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引流术结合丹参注射液综合治疗对中小量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中小量幕上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脑出血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立体定向引流术清除血肿并应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立体定向引流术结合丹参注射液综合治疗能明显促进中小量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将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立体定向血肿抽吸配合尿激酶溶解治疗,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第1、2周后,观察组血肿减轻程度好于对照组,血肿消失时间同对照组相比要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预后良好率及再出血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出现率对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立体定向血肿抽吸配合尿激酶溶解治疗,临床疗效显著,预后情况较好,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8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组和内科保守治疗组,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组48例采用立体定向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治疗,内科保守治疗组40例行内科治疗,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病后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第1周和第2周两组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立体定向治疗组较内科治疗组病程缩短。结论应用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中等量和小量脑出血,具有损伤小、安全性高、方法简便、手术定位准确、并发症少、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快、缩短疾病疗程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立体定向术结合尿激酶引流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边水肿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手术抽吸结合尿激酶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48例(立体定向组),以降颅压、控制血压、改善脑代谢、神经营养等内科常规治疗48例(内科治疗组)为对照.观察治疗后1周、2周、1个月和6个月时血肿周边水肿体积或软化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级、血肿消失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内科治疗组比较,立体定向组患者治疗后1周、2周血肿周边水肿或软化灶明显缩小[1周:(7.81±1.73) ml比(15.56±2.42) ml;2周:(6.42±1.51) ml比(13.37±1.76) ml,均P<0.01];GCS 14~15分患者例数明显增多(1周:41例比32例;2周:46例比40例,均P<0.05);治疗后2周、1个月GOS Ⅳ~Ⅴ级患者的例数明显增加(2周:15例比6例;1个月:29例比17例,均P<0.05);血肿消失时间明显缩短[(4.3±1.3) d比(23.3±7.9) d,P<0.01].结论 立体定向手术结合尿激酶引流可使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周边水肿明显减轻,意识状态及功能预后明显改善,而且有利于患者中长期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联合康复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8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常规治疗组)59例,B组(早期高压氧治疗组)64例,C组(早期高压氧+康复治疗组)66例,均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评分、认知功能评分(MOCA评分)及GOS评分。结果治疗1个月后3组MOCA评分、Fugl-Meyer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增加(P<0.05),且C组显著高于A、B组(P<0.05)。C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A、B组(P<0.05)。治疗6个月后随访,A、B、C 3组预后良好病例分别为25例(42.38%)、39例(60.93%)、51例(77.27%),A、B组预后良好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早期高压氧结合康复治疗能明显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陆川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6):2842-2843
目的:比较立体定向与CT定位定向两种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8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分为两组.立体定向组32例.使用立体定向仪定位。CT定位定向组50例,不使用立体定向仅,根据CT片直接穿刺、抽吸血肿。两组病例在年龄、出血量、发病距手术时间、意识状态等因素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两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血肿抽吸率差异有显著性,术后总血肿清除率、再出血、引流时间、注尿激酶次数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有效性上有统计学差异(U=537.500,P=0.010)。结论:与CT定位定向相比,立体定向术中定位更精确、血肿抽吸更有效,疗效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碎吸合并尿激酶冲洗引流治疗原发性脑出血的原因。方法:总结应用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碎吸合并尿激酶冲洗引流治疗原发性脑出血患者46例,比较在不同手术时机的情况下病例进行血肿清除率及再出血的风险。结果: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碎吸术穿刺的准确率达到82%,血肿清除率12h为(50.4±20.3)%,≥12h而24 h为(54.6±19.3)%,48 h为(53.4±22.2)%,高于24~48 h的(40.5±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再出血的风险在不同手术时机术后并没有增加,应用尿激酶治疗后血肿清除率分别为12 h为(80.5±4.3)%,≥12 h而24 h为(75.4±6.9)%,24-48 h为(80.4±5.9)%,48 h为(81.8±4.2)%,与单纯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碎吸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碎吸合并尿激酶冲洗引流治疗原发性脑出血可以提高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的风险并不会因为不同手术时机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两种微创钻孔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立体定向与CT定位定向两种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8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分为两组,立体定向组32例,使用立体定向仪定位。