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周峻  何勇  金岩  刘晓亮  董绍忠 《口腔医学》2008,28(3):113-115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及其转移灶、癌旁组织、增生鳞状上皮和正常口腔黏膜中Rho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4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RT-PCR技术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口腔鳞状细胞癌转移灶、鳞状上皮增生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RhoA的表达情况。结果RhoA在非癌组织均不表达或弱表达,40例口腔鳞癌中25例表达RhoA,阳性率为62.50%;两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低分化鳞癌中RhoA的阳性率为66.67%,中、高分化鳞癌中RhoA的阳性率为60.71%;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16例有淋巴结转移的鳞癌组织中13例表达RhoA,阳性率为81.25%,24例无淋巴结转移的鳞癌组织中12例表达RhoA,阳性率为50%;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RT-PCR检测RhoA mRNA的表达水平,鳞癌组织中RhoA mRNA光密度相对值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增生鳞状上皮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1),低于转移灶(P<0.05)。结论RhoA的表达与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转移程度有关,有望作为鳞状细胞癌预后和转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Nup88 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20 例正常口腔黏膜和57 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石蜡存档标本中Nup88 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Nup88 蛋白在正常口腔黏膜中少量表达(10%),而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增加(36%),尤其是在肿瘤的浸润边缘,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为73%(19/26),淋巴结无转移组阳性表达率为29%(9/31),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Nup88 蛋白在低分化组阳性表达率为75%(12/16),高分化组阳性表达率为21%(9/41),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Nup88 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部位无相关性(P>0.05).结论:Nup88 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并可作为一个预测肿瘤转移的新的分子生物学指标,Nup88 蛋白阳性表达者其淋巴结转移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7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TGF-β1、Smad7在31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和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TGF-β1、Smad7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因素。结果 TGF-β1、Smad7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率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5),二者在口腔鳞癌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P<0.05),二者在口腔鳞癌TNM分期为Ⅰ+Ⅱ期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Ⅲ+Ⅳ期的阳性表达率(P<0.05),与患者年龄和性别无关。TGF-β1和Smad7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79,P<0.05)。结论 TGF-β1、Smad7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呈过表达,可能作为判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Cyclin D1和中期因子(Midkine,MK)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探讨它们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4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MK和Cyclin D1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MK和Cyclin D1的蛋白表达率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Cyclin D1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核;CyclinD1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1);CyclinD1的表达与肿瘤的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病人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及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P>0.05)。(2)MK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浆;MK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5);MK的表达与肿瘤的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病人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及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P>0.05)。(3)Cyclin D1的阳性表达和MK的阳性表达显著相关(P<0.05)。结论:Cyclin D1、MK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Cyclin D1的表达不仅促进了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而且通过某种途径促进了MK的表达,MK的表达促进了肿瘤血管生成,以及肿瘤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口腔医学》2017,(2):106-109
目的检测SMAD4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正常口腔黏膜组织石蜡标本8例、舌鳞癌组织石蜡标本38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中SMAD4表达水平。结果 SMAD4蛋白在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舌黏膜组织(P<0.05)。SMAD4蛋白在癌细胞中的整体表达水平在高分化鳞癌与中低分化鳞癌组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其核表达量在高分化鳞癌组显著高于中低分化组(P<0.05)。伴淋巴结转移鳞癌组中SMAD4在细胞核内的表达量低于不伴淋巴结转移鳞癌组(P<0.05)。结论SMAD4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尤其是核表达水平与舌鳞癌的细胞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yndecan-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口腔黏膜癌变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yndecan-1和MMP-9在50例口腔黏膜鳞癌、8例不典型增生组织、8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yndecan-1表达的阳性率为54%(27/50),显著低于不典型增生组和正常黏膜组织组;MMP-9表达的阳性率为92%(46/50),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组和正常黏膜组织组;Syndecan-1和MMP-9的表达与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明显关系,与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Syndecan-1与MMP-9表达在口腔癌呈负相关(r=-0.492,P<0.01)。结论Syndecan-1与MMP-9的表达与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的增殖、浸润和转移有关,检测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中Syndecan-1与MMP-9的表达对判断肿瘤进展及恶性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COX-2及PINCH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20例正常口腔粘膜和5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石蜡存档标本中COX-2及PINCH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OX-2蛋白在正常口腔粘膜中少量表达,而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增加,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为73%(19/26),淋巴结无转移组阳性表达率为29%(9/31),二者差异有显著性;COX-2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和分化程度无相关性;COX-2与PINCH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COX-2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其转移机制可能与通过PINCH蛋白促进淋巴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及白斑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两步法检测54例口腔鳞状细胞癌、30例口腔黏膜白斑、22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TRAIL的表达水平。