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C3F8气体引起滤过泡的性状、功能、结构变化,探讨C3F8气体辅助应用于抗青光眼滤过术中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观察C3F8气体辅助应用于兔眼小梁切除术后3天、1周、2周、3周、4周滤过泡的性状、功能和眼压,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①眼压:C3F8气体组和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术后3天、2周、3周的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3F8组和MMC组术后3天的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滤过泡大小:C3F8气体组和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术后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3F8气体组五个时期比较,其中术后3天和1周、3天和2周、3天和3周、1周和2周、1周和3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有功能滤过泡的数量:C3F8气体组和MMC组术后3天均为100%;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术后2周无;而C3F8气体组术后4周仍有25%的有功能的滤过泡。④结膜下间隙:光镜检查发现,C3F8气体组和MMC组结膜下均有较大的结膜下间隙,与单纯小梁切除术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梁切除术中辅助应用C3F8气体可以保持巨大的结膜下间隙,改善滤过泡的形态和体积,提高滤过泡的存活率;且比单纯小梁切除术能更有效的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小梁切除术中辅助应用C3F8气体后滤过道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探讨C3F8改善滤过泡的性状和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作用机理。方法:将新西兰兔进行小梁切除术随机分为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小梁切除术组联合C3F8气体组、小梁切除术组联合MMC组;并应用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技术,对兔眼术后3d,1,2,4wk5个不同时期的滤过泡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观察成纤维细胞、新生胶原纤维、新生血管、炎症细胞的改变。结果:C3F8气体组和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术后滤过道新生胶原纤维量、成纤维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MC组和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术后滤过道新生胶原纤维量、成纤维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3F8气体和MMC组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术后滤过道的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和术后5个不同时期的滤过道的炎症细胞进行比较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应用C3F8气体可在术后早期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新生胶原纤维的合成,抑制或减轻术后滤过道的疤痕化,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小梁切除术中辅助应用全氟丙烷(C3F8)气体后滤过道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对20只新西兰兔实施小梁切除术.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只兔(20只眼).第1组随机选择1只眼做单纯小梁切除术,另1只眼做小梁切除术并辅助应用C3F8气体;第2组随机选择1只眼做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MMC),另1只眼做小梁切除术并辅助应用C3F8气体.采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技术,对兔眼术后3 d,1、2、3、4周不同时期的滤过泡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观察成纤维细胞、新生胶原纤维、新生血管、炎性细胞的改变.结果应用C3F8气体组与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术后滤过道新生胶原纤维量、成纤维细胞量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应用MMC组与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术后滤过道新生胶原纤维量、成纤维细胞量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应用C3F8气体组与MMC组术后滤过道新生胶原纤维量、成纤维细胞量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3种不同术式兔眼术后滤过道的新生血管量与术后5个不同时期滤过道的炎性细胞量进行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中辅助应用C3F8气体可以在术后早期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新生胶原纤维的合成,抑制或减轻术后滤过道的瘢痕化,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难治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不同位置植入生物羊膜对滤过泡及眼压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我院住院45例难治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小梁切除术后球结膜下植入生物羊膜(15眼),B组为小梁切除术后巩膜瓣下植入生物羊膜(15眼)。C组为单纯小梁切除术(15眼)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6mo,A组术后眼压平均波动为11.80~21.22mmHg,B组术后眼压平均波动为12.48~21.52mmHg,C组术后眼压平均波动为10.60~28.48mmHg,术后6mo条件成功率A、B、C三组分别为93.3%,86.7%,66.7%。结论:生物羊膜能有效提高难治性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条件成功率。球结膜下植入羊膜操作简单,条件成功率高于其他两组,同时加固了球结膜,减少薄壁滤过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我科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术中采用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浸润麻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球结膜下麻醉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46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梁切除术是一种有保护瓣的滤过性手术 ,是传统的手术方法也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方法[1] 。手术中传统的麻醉方法是采用球后阻滞麻醉 眼轮匝肌麻醉 球周或球结膜下麻醉。为了避免并发症和对眼部的损伤 ,我院 1998~ 2 0 0 3年采用单纯的球结膜下麻醉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 4  相似文献   

7.
