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变应性因素在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慢性鼻-鼻窦炎( CRS)患者165例,其中伴息肉组(CRSwNP) 98例及不伴息肉组(CRSsNP) 67例,均应用阿罗格体内诊断试剂,进行常规变应原点刺检测(SPT),探讨CRS组内变应原阳性率及其分布特点,且与同期门诊以变应性鼻炎(AR)症状来诊的患者的变应原阳性率及其分布的差别进行比较;并统计CRSwNP的鼻息肉病理切片中嗜酸性细胞浸润程度与变应原检查结果,变应性因素史及既往手术史的相关性.结果 ①发现本组165例CRS患者变应原SPT阳性率为47.3%;CRSwNP组阳性率为50.0%,高于CRSsNP组阳性率,差异没有显著性(P=0.49);但二者均低于AR症状患者(86.8%),差异有显著性(P<0.0l);②阳性变应原种类及分布特点:CRS患者变应原阳性者中多为混合变应原致敏,单一变应原致敏者较少;主要为吸入组变应原,其中最多见的是常年性变应原粉尘螨和屋尘螨;吸入组变应原分布CRS组内及与AR患者组间无差异(P>0.05);③CRSwNP患者鼻息肉组织病理切片显示有嗜酸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的占51.0%;随着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的增加患者人群中变应原阳性及变应性因素史阳性的比例有增加趋势(P<0.01),但与既往手术史无相关性(P =0.872).结论 变应性因素是促进CRSwNP或CRSsNP疾病发生发展因素之一,对患病人群中变应性因素的必要检测可增加对疾病转归的可控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温州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分布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具有变应性鼻炎症状、行皮肤点刺试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皮肤点刺试验结果的分布特征。结果 ①2991例患者总阳性率为82.0%,主要变应原是粉尘螨和屋尘螨;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高于食入性致敏原(χ2=2006.557,P<0.01);变应性鼻炎患者以双重过敏者为主;粉尘螨、屋尘螨反应强度均以(++++)为主,二者间反应强度差异无显著性(Z =-0.391,P =0.696)。②不同季节变应原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34.254,P<0.01)。③不同病程组变应原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χ2=16.102,P =0.065)。④不同年龄组变应原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χ2=223.317,P<0.01),阳性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在10~12岁年龄段达高峰,之后减小。结论  尘螨为温州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主要变应原,季节和年龄是影响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率及变应性鼻炎发病的重要因素,变应原阳性率与年龄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珠海地区变应性鼻炎(AR)患者吸入性变应原分布状况,为AR的防治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2012年4月~2013年3月间针对有AR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 的患者进行血清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检测,对其检测结果及患者的性别、年龄、检测时间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86例患者中血清sIgE阳性率为78.35%(1556/1986),变应原阳性例数在1~4种的比例占全部患者的84.00%,尘螨为主要变应原;男女之间变应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月份之间变应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2.956,P =0.000),其中8月份阳性率最高;变应原阳性率与年龄呈负相关。结论 珠海地区具有AR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患者血清sIgE检测变应原阳性检出率较高,其中4种以上变应原同时过敏者较少,尘螨为主要变应原。变应原阳性率与患者性别无关,与患者的年龄及就诊月份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天津地区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主要变应原的分布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应用20种变应原对本地1164 例疑似AR患者进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分析主要变应原在年龄和季节方面的分布特点。结果 天津地区居于前三位的变应原为螨虫组合(屋尘螨/粉尘螨)、艾蒿和蟑螂,其中螨虫组合(屋尘螨/粉尘螨)变应原阳性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5.40,P <0.05),螨虫组合变应原阳性率在春、夏季节明显低于秋、冬季节(χ 2=28.52,P <0.05)。艾蒿在秋季变应原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3个季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3.00,P <0.05)。蟑螂在5~17岁组和≥60岁组变应原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其变应原阳性率在不同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9.02,P <0.05),秋季最高。结论 天津地区位于前 三位的变应原为螨虫组合(屋尘螨/粉尘螨)、艾蒿和蟑螂,均为吸入性变应原,并且年龄较小者变应原阳性率较高,秋季是天津地区AR的高发季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厦门地区变应原阳性率的变化,探讨不同年龄组变应原阳性率的变化特点。方法 利用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对832例疑似变应性鼻炎(AR)患者 进行18种标准化的变应原检测。结果 832例AR患者中,阳性率为79.45%,吸入性变应原是主要的变应原;粉尘螨(77.16%)和户尘螨(76.56%)是两种最主要的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级别多为(+++)以上,且随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海蟹(2.40%)和海虾(2.04%)是两种主要的食入性变应原;患者在不同年龄组间(≤17岁、18~39岁、≥40岁)阳性率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12.8976,P <0.01);除粉尘螨、户尘螨、蟑螂、蒿属花粉及海蟹的阳 性率在不同年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14.2015、11.6840、23.1979、11.6527、7.5970,P 均<0.05),其他变应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 尘螨是厦门地区主要的变应原,≤17岁是患者高发年龄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金华地区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变应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AR提供参考。方法 对222例具有AR症状的患者进行血清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检测,分析金华地区AR患者的变应原分布特点。