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佗之名不容怀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社会科学报》、《文史知识》等多种报刊杂志都先后载文,据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考证:说华佗之真名应华,华佗一词,乃出自梵语,意为药神,以赞其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其理由如下: 一、华佗的名字,符合中国古代的传统习惯,  相似文献   

2.
历史诗学观中的华佗与实证主义历史观中的华佗不尽相同。历史诗学观中的华佗是“观念存在”,是具有审美意义和伦理价值的文化符号,他不仅存在于过去,而且标识着现在、建构着未来;而实证主义历史观中的华佗,只是一个历史事件的主人公,没有审美价值,对建构未来的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3.
华佗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医学家,由于他擅长外科手术,后世尊为外科鼻祖。所著《华氏外科方》20卷(见《医藏目录》)没有流传下来,现存的《中藏经》及《华佗神方》,皆为后人托名。因此,对其学术思想、治病方药及操作技术,无从考据和研究。现在我们只能从文献记载的事迹,探讨一些问题。据《后汉书·方术传》记云:“华佗精于方  相似文献   

4.
对于东汉末年富有传奇色彩的神医华佗, 民众多建庙立祠来表达对他的纪念和信仰。通过利用河南方志和史书等文献资料, 系统梳理出河南华佗祠庙的历史状况。历史上河南有9个县(市)修建了12处华佗祠庙, 集中分布在淮河流域的商丘市、周口市和信阳市以及下辖的县。12处华佗祠庙主要被命名为华佗庙、医祖华佗庙、医祖华公庙、华祖庙和神医华佗祠, 大部分华佗祠庙建于明清时期且临近华佗的故乡。  相似文献   

5.
华佗研究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华佗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这也与华佗为曹操治头风、为关羽刮骨疗毒等传说广为流传有一定关系。在医学界,华佗是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代表和楷模,“华佗再世”既是人们对后世行为端庄、医术精湛医家的赞誉之词,更是人们对造就理想道德和高超医术医家们的渴求和期盼。对华佗的崇拜,早已超出医学的围城,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近代华佗研究的状况进行一下梳理和分析,把史料与传说加以甄别,将科学与迷信加以澄清,以期对华佗的研究水平和深度能有进一步的提升。1关于华佗其人其术华佗,字元化,又名方甫,…  相似文献   

6.
<正>国拳与国医同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文化。如东汉华佗既是中医外科鼻祖,又是形意拳的开山人。在民间流传的二十余种国拳中,"象其形、取其意"的形意拳即源于华佗的"五禽戏",遂发展成形意拳中的十二形法。津门武坛韩五爷,堪称是当代形意拳家中的佼佼者。韩  相似文献   

7.
朱杰  高慧  周菊英  邹晓瑜 《医学与社会》2007,20(2):24-25,27
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华佗故事虽是正史与传说相参,真实与想象互补,史实与艺术交织,医学与文学融合,有血有肉、侠骨柔肠的华佗形象成为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华佗再世"、"元化重生"是老百姓对精诚大医由衷的赞美,"青囊"还成为中医的别称.然而近来不断有另类的声音在互联网、报刊流传开来.如:有人认为,入仕做官才是华佗的人生目标,从医只是"业余爱好",华佗有孤傲矜技的瑕疵,其死责任不全在曹操[1],在于自己"恃能求官爵,惨遭杀身祸"[2];而且作为军医请假回家、超期不返,犯了军纪法规[3];总之,华佗是"无良神医"[4].  相似文献   

8.
对于伤寒诊疗,东汉末年有两个学派——华佗学派和张仲景学派。虽然将《伤寒论》看作“众方之祖”或“有法有方之始”是中医史的一个传统观点,但考证结果表明“华佗辨伤寒”才是中医史上第一个症理法方统一的临床诊疗系统。在症状辨析、病理、病程、治则、方剂等方面,张仲景对华佗学派都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张仲景还严肃批判了华佗学派庸医的误治言行。华佗学派和张仲景学派的关系类似于纽科门蒸汽机与瓦特蒸汽机的关系。张仲景的伤寒诊治水平显著超越了华佗学派的水平,但绝不能因此而否认华佗学派首创中医伤寒症理法方统一的临床诊疗系统之历史功绩。对于中医史的发展,不同学派的争鸣发挥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扁鹊学派和黄帝学派的争鸣、张仲景学派和华佗学派的争鸣就是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华佗救心丸、消心痛治疗缺血性心脏病(CH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4例CH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给予消心痛治疗,观察组给予华佗救心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红细胞SOD活性、6-keto-PGF1α显著高于对照组,IF、LPO、TXB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脏彩超检查CDM、EPSSF、△T%、△D%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消心痛相比,华佗救心丸治疗CHD疗效更佳,在改善冠脉血流量、心肌缺血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传说,有一个黄痨病人(黄疸)请华佗给他治病、但华佗表示无能为力,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人,没想到这个病人不但没死,反倒变得身体强壮了,华佗便问他是怎么治好的,那人说因为闹粮荒,只是吃了些野草,并领着华佗去看他吃的那种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采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问那人,吃的几月的蒿,病人说是三月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  相似文献   