结果:TRAIL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和黏膜白斑中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其在正常口腔黏膜中的表达水平(P〈0.05),分别为33.3%、56.7%、86.4%,其在癌组织与白斑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AIL在高分化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中低分化组(P〈0.05)。TRAIL在不同临床分期组间及淋巴结转移与非转移组间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RAIL表达的抑制可能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及口腔黏膜白斑的发生有关,并且TRAIL可能参与了初始阶段的正常黏膜向癌组织的转化。TRAIL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p27与Skp2蛋白表达及其意义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p27与Skp2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p27、Skp2蛋白在69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和12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部位、临床分期、病理分级、颈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中p27蛋白的阳性率63.73%明显低于正常黏膜组织92.72%(P<0.05),Skp2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率19.02%明显高于正常黏膜组织4.24%(P<0.05)。p27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颈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Skp2蛋白阳性表达率则与以上临床病理特征呈正相关(P<0.05);二者的阳性表达率与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无关(P>0.05)。p27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与Skp2蛋白呈负相关(P<0.05)。结论:Skp2蛋白表达与靶蛋白细胞周期抑制因子p27降解相关,可能参与了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联合检测p27和Skp2蛋白表达有助于判断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icroRNA-2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预后关系。方法:选取98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组织及正常黏膜组织标本,同时,选取50例非肿瘤患者黏膜组织,分别提取标本中总RNA,利用RT-PCR检测microRNA-2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及正常黏膜组织中相对表达量,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利用Kaplan-Meier法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microRNA-2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相对表达量(2.37±1.01),显著高于正常黏膜组织中的(0.97±0.08)和非肿瘤患者黏膜组织中的(0.94±0.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croRNA-21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和TNM分期无关,而与分化程度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将microRNA-21相对表达量的中位值2.41为界,将所有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高表达组患者中位生存期38个月,低表达组患者中位生存期44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croRNA-2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呈高表达,且与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并可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CXC类趋化因子受体4(chemokine CXC motif receptor 4,CXCR4)和CC类趋化因子受体7(chemokine CCmotif receptor 7,CCR7)在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表达,探讨其与OSCC临床病理特点及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4例OSCC组织原发灶、39例转移淋巴结组织和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CXCR4及CCR7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OSCC组织细胞中CXCR4、CCR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65.6%,明显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细胞(P<0.01),其中有淋巴结转移组表达率分别为74.36%、84.62%,无淋巴结转移组表达率分别为4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XCR4、CCR7在淋巴结转移灶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结果也证实,CXCR4及CCR7在OSCC细胞中均有阳性表达。此外,CXCR4及CCR7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侵袭程度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和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趋化因子受体CXCR4、CCR7的表达与OSCC侵袭发展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CXCR4、CCR7有可能成为OSCC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Pinx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inx1在60例OSCC和2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NOM)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inx1在NOM上皮中高表达,高表达率为100.00%,在OSCC中高表达率为65.00%,Pinx1高表达率明显低于NOM(P<0.05),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Pinx1表达呈降低趋势(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Pinx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OSCC(P<0.05),Pinx1的表达情况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结论:Pinx1可能与OSCC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口腔鳞癌中促血管生成素 2 (Angiopoietin 2 ,Ang 2 )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间的关系。 方法 :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口腔鳞癌标本 41例 (有淋巴结转移者13例 )及 3 0例癌旁正常组织和 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Ang 2和CD3 4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 (MVD )。结果 :Ang 2表达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胞浆 ;Ang 2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P <0 .0 5 )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 (P <0 .0 1) ;Ang 2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1) ,而与病人的性别、年龄和TNM分期及肿瘤分化程度无关 (P >0 .0 5 ) ;Ang 2表达阳性组中MVD显著高于Ang 2表达阴性组 (P <0 .0 5 ) ;Ang 2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Ang 2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在口腔鳞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并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和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口腔鳞癌中D2-40及VEGF-C的表达特点,探讨VEGF-C在肿瘤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将43例口腔鳞癌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D2-40及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口腔鳞癌中的淋巴管主要分布在肿瘤边缘区(肿瘤间质)。