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阔肌代臀肌术是临床上近年来才开展的新一种术式,目前文献报道较少。我院骨科于1987年2月先后为18~22岁的8名儿麻后遗臀肌全瘫的男性病人采用背阔肌转移重建臀肌功能术,术后经6~8个月随访与门诊复查,全部病例重建臀肌肌力均达到3~4级,  相似文献   

2.
儿麻后遗臀肌瘫痪的患者中,重建臀肌功能对加强髋部的稳定性及下肢站立、行走功能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传统的Ober术由于单肌力量不足,重建后的臀肌难以达到Ⅱ级以上肌力。自1989年以来,我们创用了骶棘肌与部分背阔肌并腱代臀肌术,经64例临床观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臀肌瘫疾病例中,临床上虽有多种臀肌功能重建术式,但各有利弊和适应证,仍常缺乏理想的替代肌动力来源。如腹外斜肌代臀肌,则失去替代股四头肌瘫的机会;背阔肌整块转位,则其本身原功能丧失。笔者带着增加替代臀肌来源及又不使替代肌完全丧失原自身功能的愿望,通过尸解设计,应用显微外科解剖知识创用背阔肌下斜部与腰髂肋肌联合代臀肌的新术式以重建臀肌功能,经5例病人术后随访1年,取得良好疗效。文中介绍了显微外科解剖及术式操作。  相似文献   

4.
自1975年到1989年,我们对217例臀肌麻痹患者实行了正常肌转移,臀肌重建术,选择了三种手术方法。本文介绍了操作技巧及术后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利用髂嵴部多组肌复合替代麻痹性臀肌治疗25例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取得较好效果。通过髂嵴部及臀部多组肌群的解剖关系及生物力学的分析,着重指出:大关节肌力活动是多组肌产生合力作用所致。由于肌肉收缩时相及其维持时间上各自均有内在联系以此达到动与静之平衡,因此,替代肌必须以多组肌产生合力之替代方式才能符合原有生物力学原理。替代肌不但要有相应的肌力,而且在其收缩时相和持续时间上亦应与臀肌(即被替代肌)相接近。如果仅用单一的肌力替代某一群肌力的方法,其疗效将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6.
关节镜治疗臀肌挛缩症和阔筋膜张肌挛缩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强  昝强  王鹏  楚向东  朱超 《中国骨伤》2007,20(2):115-11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臀肌挛缩症和阔筋膜张肌挛缩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臀肌挛缩症(均为双侧发病)和4例阔筋膜张肌挛缩症(单侧发病),男12例,女16例;年龄5-23岁,平均15.2岁。采用关节镜治疗,其中24例臀肌挛缩患者均有臀部注射史,关节镜下见挛缩纤维化的臀肌及挛缩增厚的阔筋膜,均在关节镜下切断。结果:28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按黄耀添等评定标准:24例臀肌挛缩症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优19例,良3例,可2例;4例阔筋膜张肌挛缩症患者,行手术治疗,治疗结果全部为良。结论:关节镜下治疗臀肌挛缩症和阔筋膜张肌挛缩症,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臀肌起点下移治疗臀肌挛缩症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治疗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方法。方法 应用臀肌起点下移方法松解臀肌挛缩,改善髋关节节屈曲障碍及展畸形。结果 治疗28例患儿,经6个月~10年随访,畸形全部得到矫正,髋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结论 本术式与传统的治疗方法比较有以下优点:松解彻底,手术操作便,因手术部位在髂嵴臀肌肌起部,避免了损伤我血管、神经的可能。术后处理简单,本手术方法术后无需任何外固定,48~72小时后即可进  相似文献   

8.
运动性损伤严重影响运动训练成绩、职业健康及带来高额的经济负担.关节功能紊乱、肌无力、躯干核心稳定性的失稳和核心肌群在运动链中的失衡等导致运动损伤的概率较高.臀肌在躯干核心稳定性及腰-臀-膝运动链的研究成为近年来运动损伤防治的热点.臀肌激活练习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对于运动表现和损伤预防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就运动损伤危险...  相似文献   

9.
臀肌挛缩症并骨盆倾斜的病因分析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观察分析臀肌挛缩症致骨盆倾斜的病因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 84例臀肌挛缩症合并骨盆倾斜患者术前行骨盆倾斜方向检查,术中对臀中肌和臀小肌进行探查并将挛缩的臀肌完全松解。结果 84例臀肌挛缩症合并骨盆倾斜患者,假性长肢侧臀小肌挛缩者 76例,占 90%。随访 68例,平均 2.6年, 63例完全矫正,其中 61例一次手术矫正, 2例再次矫正; 3例部分矫正;余 2例因臀肌外展肌肌力减弱致术后步态轻度不稳。结论 臀中肌与臀小肌挛缩是导致骨盆倾斜的重要原因,尤以臀小肌挛缩发生率高,且位置隐蔽。术前骨盆倾斜方向检查,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切口,使挛缩的臀肌完全松解。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研究背阔肌的应用解剖和生物力学的基础上,自1981年~1990年12月,临床应用背阔肌代臀肌治疗臀肌瘫痪37例。本文从临床应用的角度介绍了这种手术方法,临床效果和我们的体会。总的结论是本术式设计的合理性和临床效果都较过去其他术式佳,而且手术方法简单,安全,合并症少而轻。  相似文献   