结果 ①222例患者中血清变应原sIgE阳性者128例(57.7%),其中单纯吸入性变应原阳性63例(49.2%),单纯食物变应原阳性18例(14.1%),食物和吸入性变应原双重阳性47例(36.7%)。②单纯吸入性变应原组阳性率前3位的依次为户尘螨/粉尘螨组合(73.0%),柳/榆/栎/梧桐/三角叶杨(12.7%),猫/狗毛皮屑组合(6.3%);单纯食物变应原组以牛奶+牛/羊肉混合为主,阳性率为33.3%;食物和吸入性变应原双重阳性组以户尘螨/粉尘螨组合+牛奶混合为主,占21.3%。结论 金华地区AR患者的变应原主要为户尘螨/粉尘螨组合,据此可制定最优化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变应性因素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行鼻窦内窥镜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入院手术的II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术前根据其是否伴有变应性鼻炎症状和体征、是否伴有过敏性疾病史及支气管哮喘病史、术前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粒细胞检查、变应原皮肤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查、过敏性鼻炎,筛选出伴有变应性因素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为试验组。选择同期无变应性因素的单纯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疗效,并同时比较各种变应性因素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伴有变应性因素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手术疗效为80.95%(136/168),同期单纯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手术疗效为91.75%(189/206),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各种变应性因素中,伴有变应性鼻炎症状和体征、嗜酸粒细胞阳性、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血清特异性IgE、过敏性鼻炎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与无变应性因素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伴有过敏性疾病史及伴支气管哮喘病史患者与无变应性因素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变应性因素与鼻窦内窥镜手术疗效密切相关,是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时,必须加强围手术期抗变应性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湖北宜昌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常见吸入性变应原检测及结果分析,为宜昌地区合理防治变应性鼻炎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对1979例疑似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测定致敏变应原,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吸入变应原阳性率分布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结果:1 979例疑似变应性鼻炎患者中1 545例(78.1%)呈阳性反应,男性变应原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未成年组变应原阳性率高于成年组,1 545例阳性患者中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依次为粉尘螨1 242例(80.4%)、屋尘螨1 003例(64.9%)、蟑螂205例(13.3%)和蒿属花粉127例(8.2%)。结论:在宜昌地区,导致变应性鼻炎的吸入性变应原中,粉尘螨、屋尘螨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应作为宜昌地区的重点变应原开展防治工作,尤其重视未成年人变应性鼻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与不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的临床特征,为制定合理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19年12月住院手术的苏皖地区225例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术前血常规、血生化、血清总IgE(total IgE,tIgE)、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鼻窦CT及术后病理检查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25例中,CRSwNP组148例(65.8%),CRSsNP组77例(34.2%)。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外周血白细胞及分类、血生化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RSwNP和CRSsNP患者中至少1种变应原阳性分别占34.5%和40.3%,其中尘螨过敏最多见,阳性率分别为23.0%和26.0%,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tIgE阳性率、20种变应原sIgE浓度等级和阳性率、吸入性及食物性变应原阳性率在两组间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鼻窦CT扫描Lund-Mackay评分中,两组各鼻窦、窦口鼻道复合体及CT总分CRSwNP组都高于CRSsN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病理组织中,两组患者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均为60%以上,但嗜酸性粒细胞(Eos)在CRSwNP组的阳性率为43.2%,显著高于CRSsNP组的阳性率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本地区CRS患者目前仍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性炎症为主,但CRSwNP息肉组织中Eos阳性率达43.2%,需引起重视并进一步关注。CRSwNP和CRSsNP患者变应原阳性率分别为34.5%和40.3%,两者无明显差异,尘螨为主要致敏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四川宜宾、云南昭通及部分长江上游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行变应原检测及分析,筛查本地区常见变应原,了解常见吸入性变应原的分布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变应性鼻炎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13年3月~2015年6月于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661例经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诊断明确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资料,对所测定的致敏变应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661例患者的SPT中,阳性率最高前5位为粉尘螨(76.55%)、屋尘螨(72.01%)、蟑螂(35.85%)、猫毛(11.35%)、狗毛(8.62%);不同季节变应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68,P=0.206);随着年龄的增加,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阳性率呈下降趋势。结论四川宜宾、云南昭通及部分长江上游地区中导致变应性鼻炎的变应原占主导地位的为粉尘螨、屋尘螨、蟑螂,对于儿童的变应性鼻炎防控应尤为重视。  相似文献   

11.
