片处方数占40.84%;内科和外科中药饮片处方剂量超过300 g(分别占11.98%、18.69%)、药味数超过18味(分别占14.60%、9.53%)的处方较多;儿科中药饮片处方药味数超过18味的处方占24.09%。结论:中药饮片处方整体剂量偏高、药味数过多,处方中单味中药饮片超剂量使用现象普遍存在。其中,内、外科应着重把控中药饮片处方药味数、单味中药饮片用量以规范处方剂量,妇科需着重控制单味中药饮片用量,儿科应特别关注处方药味数的使用,以保证更加科学、合理地规范中药饮片处方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我院中药饮片处方用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饮片处方的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6月-2010年5月门诊中药饮片的全部处方信息,对中药饮片处方出现张数、用药频率、超量用药频率、单张处方出现的药味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统计用药409种,使用频率最高者为白芍;饮片使用剂量超出《中国药典》规定剂量的平均出现频率为23.75%;按《中药学》分类,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处方用药药味数偏多,平均每方药味数为15.47味。结论补虚药在中医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处方中存在用量过大、处方药味数过多的问题,不仅造成中药材资源的损失,而且影响中医学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提高,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李燕 《中国药业》2014,(11):68-70
目的了解医院中药饮片用药趋势及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饮片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医院3年来中药饮片的销售数据,并抽取2012年10月300张处方,对单张处方药味数、单味药用量及使用频率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医院近3年来中药饮片使用品种相对稳定,黄芪、丹参、川芎、红花用量一直居前;销售总额及处方量逐年增长,但趋势平缓。在所抽查的300张处方中,使用频率居前3位的分别是黄芪(77.67%)、川芎(75.00%)、丹参(66.67%),单张处方药味数偏多,单味药用量超《中国药典》规定剂量范围的现象突出。结论医院中药饮片用量及品种均较稳定,中药饮片处方药味数偏多和超剂量用药情况严重。临床医师应在诊疗过程中重视辨证施治,加强中药饮片的规范使用。  相似文献   

6.
杨力 《海峡药学》2016,(9):231-232
目的:探究膏滋药处方中药饮片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开具的500张膏滋药处方进行调查分析,对膏滋药处方中所含的各类中药饮片销售情况、用药频率以及用药味数等进行分析,探究膏滋药处方中药饮片临床应用的科学性。结果在500张膏滋药处方中,销售量中药饮片以补虚药居多,活血化瘀药次之,再次为理气药。用药频率最高的药物为甘草,其次为茯苓、白术等,占比分别为95.0%、93.4%、91.8%,其中当归用药频率最低,占44.2%。处方用药味数在15~20味的为173张,占34.6%,11~14味为136张,占27.2%,6~10味药为92张,占18.4%,2~5味为68张,占13.6%,其余处方味数为31张,占6.2%。结论我院膏滋药处方中药饮片应用基本合理,其多为补虚、活血化瘀等饮片,体现了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结合中药房中药饮片处方用药在临床中的应用现状,为药饮片的临床提供合理的参考。方法统计分析我院药饮片的处方信息,主要从用药的情况、处方的分布、用药的频率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我院统计处方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为金银花、白术、当归、白芍、甘草、太子参;中医科和妇科两个科室中用药饮片的处方比例比较大,各占据33.25%、28.50%,其他科室中药饮片处方比例比较小。中药处方味数11~20种占据了60%,2~6味的占据了32%;中药饮片主要包括补血、化湿、理气、补虚处方用药;处方涉及的多是一些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妇科等疾病。结论目前临床上中药饮片应用较为广泛,然后用药味数较多,使得中药资源产生了一定的浪费现象。为了保证中药饮片的有效型号额安全性,应该合理的开中药饮片的处方。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某院中药饮片处方的现状和用药合理性,促进中药饮片的临床规范化使用,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使用该院HIS系统,随机抽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该院中药饮片处方进行处方点评,分析其用药合理性,并对疑义处方进行反馈。结果:共抽取中药饮片处方3 000张,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17.70,平均处方金额为218.94元。其中不合理处方54张,占1.80%,主要不合理处方为不规范处方、联合用药不适宜处方和给药途径不适宜处方。对于疑义处方,重点探讨了饮片处方剂量争议、疑义处方反馈、十八反等中药饮片管理应用情况,并认为今后的饮片点评工作中应持续重点关注中药饮片剂量使用、临床诊断规范书写等。结论:该院中药饮片处方的总体合格率较高,但仍需加强临床医师的相关知识培训并进一步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最终更好地促进中药饮片的合理用药,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王燕 《黑龙江医药》2015,(3):516-517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饮片处方的规范性与用药合理性,为规范中药饮片处方开具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门诊开具的1800张中药处方单进行处方点评,由资深医师及药师参照相关标准进行分析,筛查出不合格处方,统计门诊中药饮片处方不合格率,分析中药饮片处方中毒性中药饮片使用合理性、用药味数合理性及剂量合理性情况。结果:1门诊中药饮片处方不合格的主要问题有临床诊断不规范(临床诊断缺失1.67%、诊断病名不规范1.33%、诊断无证型2.06%、诊断与用药明显不符1.56%)、使用方法错误(煎法错误3.50%、服法错误2.17%、配伍禁忌0%)、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17.78%、修改处无医师签名4.83%、处方脚注21.83%)。2中药饮片使用不合理性主要有用药味数偏多、剂量偏大、毒性中药饮片使用掌握不严等方面,用药10味以上占44.5%,用药剂量超出常量占8.67%,使用含毒饮片比例占24.39%,且超正常剂量使用毒性饮片占9.28%。结论:我院临床医务人员应重视处方开具规范性及饮片用药合理性,在我院定期开展处方点评具有重要意义,临床药师应主动肩负起认真审查核对处方的职责,为促进合理用药发挥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饮片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房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从医院药房管理网络系统提取2009~2011年中药饮片的处方用药信息,将所用的中药饮片品种与《中国药典》2010年版进行比较;对中药饮片处方数、使用量、金额和使用频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院所用中药饮片品种约82%收载于《中国药典》2010版;饮片处方数量、使用量及金额都在逐年增加;饮片的价格上涨明显。