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原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3%~38.5%〔1,2〕,但其病因尚未明确。我们对215例食管癌手术病人进行分析,以探讨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临床资料 215例病人中男137例,女78例;年龄39~73岁。15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患。192例行食管癌切除术,23例行开胸探查术,术后均入ICU病房持续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监测。除外术前发生心律失常者,术后33例在6~38小时发生心律失常。其中室性早搏15例,房性早搏1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3例,13例合并2种以上心律失常。及时应用抗心律…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贲门癌开胸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开胸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加强术后监测和治疗。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的食管癌贲门癌开胸手术病人1582例常规行心电监护,记录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数据。结论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42.2%,心律失常发生在术后48h之内者占86.7%。结论年龄≥70岁,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肺功能减低、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等是导致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针对上述因素提出了相应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5岁,体重60 kg.因"子宫肌瘤"入院,拟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术前心电图、胸片未见异常,Hb 132g/L,血糖7.1 mmol/L,K+3.6 mmol/L,丙肝抗体阳性,谷丙转氨酶58U/L.入室后BP 118/75 mm Hg,HR 84次/分,SpO2 97%.  相似文献   

4.
1987年1月至1995年12月,作者共收治食管癌及贲门癌820例,其中合并糖尿病者16例,占1.95%(16/820),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食管癌及贲门癌的诊断依术后病理诊断为准。糖尿病的诊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确诊。(1)有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7.84mmol/L或随机测血糖≥11.2mmol/L;(2)无论有否糖尿病症状,反复测空腹血糖≥7.84mmol/L;(3)口服75g葡萄糖后1h和2h血糖均≥11.2mmol/L。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及围手术期护理对策。方法对293例食管贲门癌患者的术前术后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年龄〉60岁、术前心电图异常、术前肺功能中重度受损、胃食管颈部吻合与术后并发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对于高龄、术前心电图异常、术前肺功能中重度受损、胃食管颈部吻合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应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有利于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对食管癌术前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了解营养风险评分结果和临床结局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NRS2002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胸外科于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并手术的225例食管癌患者进行术前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其中男136例、女89例,年龄41~85(64.0±8.2)岁。总评分为疾病严重程度评分、营养状况评分、年龄评分(≥70岁年龄评分为1分,70岁为0分)3项的总和。临床结局设定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和住院时间。结果术前评分≥3分者为75例(33.3%),3分者为150例(66.7%);NRS2002评分≥3分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NRS2002评分3分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7%vs.12.0%,P0.05);NRS2002评分≥3分者总住院时间长于NRS2002评分3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80±7.94)d vs.(15.30±2.05)d,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NRS2002、基础疾病、手术方式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NRS2002评分≥3分的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升高,住院时间延长,这提示有必要对于术前营养风险评分≥3分的食管癌患者进行适当及科学的营养干预。NRS2002可以作为评估食管癌术后营养风险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贲门癌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贲门癌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危险因素。 方法  2 43例贲门癌患者术后 2 4例发生心律失常 ,为心律失常组 ;其余 2 19例为无心律失常组。分析两组间差异 ,监测发生心律失常时的多项指标。 结果 年龄≥ 6 5岁、术前心电图异常、合并心肺疾病、手术时间≥ 4小时的贲门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出现心律失常时的血氧饱和度为 0 .93± 0 .0 4。 结论 高龄、术前心肺功能异常、手术时间延长均是贲门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时纠正缺氧可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对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及近期预后影响,为合并不同程度COPD食管癌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心外科行食管癌根治术1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4例、女39例,中位年龄64(23.8)岁。根据术前是否合并COPD,将患者分为COPD组(n=87)和非COPD组(n=76),收集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及2年生存情况。结果COPD组患者术后出现主要并发症(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心律失常和吻合口瘘)发生率均较非COPD组高(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OPD严重程度与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呈正相关性(r=0.437,P<0.001);其中合并重度COPD的食管癌患者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于非COPD者以及轻、中度COPD患者(P均<0.05);COPD组食管癌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低于非COPD组(56.1%vs.78.5.%,P=0.001),且COPD严重程度与术后2年生存率呈负相关。结论合并COPD显著增加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利于患者预后,且COPD严重程度与术后并发症及术后2年生存率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肺癌开胸术后病人心律失常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开胸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为有效护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146例肺癌开胸术病人进行术前常规检查,术后心电监护.结果术后发生心律失常62例(42.47%),其中59例(95.16%)发生在术后3d内.