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血清α1-微球蛋白(α1-MG)及β2-微球蛋白(β2-MG)与结核发生的相关性及其在结核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118例健康人、125例结核菌阳肺结核以及120例结核菌阴性肺结核患者在规律抗结核治疗前后血清α1-MG及β2-MG含量,统计学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比较其相应指标的变化,并对相应指标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结核菌阳性或结核菌阴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血清α1-MG较健康人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血清β2-MG较健康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血清β2-MG较健康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β2-MG与肺结核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6和0.901,P〈0.01),α1-MG与肺结核发生无相关性。结论血清β2-MG测定对肺结核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可以作为肺结核诊断治疗的辅助性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杨晓燕 《中国基层医药》2014,(16):2434-2435
目的:探讨成年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 ADA)和降钙素原( PCT)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1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作为A组、非结核性肺部感染患者43例作为B组、肺癌患者27例作为C组。测定三组患者血清ADA和PCT,并对结核患者进行6个月的抗痨治疗。结果 ADA水平:A组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983、10.630,均P<0.01),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4,P=0.885);PCT水平: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75,P<0.01),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1,P=0.119),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35,P<0.01)。81例肺结核患者经治疗后缓解67例,无缓解14例;缓解组患者血清ADA和PCT水平均明显低于无缓解组患者( t=3.087、3.404,均P<0.05)。结论血清ADA可以作为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指标,ADA和PCT联合测定可以判断活动性肺结核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在肺结核抗结核治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科诊治的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以同期未行抗结核治疗的肺结核患者为对照(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的水平并分析不同水平降钙素原抗结核治疗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肺结核患者治疗前血清降钙素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血清降钙素原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血清降钙素原升高,观察组肺结核患者治疗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血清降钙素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降钙素原水平显著升高、轻度升高和正常患者治愈率依次降低(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可作为其抗结核治疗疗效评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陈志富 《北方药学》2012,9(4):55-56
目的:探讨结核合并糖尿病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完整的62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抗结核治疗前后晨痰结核菌、结核病灶范围及空洞的变化为评价指标,分析糖尿病控制与肺结核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Ⅰ、Ⅱ组肺结核痰菌阴转率、结核病灶吸收好转率及空洞缩小或关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三组进行比较后,三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对肺结核抗结核治疗效果有显著影响,在糖尿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抗结核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汕头市住院肺结核患者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抽样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100例住院肺结核患者结核分枝杆菌对INH、RFP、SM和EMB的耐药性试验结果,观察初治组和复治组对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结果复治组INH、RFP和EMB耐药率明显高于初治组(分别为:59.5%vs.25.4%、40.5%vs.7.9%和43.2%vs.11.1%,),2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复治组SM耐药率与初治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18.9%vs.20.6%,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耐药性试验对肺结核患者特别是复治患者是必需的,要重新重视SM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肾病综合征(NS)复发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6-11月粤北人民医院肾内科和儿科收治的NS患者50例,根据病程分为复发组(观察组)与初发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水平。结果观察组PCT、WB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是监测NS感染因素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莫西沙星治疗老年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疗效。方法76例耐多药的老年肺结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对照组38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加用莫西沙星,对照组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左氧氟沙星。分析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X线和痰菌转阴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病灶好转率为94.7%,对照组好转率为92.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患者空洞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2月后痰菌转阴率为94.7%,对照组痰菌转阴率为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用莫西沙星的抗结核治疗可以明显提高老年耐多药肺结核的痰菌转阴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对比联合莫西沙星与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复治耐多药肺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38名复治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分成治疗组(T组)69例,对照组(C组)69例,治疗组选用联合莫西沙星方案,对照组选用联合左氧氟沙星方案。结果治疗2个月以上痰菌阴转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西沙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方案中联合莫西沙星较左氧氟沙星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胡家凯 《首都医药》2014,(24):141-143
目的分析双环醇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2组患者均行2HRZE/4HR标准抗结核方案治疗,在护肝治疗上,对照组患者行甘草酸二铵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行甘草酸二铵联合双环醇治疗。统计2组患者痰菌转阴率,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HBV-DNA水平及血清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2、4、6个月后的痰菌转阴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平均ALT、AST、TBIL、HBV-DNA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组内患者治疗前后的ALT、AST、TBIL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治疗后HBV-DNA要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IL-2、IFN-γ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L-4、IL-10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环醇的应用能有效保护慢性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方案治疗中的肝功能,并可能调节血清Th1/Th2亚群平衡,防止乙肝病情的加重,同时有利于提高患者抗结核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抗结核治疗和手术治疗肺结核患者伴发结核性肛瘘的时机选择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016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肺结核患者伴发结核性肛瘘5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抗结核治疗前后手术时机的选择分为先手术后抗结核治疗组(A组)26例和先抗结核治疗后手术组(B组)26例,进行临床相关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民族、病程、随访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肛瘘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A组的76.92%。