霍昭  贺经  葛胜利 《国际眼科杂志》2009,9(8):1579-1580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麻醉方法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可行性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82例118眼青光眼患者用4g/L倍诺喜表面麻醉结合球结膜下麻醉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观察麻醉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全部患眼均能达到理想的麻醉镇痛效果,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常规麻醉可能出现的局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麻醉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简便易行的麻醉选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球结膜下麻醉行小梁切除术治疗中晚期青光眼的优点。方法采用上方球结膜下、上直肌附着点处浸润麻醉行小梁切除术76例(89眼)。结果术中麻醉效果肯定,眼压稳定,基本无痛苦,手术均能顺利完成。术后无视功能丧失。结论术前、术中有效控制眼压、细心操作,上方球结膜下麻醉行小梁切除术治疗中晚期青光眼,避免小梁切除术常规球后或球周麻醉过程中较多潜在危险的并发症和毒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穹隆部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和角膜缘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在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对形成功能性滤过泡的影响。方法将45例(55眼)原发性青光眼并接受复合小梁切除术者随机分成2组:A组:27眼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球结膜瓣;B组:28眼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球结膜瓣。术后观察2组患眼眼压、滤泡、前房深度。全部患者术后观察6个月。结果2种结膜瓣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均有显著降眼压效果(P〈0.01);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眼球按摩促进滤泡形成中出现被动性滤泡渗漏B组多于A组。结论2种结膜瓣的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都有相同良好的效果。鉴于穹隆部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在眼球按摩中有较高被动性滤泡渗漏,因此角膜缘为基底球结膜瓣的复合小梁切除术更安全。  相似文献   

10.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改良方法,观察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疗效。方法 先作1/3~1/2厚度、大小约4 mm×3mm的浅层巩膜瓣,后于瓣下小梁区切除大小约2 mm×1 mm深层巩膜瓣及Schlemm管和近管组织,保留薄层巩膜于脉络膜,丝裂霉素C(0.08 mg/mL)棉片置于巩膜及球结膜瓣下3~5分钟,缝合球结膜。结果 随诊6~18月,眼压≤20 mmHg占95%(1 mmHg=0.133kPa),有效滤过泡95%;视力、视野无进一步损害。结论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33例(33只眼)顽固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球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5-FU)的眼压情况,有25例(76%)在术后应用或不用降眼压药物条件下可控制眼压在正常范围(≤2.793kPa),8例未能成功地控制眼压,我们的观察结果表明:5-Fu是复杂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有效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12.
球结膜下浸润麻醉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林  王敏 《临床眼科杂志》2005,13(4):327-328
目的 评估和比较结膜下麻醉和球后麻醉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03例(120只眼)青光眼患者采用结膜下麻醉实施小梁切除术,与98例(109只眼)青光眼患者采用球后麻醉实施小梁切除术进行比较。对照分析两组麻醉方法的并发症、患者术中的配合程度及手术的安全性。结果 结膜下麻醉组115只眼(95.83%)、球后麻醉组中107只眼(98.16%)麻醉效果佳,球后麻醉组中有4只眼球后出血,1只眼光感消失,而球结膜下麻醉组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球结膜下麻醉对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 93例116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二组,丝裂霉素C组67眼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0.2g/L的丝裂霉素 C棉片 3min,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术毕连续密闭缝合结膜切口;对照组49眼手术方式相同,但没有应用丝裂霉素C,术毕结膜瓣缝合2针。结果 术后1月复查,滤过炮丝裂霉素C组平均直径 8mm 弥散扁平,对照组平均直径5mm较局限。降压幅度丝裂霉素C组大于对照组。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可以有效的防止滤过泡的粘连,降低眼压,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穹隆部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和角膜缘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在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辅助眼球按摩治疗对形成功能性滤过泡的影响。方法:将51例61眼原发青光眼并接受复合小梁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26例31眼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球结膜瓣;B组25例30眼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球结膜瓣。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眼压、滤泡、前房深度,并根据情况适时辅助眼球按摩治疗。全部患者术后观察6mo。结果:两种结膜瓣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均有显著降眼压效果(P<0.01);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早期眼球按摩促进滤泡形成中出现被动性滤泡渗漏B组多于A组。结论:两种结膜瓣的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都有相同良好的效果。眼球按摩可促进形成功能性滤过泡。角膜缘为基底球结膜瓣的复合小梁切除术后眼球按摩治疗不易出现被动性滤泡渗漏。  相似文献   

15.
