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吸虫感染引起的肝外型胆管癌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与肝吸虫感染相关的肝外型胆管癌的CT征象,包括肿瘤在肝外胆管生长部位、生长方式、形态、强化情况,对周围器官的侵犯,淋巴转移,胆管扩张情况。结果18例CT均准确发现和定位,发生在左右肝管或肝总管14例(77.8%),发生在胆总管上中段1例(5.6%),发生在胆总管下端或壶腹部3例(16.7%)。肿瘤生长方式呈腔内型14例(77.8%),肿块型2例(11.1%),浸润型2例(11.1%)。增强扫描后肿瘤相对于肝组织呈等密度10例(55.6%),呈高密度6例(33.39%),呈低密度2例(11.1%)。肝内胆管严重、均匀型扩张14例,中央型扩张3例,轻度扩张1例。男性多见(n=15,83·3%)。结论与肝吸虫相关的肝外型胆管癌多发生在肝外胆管近端三分之一,腔内生长多见,老年男性多见,而且较非肝吸虫性肝外型胆管癌更易发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吸虫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l69例肝吸虫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肝内末梢胆管扩张159例(94.1%);末梢型扩张的112例增强CT,平扫显示不清而增强门静脉期显示清晰的69例(61.6%);肝内胆管轻度扩张123例(72.8%),均为薄层重建后明确;末梢胆管小结石或钙化63例(37.3%)。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MPR后处理技术能显著提高末梢胆管扩张检出率;肝吸虫疫区,发现肝末梢胆管扩张,应首先考虑肝吸虫病;当合并末梢胆管小结石或钙化,可进一步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3.
韦舒静 《现代保健》2010,(20):164-165
目的观察分析华枝睾肝吸虫病声像图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超声表现的认识,探讨超声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已确诊的278例华枝睾肝吸虫病患者的肝、胆、脾、胰超声检查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声像图特点表现。结果华枝睾肝吸虫病声像图上主要表现为肝内段级以上胆管增粗并轻度扩张,呈小“=”改变,以肝左叶明硅,胆管壁增粗,回声增强。另外可出现胆囊肿大(宽径〉4.0cm)、胆囊内漂浮絮状弱光点和肝实质回声粗强、肝外胆管轻度扩张等合并症声像改变,并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结论华枝睾肝吸虫病具有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超声诊断。超声检查操作简便;可作为普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CT扫描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意义重大。能很好地显示胆道梗阻部位;肝内、外胆管扩张的程度及形态;胆管内密度的改变;周围淋巴结是否肿大等。已广泛应用于日常检查中。本文回顾分析本院36例良、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例,以期总结出有诊断价值的征象。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6例阻塞性黄疸病例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26~82岁,平均年龄49-6岁。良性21例,其中结石14例,胆囊术后炎症2例、胆管炎2例、慢性胰腺炎3例。15例恶性病变中胆管癌6例、转移癌2例、胰腺癌4例、壶腹癌3例。36例均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内镜下胆管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作用。方法对近8年来经内镜下胆管支架置入治疗的37例恶性胆道梗阻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7例恶性胆道梗阻性患者成功置入胆管支架34例,成功率91.9%。术后并发症6例(16.2%),无严重的并发症及死亡。结论对无法行根治手术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内镜下胆管支架置入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吕传海  李冬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3):3167-3168
目的:回顾性分析引起低位恶性胆道梗阻的3种主要病变的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表现,总结有定位诊断意义的特征性影像改变。方法:对33例(胆管癌8例,胰头癌14例,壶腹癌11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低位恶性胆道梗阻黄疸女患进行常规MR I、MRCP3D薄层扫描,并利用三维成像软件进行M IP重建图像。结果:胆管癌以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为主,胆管末端多为截断性狭窄,无肿块影;胰头癌易出现双管征,胆总管末端以不对称圆锥形狭窄为主,梗阻末端多可见肿物,且扩张之胰胆管呈分离走行;壶腹癌的双管征最多见,胆总管末端以尖锥形狭窄为主,扩张之胰胆管并行。结论:根据胰胆管扩张程度和范围、胆管末端梗阻形态及有无软组织肿块等改变可进行较明确的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应用双功能超声诊断“CaroliS病”门脉周围纤维化型”6例,经PTC手术和术中胆道造影及病理证实,男性多见。声像图:除肝内胆管囊状扩张,伴先天性肝纤维化、肝硬化及门脉高压,曾分患者肾小管扩张或呈海绵肾,肝外胆管1/3轻度扩张。脉冲多普勒超声观测脾切除加断流术后,脾血流阻断,门脉血流量相应减少,管径缩小,说明脾静脉与门静脉血流量呈正相关性,二者共同反映门脉系统的血液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梗阻性黄疸定位、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病例组)利用0.5T超导装置,对超导磁共振的MRCP原始图像及最大强度投射法(MIP)图像进行分析,以30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MRCP可清晰显示无扩张的肝内胆管在三级以上,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总管均清晰显示,胆总管直径为4—7mm,粗细均匀,胰管显示率为23.3%(7/30),直径均在3mm以下。