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观察平乐正骨活血灵方与低剂量利伐沙班预防髋部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将106例行髋部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试验组口服活血灵汤,同时口服低剂量利伐沙班,对照组口服正常剂量利伐沙班,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变、凝血指标、血栓发生率及用药安全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APTT和PT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和患肢大腿周径差值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7.54%,对照组为5.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平乐正骨活血灵联合低剂量利伐沙班预防髋部术后DVT,能减少利伐沙班用量、降低DVT发生率,有效性和安全性与正常剂量利伐沙班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用于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术后预防性抗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71例年龄超过50岁行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2组,A组41例术后口服利伐沙班,B组30例不予利伐沙班口服,评估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引流量、出血事件和静脉血栓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A组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显著降低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同时,并未增加出血风险,是目前腰椎术后较理想的一种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脉络宁联合利伐沙班预防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40例拟行脊柱外科手术且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观察组给予利伐沙班联合脉络宁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腘静脉内径(POPV)、股浅静脉内径(FSV)、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水平;统计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OPV、FSV、FDP无明显波动(P均 0. 05),D-D水平显著升高(P 0. 05),对照组POPV、FSV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观察组(P均0. 05),FDP、D-D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观察组(P均0. 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脉络宁联合利伐沙班预防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较单用利伐沙班好,治疗后患者凝血功能明显改善,下肢静脉血管内径无明显变化,患者用药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心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6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小剂量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口服,大剂量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口服,观察3组治疗前后血脂、hs-CRP、B型利肽钠(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统计3组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TG、TC、HDL-C、LDL-C及hs-CRP、BNP和LVEF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大剂量组各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小剂量组(P均<0.05);3组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用于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安全可靠,可明显降低血脂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心功能,并且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活血通络膏联合低剂量利伐沙班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接受单侧THA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每组各36例。试验组予低剂量利伐沙班片口服,联合活血通络膏外敷,对照组予正常剂量利伐沙班片口服,连续2周。观察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大腿及小腿周径差值、DVT形成情况及用药安全情况。结果:1)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APTT,PT均明显延长(P0.05),D-D、患肢大腿及小腿周径差值均明显降低(P0.05);2)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HGB、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3%(3/36),对照组为2.8%(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消化道出血、皮肤黏膜出血、胃肠系统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应用活血通络膏联合低剂量利伐沙班预防THA术后DVT,能减少利伐沙班用量、降低DVT发生率,有效性和安全性与正常剂量利伐沙班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我院心源性脑卒中患者中利伐沙班临床使用剂量及对指南推荐剂量的相符率,并评价不同剂量利伐沙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使用利伐沙班的心源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其处方剂量分为15~20 mg·d-1剂量组和5~10 mg·d-1剂量组,并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收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临床结局、不良反应及用药情况。结果 共纳入心源性脑卒中患者129例,其中15~20 mg·d-1剂量组83例,5~10 mg·d-1剂量组46例。本院利伐沙班临床使用剂量与指南推荐剂量的相符率仅21.70%(28/129例)。两组不同剂量的患者在年龄、体重、性别、HAS-BLED评分和CrCl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衡两组间基线特征差异后,两组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真实世界心源性脑卒中患者利伐沙班临床使用剂量与指南推荐剂量的相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前应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高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于术前分别加用20mg、80mg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PCI术后观察组同期各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等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前给予高龄冠心病患者阿托伐他汀80mg强化治疗可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62例高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利伐沙班血药浓度,分析不同剂量组峰浓度和谷浓度的分布情况,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以及肾功能等因素与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的利伐沙班峰浓度和谷浓度在不同剂量组之间存在着统计学差异,峰浓度3组之间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0 mg组患者的谷浓度均高于10 mg组及15 mg组(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中影响利伐沙班峰浓度的因素有年龄、BMI、肾功能以及胺碘酮,影响利伐沙班谷浓度的因素有年龄、BMI和肾功能,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仅筛选出BMI和肾功能,其余因素则被剔除。