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针防治腰椎间盘移位的机理。方法:75只大鼠经手术造成椎间盘移位模型,成功后分为电针组,西药组,针药组,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给予相应处理。RTPCR法测定椎间盘组织中iNOS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犬鼠椎间盘组织iNOSmRNA表达与正常组之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组、西药组、针药组对大鼠椎间盘组织iNOSmRNA表达均受抑制,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具有抑制椎间盘组织内iNOS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下腰段椎间盘高度变化的规律在腰椎间盘突出症 X线诊断中的意义 ,对 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和 30名无腰腿痛症状的青年学生进行 CT检查 ,并对其 X线平片腰椎间隙高度及高度比值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 ,观察组 92 .5 %的病人 L4~ 5 椎间隙后缘高度小于或等于 L3~ 4椎间隙 ,对照组仅 6 .7% ;观察组 93.8%的 L4~ 5 椎间隙前后高度之和小于或等于L3~ 4椎间隙前后高之和 ,对照组为 0 ;观察组 85 %的 L4~ 5 和 L3~ 4椎间隙前后高度比值不同 ,而对照组则全部相同。表明腰椎间隙变窄后绝大部分存在着椎间盘突出 ,下腰段 X线检查 ,如 L4~ 5 椎间隙后高小于或等于 L3~ 4椎间隙 ,或出现椎间隙前高小于或等于后高 ,或各椎间隙高度的比值不相同 ,则是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3.
浅识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华 《光明中医》2006,21(11):58-59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病,由于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脱水,纤维环弹性减退,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椎体失稳移位,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变性,钩椎关节增生及关节突、关节的继发性改变,使颈椎椎管或椎间孔变狭窄,刺激压迫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出现以颈肩疼痛、麻木或眩晕甚至瘫痪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属中医"痹证"(项痹)、"眩晕"范畴.我科采用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取得满意疗效,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五福饮对大鼠尾部退变椎间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12周龄健康雄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五福饮组,每组16只。针刺模型组、五福饮组大鼠尾部椎间盘并向椎间盘内注入肿瘤坏死因子-α,空白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造模成功后(造模开始后4周)五福饮组以20 m L·kg-1剂量的五福饮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灌胃8周。分别于造模成功后及药物干预8周后从各组随机抽取8只大鼠,采用麻醉过量法处死后,完整取下Co5~6椎间盘及其相邻两侧椎体,行Micro-CT扫描测量椎间相对高度,采取HE染色观察椎间盘组织形态,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椎间盘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 disintesrin and metalloprotease with thrombospondin typeⅠmotifs,ADAMTS)-5基因的表达。结果:(1)椎间隙相对高度。造模成功后,3组大鼠Co_5~Co_6椎间隙相对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56.37±11.32)%,(55.63±12.76)%,F=22.148,P=0.000];空白对照组Co_5~Co_6椎间隙相对高度高于模型组和五福饮组(P=0.000,P=0.000);模型组Co_5~Co_6椎间隙相对高度与五福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3)。药物干预8周后,3组大鼠Co_5~Co_6椎间隙相对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50.35±10.72)%,(80.84±9.43)%,F=31.492,P=0.000];空白对照组Co_5~Co_6椎间隙相对高度高于模型组和五福饮组(P=0.000,P=0.000),模型组Co_5~Co_6椎间隙相对高度低于五福饮组(P=0.001)。(2)椎间盘组织形态。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和五福饮组大鼠Co5~6椎间盘均明显退变,表现为髓核细胞数量减少,纤维环排列紊乱且出现裂隙,纤维环与髓核交界区变窄。药物干预8周后,模型组大鼠Co5~6椎间盘退变更明显,而五福饮组大鼠Co5~6椎间盘退变情况明显改善,可见较多髓核细胞,细胞排列尚均匀,纤维环胶原走向清楚,纤维环与髓核交界区较宽。(3)椎间盘组织β-catenin基因的表达。