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0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源型霍乱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流行因素。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16起食源型霍乱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然后对其流行的因素采用Pearson单因素结合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中的16起食源型霍乱疫情,共计诊断霍乱患者数为82例,带菌者为118例;病例主要分布两个年龄段,即20-30岁与40-50岁年龄段,分别占总病例数的29.00%(58/200)与21.00%(42/200);病例性别构成为120:80;患者及其带菌者中,主要以工人、学生、农民以及餐饮人员较多。经单因素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最终确定聚餐、水污染、食物污染及生活接触四个因素为影响食源型流行的影响因素。结论影响食源型霍乱流行的主要因素包括聚餐、水污染、食物污染及生活接触等方面,因此应该注意上述影响因素,做好疫情的预防与监督工作,降低食源型霍乱病例的扩散以及控制该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一起霍乱暴发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疫点所有聚餐人员进行个案调查,以肛拭和食品、环境采样培养分离霍乱弧菌,按国家标准诊断患者和带菌者,并采取控制措施。结果此次霍乱暴发流行时间为2007年9月12—28日,感染者15例(6.64%),发病者6例(2.65%),带菌者9例(3.98%)。患者临床表现差异极大,1例重型患者很快出现脱水、休克及无尿肾功能损害,而5例轻型患者仅表现无痛性腹泻数次。均有参加丧葬宴聚餐食海虾史,且从剩余虾中检出O139型霍乱弧菌。结论此次疫情是因进食被O139型霍乱弧菌污染的外地海虾而引起的O139型食源性霍乱暴发,以轻型患者及带菌者为多。应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及对该病与普通肠炎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霍乱患者及带菌者的分布特征、临床特点、血清学分型及外环境污染程度,分析引起流行的原因。方法:用现患调查方法,描述霍乱患者发病情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霍乱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规定的方法进行病原学分离培养与分型。用病例对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1年7月31日~8月5日南昌市某公司共发生霍乱病人19例,检出霍乱带菌者30人,均为霍乱O_(139)型。所有病人及带菌者均参加了该公司工会组织的旅游,未参加旅游的职工及家属均未发病。霍乱病人临床表现均不典型。发生疫情前,对该公司附近水体进行常规疫源检索,未发现阳性水样,发生疫情后,发现阳性水样7件。结论:此次霍乱暴发疫情是由于外出旅游聚餐而引起。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某沿海县城霍乱暴发流行的影响因素.为今后控制和应急处置霍乱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1:1配对原则对50名病人,带菌者和健康人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与霍乱病人或带菌者接触、聚餐、食用凉拌菜(主要是凉拌海带)是霍乱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喝生水不是引起本次疫情的重要原因。结论:重视海带等海产植物的带菌作用,应开展相关监测;重视流动人口传染病监测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O139型霍乱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及原因.方法 对腹泻、呕吐、发热等具有临床症状的病人及参与聚餐和收吃剩菜的人员进行个案调查、肛管采样和疫区环境卫生学调查.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方法对现场调查资料和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本次疫情共发生霍乱病人20例,罹患率为2.61%,带菌者9例,带菌率为1.17%,无死亡病例.三起霍乱暴发疫情的流行原因均为酒宴聚餐,可疑食物为从外地进购的冷藏甲鱼.经调查三起霍乱暴发疫情均为单独引起,无相互之间传播的证据,无二代病例发生.结论 预防控制霍乱的发生与流行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①要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特别注意监测从外地进购的冷藏食品及海水产品;②加强霍乱疫源内、外环境监测和疫源地消毒;③加强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④做好食品卫生管理工作及在霍乱流行期和疫区限制酒宴聚餐规模和数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查找霍乱爆发的原因。为控制类似疫情提出防控措施和建议。方法: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厂内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搜索,采集大便、水样等标本检测,用描述、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推断病因。