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浸润麻醉下小梁切除术51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浸润麻醉下行小梁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51例(71只眼)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浸润麻醉下行小梁咬切术,观察麻醉效果及其术后并发症。结果 麻醉效果:Ⅰ级占76.1%,11级占21.1%,Ⅰ级占2.8%。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浸润麻醉对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泡失效主要是由于滤过道上的球结膜下发生纤维化,然而也可以由纤维膜或眼内组织(如玻璃体、晶状体囊或虹膜)堵塞巩膜内切口引起。1994年~1996年作者用Nd:YAG激光治疗6例巩膜内切口堵塞引起滤过泡失效的病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6例(6眼)青光眼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47.5±15.80岁。4例原发性闭角型和开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2例继发性青光眼在行小梁切除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术后功能性滤过泡持续时间为11.28±9.32月。在随访时眼压升高,滤过泡趋于变小和消失。用Goldmann前房角镜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常规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可调节缝线、丝裂霉素C、前房穿刺术、角膜缘球结膜切口连续缝合)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79例(105只眼)青光眼患者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检查前房深度、滤过泡情况和眼压。结果术后随访12~72个月,平均33个月。本组病例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低,为21.90%,术后早期滤过泡均形成良好,随访眼压控制理想。本组手术成功率高,为84.76%。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减少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丝裂霉素C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 93例116眼青光眼患随机分为二组,丝裂霉素C组67眼在小梁切队秫中应用0.2G/L的丝裂霉素C棉片3min,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术毕连续密闭缝合结膜切口;对照组49眼手术方式相同,但没有应用丝裂霉素C,术毕结膜瓣缝合2针。结果 术后1月复查,滤过泡丝裂霉素C组平均直径8mm弥散扁平,对照组平均直径5mm较局限。降压幅度丝裂霉素C组大于对照组。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可以有效的防止滤过泡的粘连,降低眼压,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针拨联合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球结膜下注射治疗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功能不良滤过泡的疗效.方法 对47例(50眼)小梁切除术后2~8周滤过泡功能不良青光眼患者行针拨联合MMC 0.2 mL(0.04 mg)结膜下注射,术后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观察患者眼压、滤过泡形态和并发症.结果 小梁切除术后2~8周,低平、限局、肥厚、充血型滤过泡32眼、包囊型囊样滤过泡18眼.针拨联合MMC结膜下注射治疗后3~6个月,46眼的滤过泡转为功能性的,轻度膨隆弥散型31眼,多腔或薄壁型15眼,限局肥厚型或无滤过泡4眼.治疗前患眼的平均眼压为(28.5±6.5)mmHg(1 kPa=7.5 mmHg),随访3~6个月平均眼压为(16.3±2.9)mmHg,与注射前比较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眼没有用抗青光眼药物或用一种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成功率占92%.治疗后视物模糊10眼,结膜下出血6眼,角膜上皮点状脱落2眼,无低眼压、伤口渗漏和前房变浅等并发症.结论 针拨联合MMC结膜下注射治疗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功能不良滤过泡是安全、有效、简单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膜下麻醉进行小梁切除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60例青光眼患上方球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0.2-0.3ml后完成小梁切除手术全过程。结果:260例患术中无疼痛感觉,眼球制动理想,术眼及全自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结膜下麻醉对于下梁切除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