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侧颅底三维断层的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60例,分别作横、矢、冠状断层解剖.在卵圆孔和咽隐窝层面上,观察侧颅底结构的解剖学关系,测量侧颅底内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侧颅底横、矢、冠状断层可清晰显示卵圆孔、颈静脉孔、颞下颌关节、茎突等侧颅底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和咽旁间隙、颞下间隙内的结构,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咽隐窝至茎突根部的距离分别为(9.56±1.37)mm、(4.05±0.85)mm、(31.48±2.45)mm.茎突是侧颅底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时观察各结构间位置关系、咽旁间隙分区和寻找神经、血管的骨性标志.两侧侧颅底结构呈对称性分布,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侧颅底横、矢、冠状断层是分别显示咽隐窝、内耳道内结构和听小骨的最佳断层影像方式,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设计手术入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20例和志愿者10名,沿眶耳线(OML)制成横断层标本和CT连续扫描图像,采用表面遮盖显示法(SSD)进行侧颅底三维重建。在颈动脉管水平段和咽隐窝层面上,观察侧颅底结构的关系,测量侧颅底内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侧颅底的横断层影像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管水平段、茎突等侧颅底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和咽旁间隙内的结构,在标本及影像上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咽隐窝至茎突的距离分别为(9.56±1.37)mm和(9.80±1.54)mm、(4.05±0.85)mm和(4.24±0.90)mm、(31.48±2.45)mm和(32.02±2.66)mm。茎突是侧颅底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时观察各结构间位置关系、咽旁间隙分区和寻找神经、血管等的骨性标志。两侧侧颅底结构呈对称性分布,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SSD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侧颅底结构的立体形态、空间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并可进行距离的测量。结论侧颅底的横断层影像是显示咽旁间隙的最佳方式和SSD三维重建,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设计手术入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40例,分别作矢、冠状断层解剖。在经颈动脉管垂直段、卵圆孔矢状层面上和经卵圆孔、茎突根部冠状层面上,观察侧颅底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侧颅底内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侧颅底的矢、冠状断层可清晰显示卵圆孔、颈静脉孔、颈动脉管垂直段、颈静脉窝、颞下颌关节、茎突等侧颅底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和咽旁间隙内的结构,颈动脉管外口、卵圆孔和茎突根部至颈静脉孔的距离分别为(16.60±2.34)、(22.70±1.64)、(21.14±2.05)mm。茎突是侧颅底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时观察各结构间的位置关系和寻找神经、血管的骨性标志。两侧侧颅底结构呈对称性分布,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侧颅底的矢、冠状断层是分别显示内耳道内结构和颞下间隙的最佳断层影像方式,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设计手术入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志愿者20名,在螺旋CT机上以眦耳线(CML)为基线对侧颅底结构进行层厚1mm连续扫描.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20例,以CML为基线制成层厚5 mm的连续断层标本.在经颈动脉管水平段和咽隐窝层面的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观察侧颅底结构的位置关系,测量侧颅底主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侧颅底的CT影像及断层标本可清晰显示茎突、颈动脉管水平段等侧颅底结构及其毗邻关系,以及咽旁间隙内的结构,茎突是侧颅底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中观察各结构之间位置关系和寻找血管、神经等的骨性标志.在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茎突至翼突的距离左、右侧分别为(45.98±2.71)mm和(46.14±2.57) mm、(45.96±2.72)mm和(46.12±2.52)mm,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颅底的CT影像与断层标本的解剖对照研究,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指导手术入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咽旁间隙的横断层影像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咽旁间隙疾病的影像识别和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成人尸体头颈部20例,CT扫描后制成横断面,经咽隐窝层面观察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和求积仪分别测量其径线及面积。