病例组:MRCP均满意地显示了梗阻、狭窄的部位、断端的形态。梗阻部位为肝门上段5例;肝门段17例;胰上段13例;胰腺段18例;壶腹段7例。梗阻端的形态呈锥形及圆锥形7例;突然截断形28例;鼠尾状或鸟嘴状25例。胆管呈轻至中度扩张21例,重度扩张39例。结论MRCP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胆道梗阻的性质,能够较好地评价胆道系统的正常与病理解剖,是诊断胆道病变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临床疑为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共72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结果分析如下:胰胆管显影正常者12例,异常者49例,插管失败者5例,造影缺陷无法诊断者6例。插管造影成功率93.4%。诊断有效率86.1%。总计49例肝外梗阻性黄疸患者中,胆管结石最多,共27例。占53.1%。乳头及总胆管炎性狭窄共12例,占24.5%,胰管肿瘤共6例,占12.2%。胆道蛔虫及胆管术后狭窄共4例,占10.2%。鉴于以上总结分析,我们认为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胆管支撑治疗胆管损伤的作用。方法53例胆管损伤患者经内窥镜逆行胆囊胰腺造影(ERCP)确定胆汁渗漏的部位及程度,将支撑管通过Vdter壶腹放入胆道内支撑引流。结果轻微胆汁渗漏的患者5例,其中胆囊管破裂3例,副肝管损伤2例,均在5d内闭合,6周后经内镜取出支撑管,ERCP检查胆管正常,无狭窄。轻度损伤,解剖关系连续的病例43例,保留支撑管至少1年,较严重病例5例,其中1例胆总管2/3周横行裂伤的患者2个月后手术重建,行胆管空肠Roux—Y型吻合。另4例损伤较严重患者经支撑管引流,一般情况好转较快,经二期手术治愈。全部病例随访1年无明显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内镜扩张术和支撑可以在闭合漏、解决狭窄、避免手术上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在治疗胆道手术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2000年1月~2010年1月)胆道手术术后并发症在我院行十二指肠镜治疗34例病例。胆总管残余结石行乳头括约肌切开及气囊扩张术取石23例;胆漏行鼻胆管引流(ENBD)治疗7例,其中LC术后胆漏5例,胆道探查引起胆瘘2例;胆管狭窄行胆管球囊扩张,放置胆管塑料内支架2例;肝门胆管癌术后再狭窄及胆道术后胆道不通行金属支架治疗2例。结果 23例胆总管残余结石患者经乳头括约肌切开及气囊扩张术取石,其中有5例经碎石操作取净结石。7例胆漏患者经鼻胆管引流2~3周后胆漏闭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胆管狭窄患者经胆管球囊扩张、放置胆管内支架治愈。2例恶性肿瘤患者安置金属支架一年内未发生胆管炎。结论十二指肠镜在治疗胆道术后并发症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是胆总管残余结石、胆漏及胆管狭窄和恶性梗阻治疗的很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翠 《工企医刊》2012,25(2):16-17
目的 本文就我院经再次手术探查的“胆道术后综合征”病人的资料进行总结,着重讨论B型超声图像诊断、漏诊及误诊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法.方法 选取我室2010年1月-2011年10月,共21例再次手术病人,使用PHILIPS HD7超声诊断仪,多方位、多切面扫查肝脏、胆道,并详细测量及记录.结果 上述病例,进行B超探查结果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并肝外胆管结石8例,肝内胆管扩张并结石8例;单纯肝外胆管扩张1例;胆囊管残端过长3例;胆管损伤1例.结论 运用B型超声对胆道术后症状复发病人进行检查,简单无创,并可短期内多次重复探查,值得运用,是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对十二指肠憩室及主要合并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十二指肠憩室患者69例影像学资料,多平面重组评价憩室发生部位、大小、憩室内表现,以及是否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胆管炎症、胆囊结石、胆囊炎、胰腺炎等合并症。结果 69例患者共检出十二指肠憩室89个,单发54例,双发12例,多发3例。发生在十二指肠降段61例,水平段4例,升段1例,降段与水平段多发憩室3例。主要合并症:憩室炎症5例;肝内外胆管结石58例并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管炎症9例;胆囊结石并胆囊炎8例;急性胰腺炎2例;单纯性胆总管扩张5例。结论 MSCT多平面重组能从不同方位对憩室本身进行评价,还可同时评价合并的胆胰疾病以及腹腔内其他病变,并初步判断是否与憩室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胆道微结石检查在急性胆管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于54例急性胆管炎患者,行超声、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常规检查及ERCP,经ERCP或内窥镜鼻胆管引流收集患者的胆汁,通过普通光和偏振光显微镜查找微结石.结果 54例患者行常规检查提示36例胆总管结石或扩张,阳性诊断率为66.67%.54例患者均行ERCP,3例ERCP插管失败.ERCP提示39例胆总管结石或扩张,阳性诊断率为76.47%.12例ERCP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中,9例在显微镜下检查有胆道微结石,ERCP联合胆道微结石检查的阳性诊断率为94.12%,与常规检查和ERC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联合胆道微结石检查可以提高急性胆管炎的阳性诊断率.临床上不明原因的急性胆管炎与胆道微结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CT征象。