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伴高危因素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的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对其行选择性清扫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临床颈淋巴结阴性伴高危因素甲状腺乳头状癌初次行甲状腺癌手术并同期行颈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7例(89侧)患者中,颈淋巴结阳性率62.9%,其中中央组淋巴结(Ⅵ区)转移率58.4%,颈侧区(Ⅱ一Ⅳ)阳性率38.2%,Ⅵ区与颈侧区淋巴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对x2检验,x2=11.12,P<0.01),同时行关联性分析表明,VI区与颈侧区转移有相关性(x2=20.11,P<0.05,Pearson列联系数C=0.43).Ⅵ区阳性者,Ⅱ、Ⅲ、Ⅳ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0.8%、61.5%、42.3%,颈侧各区之间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0,P<0.01).结论 cN0伴高危因素PTC患者,Ⅵ区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且Ⅵ区阳性者,颈侧各区之间转移率有差异,建议此类患者在常规清扫VI区淋巴结基础上进一步行颈侧清扫术,并可根据肿瘤位于甲状腺不同部位,选择颈侧各区的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为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8月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616例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616例有完整统计资料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病理诊断颈部淋巴结总转移率为58.77%(362/616),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8.70%(300/616),颈侧区(Ⅱ、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8.80%(239/616),原发肿瘤的部位、最大直径、是否累及包膜、是否为多发病灶及患者年龄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肿瘤直径越大,转移到颈侧区的可能性越大。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Ⅵ区,术中应常规清除,其次依次为Ⅲ、Ⅳ、Ⅱ、Ⅴ区,对于患者原发肿瘤具有累及包膜、直径>1cm、多发病灶及位于双侧等特点应清扫颈侧区,术中快速病理检查颈侧区淋巴结病理状态,确定颈侧区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及行预防性清扫的意义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2008年2月至2012年9月术前诊断为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全切并双侧中央区淋巴结及患侧Ⅲ、Ⅴ区(+)Ⅱ区淋巴结清扫162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年龄、性别、肿物大小、有无侵及甲状腺被膜情况、原发灶数目、肿瘤单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手术并发症,探讨临床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结果 162例患者中74例(45.7%)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71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转移率为43.8%,45例颈侧区(Ⅲ、Ⅴ区(+)Ⅱ区)淋巴结转移阳性,转移率为29.6%。年龄、肿瘤有无浸润包膜是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术后并发喉返神经麻痹发生率为0.62%(1/162),系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切断喉返神经所致,其中1例(0.62%)术后颈部切口出血,行手术止血,2例(1.23%)皮下淤血,保守治疗治愈。2例(1.23%)术后乳糜漏,均为左侧清扫患者,行持续负压吸引、左颈静脉角局部加压包扎治疗后治愈。 59例(36.4%)患者术后出现低钙血症,血甲状旁腺PTH低于参考值下限,治疗后恢复正常。无永久性甲状旁腺损伤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cN0PTMC行甲状腺全切并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高危患者行患侧Ⅲ、Ⅴ区(+)Ⅱ区淋巴结清扫具有重要意义并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4月~2019年12月同一诊疗组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331例。其中男性91例,女性240例,年龄范围18~68岁,平均年龄为41.6岁。入组病例中行单侧腺叶+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者255例,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者76例。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肿瘤直径是否≥5 mm、肿瘤是否位于甲状腺峡部,是否为双侧甲状腺腺叶病变、肿瘤是否侵犯甲状腺被膜是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肿瘤最大直径≥5 mm、肿瘤位于甲状腺峡部、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是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最大直径≥5 mm、肿瘤位于甲状腺峡部、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建议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临床淋巴结阴性(cNO)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Ⅵ区)淋巴转移规律及清扫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初治的cNO甲状腺乳头状癌并行中央区淋巴清扫的108例患者临床资料.