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内镜全层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消化道肿瘤内镜治疗技术主要为病变组织切除术和病变组织破坏术。病变组织切除术目前主要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dissection,ESD)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submueosalexcavation,ESE)等;病变组织破坏术主要包括激光治疗、微波治疗、光动力学治疗、氩离子凝固法等。目前,国内外均以EMR和ESD技术作为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标准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消化内镜的应用范围,真正实现了消化内镜由诊断型工具向微创治疗型工具的发展,也改变了某些消化道肿瘤(包括早癌、癌前病变、胃肠道间质瘤等)只能传统外科或腹腔镜治疗的历史[1].经过二十余年发展,EMR、ESD无论技术操作还是认识水平都日趋规范.  相似文献   

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y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以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为基础的一种新的治疗消化道早期恶性肿瘤和较大的良性病变的微创技术,可以完整的切除病变组织,明显降低肿瘤的残留和复发率,且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避免了传统手术治疗风险,成为治疗胃肠道早期病变的有效手段[1].  相似文献   

4.
内镜黏膜切除及黏膜下剥离术的并发症处理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llCOf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ection,ESD)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相对外科手术,EMR和ESD具有方法简便、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经济且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的特点,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阐述EMR及ESD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内镜黏膜切除及黏膜下剥离术操作方法和技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作为一种微创诊疗技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 resection,EMR)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目前广泛应用于消化道黏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由EMR发展而来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可以对较大的消化道病变实行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病变复发率也较低.  相似文献   

6.
近十几年, 内镜切除技术不断发展普及, 在消化道癌前病变与早期癌变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内镜切除技术主要包括息肉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scosal resection, 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其中ESD及多数EMR术中都需要黏膜下注射这一重要操作, 通过该操作使病灶与肌层分离, 这对黏膜的完整切除及预防出血穿孔等都非常重要, 同时也促进了内镜技术的推广应用。如何选择合适的黏膜下注射液值得关注, 本文就目前黏膜下注射液的研究现况进行阐述, 并展望了未来黏膜下注射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可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病变较大时行ESD术操作困难,并发症多.济南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采用多环黏膜套扎器治疗1例巨大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效果显著,无并发症发生,为此类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消化道黏膜病变和广基息肉的内镜下切除方法总体分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脱术(ESD)。我又将EMR分为:非吸引切除术和吸引切除术。由于国内很多实施EMR操作的医生,操作的总例数不多,随访不完善,多依照自己的治疗经验考虑问题,且ESD技术难度相对又较大,因此对普及ESD技术会产生疑问,用EMR可以分片切除的病变为什么要进行ESD治疗,事实上相对于ESD技术,EMR术后病变的残留和复发是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直径2cm的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进行切除;直径2 cm的LST可采用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 mucosal resection,EP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dtion,ESD)进行切除~([1]),但EPMR治疗LST往往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标本。EMR难以一次性切除的病变主要是LST。在LST中,颗粒性LST病变罕见黏膜下  相似文献   

10.
正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广泛用于消化道直径2 cm的广基息肉、局限于黏膜层的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原位癌及来源于黏膜下层、黏膜肌层的小肿瘤,如间质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等,是微创治疗黏膜下良性肿瘤及黏膜层病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1-4])。黏膜切开刀是完成ESD最关键的设备。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将传统的用于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的圈套器加以改进,利用改良型圈套器代替黏膜切开刀及传统的圈套器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良性肿瘤及黏膜层病  相似文献   

11.
内镜下黏膜切除及黏膜剥离术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y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逐渐成为一种切除消化道癌前病变与早癌的一种标准微创治疗手段,随着癌前病变与早癌检出率的升高,用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的附件与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与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内镜下诊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2010年至2016年收治的69例行内镜下治疗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内镜治疗方法的差异。结果 69例患者均行结肠镜检查,其中39例行超声内镜。均在内镜下完整切除病变,主要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电凝切除及透明帽辅助黏膜下肿物切除术(Cap-aspiration lumpectomy,CASL)4种方法 ,69例标本送检得到病理确诊,其中20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符合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比较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大小及距肛门距离、浸润深度、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显示,EMR组病变直径比ESD组及电凝切除组小(P=0.021,P=0.017);ESD组住院时间比EMR组长(P=0.004)。结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首选结肠镜,推荐行超声内镜明确病变大小及浸润深度。内镜下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已经得到证实,其中EMR为目前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定位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asal dissection,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效果。[方法]63例LST患者在FICE定位下分别行EMR(38例)及ESD(25例)治疗,对比分析EMR和ESD两种方法的切除效果、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结果]对于最大径≤20mm的肿瘤,EMR和ESD两种方法均能整块切除,且无肿瘤残留(P0.05);对于最大径20mm的肿瘤,ESD能整块切除,EMR需分次切除(P0.05),且ESD术后肿瘤残留明显少于EMR(P0.05)。ESD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MR(P0.05),但术后出血率和穿孔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LST安全有效,而EMR操作简便,用时较短,对于≤20mm的LST仍然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内镜微创技术飞速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其衍生技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 exavaton,ESE)、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消化道管壁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和隧道内镜技术(tunnelling endoscopic technique)的治疗范围已从黏膜病变扩展到固有层肿瘤,使大量患者免受了外科手术之苦.但对于消化道壁巨大的或者向腔外生长的黏膜下肿瘤( SMTs),单纯内镜治疗风险较大,联合腹腔镜治疗的双镜联合技术应运而生.我院内镜中心在既往与普外科合作开展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胃肠肿瘤技术成熟的基础上,近期与胸外科合作,行胸腔镜联合内镜治疗食管来源于固有肌层多发平滑肌瘤1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例中内镜下的手术采用的是隧道内镜技术,保证了手术区食管黏膜的完整性,避免了常规胸腔镜手术较易出现的黏膜破损而致术后瘘的并发症,国内外鲜见类似报道.  相似文献   