造模成功后,3组大鼠Co5~6椎间盘组织β-catenin基因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2±0.21,2.87±0.41,2.73±0.42,F=18.806,P=0.001);空白对照组Co5~6椎间盘组织β-catenin基因表达量低于模型组和五福饮组(P=0.000,P=0.001);模型组Co5~6椎间盘组织β-catenin基因表达量与五福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7)。药物干预8周后,3组大鼠Co5~6椎间盘组织β-catenin基因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0.17,2.64±0.33,1.51±0.31,F=26.616,P=0.000);空白对照组Co5~6椎间盘组织β-catenin基因表达量低于模型组和五福饮组(P=0.000,P=0.002),模型组Co5~6椎间盘组织β-catenin基因表达量高于五福饮组(P=0.001)。(4)椎间盘组织ADAMTS-5基因的表达。造模成功后,3组大鼠Co5~6椎间盘组织ADAMTS-5基因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8±0.14,2.34±0.25,2.42±0.28,F=47.786,P=0.000);空白对照组Co5~6椎间盘组织ADAMTS-5基因表达量低于模型组和五福饮组(P=0.000,P=0.000);模型组Co5~6椎间盘组织ADAMTS-5基因表达量与五福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0)。药物干预8周后,3组大鼠Co5~6椎间盘组织ADAMTS-5基因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1±0.27,2.45±0.29,1.38±0.13,F=6.053,P=0.022);空白对照组和五福饮组Co5~6椎间盘组织ADAMTS-5基因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00,P=0.027);空白对照组Co5~6椎间盘组织ADAMTS-5基因表达量与五福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5)。结论:五福饮可缓解大鼠尾部椎间盘组织退变,恢复椎间隙相对高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下调椎间盘组织中β-catenin和ADAMTS-5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王习培 《中医研究》1997,10(5):47-48
颈性咽异感症论治浅识湖北445700来凤县人民医院王习培主题词咽异物反应/中医药疗法补肾现代医学认为,颈性咽异感症是中老年性退行性病变造成颈椎间盘变性,椎间隙狭窄,椎周韧带增厚、钙化,颈椎前缘骨质增生向前成角移位,压迫血管、神经及相应食管后壁,引起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半导体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对患者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应用HOP-100型半导体激光手术刀,通过C臂定位经皮穿刺的微创方法,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50例,测量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患椎角度位移、水平位移及椎间隙高度。结果:探讨经皮半导体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前后患椎角度位移、水平位移及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差异。结论:经皮半导体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短期内对患者腰椎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下腰段椎间盘突度变化的规律在腰椎间盘突出症X线诊断中的意义,对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和30名无腰腿痛症状的青年学生进行CT检查,并对其X线平片腰椎间隙高度及高度比值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92.5%的病人L4-5椎间隙后缘高度小于或等于L3-4椎间隙,对照组仅6.7%,观察组93.8%的L4-5椎间隙前后高度之和小于或等于L3-4椎间隙前后高之和,对照组为0;观察组85%的L3-4椎间隙前后高度比值不同,而对照组则全部相同。表明腰椎间隙变窄后绝大部存在着椎间盘突出,下腰段X线检查,如L4-5椎间后高小于或高等于L3-4椎间隙,或出现椎间隙前高小于或等于后高,或各椎间隙高度的比值不相同,则是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芳根  许鸿照 《中医正骨》2001,13(12):53-54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常见症状为眩晕头痛 ,耳鸣眼花等。有人称该病为颈性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复杂 ,治疗上也颇棘手 ,通常认为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和钩椎关节骨赘在活动中挤压椎动脉 ;或颈椎失稳、移位压迫椎动脉 ;或椎间盘变性、椎间隙狭窄引起椎动脉弯曲 ;或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使椎动脉痉挛 ;或椎动脉硬化 ,弹性收缩力下降 ,绝对长度增加 ,发生扭曲 ,以上因素使椎动脉供血不足 ,导致该病的发生。若非钩椎关节骨赘直接压迫椎动脉 (这种情况实际上很少见 )绝大多数患者经非手术治…  相似文献   

9.