幼儿变应性鼻炎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1~3岁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儿的特应性分布状态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采集2009年8月至2010年11月96例1~3岁具有AR症状患儿病史资料,包括就诊年龄、性别、出现症状年龄、病史月数、个人过敏史、父母过敏史.采用敏筛定量过敏原检测系统( Allergy Screen)筛查共计19类吸入组和食物组变应原特异性lgE( specific IgE,sIgE)及血清总IgE水平.归纳该组患儿吸人性变应原和食物变应原致敏的分布状态,按月龄(A组,≥12月龄;B组,≥24月龄;C组,≥36月龄,但不满48月龄)、变应原类别及湿疹或哮喘任一阳性分组分析各临床特征因子的影响作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各临床特征与变应原致敏的相互关系.结果 变应原筛查总阳性率为81.3%;吸入组变应原、食物组变应原阳性率分别为62.5%、53.1%;混合真菌阳性率最高(50.0%),其次为牛奶(34.4%)、羊肉(31.3%)、牛肉(26.0%)、屋尘螨(21.0%)、小麦(18.8%)、艾蒿(12.5%)、鸡蛋白或鸡蛋黄(11.5%).62.5%可确诊为AR,其余可暂视为非变应性鼻炎.按月龄分组进行临床特征的单因素分析提示:吸入组变应原(x2=13.699,P=0.001)、父亲患AR(x2=14.060,P=0.001)和父亲或母亲患AR(x2=7.396,P=0.025)在3个月龄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个人湿疹史(P=0.034,OR =3.143)可增加变应原致敏的可能性;个人湿疹史(P=0.015,OR=3.125)和总IgE >200 IU/ml(P=0.030,OR =3.119)则增加吸入组变应原致敏的可能性;未筛选出对食物组变应原致敏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特征;食物组和吸人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入组变应原阳性(P=0.046,OR=3.594)、有蚊虫叮咬性皮炎(P=0.002,OR=11.941)为出现湿疹或哮喘任一阳性的危险因素.结论 1~3岁具有AR症状的幼儿中,吸入组和食物组变应原均可致敏,且吸入组阳性率略高;湿疹史是患儿变应原筛查阳性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清总IgE水平升高与吸人性变应原筛查阳性率升高有关;吸入组变应原阳性、有蚊虫叮咬性皮炎和父亲患AR与出现湿疹或哮喘病史有关.  相似文献   

12.
慢性鼻窦炎和变应性鼻炎是两种常见的慢性上呼吸道疾病,存在着某些内在联系以及类似炎症机制。有必要完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术前变态反应检查以及治疗:包括避免过敏原(环境和食物)、免疫治疗、鼻腔冲洗、鼻用糖皮质激素、针对鼻窦病原体的抗菌药物、抗变态反应(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和抗胃食管反流。此外,维生素D诱导细胞分化、参加免疫调节和调节内分泌系统也在慢性鼻窦炎和变应性鼻炎的炎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行鼻内镜手术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270例,其中不伴有鼻息肉慢性鼻-鼻窦炎患者146例,伴鼻息肉者124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对鼻内镜术后6个月进行疗效评定,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鼻内镜下手术治疗27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总体病情完全控制率达87.78%(237/270);不伴鼻息肉组病情完全控制率达92.47%(135/146)明显高于伴鼻息肉组82.26%(102/124)(X^2=6.512,P=0.011),不伴鼻息肉组手术疗效明显优于伴鼻息肉组(X^2=7.539,P=0.0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临床类型、是否伴有变应性鼻炎、VAS评分、Lund-Mackay评分、Lund—Kennedy评分、是否复发、术后随访依从性是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结论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鼻内镜下治疗慢性鼻一鼻窦炎疗效除与是否伴有鼻息肉有关外,还与其他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4.