结果在咽隐窝层面上,咽旁间隙呈近似三角形,面积分别为(447.6±2.18)mm2(左)、(446.4±2.10)mm2(右),两侧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呈对称性。自茎突至咽隐窝的连线将咽旁间隙分为咽旁前、后间隙,CT图像能较好地显示咽旁后间隙内各结构的相互关系。结论咽旁脂肪组织、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茎突和翼内肌是CT影像诊断的重要解剖学标志,咽旁间隙的横断层解剖对该区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咽旁间隙断层解剖与CT影像对比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咽旁间隙疾病的影像识别和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成人尸体头颈部20例,CT扫描后制成横断切面,经咽隐窝等层面观察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解剖学关系,测量咽旁间隙的面积。结果咽隐窝层面的咽旁间隙呈近似三角形,横断面及CT面积分别为(447.6±2.18)mm2(左)、(446.4±2.10)mm2(右)和42.6±3.12mm2(左)、43.1±2.96mm2(右),两侧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呈对称性。自茎突至咽隐窝的连线将咽旁间隙分为咽旁前、后间隙,CT图像能较好显示咽旁后间隙内各结构的相互关系。结论咽旁脂肪组织、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茎突、翼内肌是CT诊断的重要解剖学标志,咽旁间隙的横断层解剖对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内镜下经口入路咽旁间隙手术的解剖恒定标志,为处理咽旁间隙病变、提高手术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获得的10具新鲜尸头进行CT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观察咽旁间隙等咽旁结构,然后应用内窥镜,于口内行内镜辅助咽旁间隙解剖。结果 CT图像上,极低密度的鼻咽向后外侧延伸形成咽隐窝,咽旁间隙位于咽隐窝的外侧,呈前窄后宽的低密度三角形阴影,翼内肌、翼外肌、咬肌、颞肌位于咽旁间隙的外侧,呈中密度阴影,茎突位于咽旁间隙的前部阴影,咽旁间隙后部颈内动脉呈中密度阴影。咽旁间隙内血管、神经显影不清晰。茎突位于颅底颞骨鼓部下,长(24.98±2.01)mm,咽旁间隙内结构均位于茎突及其周围深肌面,如茎突外侧有颈外动脉、面神经及乳突,茎突根部的内侧有颈静脉孔及舌下神经管外口,前内方有颈动脉管外口、棘孔和卵圆孔,后方有茎乳孔。左右侧茎突根部到周围毗邻组织结构的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茎突根部至茎乳孔外,男性茎突根部到周围毗邻组织结构的距离均大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辅助下经口入路咽旁间隙手术以茎突等作为解剖学标志,以茎突到毗邻解剖结构的距离为参考,有助于咽旁间隙周围神经、血管等的寻找和辨认。  相似文献   

8.
咽旁间隙的CT影像解剖学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 为咽旁间隙疾病的CT诊断提供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 选用 6 0例扫描对称的正常CT片 ,在咽隐窝水平层面观察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解剖学关系 ,用游标卡尺及关联方格测量其宽度和面积。结果 咽旁间隙呈近似三角形 ,断面面积分别为左 (4 2 6± 3 1 2 )mm2 和右 (4 3 1± 2 96 )mm2 ,两侧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呈对称性 ,断面面积和宽度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自茎突至咽隐窝的连线将咽旁间隙分为咽旁前、后间隙 ,CT图像能较好显示咽旁后间隙内各结构的相互关系。咽旁脂肪组织、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茎突、翼内肌是CT诊断的重要解剖学标志。结论 咽旁间隙的影像解剖学对咽旁间隙疾病CT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颞下经下颌入路显露侧颅底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颞下经下颌入路应用解剖,为术中保护重要结构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选用成人尸头10例(20侧),摹拟手术入路,解剖观察、测量相关结构,探求入路涉及的骨、肌肉和神经血管间的解剖关系。结果影响该入路暴露的主要结构包括面神经、腮腺、颧弓和下颌升支。颞下窝和翼腭窝血管神经丰富,茎突及其筋膜将咽旁间隙分为咽旁前和咽旁后间隙,后者容纳颈内静脉、颈内动脉和Ⅸ、Ⅹ、Ⅺ及Ⅻ对脑神经。结论颞下经下颌入路暴露充分,熟悉其应用解剖对手术治疗侧颅底区沟通性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咽旁间隙的断层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为咽旁肿瘤的CT等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20例成尸头颈部横断层标本,在咽隐窝层面观察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用游标卡尺及关联方格纸测量其宽度和面积。