结论:中药饮片在我院的使用较为广泛,且具有一定地方特色;接受传统中医药治疗患者逐年增加;饮片价格上涨过快应引起重视;中药饮片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对中药房管理和促进中药临床合理使用具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药饮片处方药味、剂量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比较古、现、今中药饮片处方的药味数、剂量数,了解它们的变化趋势,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500首方剂、《现代实用方剂》(1989年版)[1]中500首方剂及本院2008年前半年处方中的5 000张处方,将处方数据输入微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处方药味数、剂量数均渐增加,然后根据药理学进行分析。结论:药味、剂量的变化应与现代药理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朱育凤  金叶妹  张倩  胡莹 《中国药房》2014,(11):1040-1042
目的:了解清热类中药饮片的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和采购提供参考。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我院2008-2012年清热类中药饮片的用量、销售金额及年平均增长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清热类中药饮片用量以平均9.93%的增长率逐年增加,销售金额以平均19.11%的增长率逐年增加。各类药物中以清热解毒药用量最大,接下来依次为清热凉血药、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和清虚热药。结论:我院清热类中药饮片的用量与销售金额虽然逐年增加,但占中药饮片总量与总金额的比例及用药结构较稳定,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饮片处方的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我院门诊饮片处方600张(简称医院组)、方剂学教材中处方288张(简称方剂组),将处方各因素输入电脑,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数据构成差异很大,处方解析也显示二者有差异.结论:应加强和重视对饮片处方结构的整体水准.  相似文献   

14.
赵翡翠  张成新 《中国药房》2009,(24):1917-1919
目的:了解我院内服煎剂的用药特点和用量情况。方法:将我院内科细分为8个专业科室,从每个科室随机抽取6名副高以上职称医师开具的内服煎剂处方,并将处方中每味中药及其用量录入数据库,采用Weka数据挖掘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处方中药物使用频率≥5%的中药有68种,以补虚药频率最高,清热药次之,然后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使用频率≥1%的中药有193种,其中药物剂量超过《中国药典》规定剂量的中药有160种,占83%;超量处方百分比≥50%的中药有52种,占27%。结论:我院内服煎剂在用量上普遍超出《中国药典》规定剂量,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5.
探讨儿科消化系统疾病中药饮片处方应用现状,提炼处方点评的4个关键问题,即毒性药品、贵重药品、大药味处方及超大金额处方,维度集中在超剂量和超数量两个方面.对不合理处方及关键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为下一步制定儿科消化系统疾病中药饮片合理使用及点评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医师处方质量,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以《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和《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为依据,随机抽取重庆西南铝医院2013年1-5月门诊处方1850张、急诊处方1250张,逐一审核并填写“重庆西南铝医院处方点评工作表”.运用Excel2007软件处理数据,对门、急诊处方基本指标、合理性情况及其不合理处方分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门、急诊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分别为2.17、2.64种,处方合理率分别为88.54%(1638/1850)、89.68%(1121/1250).处方不合理情况主要为超过7d处方量未注明原因、用法与用量不适宜、遴选药品不适宜等.结论:不合理处方比例仍较高,临床医师应加强药学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北京儿童医院中药饮片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为临床用药及药品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2009年中药饮片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7—2009年我院中药饮片销售量及销售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清热药、消食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在用量上增长幅度最大;清热药在销售金额上增长幅度最大。结论:我院中药饮片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毒性中药饮片在儿童专科医院的使用情况及分布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毒性中药饮片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根据相关法定文件,收集整理2019—2021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患儿含毒性中药饮片处方数据,对患儿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和毒性中药使用频率、使用剂量、超药典剂量使用频率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66 294张门诊中药饮片处方中,涉及11味毒性中药饮片,处方18 680张,占比28.18%。据年龄组统计,学龄前期和学龄期患儿使用毒性中药饮片情况最多,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口服含毒性中药饮片处方数多于外用。使用频数前5位的毒性中药饮片分别为炒苦杏仁、盐蒺藜、炒苍耳子、川楝子和全蝎。9味毒性中药饮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剂量使用情况,制吴茱萸处方超剂量问题最突出。毒性中药饮片条目数22 309条,单张处方大多使用1味毒性中药饮片,毒性中药饮片联用≥2味的共3 913条。结论 儿科临床应用毒性饮片比较广泛,使用毒性中药饮片基本合理。但需警惕毒性中药连续使用、超药典剂量使用以及毒性中药联用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