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37例早期周围型肺癌(f≤3.0cm)的CT资料,以提高对其CT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方法37例肺癌病例经手术、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和临床观察证实f≤3.0cm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完整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7例周围型肺癌的主要CT表现:全部为f≤3.0em的孤立性结节,29例有分叶征;23例有毛刺征;19例有胸膜凹陷征;14例有血管集束征;6例有空气支气管征和空泡征;2例有砂粒样钙化。结论平扫基础上进行增强靶扫描及薄层增强扫描能更好显示病灶内部结构、形态、边缘,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针吸术细胞学检查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行胸部cT检查提示肺内占位的患者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针吸术细胞学检查。结果100例临床疑诊为肺癌患者,经痰脱落细胞学、支气管镜等检查未确诊,予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针吸术细胞学检查,穿刺成功率98%,穿刺确诊率92%,9例发生气胸,5例发生咯血;未确诊8例患者后经胸腔镜、纵隔镜、开胸手术等检查及远期随访确诊为肺癌。结论对于疑诊肺癌的患者,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针吸术细胞学检查是一项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确诊率高的诊断手段,特别对直径〈3cm、临近脏器、大血管的病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螺旋CT扫描及病理证实的60例周围型肺癌,其中34例行增强CT扫描,对其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周围型肺癌的主要CT征象有:结节状、肿块状、斑片状、分叶征、毛刺征、支气管充气征或空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等.增强CT扫描周围型肺癌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CT值增幅约20~60 Hu,CT值增幅小于20 Hu则提示良性病变如结核球,CT值增幅大于60 Hu考虑炎性病变可能性大.结论 螺旋CT及增强CT扫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诊断周围型肺癌及纵隔淋巴结肿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在诊断周围型肺癌及纵隔淋巴结肿大中的作用。方法对39例周围型肺癌和24例经胸部CT检查提示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进行针吸活检术,并常规活检和刷检,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常规活检和刷检确诊16例,其诊断阳性率25.40%,针吸术确诊50例,诊断阳性率为79.37%;两种方法联合确诊52例,诊断阳性率为82.54%。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22例患者穿刺部位有少量出血。结论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用于诊断周围型肺癌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具有有效、安全和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痰液涂片与痰液沉渣切片检查诊断肺癌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痰液涂片脱落细胞检查是确诊肺癌简便的重要手段,但其阳性率较低。为了寻求更快捷准确的检查方法,近年国内一些学者用联合痰液沉渣切片和涂片两种方法诊断肺癌[1 3 ] 。我们对临床疑诊为肺癌的患者应用这两种方法行癌细胞检查,以明确这两种方法对肺癌诊断的价值。对象与方法 临床资料:196例疑为肺癌的患者,为1996~2 0 0 0年我院住院和门诊患者。其中男135例,女6 1例,年龄39~78岁。经X线胸片和CT检查疑为中央型肺癌132例,周围型6 4例。方法:196例患者均行痰液涂片和2 4h痰凝固沉渣切片检查。其中38例行免疫组化检测,以帮助组织学分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与MRI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12月份-2014年8月份我院诊治的9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所有患者的CT与MRI检查的图像特点以及检出情况。结果对于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MRI与CT关于其内部特点以及周围特征的显示情况相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肿瘤直径3-5 cm以及3 cm的患者,CT显示其内部结构以及周围特征的情况显著优于MRI检查,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MRI检出纵隔肺门淋巴结、血管断面,侵犯情况、积液以及胸膜凹陷征的情况显著优于CT检查;CT检出钙化情况显著优于MRI;P均0.05。CT与MRI检查周围型肺癌的检出率,误诊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T是临床诊断周围型肺癌的重要方法,MRI能够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提供更多、更重要的信息,是CT检查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肺段定位后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5例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参照CT肺段定位行TBLB.