CT定位定向组50例,不使用立体定向仪,根据CT片直接穿刺、抽吸血肿。两组病例在年龄、出血量、发病距手术时间、意识状态等因素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两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血肿抽吸率差异有显著性,术后总血肿清除率、再出血、引流时间、注尿激酶次数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有效性上有统计学差异(U=537.500,P=0.010)。结论:与CT定位定向相比,立体定向术中定位更精确、血肿抽吸更有效,疗效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治疗脑出血再出血风险的预测指标。方法:纳入发病72 h内入院并行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295例,根据有无术后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68例及非再出血组227例;以有无再出血为因变量,以入院头颅CT值、血肿形态不规则、高血压病史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入院时CT平扫血肿形态及高血压病史与术后再出血之间的关系。结果:再出血组血肿形态不规则47例(69.1%),而非再出血组血肿不规则者仅69例(30.39%)。再出血组出院时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非再出血组,拔管时残余血肿量也高于非再出血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CT血肿形态不规则、入院CT值和高血压病史是术后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入院CT值、血肿边界不规则、高血压病史是微创技术治疗脑出血后再出血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不同时间窗内采用不同外科术式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生活能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10例年龄〈85岁、GCS评分5~10分且出血量在40-80ml的患者,按小骨窗开颅手术和立体定向血肿穿刺两种手术方式分为两组,从手术时间上分为6h以内、6~24h、24h以上6个亚组,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年龄、术前意识状态、出血部位和和出血量、手术方式(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及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对比)、手术时机等因素的回顾性研究,分析术后患者偏瘫开始恢复时间、再出血率、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及远期生活能力等指标。结果(1)立体定向血肿穿刺与开颅血肿清除两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X2=o.669,P=0.413〉0.05)和术后迟发再出血率(X2=0.321,P=1.000〉0.05),两种术式术后远期生活能力无统计学差异(Z=0.469,P=0.639〉0.05)。(2)患者术后远期生活能力与手术时机选择密切相关,发病后6~24h接受手术的患者再出血率(X2=32,186,P=0.000〈0.05)及术后病残率(X2=7.799,P=0.020〈0.05)较其他时间窗手术组有统计学差异,此时间窗内手术患者术后效果最佳。(3)对于脑出血后意识障碍Ⅱ~Ⅲ级、深部小血肿和重要功能区血肿的患者,立体定向小血肿穿刺振荡碎吸术偏瘫开始恢复时间平均为(12.0±3.2)d,小于骨窗开颅时间(t=11.245,P=0.000〈0.01)。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针对不同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多少,在早期(6-24h)分别采取个体化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能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开颅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6例,按发病至手术时间分为超早期组(发病6 h内手术)、早期组(发病6~24 h手术)和延期组(发病24 h后手术),每组32例.术后72 h内复查CT,以病灶部位出血量超过20 mL为术后再出血,对各组间术后再出血率比较.结果 超早期组9例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率为28.13%.早期组4例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率为12.5%.延期组3例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率为9.38%.超早期组术后再出血率高于早期组和延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早期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会增加术后再出血的机会,术中的精细操作和止血,以及术后持续镇静、控制血压,有助于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创软通道和尿激酶溶解脑内血肿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实验组(31例),两组均行微创软通道血肿清除术,对照组每次予2万U尿激酶溶解脑内血肿,试验组每次予10万U尿激酶溶解脑内血肿,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血肿基本吸收时间为(2.31±0.80)d,对照组(3.85±1.03)d,试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43.775,P=0.000);术后5 d意识状态试验组好于对照组(χ2=9.595,P=0.009);随访6个月,按GOS预后评分,恢复较好(4~5分)试验组26例,占83.87%(26/31),对照组24例,占77.41%(24/31),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520).[结论]微创软通道血肿清除和尿激酶溶解脑内血肿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大剂量(10万U)尿激酶溶解脑内血肿可明显减少血肿引流时间,促进意识恢复,缩短病程;但随访6个月发现按GOS预后评分来评估,其疗效与尿激酶剂量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经手术治疗的73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出血部位、术前瞳孔有无散大、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出血量、手术时机8个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将ADL 1-3级划为预后良好组,ADL 4-6级划为预后差组。结果:预后良好组和预后差组在术前GCS评分、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术前瞳孔有无散大及手术时机上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出血部位则在统计学上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GCS评分、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与预后ADL分级相关(P〈0.05)。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56、0.124、0.341。结论:术前GCS评分、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是估计患者手术治疗近期预后有意义的指标,术前瞳孔有无散大、手术时机对评价患者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了解影响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因素可以更有效的制定治疗方案,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4.
