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胃肠激素与糖尿病结肠功能紊乱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糖尿病结肠功能紊乱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高血糖自主神经病变、胃肠激素、平滑肌变性及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其中,在糖尿病结肠功能紊乱中起主要作用的胃肠激素是血管活性肠肽 (VIP)、生长抑素(SS)、胃动素(MTL)、P物质 (SP)等.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肠易激综合征与胃肠多种肽类激素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产生多种胃肠肽类激素,调节胃肠道许多功能。肠易激综合征(IBS)是胃肠道最常见和典型的功能紊乱性疾病,因此IBS可能与胃肠激素变化有关。本研究分析IBS患者血浆及乙状结肠黏膜中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P物质(SP),酪神经肽(NPY)和神经降压素(NT)等含量的变化,旨在探讨胃肠激素在IBS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及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系胃肠动力性疾病,胃肠神经和胃肠激素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认为,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与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作为肠神经系统中非肾上腺能非胆碱能(nonadrenergic,noncholinergic,NANC)神经的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广泛分布于消化系.主要以神经分泌方式在局部起作用,在消化系的神经肌肉调控及胃肠动力方面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与GERD及RE的发生密切相关.现从NO、VIP对食管及胃动力的影响,在GERD及RE发生的机制以及NO、VIP相互作用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万国靖  张守堂  车丽萍 《山东医药》2012,52(48):48-50,122
目的 通过对腹泻小鼠胃肠运动和腹泻大鼠结肠中胃肠肽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探讨参苓白术散对腹泻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番泻叶泻下法复制模型,观察小鼠的排便次数、腹泻率、稀便级、稀便率、腹泻指数;用碳末推进法观测小肠碳末推进率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中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蛋白表达,观察参苓白术散对其干预作用.结果 经番泻叶泻下法复制模型后,小鼠的排便次数、腹泻率、稀便级、稀便率、腹泻指数升高;大鼠结肠中SP和VIP蛋白表达升高.参苓白术散治疗后,腹泻小鼠排便次数、腹泻率、稀便级、稀便率、腹泻指数降低,小肠推进被抑制;大鼠结肠中SP、VIP蛋白表达降低.结论 参苓白术散可以明显抑制胃肠运动,降低SP、VIP蛋白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P物质与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疾病,P物质是兴奋性胃肠肽类激素。本文系统阐述了P物质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作用,并对P物质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胃肠激素水平探讨健脾运脾复方儿宝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作用机制.[方法]用饮食不当法复制小儿厌食症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外周血中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肠内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制素(SS)水平的变化,以及胃肠病理形态学改变,观察儿宝颗粒的作用.[结果]儿宝颗粒可以改善厌食症大鼠外周血5-HT、NO、SP、SS、VIP水平变化及胃肠黏膜病理形态.[结论]儿宝颗粒可改善厌食症大鼠胃肠黏膜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并对5-HT、NO、SP、SS、VIP具有调节与平衡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ajal间质细胞在胃癌胃肠动力障碍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20只裸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胃癌组,每组各10只.将人胃癌SGC-7901细胞悬液皮下接种于胃癌组裸鼠背部,当接种部位肿瘤长至最大径4~5 mm时作为胃癌动物模型.采用文献报道的方法,取幽门环形肌和下食管括约肌肌条,记录正常对照组、胃癌组幽门环形肌和下食管括约肌的机械收缩运动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比较正常对照组、胃癌组胃壁Cajal间质细胞含量及形态学改变.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胃癌组大鼠幽门环形肌和下食管括约肌肌条肌肉张力和收缩振幅明显降低(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胃癌组Cajal间质细胞在胃体及胃窦的分布稀疏,数量减少,且细胞突起变少、变钝.结论 胃肠Cajal间质细胞异常变化可能是胃癌出现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胆囊排空及激素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研究胆囊排空及血浆胃肠激素水平变化在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性核素序列成像和放免技术检测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3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FD组)空腹及餐后胆囊排空指数和血浆胃动素(MTL)、胆囊收缩素(CCK)、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生长抑素(SS)水平.结果FD组空腹及餐后胆囊排空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FD组空腹及餐后血浆MTL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MTL值与胆囊排空指数呈正相关(r空腹=0.82,P<0.01,r餐后=0.94,P<0.01);FD组空腹血浆CCK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餐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CCK值与胆囊排空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97,P<0.01);FD组空腹与餐后血浆VIP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VIP值与胆囊排空指数呈负相关(r空腹=-0.81,P<0.01,r餐后=-0.47,P<0.01);FD组空腹及餐后血浆SS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FD患者存在空腹及餐后胆囊排空下降,血浆促胃肠动力激素(MTL、CCK)水平下降和抑制胃肠动力激素(VIP)水平升高,可能是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之一;(2)放射性核素胆囊序列成像无创、安全,可作定量分析及动态观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胃肠激素了解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胃肠肽类激素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深入研究两者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寻找新的治疗途径。本文综述胃肠肽类激素与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并发症和治疗等方面联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砂仁对大鼠胃肠运动及神经递质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探讨砂仁的促胃肠动力作用机制。方法: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砂仁组及对照组,分别给大鼠灌服砂仁水提液或蒸馏水1、6h后,以葡聚糖蓝-2000为胃肠内标记物观察大鼠胃肠动力变化,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胃窦及空肠组织胃动素(MTL)、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含量变化。