11.
华佗的五禽戏有重要的学术和实用价值.本文从文献学的角度对其作了探讨,以期对中医学、气功学的研究和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大家健康》2007,(7S):78-79
中医名人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三国初期的一位著名医学家,于208年被曹操所杀害,当时,战火连年,瘟疫流行,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华佗见状,决然拒官辞职,选择以医济世的道路。他刻苦钻研,学识渊博,精通内、外、妇科与儿科等多种医术,尤其擅长于麻醉,在医疗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史传他年逾百岁犹有壮容,身体非常健康。据说他为曹操所杀时还是耳聪目明满头黑发呢!他的弟子吴普、樊阿等都活到100岁,那么华佗的养生秘诀是什么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据《寒柳堂集》《癸辛杂识》《云笈七签》《赤凤髓》等文献,结合历代史方志,对华佗医事再行补充考证.华佗医案记载以《三国志》《后汉书》《华佗别传》为主,9种文献共载31则.华佗医著载14种,即《华佗内事》《华佗察声色要诀》《华佗望形察色并三部脉经》《华佗枕中灸刺经》《华佗方》《华佗内照图》《华佗服食论》《华佗书》《青囊书》《急救仙方》《华佗老子五禽六气诀》《华氏中藏经》《华佗外科方》《华佗济急仙方》.《癸辛杂识》载麻沸散主药可能是西亚产植物“押不芦”.参照《云笈七签》动作要领和《赤凤髓》中的重点动作图示,论述五禽戏的各式要领和具体动作.根据《中藏经》中所述地名、部分中药名称和使用情况以及篇章内容文义,认为存在六朝及两宋手笔痕迹,其版本分为仓司本和楼群钥校注本两种,苏州周锡瓒以新安吴氏刻本补其缺,从《攻媿集》内录跋附后,通过整理,形成较为完善的后世传本.  相似文献   

14.
从症状、发病过程、治疗方法3个方面比较华佗与张仲景两位医家对伤寒病论治的区别,从而有助于系统地认识外感热病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全面地了解华佗与张仲景伤寒学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5.
以《三国志.华佗传》中表示病愈词为描写对象,在静态描写的基础上,结合《三国志》以前出现的医学著作和一些其他性质的文献,进一步考察《三国志.华佗传》中表示病愈的词在上古到中古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汇总分析,探讨其中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所谓宋手抄本"秘本华佗五禽之戏"的6个方面,认为该抄本真实性存疑。所谓"华佗五禽之戏"不应作为华佗"五禽戏"对待,该抄本也不应视为宋代文献,相关知情人应当及时公布于众。  相似文献   

17.
对华佗历史形象、艺术形象进行了分析。历史形象的华佗,只是一个凝固在过去时空中的历史符号,对未来的建构极为有限。而艺术形象的华佗,是对历史形象的超越和升化,是对历史形象的审美性建构,蕴含着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精神诉求,它不仅存在于过去,而且标志着现在、建构着未来。  相似文献   

18.
<医古文>新世纪规划教材<扁鹊传>和<华佗传>两课,分别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三国志·魏志·华佗传>.<扁鹊传>通过3则医案反映扁鹊的高明医术,尤其是在诊断、针灸治疗等方面的高超水平,塑造了一位享有盛誉、深受人民爱戴的古代名医形象.<华佗传>则全面记述了东汉末年杰出医学家华佗的医学成就及其不幸.细读两文,笔者发现<医古文>少数注解不详,使人知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有的应该进行注解,但未作注解;甚至有的注解、断句存在错误.这给读者正确理解文意带来障碍.笔者不揣浅陋,对两文中存在的问题试提出己见,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19.
古代医案与近代病例对照学习管见张建洁张掖市中医院(734000)关键词华佗医案文献研究史书《三国志·魏书·万技传·华佗传》中记载了“华佗为李将军妻治疗双胎间隔百余日流产1例”医案。近读“双子宫双胎相隔113小时分娩一例”的临床报道,现将两个病例全文抄...  相似文献   

20.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为历史研究者总是以当代人的视角和认知来对待已经发生的一切。就如华佗这位家喻户晓、鼎鼎大名的医家,我们不能仍然停留在歌功颂德的层面而为其“惨遭曹操杀害”惋惜不已,更应该换个角度,客观地分析其成败原因,以史为鉴。我以为,华佗的成败均与他所从事的军医职业密切相关,套一句成语就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