15.
随着消化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下治疗已成为趋势。根据治疗原理分为机械性切除及以物理化学技术为主的治疗技术,前者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等,后者包括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光动力治疗等[1-4]。RFA用于治疗消化道病变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微创治疗技术,在欧美国家广泛开展。鉴于我国食管鳞癌高发,我们对内镜下RFA在食管早期鳞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作一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1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是治疗消化道早癌的有效方法,可以弥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的缺点,提高病变的完整切除率,避免开腹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然而,ESD缺乏有效的反牵引,导致技术需求和手术时间增加,有可能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磁相关ESD辅助牵引技术利用磁性物体相互吸引的特性,从而达到有效牵引病变的效果,甚至可以根据术者意愿不断调整牵引力的方向和大小。磁相关ESD辅助牵引技术是ESD辅助牵引技术的最有吸引力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就磁相关ESD辅助牵引技术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7.
重视并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规范化操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戈之铮  李晓波 《胃肠病学》2008,13(8):449-451
内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早期肿瘤正日益被接受并开展应用,包括传统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近年开展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EMR对于15mm以上的病灶较难做到一次切除,而整块切除标本对病理学评估至关重要,ESD正是应这一要求开展起来的新技术。对局限于黏膜层的病变,ESD并不受其大小的限制,对部分早期胃肠道肿瘤,其可取代传统的手术治疗,但ESD需要相当高的内镜操作技术,术前需要多种方法对病灶进行谨慎、全面的评估,包括范围、浸润深度等,术中、术后还可能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远高于EMR。ESD的指征、操作技巧、病理评估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由于ESD在早期胃肠道肿瘤的治疗上具有很多优点,值得有条件医院的内镜医师予以重视并开展这一技术。  相似文献   

18.
背景消化内科接诊的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较多且临床诊治较复杂,因此在总结患者临床特征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尤为重要.而随着内镜技术的广泛使用,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疗效已大大提高,通过总结临床诊疗经验为今后提高临床诊疗疗效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超声内镜下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submucosal lesions, SML)的临床特征及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01/2017-02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消化内科接诊的320例SML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病变部位、病种分布情况、病变来源层次、病变来源部位、病变大小以及内镜下治疗情况.结果320例患者中病变主要位于胃,占53.75%,其次为食管,占39.69%,十二指肠和贲门分别占4.38%、2.19%;SML病种常见的为平滑肌瘤、间质瘤、异位胰腺;食管病变主要源自黏膜肌层,其次为固有肌层;十二指肠病变主要源自黏膜下层;贲门病变主要源自黏膜肌层、固有肌层;胃病变主要源自固有肌层、黏膜下层;食管病变主要类型为平滑肌瘤,贲门为间质瘤、平滑肌瘤,十二指肠主要为囊肿,胃病变主要类型为间质瘤、异位胰腺;各病种病变大小主要集中在3cm及以下; 320例患者中接受内镜治疗128例(40.00%),其中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56例(43.75%),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4例(3.13%),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68例(53.13%); ESD组病灶分布主要为胃, EMR组和STER组均为食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ESD组和STER组病变层次主要为固有肌层, EMR组病变层次主要为黏膜肌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ESD组病变多为1-3 cm,EMR组主要集中在1 cm,而STER组病变均为1 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超声内镜判断病变层次与手术符合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内镜下SML较常见的是平滑肌瘤、间质瘤、异位胰腺,病变多发生于胃,尤其是胃窦;病变起源层次多为固有肌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各病变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病变大小主要集中在3cm及以下;EMR与ESD是SML治疗SML常用术式,各术式适用于病变层次、病变大小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食管疾病包括食管的畸形、运动失调、炎症和肿瘤.有些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对健康影响不大;有些则影响进食,甚至威胁生命.诊断明确后不同的疾病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一些食管疾病的治疗模式发生了改变,现结合文献将以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为基础的内镜微创治疗在食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广泛应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诊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治疗方法主要有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内镜下肿瘤全层切除术(EFR)等[1-2].近来还出现了经口内镜肌切开术(POEM),用于治疗贲门失弛缓症[3].我们在上述治疗技术的基础上,对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采用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el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