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及VEGF-C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淋巴结转移组癌灶中淋巴管密度及VEGF-C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口腔鳞癌肿瘤边缘区淋巴管与淋巴结转移相关,VEGF-C可能参与口腔鳞癌淋巴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及其受体CD44v6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蛋白定量表达、临床意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EnVisionTM法检测正常口腔黏膜(n=12)和OSCC患者(n=59)肿瘤组织中OPN和CD44v6的表达,结合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统计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下OSCC肿瘤组织中OPN的表达情况以及两种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结果OPN在OSC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P<0.05)。OPN的表达与OSCC不同临床分期、颈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在OSCC高分化和中低分化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4v6在OSCC与正常口腔黏膜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其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关系不密切。在OSCC中,OPN与CD44v6表达无显著相关性。结论OPN在OSCC存在过度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肿瘤临床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CD44v6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无关,而且与OPN表达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3(AQP3)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4年3月—2017年4月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保存的202例口腔黏膜组织石蜡标本。其中健康者41例(对照组)、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45例(A组)、口腔鳞癌116例(B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组口腔黏膜组织中AQP3的表达情况,分析口腔鳞癌口腔黏膜组织中AQP3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口腔黏膜组织中AQP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A组和对照组(P<0.05),A组口腔黏膜组织中AQP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肿瘤侵袭深度>5 mm、临床T4分期、颈淋巴结转移、低分化患者,口腔黏膜组织中AQP3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肿瘤侵袭深度≤5 mm、临床T2分期、无颈淋巴结转移、中高分化患者(P<0.05)。AQP3阳性表达的口腔鳞癌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65.85%)显著低于阴性表达患者(90.00%,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临床分期、分化程度、颈淋巴结转移情况、AQP3阳性表达率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口腔鳞癌患者口腔黏膜组织中AQP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者,AQP3表达与口腔鳞癌患者临床分期、颈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肿瘤侵袭深度及总生存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X盒结合蛋白1 (X box binding protein 1,XBP1)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qRT-PCR法检测50例OSCC肿瘤和癌旁正常黏膜上皮中剪切型XBP1(XBP1 splicing, XBP1-s)的表达;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染色相结合的方法检测100例OSCC癌旁上皮、肿瘤中心、侵袭前沿及淋巴结转移灶中XBP1蛋白的表达。结果:qRT-PCR显示:XBP1-s mRNA表达显著上升(log2(倍数)≥1)的病例与颈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XBP1蛋白在OSCC侵袭前沿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上皮和肿瘤中心(P<0.05);且在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侵袭前沿(P<0.05)。此外,XBP1蛋白表达还与OSCC组织病理学分级相关(P<0.05)。结论:XBP1可能是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侵袭和转移的一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STK15)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P53/STK15转激活-非依赖通路在口腔鳞癌(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正常口腔黏膜8例,上皮异常增生患者27例,OSCC患者43例, 石蜡包埋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了解STK15及P53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结果STK15在正常口腔黏膜无表达,在上皮异常增生及OSCC中阳性率分别为40.74%(11/27) 和67.44%(29/43),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鳞癌中STK15阳性率在P53阳性组高于P53阴性组,在OSCC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K15过表达是口腔黏膜癌变过程的早期事件,口腔鳞癌STK15过表达可能与p53突变有关并与OSCC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53/STK15转激活-非依赖通路在OSCC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口腔鳞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Smad4和Smad7表达量的变化,探讨Smad4和Smad7对口腔鳞癌发生和发展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和病理学诊断为OSCC的病例72例。取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做切片,用SP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Smad4和Smad7在口腔鳞癌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mad4蛋白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9.44%,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5.83% (P<0.05),且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其阳性表达率降低;有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率为22.50%,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率为65.63% (P<0.05)。Smad7蛋白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9.44%,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3.33%(P<0.05),且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其阳性表达率升高;有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率为92.50%,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率为68.75% (P<0.05)。结论:Smad4在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减少,且分化程度越低,表达越少,Smad4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中比在无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中表达低;Smad7的作用则相反。Smad4的表达缺失可能促进了口腔鳞癌的发展和转移,Smad7的过表达促进了口腔鳞癌的发展和转移;BMP/Smads信号传导通路受到抑制,可能会导致口腔鳞癌的继续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在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cell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从而了解Hpa在OSCC血管生成、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用人正常口腔黏膜组织10例,口腔白斑15例,OSCC标本48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pa的表达,用CD31抗体进行血管内皮的免疫组化染色,计数MVD。结果:在口腔白斑组织中Hpa蛋白、Hpa mRNA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它们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P均<0.05),并显著低于它们在OSCC中的表达(P均<0.05)。有淋巴结转移组和肌层浸润组的OSCC组织Hpa蛋白和mRNA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和黏膜及黏膜下层浸润组(P均<0.05)。Hpa蛋白、Hpa mRNA阳性表达的OSCC组织中MVD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均<0.05)。结论:Hpa在OSCC中呈高表达,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对OSCC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