Houser SM  Keen KJ 《The Laryngoscope》2008,118(9):1521-1527
Objectives/Hypothesis: The article considers the interrelatedness of allergic rhinitis and 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perennial allergy and tobacco use on polyposis in sinus surgery patients is explored. Study Design: 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performed by the first author over a 6-year period, of patients who underwent 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or CRS. Methods: The subjects' allergy status and smoking history are scrutinized by summary statistics and a multiple linear logistic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presence of polyps. Results: High prevalence of 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 (PAR) is seen in the subject population (56.4%). Both PAR and tobacco use are associated with nasal polyposis (P = .0073 and P = .0114,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he close association of PAR and CRS suggests a possible causal link. Manage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and tobacco cessation may provide greater control of chronic hyperplastic rhinosinusitis.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新疆地区变应性鼻炎(AR)儿童常见变应原的分布,为该区AR儿童的诊治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7年1月—2021年6月就诊并具有典型AR症状及体征的566例AR患儿纳入研究,将患者的血清变应原分布,就诊时间,不同年龄段及性别等进行分析。结果425例(75.1%)AR患儿至少一种变应原阳性,吸入性变应原主要致敏因素。9月和4月为AR发病最高的月份。艾蒿、屋尘螨、粉尘螨、柳树、屋尘等为是最常见的5种吸入性变应原。牛奶、小麦面粉、鸡蛋、花生、牛肉等为主要的5种食入性变应原。艾蒿、柳树、豚、牛奶在不同年龄段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儿童中部分变应原阳性率存在差异,屋尘阳性率在男性中明显高于女性,而在女性中羊肉的阳性率高于男性(P<0.05)。结论新疆地区AR患儿变应原以吸入性变应原阳性居多,不同季节变应原分布,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中变应原存在部分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变应性因素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变应性因素,将其分为为菲变应性因素组和变应性因素组,比较两组症状VAS评分、鼻息肉主观评分、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嗅觉功能、鼻阻力等指标问的差异。结果81例患者中,非变应性因素组45例,变应性因素组36例。两组问症状VAS评分和鼻息肉主观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0.87,P=0.40:t=0.58,P=0.64)。鼻窦CT的Lund—MacKay评分,变应性因素组的前组筛窦病变程度较非变应性因素组严重,存在显著性差异(f=2.11,P=0.03),而其余各鼻窦及OMC区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间嗅觉功能以及双侧鼻腔总阻力亦无显著性差异(t=0.15,P=0.88:t=0.57,P=0.61)。结论变应性因素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中不起主导作用,对临床症状、鼻息肉大小、嗅觉功能和鼻阻力等方面没有显著影响,但可能与前组筛窦的病变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鼻腔黏膜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性疾病,根据有无鼻息肉可分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和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鼻息肉组织常见有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 浸润增多,根据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可将CRSwNP分为两个亚型: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ECRSwNP)和非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 (nonesinophil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nonECRSwNP);将慢性鼻窦炎分为: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ECRS)和非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non eosinophilic,NECRS)。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形成、发展机制中的作用多年来一直备受学者们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嗜酸性粒细胞在鼻窦炎鼻息肉炎症趋化、息肉形成、分型和预后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大连地区多重致敏的儿童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特异性IgE(sIgE)特点,为本地区AR精准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72例多重致敏的儿童AR患者sIgE结果,按性别、年龄、变应原种类和强度、吸入性和食入性变应原例次和强度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间变应原分布情况。 结果 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r=0.587,P=0.035)在所有入组AR儿童中,多重致敏占比与年龄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较高;多重致敏患者变应原种类数量与相应人数之间呈负相关(r=-0.913,P<0.001),且相关性较高。将患儿按年龄段分成3个组,2~5岁组、6~9岁组和10~14岁组,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变应原阳性例数与变应原种类呈负相关,且相关性较高。变应原阳性例次及变应原总强度最高的前5位依次为屋尘螨/粉尘螨、艾蒿、猫、蛋清、普通豚草。吸入性和食入性变应原平均强度(t=2.410,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年龄分组,6~9岁组中吸入性与食入性变应原例次差异(t=2.275, P=0.048)及平均强度差异(t=2.361, P=0.035)有统计学意义,10~14岁组中吸入性与食入性变应原平均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8, P=0.002)。吸入性变应原中春季、秋季及常年的例次、总强度、平均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随着年龄增大,接触变应原种类增多,多重致敏患者也随之增多,故应定期复查过敏原。屋尘螨/粉尘螨、艾蒿、猫、蛋清、普通豚草是大连地区多重致敏的AR患儿主要致敏原,应注意重点防控。在6~9岁时应着重关注吸入性变应原致敏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