结论 BMI和肾功能与利伐沙班峰浓度和谷浓度有相关性,因此对于异常体重或者肾功能不全的高龄患者,血药浓度监测可以用于评估患者体内利伐沙班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和小剂量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94例老年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31例,1/2剂量组32例和1/3剂量组31例,行PCI术前均一次性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常规剂量组、1/2剂量组、1/3剂量组分别给予盐酸替罗非班10μg/kg、5μg/kg、3.3μg/kg负荷量,3组均于3 min内静脉推注完毕,之后再分别以0.15μg/(kg·min)、0.075μg/(kg·min)、0.05μg/(kg·min)的速率持续静脉泵入替罗非班,直至PCI术后48 h。比较3组患者PCI手术前后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聚集率(PAR)、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以及住院期间血小板减少事件、出血事件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为3级的比例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均<0.05),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PCI术后PAR、MPV、PDW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均<0.05),而Plt和PCT水平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2剂量组和1/3剂量组术后PAR、MPV、PDW水平均显著高于常规剂量组(P均<0.05),但1/2剂量组和1/3剂量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中仅常规剂量组发生1例轻度血小板减少事件,其余2组均未发现血小板减少事件。1/2剂量组出血事件、MACE总发生率与常规剂量组和1/3剂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1/3剂量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MACE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与应用常规剂量的替罗非班相比,1/2和1/3剂量并不会增加老年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的发生;1/2剂量不增加出血事件和MACE发生率;1/3剂量可显著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增加以梗死后心绞痛为主的MACE发生率,但不增加再发心梗、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死亡的风险,可能更适合于具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在椎间孔镜微创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预防性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5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接受椎间孔镜技术微创治疗的老年(年龄≥60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例,根据术后预防血栓的方法不同分为2组:利伐沙班组48例术后12 h开始给予利伐沙班10 mg口服,连服14 d;对照组44例术后不给药物性抗凝。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引流量、术后出血和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利伐沙斑组(70.5±15.7)min,对照组(73.8±12.9)min]和术中出血量[利伐沙斑组(16.2±5.5)mL,对照组(15.7±6.1)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引流量[利伐沙斑组(29.8±6.3)mL、对照组32.1±7.6 mL]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利伐沙斑组6.2%(3/48)、对照组4.6%(2/44)]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利伐沙斑组4.2%(2/48),对照组20.4%(8/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利伐沙班显著降低了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微创治疗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也避免了相应的出血风险,是脊柱内镜术后安全可靠的预防性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研究观察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心内科的7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进行PCI术,患者在2016年9月~2018年5月入院,使用计算机对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的35例患者术后采用华法林+阿司匹林+波立维,6个月后改为华法林+波立维抗栓,12个月后改为华法林抗凝,对照组的35例患者采用利伐沙班+阿司匹林+波立维抗栓治疗,6个月后改为利伐沙班+波立维,12个月后改为利伐沙班抗凝,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数据较之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数据与对照组比较,数据差异性不显著(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PCI术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出血风险低无须监测INR,但价格昂贵,二者治疗方案均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补肾疏肝活血法对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0例接受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口服利伐沙班,连续使用2周,试验组予口服补肾疏肝活血中药汤剂联合静脉注射参芎注射液,持续2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凝血相关指标PT、APTT和D-D,并记录DVT发生率以评价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4天后的PT、APTT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延长,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14天的PT、APTT均长于术后7天,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1),但是术后7天及术后14天PT、APTT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患者在治疗14天后,D-D水平明显降低,与术后7天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1),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14天D-D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其他部位异常出血、胃肠异常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两组各并发DVT 1例,两组DVT发生率无明显差异(χ2=0.0004, P=0.9839)。结论:补肾疏肝活血中药能缓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高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有助于预防DVT;其有效性、安全性与利伐沙班相当,拟可作为利伐沙班的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利伐沙班治疗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妇产科2017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96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8)与观察组(n=48),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PTT、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产科术后患者采取利伐沙班治疗,可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中医药预防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方法将77例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穴位组(25例)、综合治疗组(26例)以及利伐沙班组(2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TKA,术后进行抗凝干预。