结果 确诊周围型肺癌18例(51.4%),腺癌8例,腺鳞癌2例,鳞癌6例,未定型2例;肺良性病变11例,其中非特异性炎7例(20%)、坏死性炎3例(8.5%),结核1例(2.8%),阴性6例(17.1%),总确诊率82.9%.结论 CT肺段定位后TBLB能显著提高周围型肺癌的诊断阳性率,安全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螺旋CT的表现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海军青岛第二疗养院收治的周围型肺癌患者168例进行肺部螺旋CT检查,同时检测患者血清NSE和SCC-Ag水平,分析肺部螺旋CT表现与血清NSE和SCC-Ag的关系。结果 16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血清NSE水平为(19.23±5.93)ng/ml,SCC-Ag水平为(2.31±0.52)ng/ml。不同病理类型周围型肺癌患者血清NSE和SCC-A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NSE、SCC-Ag水平均高于腺癌患者(P<0.05),鳞癌患者NSE水平低于小细胞肺癌患者,而SCC-Ag水平高于小细胞肺癌患者(P<0.05)。有深分叶征、有空泡征、有毛玻璃征、有毛刺征患者血清NSE、SCC-Ag水平显著高于无深分叶征、无空泡征、无毛玻璃征、无毛刺征患者(P<0.05)。有无空洞、有无钙化、有无纵隔淋巴结肿大、有无胸膜凹陷症、不同瘤体直径、不同肿瘤CT值患者的血清NSE、SCC-A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周围型肺癌的病灶,对于周围型肺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CT征象深分叶征、空泡征、毛玻璃征、毛刺征与患者血清NSE、SCC-Ag水平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50例早期肺癌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岩  陈杰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1):1544-1545
目的探索早期肺癌的CT征象,评价肺癌的CT诊断准确性。方法收集经CT检查并病理证实的50例肺癌,其中周围性肺癌28例,中央型肺癌22例,弥漫性肺癌2例,原发性肺癌14例,原发灶不明者5例。CT诊断结果与病理作对照,并对周围型肺癌的各种征象进行分析。结果42例诊断正确,准确率为84%;6例经复查动态观察而诊断占12%,2例诊断错误,误诊率为4%。结论CT征象的综合诊断可提高肺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炎症型肺癌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对炎症型肺癌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总结经支气管镜检查、手术及病理证实38例炎症型肺癌影像表现。结果本组38例炎症型肺癌影像诊断6例,符合率68.4%,12例首诊误为肺炎,经抗炎后短期复查,支气管镜检查等确诊为本病。结论炎症型肺癌类型特殊、影像学检查误诊率较高,CT薄层扫描、多方位重建等能提高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磁共振成像(MRI)及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联合检测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83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CT、MRI检测周围型肺癌患者肿瘤内部结构及周围特征的影像学结果及CT影像学特征下CYFRA21-1水平改变,分析CT、MRI、CYFRA21-1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CT、MRI对周围型肺癌患者肿瘤边缘形态、血管断面、侵袭情况、淋巴结转移、积液、钙化及胸膜凹陷征影像学特征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MRI对周围型肺癌患者病灶大小、病灶形态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周围型肺癌患者在不同血管断面、积液、钙化、胸膜凹陷征等CT表现下CYFRA21-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不同病灶大小、分叶形态、肿瘤边缘、侵袭、淋巴结转移CT表现下CYFRA21-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MRI、CYFRA21-1对周围型肺癌诊断准确性比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949,P=0.229);诊断准确性依次为54.22%、48.19%、61.45%,误诊率依次为45.78%、51.81%、38.55%;采用CT、MRI、CYFRA21-1联合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单一方法诊断,误诊率也明显降低(χ2=18.55,25.17,11.17;P<0.001)。结论CT、MRI、CYFRA21-1联合诊断可以进一步提高周围型肺癌患者的诊断准确性,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早期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经手术或CT引导下穿刺病理证实的早期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学资料。结果①病灶形态:孤立结节影89例,不规则片状影7例;②病灶内部结构:空泡征31例,细支气管征27例,空洞征4例,钙化7例;③病灶边缘征:分叶征76例;细短毛刺征67例,棘状突起23例;④病灶周围征:胸膜凹陷征61例,血管集束征69例;⑤增强扫描特征:CT值增强幅度在20~50 HU之间。结论早期周围型肺癌CT的常见征象包括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分叶征,毛刺征、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空泡征及空气支气管征对提示病灶倾向恶性有较大价值。增强后癌性结节的CT值强化幅度有助于结节性质判断。  相似文献   

13.