研究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多中心病灶、被膜外侵、肿瘤大小、部位与中央区淋巴转移的关系.影响中央区淋巴转移率单因素差异比较采用 x2检验,Logistic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颈侧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结果 cNO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转移率为59.2%(64/108),年龄小于45岁、甲状腺被膜受侵、肿瘤直径>3 cm是中央区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5.514、5.610和3.122,P值均<0.05).本组中央区淋巴清扫喉返神经暂时性麻痹发生率为1.8%(2/108).术后暂时性低钙发生率为4.6%(5/108),永久性低钙发生率为0.9%(1/108).中位随访时间53个月,6例患者颈侧复发转移,2例局部复发,其中1例患者局部复发后死亡.5年颈侧复发率、生存率分别为4.8%、99.1%.结论 cNO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转移率高,中央区淋巴清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建议对cNO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中央区淋巴清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中静脉在甲状腺乳头状癌(cN0)Ⅵ区颈淋巴结清扫术中定位喉返神经的意义及手术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cN0)213例,术中以甲状腺中静脉为标志来定位喉返神经后行Ⅵ区颈淋巴结清扫术.结果:213例患者中颈淋巴结转移82例,淋巴结转移率38.4%.喉返神经永久性损伤2例,暂时性损伤2例,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2例,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6例.3例在术后3年内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36%.结论:以甲状腺中静脉为标志定位喉返神经后行Ⅵ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喉返神经损伤率和甲状旁腺损伤率较低.因而认为,以甲状腺中静脉为标志暴露喉返神经全程后,行Ⅵ区颈淋巴结清扫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年龄和性别因素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27例,甲状腺滤泡状癌3例,肿瘤平均直径为(2.56±1.1)cm。儿童组中淋巴结转移率92.3%(12/13),肺转移率46.2%(6/13);青少年组淋巴结转移率88.2%(15/17),肺转移率35.3%(6/17)。儿童组患者病灶更容易发生脉管癌栓、甲状腺被膜侵犯及甲状腺外侵犯,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几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侵袭性强,容易出现局部侵犯、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儿童患者比青少年患者侵袭性更强。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NO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NO( clinical NO,cN0)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外科处理方式.方法 前瞻性研究2007年8月至2010年9月5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cNO患者.术前采用核素法和染料法定位前哨淋巴结,并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与术后颈清扫标本常规病理进行对照.记录51例患者53侧颈部淋巴结清扫转移淋巴结的数量及在Ⅱ、Ⅲ、Ⅳ、Ⅴ、Ⅵ区的分布情况.研究患者年龄、肿瘤多中心病灶、被膜外侵、肿瘤大小、中央区淋巴转移数目与颈侧区淋巴转移的关系,影响颈侧区淋巴转移率单因素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Logistic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77.4% (41/53),颈侧隐匿性转移率58.5%(31/53),中央区淋巴转移≥3枚是颈侧区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NO 12侧,pN+41侧,17侧仅有1个分区转移,占pN+的41.5%( 17/41);2个或2个以上分区转移24侧,占pN+的58.5%( 24/41).转移淋巴结分布以Ⅵ区最常见,为62.3%(33/53),其次为Ⅲ区52.8%(28/53),Ⅳ区30.2%(16/53),Ⅱ区18.9%(10/53),Ⅴ区0% (0/53).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cNO患者隐匿性淋巴结转移以多区转移为主,Ⅵ、Ⅲ、Ⅳ、Ⅱ区常见.中央区淋巴转移≥3枚较易出现颈侧淋巴转移,对cNO患者选择性清扫Ⅱ、Ⅲ、Ⅳ、Ⅵ区能清除大部分存在的颈部隐匿性转移淋巴结.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以及一期手术时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的意义。