B组术后相关指标如术后疼痛评分、术后疼痛时间、术后愈合时间及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优于A组;但在肛门括约肌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肺结核患者伴发结核性肛瘘时,抗结核治疗前后的手术时机选择与患者预后有一定关系,先抗结核治疗后手术治疗可能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将54例耐多药肺结核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27例。对照组抗痨治疗过程中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循证护理干预。结果两组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优于对照组(P<0.01)。在接受为期1年的痰菌转阴化疗后,其空洞闭合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通过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后,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升,对其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临床结核病耐药性的变化趋势的动态监测的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08年至2011年经确诊的2000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耐药菌株进行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动态监测,并对药敏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最终确定治疗前后耐药菌谱的变化情况。结果本组2000例肺结核患者的耐药均值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对抗结核药物的耐单药例数是有一定差异的,以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药物的耐药例数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耐药性显著增加,前后对比呈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对丁胺卡那霉素(Amikacin,AMK)、卷曲霉素(Capreomycin,CPM)以及对氨基水杨酸(Sodium Aminosalicylate,PAS)三种药物的初始耐药率及复敏率较高。结论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耐药菌株进行动态监测,可以准确获取耐药菌株耐药性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价值;同时对目前使用EMB等药物治疗的方案提出警示与质疑,尽快地开发新一代的毒性低、效率高的抗结核药物是目前解决抗结核治疗困境的一个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抗结核抗体在老年肺结核中的应用价值,为老年肺结核的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100例肺结核患者根据年龄分为年龄≥65岁以上老年组患者和年龄在≤30岁的青年组患者各50例,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及血清抗结核抗体,涂片,PPD试验结果。结果青年组有发热和咳血等临床表现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而老年组患者咳嗽咳痰的比例明显高于青年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肺结核患者结核抗体阳性率为85.00%明显高于涂片和PPD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肺结核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结核抗体在老年肺结核患者中阳性率较高,对于老年肺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的变化趋势与脓毒性休克抗菌药物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重症医学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脓毒症休克患者146例,入院后1、3、5、7 d晨间空腹取静脉血,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PCT,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计数(WBC)。检测患者治疗0、24、48、72 h血清PCT值,并将结果与前一次结果比较计算出PCT下降百分比,用ΔPCT表示,评估PCT的变化趋势与抗菌药物治疗效果的相关性。记录患者28 d死亡率,并将其记为死亡组,生存患者记为生存组,比较两组入院后1、3、5、7 d的PCT、CRP及WBC水平,评估PCT与预后的关系。结果PCT的变化趋势与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有相关性。随入住ICU时间的延长,生存组PCT、CRP呈下降趋势,死亡组PCT、CRP呈上升趋势,入院3 d起,两组P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5 d后两组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后1、3、5、7 d的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脓毒性休克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连续监测PCT的变化趋势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PCT水平的持续升高提示患者预后不良,血清PCT可作为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结核的诊断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6月—2012年6月入住我院的10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包括COPD与非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诊断特点与治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COPD组与非COPD组在临床表现与客观检查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转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SGQR评分标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合并肺结核并无特殊的诊断方法,采用肺部影像学检查,其诊断率较高;如果采取有效的诊断方法与治疗对策,则COPD并不会对肺结核预后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水平对指导细菌感染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exacerbationof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AECOPD)患者临床诊治中的意义。方法对AECOPD患者58例(A组)及COPD稳定期患者31例(B组),采用免疫发光法测定其血清PCT及CRP水平,并进行诱导痰细菌定量培养;以痰中下呼吸道潜在病原菌(PPM)浓度107CFU/mL作为诊断AECOPD细菌感染的标准,将AECOPD患者分为有细菌感染组(Al组35例)、无细菌感染组(A2组23例)。结果AECOPD有细菌感染组血清PCT(0.22±0.03)ng/mL,CRP(59.79±10.23)mg/mL水平高于无细菌感染组PCT(0.11±0.02)ng/mL,CRP(18.34±3.15)mg/mL及稳定期组PCT(0.08±0.01)ng/mL,CRP(10.06±1.63)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急性加重期无细菌感染组PCT(0.11土0.02)ng/mL水平高于稳定期组PCT(0.08±0.01)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加重期无细菌感染组CRP(18.34±3.15)mg/mL水平高于CRP(10.06±1.63)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患者PCT水平升高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而CRP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急性加重,联合检测血清PCT及CRP可以帮助了解AECOPD的细菌感染及指导抗生素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治疗耐药结核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2例耐药结核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利奈唑胺;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病症改善情况、影像学改变情况以及痰菌变化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奈唑胺治疗耐药结核病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可控,可以用于耐药结核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CT)检测在小儿颅内感染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深圳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颅内感染患儿95例分为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组(细菌组,n=46)及病毒性脑炎组(病毒组,n=49),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脊液(CSF)白细胞数、蛋白定量及血清PCT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不同血清PCT阶梯浓度水平检出分布及阳性率。结果治疗前,细菌组和病毒组CSF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及血清PC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CSF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CT水平血清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PCT浓度值检出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1, P=0.000);病毒组及细菌组血清PC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8.4%和8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60, P=0.000)。结论血清PCT可作为鉴别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的重要指标,其检测程序简便、快捷,值得临床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