术前心电图异常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者(P<0.01);全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其它手术方式(均P<0.05),年龄>50岁、有吸烟史、有心血管病史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显著高于≤50岁、无吸烟史、无心血管病史者(P<0.05,P<0.01).术后低血糖及手术前后电解质紊乱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心电图异常、肺组织切除范围大、>50岁、有吸烟史、心血管病史等为肺癌开胸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术前应注意心肺功能锻炼、改善心肌供血、戒烟;术后以加强心电监护、充分供氧、止痛、排痰为护理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M3、SM1、SM2和SM3期食管、贲门癌根治术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方法将60~75岁且术前心电图异常的229例患者分为SM3组、SM1组和SM2/SM3组。了解其术后心率失常发生率,并比较癌症浸润不同时期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概率70%,其中59例M3,79例SM1和91例SM2/3。术后发生窦速、SM1室早和房早的总发生率(70.89%),显著高于M3组(5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2/368.13%,显著高于M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术后48 h心律失常发生率78.17%(179/229例)。结论食管、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与癌症分期有关,SM2/3SM1M3,随着癌症浸润程度的加深,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增加。为降低食管、贲门癌根治术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均需做好充分准备,有针对性做好相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降低食管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首先实施常规食管癌护理,如健康宣教,呼吸道护理、输液护理、饮食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则在上述常规食管癌护理护理基础上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9例,发生率为15.00%;而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24例,发生率为40.00%;经统计学分析发现观察组的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0,P<0.05)。结论:对食管癌患者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可减少术后心律失常发生,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加速康复外科(ERAS)术后疼痛情况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围手术期实施ERAS方案的121例结直肠癌患者,依据术前血清总血胆固醇水平分为低胆固醇组(女<4.35 mmol/L,男<4.10 mmol/L)、中胆固醇组(女4.35~5.30 mmol/L,男4.10~4.70 mmol/L)、高胆固醇组(女>5.30 mmol/L,男>4.70 mmol/L)。比较3组患者术后0~3 d NRS疼痛评分、疼痛控制不良(NRS≥5分)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为98.3%(119/121),疼痛控制不良发生率为12.4%(15/121),其中低胆固醇组疼痛控制不良发生率为21.1%(8/38),显著高于中胆固醇组的6.4%(3/47)和高胆固醇组的11.4%(4/35)(χ2=9.458,P=0.003)。3组间术后0~3 d的疼痛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5,P=0.4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前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术后疼痛控制不良发生率呈负相关关系(β=-0.212,OR=0.921,P<0.05)。 结论术前低血胆固醇水平可能会增加术后疼痛控制不良发生的风险,检测术前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有利于结直肠癌ERAS术后的个性化疼痛控制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和探讨肝移植术后近期各类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原因及其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佑安医院2004年6月至2012年1月间500例次肝移植病例术后近期(术后2周内)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诊治资料.结果 在500例肝移植病例中,有82例(16.4%)患者发生各类心律失常,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包括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35例(7.0%),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3.6%),心房颤动21例(4.2%),室性心动过速8例(1.6%,包括2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其中发生心脏骤停4例(0.8%),由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2例(0.4%).心律失常主要与既往有心脏病史有明显关系(x2=15.82,P<0.01),与终末期肝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术前心电图提示QT间期延长有明显关系(x2=11.00,P<0.01).结论 心律失常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术前的仔细评估,术后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稳定,对于既往有心脏病史及术前心电图提示QT间期延长的患者应加强监测和评估、并给予预防性措施如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以防止术中及术后心血管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股骨颈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对25例股骨颈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在传统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观察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血糖波动值、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均获骨性愈合。住院时间(18.25±3.16)d,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8.00%),其中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术前血糖值(5.35±1.25)mmol/L明显低于入院时血糖水平(10.95±3.15)mmol/L。护理满意度96.00%(24/25)。结论对股骨颈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血糖稳定,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OGTT试验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手术前评估肝储备功能、手术切除范围及术后并发症的价值.方法 根据术中手术切除范围,将128例PHC手术切除的患者分为3类:切除肝段数1个肝段以内包括1个者为A类;切除肝段数大于1个但在2个肝段以内且包括2个者为B类;切除肝段数大于2个者为C类.术前做OGTY及常规肝功能检查及Child-Pugh评分.记录术后腹水、黄疸发生情况.结果 Child B级的患者OGTT 60、120 min(11.23 mmol/L±2.78 mmol/L,11.79 mmol/L±3.48 mmol/L)明显高于Child A级的患者(8.56 mmol/L±2.36 mmoL/L,6.78 mmol/L±1.60 mmol/L,P<0.01),而空腹及30 min未见明显差别;Child B级中符合糖尿病诊断的发生率28.30%亦明显高于Child A(13.33%,P=0.035).A类和B类中OGTT曲线为L型者术后产生腹水率高于P和I型(P<0.05),C类中I和L型均发生腹水,且128例患者发生黄疸者OGTT曲线均为L型.OGTT曲线为P型时,A、B、C三类患者术后腹水产生率无明显差异,但曲线为I、L型时,随着肝段切除的增多,腹水产生率增多(P<0.05).结论 OGTY可作为PHC评估手术切除肝脏范围、预测术后并发症的良好指标,联合Child-Pugh分级能够较准确地评估术前肝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16.