结果:灌服砂仁水提液1、6h后,大鼠胃肠动力显著增强,血浆,胃窦及空肠组织中MTL、SP的含量明显增加,但VIP的含量无明显改变,上述变化均灌服砂仁水提液1h后为显著(P<0.01),6h后有减弱趋势(P<0.05)。结论:砂仁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可能与血及胃肠道MTL、SP含量的增加有关,VIP可能未参与砂仁的促胃肠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常见,病死率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复杂,一直是研究的难点.临床上肝衰竭患者常发生恶心、呕吐、腹胀等现象,提示可能存在胃肠动力障碍.目前,关于急性肝衰竭胃肠动力改变及其机制的研究探讨甚少.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了解急性肝衰竭大鼠胃肠动力的变化、胃肠激素及内毒素水平的改变情况,进一步探讨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常见,病死率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复杂,一直是研究的难点.临床上肝衰竭患者常发生恶心、呕吐、腹胀等现象,提示可能存在胃肠动力障碍.目前,关于急性肝衰竭胃肠动力改变及其机制的研究探讨甚少.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了解急性肝衰竭大鼠胃肠动力的变化、胃肠激素及内毒素水平的改变情况,进一步探讨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唐晓丹  万苹  何旭  范红  王芸 《临床肝胆病杂志》2003,19(3):192-192,163
探讨肝硬化患者体表胃电参数的意义、随肝功能Child分级的变化及与血浆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肠肽(VIP)变化的相关性,进一步明晰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病机理及其临床意义。对肝硬化患者进行体表胃电图检查及血浆胃肠激素测定。发现1、肝硬化患者存在胃电节律紊乱,且同时存在胃动过速及胃动过缓;2、主频DF、主功率DP、正常慢波节律N%减少、胃动过缓B%增加随肝功能不良而改变明显。3、胃电节律紊乱与肝硬化血浆胃肠激素水平异常有关,可能是肝硬化胃动力障碍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存在的胃动过速百分比高于对照,与MTL、GAS、VIP无相关性,其机制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4.
胃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胃动力障碍、内脏感觉异常、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缺乏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胃肠调节肽在胃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Nesfatin-1是新发现的厌食肽,可降低食欲,减少皮下脂肪[1].本研究拟通过观察Nesfatin-1对大鼠离体胃平滑肌条机械收缩活动和胃排空的调节作用,探讨其对胃动力的影响,为揭示胃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及指导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胃肠激素水平,研究疏肝活血健脾方对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8组,采用一期门静脉缩窄法制备PHG动物模型。按要求造模灌胃后,在预定时间采胃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图像分析法检测胃底组织促胃液素(GAS)、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结果]A组大鼠胃底组织GAS、VIP免疫组化平均灰度值较F组升高(P<0.01);B、C、D组大鼠胃底组织GAS、VIP免疫组化平均灰度值较E组升高(P<0.01),B组疗效优于D组(P<0.05)。[结论]GAS、VIP在PHG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疏肝活血健脾方对PHG的防治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而典型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胃肠激素是调节胃肠运动的重要因素,可能与IBS密切有关。本研究观察IBS患者血浆及乙状结肠黏膜中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生长抑素(SS)、胆囊收缩素(CCK)、神经降压素(NT)及酪神经肽(NPY)的含量,旨在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血管活性肠肽与脑卒中急性期继发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92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24 h及入院1周时血浆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并与51名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脑卒中急性期继发胃肠功能障碍患者VIP水平入院2 4 h(2 0 6.0 1±9.8 6)pg/mL及入院1周时(1 7 7.6 3±8.82)pg/mL血浆,较对照组(138.76±8.96)pg/mL显著偏高(P<0.01)。胃肠出血组入院1周时VI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胃肠出血组入院1周时VIP水平仍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浆高VIP水平与脑卒中急性期继发的胃肠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的胃肠症状表现形式可能与VIP升降的幅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认识及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动力障碍是众多功能性胃肠病如胃食管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及功能性便秘等共同的病理变化.此外,有些器质性消化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及胃癌等,可同时伴有胃肠动力障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的加重,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发病率剧增,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主要的医疗保健问题[1],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当前,不管是现代医学还是中医学,对胃肠动力障碍发病机制的认识及相关疾病的诊治水平皆得到了显著提高,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大黄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及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大黄对大鼠胃排空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 ,为临床应用大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32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大黄组及对照组 ,分别给大鼠灌服大黄水提液或蒸馏水 1、6 h后 ,以葡聚糖蓝 - 2 0 0 0为胃肠内标记物观察大鼠胃排空的变化 ,同时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胃窦肌间神经丛 P物质 (SP)、血管活性肠肽 (VIP)的分布变化。结果 :灌服大黄水提液后 ,大鼠胃排空运动显著抑制 (P <0 .0 5或 <0 .0 1) ,胃窦肌间神经丛 SP的分布明显减少 (P<0 .0 5或 <0 .0 1) ,VIP分布明显增加 (P <0 .0 5或 <0 .0 1)。结论 :大黄对大鼠胃运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胃窦肌间神经丛 SP的分布减少及 VIP的分布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0.
HP感染的流行病学及与胃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发现HP在胃十二指肠中的致病作用以来,在世界上引起反响并导致一场革命。十年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HP在许多严重胃肠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近期发现HP可能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始发因素。胃癌在世界上恶性肿瘤中估计占第二位,也是美国十大死亡之一。1 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澄清发病机制,建立有效的防病措拖。因此若需了解HP与胃癌的关系,首先必须在胃癌发病状况已知的情况下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