方法: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82例中,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者60例(第1组),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为甲状腺良性疾病者22例(第2组),未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结果: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60例中,13例(21.67%)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0.7cm与≥0.7cm的肿瘤转移率分别为4.76%和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平均随访59.8个月,无复发和死亡,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具有一定比例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尤其对于肿瘤最大直径≥0.7cm者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梨状窝癌同期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和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梨状窝癌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颈淋巴结同期转移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1、T2、T3和T4梨状窝癌同期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6.7%、59.4%、70.8%和63.6%。T1梨状窝癌同期颈淋巴结转移率与T2、T3和T4梨状窝癌同期颈淋巴结转移率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T3和T4梨状窝癌同期双侧颈淋巴结转移分别为2.7%(1/37)、12.5%(6/48)、18.1%(2/11),T2和T3、T4之间梨状窝癌同期双侧颈淋巴结转移率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4例无颈淋巴结转移(cN0)梨状窝癌行改良颈清扫术,术后病理证实有10例出现颈淋巴结转移,转移率达71.4%。64例梨状窝癌73侧出现同期颈淋巴结转移,转移区域主要集中在Ⅱ区、Ⅲ区和Ⅳ区,其转移例次构成比分别为33.55%、30.97%和25.16%;而Ⅰ区、Ⅴ区、Ⅵ区转移率较低,分别为3.87%、5.16%和1.29%。cN0和cN1转移淋巴结全分布在Ⅱ、Ⅲ和Ⅳ区,无Ⅰ区、Ⅴ区和Ⅵ区转移。cN0梨状窝癌Ⅱ、Ⅲ和Ⅳ区转移率分别为46.7%、33.3%和20.0%,cN1梨状窝癌Ⅱ、Ⅲ和Ⅳ区转移例次构成比分别为41.7%、33.3%和25.0%。cN2和cN3除Ⅱ、Ⅲ和Ⅳ区转移外,尚有少数病例出现Ⅰ区、Ⅴ区、Ⅵ区转移。结论:T2、T3和T4梨状窝癌易发生同期颈淋巴结转移;T3和T4梨状窝癌易发生同期双侧颈淋巴结转移;T3、T4梨状窝癌和颈淋巴结双侧转移的梨状窝癌较易出现转移淋巴结包膜外侵;cN0和cN1转移淋巴结全部分布在Ⅱ、Ⅲ和Ⅳ区;cN2和cN3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在Ⅱ、Ⅲ和Ⅳ区转移,Ⅰ、Ⅴ、Ⅵ区转移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1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314例患者中,行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79例,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173例,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侧颈部改良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62例。手术中清扫出淋巴结1~55个,其中阳性淋巴结0~14个。结果:314例患者中经病理证实共有168例(53.50%)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其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59例(50.64%),中央区+侧颈转移淋巴结55例(17.52%),单纯侧颈淋巴结转移9例(2.87%)。患者年龄、肿瘤直径、甲状腺被膜受侵犯、临床分期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最常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应常规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2.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淋巴转移规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转移的规律及临床阳性淋巴结(cN+)的颈部治疗模式;评价术前彩超在诊断甲状腺癌颈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7月-2005年7月诊治93例(113侧)cN+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术前颈部淋巴结触诊阳性患者(64侧)和术前颈部触诊阴性,彩超诊断为颈淋巴转移患者(49侧)两组。记录术后颈清扫标本中转移淋巴结的数量及在Ⅱ、Ⅲ、Ⅳ、Ⅴ、Ⅵ区的分布。结果93例患者中双侧颈转移占21.5%(20/93),113侧颈清扫标本中92侧(81.4%)为多分区转移;转移淋巴结在颈部的分布以Ⅱ、Ⅲ、Ⅳ、Ⅵ区为主,分别为60.2%(68/113)、70.8%(80/113)、61.9%(70/113)、58.4%(66/113);Ⅴ区较少分布22.1%(25/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97,P〈0.001)。颈部触诊阳性患者颈清扫标本中转移淋巴结数量(10.1个),多于颈触诊阴性、彩超检查阳性患者(6.9个);淋巴转移区域也多于后者(3.18区与2.61区);术前彩超检查可以发现43.4%(49/113)的颈部触诊漏诊的颈部淋巴转移。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部淋巴转移为多分区分布,Ⅱ、Ⅲ、Ⅳ、Ⅵ区为主要的转移部位;彩超在甲状腺癌颈淋巴转移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对cN+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应进行包括Ⅱ、Ⅲ、Ⅳ、Ⅴ、Ⅵ区的改良性颈清扫术。  相似文献   

13.