方法CT增强扫描25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评价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胶囊样环,胰周线征,胰腺钙化,胰腺假囊肿,胆管壁增强,肾脏损害,胰管扩张与突然截断出现频率,确定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中诊断价值。结果自身免疫性胰腺炎CT增强后胰腺呈弥漫性低密度17例(68%),胰腺局限性肿块且增强后呈低密度10例(40%),胶囊样环16例(64%),胰周线征15例(60%),胰周血管受累11例(44%),胰腺病灶钙化8例(32%),胰腺假囊肿3例(12%),胰管扩张5例(20%),胰管截断4例(16%),胆管扩张14例(56%),胆管壁增强19例(76%),腹膜后纤维化4例(16%),肾脏损害12例(48%)。结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CT增强呈现弥漫性肿大且呈低密度,胶囊样环,胆管壁增强,肾脏损害是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重要CT征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结合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胆管阻塞病人中的应用。[方法]使用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结合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对60例被认为患有胆管阻塞的病人进行诊断。诊断中没有使用任何胆管造影剂。其中24例病人接受了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成像(MRCP)检查,16例病人进行了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28例病人进行了活组织切片检查或外科手术。我们将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检查结果与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成像、逆行胰胆管造影、活组织切片检查及外科手术的结果进行了对比。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结果]检查结果如下:胆总管结石(34例),恶性狭窄(14例),良性狭窄(2例),胆石症(12例)。1例病人的一枚小胆总管结石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未能检出。2例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初诊为胆管结石的病人在接受其他相关检查时诊断为恶性胆管狭窄。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诊断胆管结石的准确率为91.1%。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诊断胆管狭窄的准确率为87.5%。[结论]16层计算机断层摄影及多平面重建技术是一种快速和无创技术,在诊断胆管阻塞原因方面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7例梗阻性黄疸进行MRCP检查,并与临床诊断或手术和病理结果对照分析。MRCP采用不屏气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重度T2W扫描,结合呼吸触发及脂肪抑制技术,原始图像以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法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全部67例MRCP检查均一次成功,MRCP对梗阻性黄疸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3.6%,其中MRCP诊断肝外胆管结石和恶性胆管梗阻的准确率分别为95%和65.4%,结论:MRCP检查成功率高,对梗阻性黄疸的定位诊断准确,结合原始图像和常规MRI扫描,对肝外胆管结石和恶性胆管梗阻的定性诊断也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Although high signal intensities in the globus pallidus ar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T1-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MRI) of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ese increases are due to portal-systemic shunt or obstruction of biliary excretion. We therefore studied pallidal signals in 18 cancer patients with bile duct obstruction and marked jaundice (>10 mg/dl). Patients who had fever, leukocytosis or liver cirrhosis were excluded to ensure that jaundice was due to bile duct obstruction. All patients showed a dilated intrahepatic duct 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A high pallidal signal was observed in one of 18 biliary obstructive patients whereas high signals were highly prevalent in liver cirrhosis. A portal-systemic shunt rather than an obstruction of biliary excretion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increased blood manganese concentrations and pallidal T1 signals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