中药穴位组在术后第1日开始使用加味桃核承气汤联合穴位按摩;综合治疗组术后第1日开始使用加味桃核承气汤联合穴位按摩,丹参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利伐沙班组采用利伐沙班口服常规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患者出血量、DVT、皮下瘀斑、皮下浅表感染发生情况;记录患者治疗后运动范围(ROM)、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术后2、7、14日记录患者VAS疼痛评分。结果中药穴位组7例、综合治疗组6例及利伐沙班组9例发生DVT,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2)。利伐沙班组皮下瘀斑发生率46.2%(12/26)较综合治疗组[15.4%(4/26)]高(F=0.415,P=0.021),综合治疗组出血量较利伐沙班组减少(P=0.022)。与利伐沙班组比较,综合治疗组治疗后ROM水平增加,中医证候评分降低(P=0.018,0.01)。术后7日中药穴位组及综合治疗组VAS疼痛评分明显减低(P=0.049,0.013)。3组治疗后HSS评分、术后2、14日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RA患者TKA术后早期使用加味桃核承气汤联合穴位按摩并辅助丹参注射液预防DVT发生的临床效果与利伐沙班相当,可促进患者TKA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5.
黎海妮 《环球中医药》2013,(Z2):153-154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应用效果,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骨科术后患者80例进行本次研究,按照入院先后划分为研究组(利伐沙班治疗组)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各40例。术后观察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引流量和DVT发生情况,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研究组在术后DVT发生率和术后48h引流量方面的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且术前术后未出现凝血指标异常变化。结论利伐沙班用于预防骨科术后DVT形成,可取得较低分子肝素更为满意的临床效果,且无大出血发生,安全有效,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预防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14例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联合组各157例,利伐沙班组术后6 h给予利伐沙班治疗,联合组在利伐沙班组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术前及术后24 h、7 d、14 d内皮素(ET)、血栓素B_2(TXB_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及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统计2组术后指标和DVT发生率。结果术后24 h、7 d,联合组ET、TXB_2水平均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P均<0.05),6-KetoPGF1α水平均高于利伐沙班组(P均<0.05);术后14 d,2组ET、TXB_2、6-Keto-PGF1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术前及术后24 h、7 d、14 d Plt、APTT和P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术后引流量、总输血量、显性红细胞丢失量和隐性红细胞丢失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均无肺栓塞发生,联合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可降低髋部手术后DVT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钙(LMWH)与利伐沙班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及对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2组。LMWH组40例术后6 h开始皮下注射LMWH 4 100 IU 2次/d,利伐沙班组40例术后6 h开始口服利伐沙班10 mg/d,比较2组下肢DVT的发生率以及术后总引流量、失血量、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等情况。结果 2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治疗期间及出院后2周均未发生严重出血。2组术后各时点凝血指标及2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LMWH或利伐沙班均可有效预防下肢DVT,二者均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脊柱胸腰段骨折伴神经损伤术后预防性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69例脊柱胸腰段骨折伴神经损伤病例,均采用后路椎板减压骨折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口服利伐沙班,分为利伐沙班组38例和对照组31例,评估2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率及输血量、切口总引流量、术后出血事件和静脉血栓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输血率及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术后引流量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利伐沙班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既显著降低了脊柱胸腰段骨折伴神经损伤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又未增加出血风险,是脊柱骨折术后较理想的一种预防性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9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病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利伐沙班用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桃红四物汤联合利伐沙班用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后各项指标的一般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发病情况及用药安全性评价。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等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病率(4.3%)显著低于对照组(2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381,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无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均未发生药物过敏反应。说明两种药物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结论桃红四物汤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较单纯的利伐沙班显著,安全性基本相当,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利伐沙班在心房颤动合并稳定性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对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诊的心房颤动合并稳定性冠心病患者60例进行分组,其中观察组30例,实行利伐沙班治疗;对照组30例,实行华法林治疗。分析两组脑出血和脑栓塞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对各组的SF–36评分等指标作出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脑栓塞发生率为6.67%,比对照组患者的30.0%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SF–36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为96.67%,比对照组患者的76.67%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选择利伐沙班对明确诊断的心房颤动合并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少其发生脑栓塞不良事件的风险,并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