11.
臀肌挛缩症二次手术原因分析及治疗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症二次手术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2000年1月~2003年3月本科共收治臀肌挛缩症二次手术25例;分4种类型,Ⅰ型:15例,表现为臀肌挛缩症术后下肢不等长,走路跛行。Ⅱ型:4例,表现为术后髋关节活动受限,以髋关节屈曲内收受限为主。Ⅲ型:4例,表现为术后髋关节活动部分受限,骨盆平片显示有骨化性肌炎。Ⅳ型:2例,一侧臀部外展肌力减弱。全部接受手术,松解残余挛缩组织、切除骨化性肌炎、转移肌瓣修复肌力、填充创面。结果:随访23例,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1个月,优良19例,部分改善2例,2例疗效差。结论:臀肌挛缩症初次手术松解不彻底或松解过度,将导致下肢活动部分受限或臀外展肌力减弱;止血不彻底留皮下空洞,治愈后臀部继续肌注药物,将易导致臀肌骨化性肌炎,手术针对不同原因采用相对手术,重点松解挛缩组织、恢复肌力、修复创面。  相似文献   

12.
臀肌筋膜挛缩症手术切口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行臀肌挛缩带切断术治疗臀肌筋膜挛缩症的适宜切口定位方法。方法对28例臀肌筋膜挛缩症患者,采用屈髋定位法确定手术切口,即采用经大转子上方垂直挛缩肌的小切口行臀肌挛缩带切除术。结果除1例伤口渗液延迟愈合外,无其他并发症。疗效评价:优21例,良7例,优良率100%。28例均获随访,平均3.4年(2月-4年),未见复发。结论经大转子上方垂直挛缩肌切口具有定位准确、操作方便、切口小、出血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臀肌功能重建术52例报告枣庄市北坦医院骨科(277500)王慎阳,秦琪,李子祥我院自1983年采用骶棘肌移位代臀大肌,腹外斜肌代臀中肌,骶棘肌筋膜与股骨大转子的联合手术,重建臀肌功能5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52例,男37例,女1...  相似文献   

14.
1.锻炼臀肌及腘旁肌道具:一个四方小板凳或家中台阶  相似文献   

15.
臀肌瘫痪功能重建与康复何善健,郑昆茂,王雪琼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致臀肌瘫痪,常是髋关节不稳的重要原因。表现为患肢步态不稳,跛行明显,易跌倒。自1987年4月至1994年5月,我们采用骶棘肌加腰背筋膜,移植固定于大粗隆替代臀肌,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相似文献   

16.
我们自1981年6月~1987年9月对脊髓灰质炎后遗臀肌麻痹,应用改良骶棘肌重建臀肌功能63例,男性39例,女性24例;年龄8~29岁,平均16.3岁。采用患侧腰骶部“L”形切口,切取舌状的骶辣肌瓣,与游离的臀大、中肌肌束行端端缝合。术后随访34~72个月,平均38个月,总优良率为81.0%。本手术的优点为操作简单、力传递直接、中途消耗少,替代后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7.
注射性臀肌挛缩是累及儿童的一种疾患;常致行走障碍。患儿在幼年时多有较长期的臀部肌肉注射青霉素(以下称PNC)等药物史。为了探讨其发病是否与注射药物有关,本院小儿科成功地建立了注射性肌挛缩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病理学观察,现将结果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18.
对臀肌麻痹,已有过很多方法进行治疗,但均为采取同侧肌肉移植。本文作者设计一新的方法,即采用对侧背阔肌移位以代麻痹的臀肌,自1990年至1992年12月止,共手术治疗28例,优良率为89.3%。本文详细地介绍了手术方法、临床结果及我们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2月至2006年1月,采用双侧或单侧彻底切断或松解所有挛缩臀肌筋膜组织的方法治疗31例臀肌挛缩症患者。结果31例获得随访,随访3个月~3年,疗效按俞辉国等标准评估,除1例18岁患者外,优良率达97%以上。结论采用双侧或单侧彻底切断或松解所有挛缩肌筋膜组织的手术方法,对治疗臀肌挛缩症疗效确实可靠。  相似文献   

20.
儿童臀肌、肌筋膜挛缩症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儿童臀肌、肌筋膜挛缩症李洪钟生才赵希唐曹志强张国秋臀肌、肌筋膜挛缩症,临床上有逐渐增加趋势。我们对1983~1993年收治的42例进行总结,就本症手术方法,术后处理问题进行讨论。1.一般资料:本组42例,双侧41例,单侧1例。手术40例(79侧)。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