结果:共发现霍乱病例19例,带菌者34例,罹患率率为7.31%(19/260);检出带菌者34例,总感染人数53例,总感染率为20.38%(33/260);肛拭子(粪便)检出阳性73份,水样检出阳性20份;病例对照研究提示喝生水为本次疫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OR值为12.96(95%可信区间为5.29~32.77)。结论:喝生水是本起爆发疫情的主要危险因素,通过隔离治疗病人、预防服药、供应安全饮用水、疫点消杀、健康宣传等措施,疫情及时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1998年食源型暴发霍乱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乱在贵州省流行已有多年,食源型霍乱的暴发也经常发生,并在近年来成为一些地区霍乱流行的主要方式。为探讨食源型霍乱的流行因素和特点,现将我省1998年因聚餐而引起的26起霍乱暴发疫情分析如下。资料来源 各县卫生防疫站统一填报的食源型霍乱暴发疫情调查表;本所派出人员及相关县站的霍乱专题调查报告和总结;病例认定:按卫生部防疫司全国霍乱防治方案标准。结果分析 (1)流行强度:26起食源型霍乱暴发疫情分布在14个县,都发生在农村地区。在暴露人口中共发生霍乱病例581例,死亡11例,平均罹患率为913%;暴露人口中的死亡率为017%,均远远高于…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钦州市钦南区2000年霍乱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控制霍乱的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卫生部统一制定的霍乱调查表对2000年霍乱的散发病例、爆发病例和带菌者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做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00年钦州市钦南区共报告霍乱病例25例,其中16例为散发病例,9例为爆发病例,发病率为6.64/10万,疫情波及5个乡镇,18个村;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为4岁,最大82岁,50岁以上人群占绝大多数(76%)。农民24例,学生1例;临床分型,轻型病例15例,中型3例,重型7例。血清学及噬菌体——生物分型为小川1b型。结论:2002年钦州市钦南区霍乱以散发为主,轻型病例占多数,发病人数趋向于中老年群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南昌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 19)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轨迹大数据分析,分析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南昌市共发现聚集性疫情45起,关联病例总数176例,占南昌市报告病例总数(248例)的71.0%,主要分布在40~49岁(31.8%),职业以商业服务(27.8%)为主,确诊病例发病高峰在2020年1月25日;33起(73.3%)疫情为外地输入性疫情,12起(26.7%)为本地感染疫情;传播方式以家庭内传播和聚餐传播为主;10起(22.2%)不明原因疫情借助轨迹大数据分析发现了可能的感染来源。结论 南昌市COVID - 19病例以聚集性病例为主,疫情防控期间应控制人员聚集及流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霍乱弧菌O139型暴发特征和因素,控制流行. [方法]调查所有就餐者及其接触者,同时肛拭采样培养鉴定霍乱弧菌,按<霍乱防治手册>的标准确诊病人,对疫点环境采样培养分离霍乱弧菌,并采取控制措施. [结果]该事件是一起丧宴集体聚餐引起的霍乱暴发疫情,共发生感染者17例,实验室确诊病例8例、临床诊断病例7例、健康带菌者2例,实验室诊断病例和健康带菌者中分离菌株均为病原学诊断病例(O139型),无病例死亡,未出现二代病例. [结论]导致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食物受污染致进餐者感染.提示加强饮食卫生管理是预防霍乱食源性传播的关键,同时应制定针对性强的综合防制措施,控制和减少疫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1.
1981~2006年济南市霍乱疫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济南市霍乱发病特点,更好地控制霍乱的发生和流行。[方法]对济南市1981~2006年霍乱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6年累计发现霍乱病人55例,检出带菌者14例。其中,1981年市区发生1起因举办结婚宴席引起的食物型暴发,发病22例,检出带菌者8例;1999年天桥区发生1起因婚宴引起的食物型暴发,发病4例,检出带菌者3例;其他均为散发。天桥区发病26例,占47.27%;20~29岁发病24例,占43.64%;工人发病22例,占40.00%;9月发病25例,占45.45%。系统鉴定67株霍乱菌株,其中小川型1b、稻叶型1 d各33株,O139型1株。[结论]济南市的霍乱疫情主要是散发,但有时发生聚餐引起的食物型暴发。  相似文献   

12.
《口岸卫生控制》2012,(5):27-27
2012年10月9日消息:湖北省卫生厅9日通报,6日至9日黄石市发生一起霍乱疫情,截至9日12时已确诊霍乱病例3例,带菌者1例。这是湖北省近3个月内发生的第3起霍乱疫情。据介绍,经积极救治,病人目前病情稳定,疫情处置工作正紧张有序进行。经查,疫情所涉患者在某酒店聚餐,酒店餐饮加工人员有一带菌者,且负责加工凉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一起O139型霍乱暴发疫情,为霍乱防控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方法对此起疫情的所有病例和带菌者开展调查。[结果]此次暴发疫情起于10月5日,止于10月18日。发生病例8人,检出健康带菌3人。[结论]此次疫情为输入性暴发疫情,原因为外地市婚宴聚餐。  相似文献   

14.