分化型甲状腺癌Ⅵ区与Ⅱ-Ⅴ区淋巴转移的关系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Ⅵ区与颈侧区(Ⅱ-Ⅴ)区颈淋巴转移的特点,为临床选择正确术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年3月至2000年12月,99例甲状腺癌患者在辽宁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进行初次手术,同期行颈清扫术,进行病理检查,术后随访,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9例分化型甲状腺癌中,乳头状甲状腺癌61例(双侧乳头状甲状腺癌1例),乳头滤泡混合型13例,滤泡状甲状腺癌25例。根据2002年UICCTNM分期:Ⅰ期60例,Ⅱ期1例,Ⅲ期5例,Ⅳ期33例。一侧腺叶及峡部切除80例,一侧腺叶及对侧大部或次全切除15例,全甲状腺切除术4例。全部患者同期颈清扫术104侧(双颈清扫5例),其中经典性清扫66例(68侧),改良性清扫33例(36侧)。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阳性83例(86侧),其中3例双侧淋巴结阳性,颈淋巴转移率为83.8%(83/99)。VI区阳性率37.5%(39/104),颈侧区(Ⅱ-Ⅴ区)阳性率76.9%(80/104),VI区和颈侧区淋巴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对X^2检验,X^2=33.01,P〈0.01)。统计分析表明颈侧区淋巴转移和Ⅵ区淋巴转移无相关性(独立X。检验,X^2=2.08,Pearson列联系数C=0.14,P〉0.05)。10年、15年生存率分别为88.3%和84.5%。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Ⅵ区与颈侧区(Ⅱ-Ⅴ区)淋巴转移率不同。不能仅从Ⅵ区转移判断颈侧区是否有转移。发生Ⅵ区淋巴转移的患者不比颈侧区(Ⅱ-Ⅴ区)淋巴转移的预后差,经过正确的外科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手术方式及行中央区颈廓清术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治的46例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根据肿瘤在甲状腺中所处的位置及病理类型确定手术方式,其中行甲状腺侧叶次全切除术2例,腺叶切除术6例,腺叶+峡部全切除术8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28例,甲状腺全切除术2例;同期行VI区颈廓清术44例,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肿瘤分期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规律。结果 46例患者术后随访3~5年,均未发现复发及淋巴结转移。性别、体重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0.05),年龄、肿瘤分期、肿瘤病理类型分别与颈部VI区淋巴结转移相关(χ2=10.125,P<0.05;χ2=6.597,P<0.05;χ2=13.455,P<0.01)。结论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肿瘤分期及其病理类型相关,根据肿瘤的大小、在甲状腺中的位置及病理类型明确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极端梯度提升算法人工智能建立甲状腺癌患者术前CT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为临床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5月3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共纳入135个淋巴结数据。采集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变量及CT参数,基于XGBoost人工智能评估数据特征属性重要性,建立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采用五折交叉验证方法训练测试模型。 结果 基于XGBoost人工智能甲状腺癌CT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准确率平均为87.41%,优于支持向量机机器学习算法模型79.22%。淋巴结强化、强化不均匀、原发灶同侧淋巴结及淋巴结有包膜侵犯是提示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的CT特征属性。 结论 基于XGBoost人工智能建立的甲状腺癌患者术前CT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准确率高,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术前判断甲状腺癌是否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评估肿瘤TNM分期,并制定规范的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危险因素,为高危PTMC患者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清扫术(PCND)提供依据。方法检索2018年10月以前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以及万方、VIP、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PTMC颈部CLNM危险因素的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利用固定/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各变量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采用Egger检验评估文献的发表偏倚。结果最终纳入文献26篇,共11619例患者,发生CLNM者3955例(34.04%)。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85,95%CI=1.68-2.05,P=0.000)、年龄<45岁(OR=1.52,95%CI=1.33-1.72,P=0.000)、肿瘤直径>5 mm(OR=1.99,95%CI=1.81-2.19,P=0.000)、双侧(OR=1.49,95%CI=1.14-1.94,P=0.003)、多灶(OR=1.84,95%CI=1.61-2.09,P=0.000)、腺外侵犯(OR=2.43,95%CI=2.01-2.93,P=0.000)及BRAFV600E突变(OR=1.84,95%CI=1.26-2.68,P=0.002)是cN0期PTMC患者CLNM的危险因素;桥本氏甲状腺炎(OR=0.94,95%CI=0.77-1.15,P=0.53)与cN0期PTMC患者CLNM无明显相关。结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5 mm、双侧、多灶性、腺外侵犯及BRAFV600E突变是CLNM的危险因素,具有相关危险因素的cN0期PTMC患者应积极行PCND。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声门上型喉癌eN0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41例声门上型喉癌cN0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N0不同T分级及病理分型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结果41例声门上型喉癌颈部淋巴结隐性转移率39.0%。其中T2为14.3%,T3为45.8%,T4为66.7%;T1+T2组与T3+T4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病理分型分类,其中高分化鳞癌转移率27.3%,中分化鳞癌40.0%,低分化鳞癌55.6%,各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声门上型喉癌cN0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与T分级密切相关,淋巴结转移多发于Ⅱ区和Ⅲ区,其次为IV区;对声门上型喉癌eN0患者颈部淋巴结的处理可择区行颈淋巴结廓清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