介入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介入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的临床体会。方法54例心律失常患者中,心房纤颤20例,频发室性早搏10例,频发房性早搏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Ⅰ°房室传导阻滞(AVB)14例,Ⅱ°、Ⅲ°AVB各1例。54例ASD均为中央型,合并肺动脉高压12例,合并其他疾病7例,其中二尖瓣狭窄、二尖瓣脱垂合并关闭不全、脑栓塞、血友病、高血压病、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各1例。54例患者术前、术后常规行TTE检查、胸部X线平片、12导联心电图及右心导管检查。术中均用TTE和TEE监测。结果54例患者均成功地行介入治疗ASD,技术成功率100%。闭合器型号10~40 mm,无任何并发症。5例患者(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频发室性早搏)先行射频消融术,而后成功闭合ASD。结论ASD合并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必须特殊对待心律失常,认真掌握各种心律失常治疗原则,而后介入治疗AS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腔肿瘤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有关因素。方法:对1991年1月至1997年10月我院1148例胸腔肿瘤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242例年龄、性别、肿瘤性质、部位、术前心电图、术前血氧饱和度等多因素的对比分析。结果:年龄>61岁,恶性肿瘤,术前心电图异常,术前血氧饱和度<94%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年龄<60岁,良性肿瘤,术前心电图正常,术前血氧饱和度>95%者,P分别<0.01,0.05,0.01,0.01,术后心律失常发生与性别、肿瘤部位无关。结论:术后并发心律失常同年龄、肿瘤良恶性,术前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异常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围手术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2年9-11月间福建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收治的30例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15例)和肠外营养组(15例).两组于术前3d至术后8d期间分别给予肠内营养素(安素)和肠外营养支持.每日动态监测血糖;术前1d和术后8d检测患者的营养指标(白蛋白和前白蛋白);观察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统计营养支持总费用.结果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情况均较为满意:3餐前手指末梢血糖为5.0~9.0 mmol/L,3餐后2h手指末梢血糖为7.0~10.0 mmol/L,晚10时和凌晨3时的血糖波动于4.0~8.0 mmol/L;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低血糖(末梢血糖小于3.5 mmol/L).肠内营养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62.4±15.7)h,明显快于肠外营养组的(90.8±22.4) h(P<0.01).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及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肠内营养组营养支持费用为 (650.8±45.8)元,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的(3016.5±152.6)元(P<0.01).结论 在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中,围手术期营养支持能在有效调控血糖的同时明显改善其营养状况.与肠外营养相比,使用安素进行肠内营养能加快胃肠功能恢复,并降低营养支持的费用.  相似文献   

19.
分析肝癌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以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肝癌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统计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造成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120例肝癌患者中,发生术后感染性并发症22例,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8.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较多、延迟拔除气管插管、术前合并感染、合并糖尿病、白蛋白35 g/L、术前放化疗的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合并糖尿病、延迟拔除气管插管、术前合并感染是肝癌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4.259、4.682、3.765、4.382,P0.05)。年龄、糖尿病、延迟拔除气管插管和术前合并感染是肝癌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术前合并心律失常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围术期安全性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1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心外科收治的NSCLC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是否合并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心血管相关事件发生率及近期预后情况。结果 共纳入466例患者,心律失常组患者共338例,男176例、女162例,年龄68.0(63.0,72.0)岁,对照组患者共128例,男59例、女69例,年龄66.5(60.0,72.0)岁。心律失常组共26例(7.7%)患者术前安置了临时起搏器。心律失常组患者术中心血管相关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29.6%)vs. 28(21.9%),P=0.096];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律失常组患者术后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12(33.1%)vs. 11(8.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律失常组患者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