2000-2006年浙江省霍乱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浙江省霍乱流行特征和趋势,为霍乱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6年浙江省霍乱处于持续低流行状态。发病率在1/10万以下,2001年和2005年疫情出现小高峰。霍乱发病主要集中在7~10月份,疫情主要在杭州、温州、台州和嘉兴地区,以老年人发病为主,2005年以20-59岁组发病率为高,外来人口是高发年的主要发病人群,暴发疫情主要以食源性为主,O139群霍乱比例较高,带菌者比例高于O1群。结论:加强外来人员卫生管理,加强水产品管理和农村聚餐管理能有效控制霍乱。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本次霍乱发病原因,为今后霍乱疫情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所有聚餐人员及接触者,按《霍乱防治手册》确定病例。结果调查高危人群788人,发现病例1例,带菌者3例,病原学确认均为O139血清型。结论本次霍乱疫情由聚餐引起,发病原因可能为食用的甲鱼、蟹或虾污染霍乱弧菌所致,提示应加强餐饮业监督管理和培训工作,加大对公众霍乱防治知识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6.
杭州市2000—2005年霍乱疫情状况控制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杭州市2000-2005年霍乱疫情状况,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杭州市2000—2005年霍乱病人及带菌者个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年间杭州市共发生霍乱病例100例,带菌者79例,发生霍乱暴发疫情4起;城区发病率明显高于郊县;8~10月为发病高峰月。结论:杭州市霍乱疫情虽较平稳,但O139型霍乱菌株已成为流行株,要警惕O139型霍乱引起的霍乱流行与暴发,同时也要预防O139菌株与稻叶型混合流行的可能情况。  相似文献   

17.
1998—2007年绵阳市霍乱流行特征及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绵阳市霍乱流行特征,探讨霍乱疫情发生的高危因素,为霍乱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霍乱疫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对霍乱流行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998—2007年共发生霍乱暴发疫情40次,发病人数255人,农民占霍乱发病人数的54.09%;近4年,80%的霍乱疫情和92.86%(26/27)的患者是由农村群体聚餐引起;乡村医生霍乱流行病学知识知晓率为68.79%;84.62%的农村居民选择在自家举办宴席,78.85%会使用甲鱼;农村村厨卫生安全意识不高;2006—2007年3次在8份市售海水产品中检出O139群霍乱弧菌。结论近年来绵阳发生的霍乱疫情主要由外来污染海水产品引起,农村群体聚餐、村厨、农村居民和村医卫生防病知识缺乏和卫生安全意识淡薄是造成霍乱疫情发生和疫情难以早期发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该文应用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淄博市1992-2001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流行特点表明:疫情主要集中在淄川区的偏远山区;男女之比为4.59:1,农民发病占总数的90.53%,年龄集中在30-49岁,占总发病数的57.89%;从病人、病羊血液中分别分离到布鲁氏菌,为羊种Ⅲ型和羊种I型。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分析上海市虹口区2010-2016年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 流行病学 及病原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 信息系统中获取的2010-2016年手足口病病例资料及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0- 2016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584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3.03/10万,重症5例,重症率0.09%。2012年和 2014年发病率较高,呈现隔年流行的特点。发病高峰为春夏季(20~30周) 和秋冬季(40~52周),分别 占总发病数的40.98%和23.25%。江湾镇街道为主要的高发地区,5 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的85.69%, 幼托儿童占病例总数的49.31%。聚集性疫情发生在幼托机构,占疫情总数77.39%,2012年和2014年报 告聚集性疫情起数和累计病例数较多。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不同年份优势毒株亦有不同,2012年及之前 以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urs71,EV71)和柯萨奇病毒A 组16型(coxsachievirusA16,CoxA16) 为主, 2013年之后柯萨奇病毒A 组6型(coxsachievirusA6,CoxA6) 等其他肠道病毒成为优势病原。结论 虹 口区手足口病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不同地区和人群之间存在分布规律,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及分析 病原谱变化,落实综合性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流行。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病原学监测;聚集性疫情;暴发疫情;重症病例;疾病监测 中图分类号:R1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8)01 0058 06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霍乱暴发疫情发生原因、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疫情流行趋势与预防控制策略,为今后实施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聚餐人员和密切接触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追踪调查,采集病例与聚餐者大便(或肛拭子)、剩余食品、疫点环境样本进行霍乱弧菌分离培养,用生化反应、血清分型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追踪调查聚餐者和密切接触者747人,采样检测503人,检出O139霍乱弧菌阳性6例,其中4例病例检出O139霍乱弧菌3例,检出健康带菌者3例;检测疫点环境与食物样本93份,其中生活污水检出O139霍乱弧菌阳性1份,剩余食物和甲鱼销售点甲鱼样本未检出霍乱弧菌。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后,疫情迅速得到控制,未发生二代病例和死亡病例。结论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验结果,该次疫情是1起农村聚餐引起的O139霍乱暴发疫情,其原因可能为聚餐时使用了被霍乱弧菌污染的甲鱼、且加工过程中生熟不分交叉污染所致。加强甲鱼等海、水产品检疫和养殖场所的消毒,完善农村大型聚餐活动的监管,是当前预防农村O139霍乱暴发疫情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