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观察弹性固定配合正骨理筋手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就诊的114例急性外踝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观察组给予正骨理筋手法+弹性固定,对照组给予冰袋外敷+弹性固定,两组均2周为1疗程;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在前足部变形、后足部变形方面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和治疗组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85.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39%,与对照组相比较,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性固定配合正骨理筋手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符合现代医学骨伤科治疗理念,临床疗效满意,方法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龙氏正骨手法+星状神经节阻滞组)38例和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针灸组)38例。完成疗程后,评估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VAS值、颈椎DR片参数、椎-基底动脉TCD参数和随访1年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5%)高于对照组(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测定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VAS评分将两组患者的眩晕程度分为4个等级,以便于临床应对;颈椎DR片颈椎生理弧度和颈椎屈伸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基底动脉TCD检查结果,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舒张期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VA,RVA和BA血流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1年后总复发率(24.3%)低于对照组(6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龙氏正骨手法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较低的复发率,其主要机制与改善颈椎结构异常和相应椎动脉灌注有关,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结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86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针灸疗法,治疗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结合小针刀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CASCS评分为(66.3±7.8)分,高于对照组的(42.7±5.4)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氏正骨手法结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常规针灸方法。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医》2016,(2):240-242
目的:探讨理筋正骨手法牵引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采用理筋正骨手法、牵引、中药内服外敷等治疗;对照组44例采用牵引疗法,配合尼美舒利分散片等治疗。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疼痛评分为2.34±0.52,对照组为3.87±0.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理筋正骨手法牵引配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正骨理筋手法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两组均用正骨理筋手法治疗,联合组加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联合组94.74%、对照组76.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联合组13.33%、对照组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时间联合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联合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骨理筋手法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激痛点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观察组用针刀松解颈项部激痛点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头痛程度NR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频率、VAS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9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头痛程度NRS评分明显下降、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头痛频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头痛程度NRS评分、持续时间和头痛频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松解激痛点治疗颈源性头痛效果优于常规针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颈源性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用西药治疗,研究组用针灸治疗。结果: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分研究组(14.3±0.5)分,对照组(10.8±1.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研究组(1.2±0.5)分、对照组(3.4±1.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研究组96.0%、对照组7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颈源性肩周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序贯理筋正骨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序贯理筋正骨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治疗,两组均以隔日治疗1次,1周治疗3次,6次一个疗程。治疗前后观察其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并于治疗结束后评价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38%,对照组总有效率71.88%,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理筋正骨法能够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配合中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采用穴位注射加中药口服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洛索洛芬钠片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VA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12%,对照组为64.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配合中药治疗颈源性头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颈椎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中心卫生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00例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并采用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50例。观察组实施理筋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实施坐位牵引治疗。治疗后,分析两组治疗效果、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颈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颈椎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颈椎病患者的效果十分显著,能够使其疼痛感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理筋疗法配合龙氏正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5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6例。两组均用龙氏正骨疗法治疗,研究组配合理筋疗法。结果:总有效率参照组73.08%、研究组96.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理筋疗法配合龙氏正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枕大神经痛的有效性。方法:对60例颈源性枕大神经痛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理筋正骨手法和口服卡马西平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2周后愈显率86.7%,对照组治疗2周后愈显率43.3%。结论: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枕大神经痛临床疗效优于卡马西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正骨理筋手法联合秦威舒筋汤外洗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陈旧性踝关节损伤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正骨理筋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秦威舒筋汤外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治疗前后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上升(P﹤0.05),且治疗组上升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骨理筋手法联合秦威舒筋汤外洗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损伤疗效确切,效果优于单纯正骨理筋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14.
贺新民  马俊兰 《新中医》2008,40(7):46-47
目的:观察舒阳活血止痛方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采用口服卡马西平治疗,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舒阳活血止痛方治疗.结果: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前后差值治疗组为(5.00±1.38)分,对照组为(4.08±1.48)分,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5%,对照组为63.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卡马西平联合舒阳活血止痛方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单纯卡马西平治疗.  相似文献   

15.
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颈源性头痛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采用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疗程结束后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0.00%VS62.00%,P〈0.05),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结论:采用推拿法治疗颈源性头痛,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及达到镇痛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小针刀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4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小针刀治疗,实验组加以龙氏正骨手法治疗。观察VAS、ROM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VAS、ROM评分均较对照组优(P0.05);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颈源性头痛予以小针刀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能减轻疾病带来的疼痛感,促使颈椎功能恢复,巩固治疗效果,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电针配合药物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行电针配合血塞通药物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血塞通药物治疗.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进行疗效和VAS评分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后疗效和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电针配合血塞通药物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单纯血塞通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配合养血疏肝止痛汤加减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颈部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将60例颈源性头痛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耳穴贴压配合养血疏肝止痛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耳穴贴压配合天麻素片治疗。2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VAS评分、ROM颈椎活动度评分、每日头痛指数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ROM、每日头痛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ROM、每日头痛指数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耳穴贴压配合养血疏肝止痛汤加减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满意,并能调节颈部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方法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正骨理筋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0例,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牵引治疗方式,观察组采用正骨理筋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功能评分、神经症状体征评分和疼痛评分,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功能、症状体征和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功能、症状体征和疼痛评分治疗前改善(P 0.05),且均较对照组改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与传统牵引治疗方式相比,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正骨理筋手法治疗,可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和神经功能,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治疗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针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单纯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小针刀治疗。比较2组干预后机体炎症细胞因子、临床症状评分的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项部疼痛、头晕头痛及恶心呕吐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0%,对照组为8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能显著降低机体炎症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