结果 观测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后,发现其两侧宽度及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平面存在率分别为77.8%和60.0%。结论咽旁间隙的断层解剖对早期咽旁肿瘤的CT等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颞下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成尸头颈部制成横、矢、冠状连续断面,观察颞下间隙及邻近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及求积仪分别测量其径线和面积。结果:颞下间隙的断面呈不规则形,两侧颞下间隙及邻近结构呈对称性,长径、横径和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横断面上自茎突至翼突内侧板后缘或翼突外侧板前缘的连线,冠状面上自翼内肌上缘至卵圆孔内侧壁的连线均可区分颞下间隙与咽旁间隙。结论:颞下间隙的三维断层解剖对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翼外肌、茎突、翼突及其内、外侧板是CT等影像诊断的重要解剖学标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节经皮射频热凝术(PRT)进针安全深度,为颅内进针避免损伤血管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21例成人颅底解剖标本,用游标卡尺从颅内测量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A)和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三叉神经压迹上缘最高点的距离(B);同时从颅外同一方向测量卵圆孔内侧缘至破裂孔外侧缘的距离(c)和破裂孔外侧壁垂直深度(D);用螺旋CT扫描颅底,测量颅底水平位颅中窝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上同一方向卵圆孔内侧缘至破裂孔外侧缘的距离(E)。然后对距离c和安全距离及距离E进行统计分析,确定距离E是否可以作为指导不同患者进行PRT治疗时个体化的颅内安全进针深度。结果:①颅内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为右侧(1.19±0.15)cm,左侧(I.20±0.14)cm;②颅内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三叉神经压迹顶点的距离为右侧(1.51±0.17)cm,左侧(1.49±0.16)cm;③颅外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为右侧(0.92±0.09cm),左侧(O.92±0.10)cm;④破裂孔外侧壁中点垂直深度为右侧(0.55±0.07)cm,左侧(0.55±0.07)cm;⑤中颅底水平位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上同一方向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为右侧(1.00±0.17)cm,左侧(1.00±0.17)cm,与距离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叉神经节PRT治疗时颅内进针深度不应超过1.00Gm,临床上可用中颅底水平位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显示与相同方向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的一致性,来指导不同患者进行PRT治疗时个体化的颅内安全进针深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底后外侧区各解剖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及立体结构框架,为颅底侧方入路提供相应的解剖学数据及资料。方法10例(20侧)成人带颈头颅标本,按颅底后外侧区解剖层次进行解剖和观测,同时对相应区域进行测量,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乳突、茎突、星点、横窦、乙状窦、寰椎横突外侧端在颅底后外侧入路中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椎动脉V2段寰枢椎间段、V3段及围绕椎动脉的静脉丛在该手术中应注意保护,本实验进一步确定了各重要骨性标志的定位及相关重要结构之间的距离。结论该区域中以乳突为圆点、以星点为中心各解剖结构的测量、椎动脉重要区段的观测可有效而安全地保护重要结构,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及神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颞下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成尸头颈部40例制成连续矢、冠状断面,观察颞下间隙及邻近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及求积仪分别测量其径线和面积。结果颞下间隙的矢、冠状断面呈不规则形,经茎突等层面的面积分别为:(450.6±4.62)mm2(左)、(452.2±4.71)mm2(右),(625.3±6.05)mm2(左)、(627.7±6.13)mm2(右),(153.8±3.41)mm2(左)、(155.3±3.52)mm2(右),(350.9±4.58)mm2(左)、(352.8±4.49)mm2(右),两侧颞下间隙及邻近结构呈对称性,长径、横径和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面上自翼内肌上缘至卵圆孔内侧壁的连线可区分颞下间隙与咽旁间隙。翼外肌、茎突和翼突是CT等影像诊断的重要解剖学标志。结论颞下间隙的矢、冠状断层解剖对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