椎间盘炎是指发生于椎间盘、软骨终板和相邻近椎体的炎症性病变。曾被称为椎间型感染性脊椎炎、椎间隙感染、化脓性椎间盘炎。主要分为术后椎间盘炎和原发性椎间盘炎两型。我院于2012年5月收治1例原发性椎间盘炎并椎管内脓肿患者,  相似文献   

10.
腰椎峡部裂伴滑脱并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峡部裂伴滑脱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机理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病58例临床资料,用手法触诊检查确定腰椎棘突偏歪方向,58例患者全部摄了腰椎正侧、双斜位片,全部作了腰椎CT或MRI检查,用冯氏手法治疗了58例患者.结果本组58例均有棘突偏歪,以L5为最多(33个,55.9%);且棘突偏歪多发生在有峡部裂的椎骨棘突上(46例,79.3%);有间盘突出椎间隙的上位椎骨棘突上(41例,70.7%).CT或MRI共检查了198个椎间隙,在其中62个变窄的椎间隙中发现46个(74.2%)椎间盘突出;在其中136个正常的椎间隙中发现42个(30.9%)椎间盘突出.单与多椎间隙椎间盘突出治愈例数比较P<0.05;腰椎滑程度(Ⅰ°与Ⅱ°)治愈数比较P>0.05.结论本病确诊靠MRI与CT检查,冯氏手法是治疗该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为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症、椎间隙狭窄、椎关节错位与滑移、钩突关节处骨赘伸入椎间孔等,都可引起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从而刺激或压迫相应节段的神经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椎间孔与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80例行经皮内镜下L5S1椎间盘切除术患者(椎间孔入路38例,椎板间入路42例),通过影像学资料分析比较两组椎间盘突出位置及大小、椎间孔高度、椎板间距离、髂嵴高度等,统计两组并发症,并使用术前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来分析各组疗效。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两组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降低。在基本影像学资料统计中,髂嵴高度、椎板间距离及椎间孔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突出椎间盘组织移位程度、移位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例椎间孔入路未彻底减压,再次行相同入路手术;6例(2例椎板间入路,4例椎间孔入路)复发,4例行相同入路手术,2例改行开放椎间盘切除术;9例出现感觉运动障碍,最终1例出现足下垂;术中6例发生了硬脊膜撕裂,都为椎板间入路,仅1例发生脑脊液漏,无感染、继发性椎间盘炎或者腹部脏器损伤发生。结论:经皮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但椎间板(TF)入路对于肩型、中央型及复发型椎间盘突出有较好临床疗效,而椎间孔(IL)入路更适合于腋型及移位型特别是重度移位型椎间盘突出症,具体疗效与操作者熟练程度及对适应症把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现将现将其诊治经验介绍如下。治疗机理1.牵拉的作用:拉宽椎间隙,增加椎间盘内负压,紧张前、后纵韧带,通过"内吸外顶"作用,迫使突出的髓核回纳;拉开关节突关节,有利于小关节紊乱的纠正和复位,矫正脊柱侧弯畸形,恢复椎间孔的正常外形,解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腰椎椎间隙感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收集分析2000年8月以来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腰椎椎间隙感染15例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MRI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 发病时间平均26d(16~130d),行路困难8例,大小便困难3例.全组尢脊柱手术病史.全组病例均行X射线、CT和MRI检查,MRI可见椎间盘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椎间盘信号复杂不均伴部分椎间盘破裂.手术组9例行后路椎板减压、病灶清除、闭式冲洗引流术,术后常规抗感染、卧床休息.非手术组6例采用保守治疗,卧床1月,使用抗生素同时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结论 诊断原发性腰椎椎间隙感染的主要手段为MRI.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原发性腰椎椎间隙感染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应用定向正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手法治疗上的难题。为了探索有效的疗法,应用定向正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6例,其中79例伴腰椎侧凸及旋转。经21~45天治疗,痊愈58例,显效16例,好转12例。分析认为,腰椎韧带内松外紧,力点失衡是椎间盘突出的原因,其“弓弦效应”牵拉椎体旋转移位是椎间盘突出、脊柱畸形形成的结果。定向手法治疗可激发经络感传,牵拉增大椎间隙,增加髓核内负压回吸力,矫正腰椎侧凸、旋转等畸形,从而使突出物与神经根空间获得改善  相似文献   

16.