谢春  张欢  高小平  梁辉  赵志鸿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2):2240-2241,2245
【目的】研究比较锥颅碎吸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中运用不同剂量的尿激酶溶解和冲洗血肿的疗效。【方法】将4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运用尿激酶1万单位(14例),B组运用尿激酶4万单位(20例),C组运用尿激酶10万单位(14例)进行溶解和冲洗血肿。治疗前后进行评分比较。【结果】A、C治疗组问总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C治疗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A、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用小剂量尿激酶溶解和冲洗血肿较大剂量效果好,可能与尿激酶引起再出血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导向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根据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的标准和影像学检查已确诊。根据患者选择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CT导向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常规的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的治疗40例患者为对照组。结束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脑出血量、偏瘫恢复时间情况、病死率及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脑出血量、偏瘫恢复时间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导向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不仅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定位精确和疗效确切等优点,而且能够突出临床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的近期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对3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近期疗效进行回顾分析。预后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好转(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和未好转(进步、病情无变化、恶化和死亡),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统计,使用u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术前血压水平和性别不是危险因素,而患者年龄、入院GCS评分、出血量、出血部位、糖尿病史、破入脑室、意识障碍、脑室受压、术后有无再出血和并发症在预后好转组和未好转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影响微创血肿清除术近期疗效的因素很多,术前应积极干预。年龄、入院GCS评分、出血量、出血部位、糖尿病史、破入脑室、意识障碍、脑室受压、术后有无再出血和并发症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近期疗效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文奎 《山西临床医药》2012,(10):725-728
目的:探讨采用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1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组(微创穿刺组)与开颅手术组,每组91例,分别采用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开颅手术治疗,对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有效率、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及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时间优于开颅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平均住院日较开颅手术组短(P〈0.05),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开颅手术组(P〈0.05)。结论: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肿碎吸术后应用大剂量尿激酶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2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行血肿碎吸术,抽吸血肿置管引流,有残余血肿的病人注入大剂量尿激酶,观察病人血肿清除、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以CT显示残余血肿量0~10ml为拔管标准,拔管时间为5~17天。本组随访90天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见。结论:血肿碎吸术后应用大剂量尿激酶是一种创伤小、操作简单、清除血肿彻底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同时机钻孔血肿清除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探讨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对2005年11月至2013年11月间均采用钻孔血肿清除引流术式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时机分为超早期组(7 h以内)、早期组(7~24 h)、延期组(24~72 h),分析比较术后再出血率、病死率、3个月后远期疗效及并发症等。结果超早期组、早期组及延期组三组再出血率分别为33.3%、9.7%及7.7%。超早期组(7 h以内)再出血率高于早期组(7~24 h)及延期组(24~72 h),早期组与延期组再出血率相当。三组病死率分别为10.4%、11.1%及17.2%,三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远期疗效比较,超早期组与早期组的远期临床疗效相当,且均优于延期组。三组行钻孔血肿清除引流术术后无明显不良并发症。结论钻孔血肿清除引流术手术时机选在7~24 h为最佳,既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又降低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钻孔引流尿激酶溶解术和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2008年9月-2009年12月分别接受钻孔引流尿激酶溶解术(A组,n=34)和小骨窗开颅术(B组,n=30)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64例(出血量30~50mL,无脑疝),两组患者术前基线指标(如出血量、手术时机、昏迷程度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比较接受不同术式的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1个月的近期疗效、术后6个月远期疗效及死亡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A组疗效优于B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近期和远期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出血量在30~50mL,无脑疝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钻孔引流尿激酶溶解术的疗效明显优于小骨窗开颅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