隐性肺癌     
自1979~1982年,我院对疑诊为肺癌及其他肺部疾病965例进行了BF—B_3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经病理及(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肺癌458例,其中X线平片发现为隐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肺周围结节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2010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本院172例肺周围结节住院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获取组织标本行病理学、细胞学及细菌学检查。 结果 本组研究共获得172病例标本,包括男性108例,女性63例,年龄21~83岁,平均年46.7龄岁。172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诊断为肺癌105例(腺癌61例、鳞癌32例、小细胞癌7例、未分型肺癌5例)、炎性假瘤32例、结核球22例、肺脓肿7例、霉菌球2例、机化性肺炎2例、正常肺组织2例。其中26例诊断为肺癌的患者经手术切除(腺癌17例、鳞癌9例)与穿刺病理结果相符。穿刺后并发症气胸8例(4.65%),咯血28例(16.27%)、其中大咯血2例(1.16%)。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肺周围结节的诊断中阳性率高,相对安全,具有较高临床诊断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经病理证实的75例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1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75例BAC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5例BAC患者男女比例为1∶1.34,平均年龄56.9岁,吸烟者占12%; CT检查58例表现为孤立结节型,8例为弥漫结节型,9例为炎症浸润型;26例患者行CT或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22例获得确诊,9例行支气管镜检查,仅1例确诊,52例为手术后组织活检确诊.结论 BAC的临床特征不同于其他类型肺癌,CT检查有助于BAC的诊断,而经皮肺穿刺活检则能提高BAC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
高媛  秦军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5):681-681
周围型肺癌一般早期临床表现很少,大部分在体检或其它疾病就诊时偶然发现,痰检阳性率低且纤支镜检查难度大,在临床上极易误诊而耽误治疗。本文将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192例周围型肺癌病例,结合胸部CT检查结果分析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周围型肺癌的胸部CT影像学特点和误诊情况,以提高肺癌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周围型肺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与周围型肺癌CT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周围型肺癌患者7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CNA、VEGF及Bcl-2。分析周围型肺癌CT特征与PCNA、VEGF及Bcl-2的相关性。 结果周围型肺癌PCNA、VEGF及Bcl-2阳性细胞百分率高于癌旁组织(P<0.05);癌组织PCNA、VEGF及Bcl-2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阳性率(P<0.05);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分叶征、空洞征为PCNA表达(P<0.05);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分叶征为VEGF表达(P<0.05);毛刺征和胸膜凹陷征为Bcl-2表达(P<0.05)。 结论PCNA、VEGF及Bcl-2在周围型肺癌中表达上调,与周围型肺癌病灶的CT特征相关,CT特征可用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肺栓塞患者常有胸痛、胸闷、咳嗽、发热、咯血、痰血、呼吸困难等症状,易误诊为肺结核、肺炎、支气管扩张。近年来,我院有7例急性肺栓塞误诊为肺结核,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初诊或疑诊为肺结核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7~64岁。患者在外院被诊断为肺炎的4例,诊为肺结核的3例,均行相应治疗且治疗效果不佳转来我院。7例中.咳嗽5例,发热5例,痰血6例.胸痛3例,胸闷6例,呼吸困难2例。人院后抗结核治疗.患者病情加重,胸部CT表现为肺部大片密实、斑片状阴影,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肺结核与肺癌并存的临床与CT表现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肺结核与肺癌并存病例,分析其临床与CT的表现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的可能性.结果 肺结核大多表现为纤维硬结灶和浸润性病灶,有24例;表现为空洞性病灶或球形病灶较少见,有6例;肺癌以周围型多见,28例,中央型少见,仅2例.周围型大多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结节性病灶,边毛糙不光滑,有分叶征,密度不均者22例,边光整,密度均匀者4例,或为偏心性空洞,壁厚薄不均者仅2例.中央型表现为肺不张和阻塞性肺炎2例.结论 肺结核与肺癌并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临床表现与CT征象缺乏特征性,如能认真分析临床的某些症状和CT的一些征象对诊断肺结核与肺癌并存帮助很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的肺癌患者的肿瘤特异性标志物及CT影像特征之间的关联和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针对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于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所进行过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8例为对照组、共计收治的194例老年肺癌患者(中央型肺癌40例,周围型肺癌154例)作为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的老年肺癌患者都采用SIEMENS双源CT来进行胸部扫描并运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抗原19-9(CA19-9)及细胞角蛋白(CYFRA)21-1等特异性标志物。并在这些数据上比较两组患者和不同类型肺癌患者的含量变化,并详细研究CT联合特异性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观察组血清NSE、CEA、CYFRA21-1及CA19-9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心型肺癌组和周围型肺癌组的血清CYFRA21-1、CEA、CA19-9、NSE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诊断效能的角度来看:关于血清的肿瘤特异性标志物CT扫描诊断所具备的敏感性为94.6%,特异性为96.3%,两者均高于单项诊断。结论老年肺癌患者血清相关指标联合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