椎间盘退变可引起一系列脊柱退行性变及继发病变 ,如椎间隙变窄、脊柱节段不稳、骨赘形成、腰痛、椎间盘突出等。治疗上目前主要采用卧床休息、药物疗法、脊柱手法、牵引、椎间盘切除术及椎体融合术等方法。但这些疗法主要解决的是临床症状 ,并没有延缓或阻止椎间盘退变 ;手术治疗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短期疗效 ,但复发率高 ,且术后椎间盘退变加速 ,增加脊柱不稳 ,导致脊柱生物力学功能异常 ;椎体融合术的应用虽然增加了脊柱的力学稳定 ,但同时导致了椎间盘生物力学功能的丢失 ,继发邻近椎间盘退变〔1〕。因此 ,研究延缓或逆转椎间盘退变的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X线透视下纤维环穿刺结合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椎间盘内注射构建大鼠尾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取3月龄清洁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对照组(B组)和实验组(C组)各32只。C组大鼠在X线透视辅助下,利用0.6 mm穿刺针穿刺尾椎5~6椎间隙(Co5/6),穿刺成功后,以微量注射器向椎间盘内注入TNF-α(10 ng/μL)25μL。B组大鼠在椎间盘穿刺成功后注入25μL生理盐水,A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采用50%机械性撤足阈值、椎间隙相对高度、椎间盘组织学改变及椎间盘聚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基因表达评价大鼠尾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造模后,C组大鼠50%机械性撤足阈值明显降低,椎间隙相对高度逐渐下降,HE染色显示椎间盘出现明显退变表现,椎间盘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mRNA表达下降,表明模型构建成功,与B组大鼠相比,C组大鼠诱发的椎间盘退变过程出现更早,进展更快,程度更重。结论 X线透视下纤维环穿刺结合TNF-α椎间盘内注射是一种可行的建立大鼠尾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方法,其所诱发的椎间盘退变过程出现更早,进展更快,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18.
王忠岳 《中医正骨》2000,12(3):29-29
自 1995~ 1997年 ,作者采用腰阳关穴注药、J18A电脑按摩、手法复位、药物内服等方法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73例 ,收到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 73例中男 49例 ,女 2 4例 ;年龄 2 0~ 71岁 ;病程 3天~ 2 0年 ;均经 CT明确诊断 ,CT扫描显示 73例有 118节椎间盘突出 ,其分布情况为 L2~ 3节段 2例 ,L3~ 4节段 32例 ,L4~ 5 节段 5 5例 ,L5 S1 节段 2 9例 ;单一椎间隙突出者 38例 ,其中 L3~ 4节段椎间盘突出 6例 ,L4~ 5 节段椎间盘突出 2 2例 ,L5 S1节段椎间盘突出 10例 ,多椎间隙突出者 35例 ,其中 L2~ 3 、L3…  相似文献   

19.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致[1]。针灸治疗LDH疗效独特,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LDH的作用机理研究综述如下。椎间盘突出后,椎间隙变窄,使得后纵韧带产生皱褶现象,并与周围软组织产生粘连,致使部分神经受  相似文献   

20.
综合疗法治疗早期腰椎间盘突出症1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本组128例,患病时间均为1个月以内的早期病人,或经非手术治疗痊愈一年以上的急性发病期病人.男76例,女52例;年龄最小者26岁,最大者68岁,平均年龄44岁;从事脑力劳动和轻体力劳动者42例,从事重体力劳动者86例;首次发病者120例,以往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后复发者8例. 全部病例均经X线摄片和CT扫描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X线平片:显示腰椎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腰椎侧弯、椎间隙左右不等宽,或椎间隙表现为前窄后宽,未见骨质破坏. CT扫描提示:L3~4椎间盘突出者2例,L4~5椎间盘突出者62例,L5~S1椎间盘突出者28例,L4~5、L5~S1椎间盘同时突出者34例,L3~4、L4~5、L5~S1椎间盘同时突出者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