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辛  吴骏  洪伟 《云南医药》2006,27(6):616-617
病例患儿男性,出生后2月,体重3k。因生后反复腹胀、排便困难,在当地医院按“消化不良”治疗无好转而来我院就诊,以先天性巨结肠收住院。入院后行钡灌肠检查,发现病变狭窄段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区,长约3cm,近端肠段扩张10cm,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经术前检查准备及支持治疗后行经肛门结肠下拖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  相似文献   

2.
周建华  崔建国 《云南医药》2005,26(1):F003-F003
例 1,男 ,3612 。患儿出生后排便困难 ,每日大便需灌肠通便 ,近月来感灌肠不畅 ,患儿感腹胀不适以“先天性巨结肠”收住入院。查体 :四肢正常 ,心肺 (- )。腹部膨隆 ,可见肠型可触膨隆横结肠 ,全腹无压痛 ,肝脾未触及。影像学表现 :腹部X线平片示中下腹区肠腔扩张明显 ,钡灌肠检查 ,肛管进入肛门约 3 0cm左右有受阻感 ,钡剂部份向外流出 ,钡剂经直肠与乙状结肠相交处肠腔显示狭窄 ,狭窄段壁光滑 ,乙状结肠 ,降结肠及横结肠肝曲段肠腔明显扩张 ,最宽处约 18cm ,2 4h后复查 ,肠腔内仍有钡剂存留。意见 :先天性巨结肠 (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狭…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乙状结肠扭转的诊治经验。方法:对57例乙状结肠扭转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行腹部X线平片检查,其中28例明确诊断,19例系钡灌肠检查显示"鸟嘴征"而作出诊断,7例通过结肠镜检查获得诊断,3例经剖腹探查证实本病;4例误诊或漏诊。非手术疗法7例,6例成功,5O例行手术治疗,其中乙状结肠单纯复位15例,乙状结肠复位后固定6例,一期切除吻合术19例,10例行一期坏死肠袢切除结肠造口、二期降结肠直肠吻合术。治愈51例,死亡4例,复发2例。结论:老年腹痛、腹胀和便秘应考虑本病的可能。X线为首选检查。对于无肠坏死及腹膜炎的患者,行结肠镜检查有明显优点,对于有肠坏死及腹膜炎的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一期肠切除吻合术宜慎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下消化道出血原因。方法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结肠镜检查明确原因者251例。其出血原因依次为息肉、过敏性肠病、过敏性紫癜、结肠憩室病、感染性炎症、肛裂、溃疡性结肠炎、应用药物后黏膜糜烂、溃疡、克罗恩病、血管畸形、原因不明。出血部位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回盲部。结论肠镜检查是较安全的,也是下消化道出血中明确病因及诊断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症,国内文献报道甚少,我院自1977~1983年收治3例,现报告于下。例一、朱××,女,18岁,未婚,住院号5258。因大便后滴血,且自觉排便时肛门口有肉样东西坠出而入院治疗。入院后作钡剂灌肠,见直肠、乙状结肠及降结肠下段呈黄豆大小形状不等之充盈缺损,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甚。术中用乙状结肠镜观察,见部分横结肠亦有息肉。1977年11月11日在中麻下行左半结肠及部分直肠切除,横结肠直肠吻合术。术后感染发生直肠阴道瘘、切口疝。病理报告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多发性息肉。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先天性喉囊肿术后复发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钟  程小红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1742-1742
1 病例介绍 患儿,男,出生1天.因间断呕吐3小时第一次入院,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孕足月侧切产出生,Apgar's评分1分钟9分,5分钟10分,生后未开奶,后间断呕吐灰白色黏液,非喷射状,次数频繁,以"新生儿呕吐原因待查"收入儿科.  相似文献   

7.
患儿女,因哺乳后呕吐,无排气排便,出生后第9天就诊以“先天性肛管直肠畸形”收住院。查体:一般情况极差,重度营养不良,巩膜及全身皮肤无黄染,头颅无畸形.五官端正,心肺无异常,腹部稍凹陷,未见肠型、蠕动波及包块,腹软,肠呜音无,肛门外观正常,直肠指检无胎便。X 线示:腹部未见液平及积气征。剖腹探查:术中见胃、十二指肠及距屈氏韧带远端约7cm 的近端空肠明显扩张,以下全段小肠、结肠、直肠上段肠管均呈极度狭窄,管径约3~4mm,肠壁菲薄,腔内无液气,部分管壁萎缩,并呈多个盲端,两个盲端之间仅见细小纤维索带相连,肠系膜明显缺损,其余腹内脏器未见异常,术中因患儿呼吸循环衰竭死亡。术后诊断:先天性肠道畸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表现及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33例新生儿肠旋转不良患儿.患儿最突出的表现是呕吐.33例中31例行腹部立位片检查,15例行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检查,5例行钡剂灌肠造影检查.所有患者均行Ladd手术探查治疗.结果 治愈30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1例.结论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为新生儿期肠梗阻常见疾病,患儿早期出现反复呕吐胆汁样液体.腹部立位片、上消化道泛影葡胺、钡剂灌肠造影检查为其主要检查方法.及时行Ladd手术解除肠梗阻为诊治关键.  相似文献   

9.
刘宣虹 《江西医药》2011,46(6):566-567
目的 总结探讨结肠梗阻临床特点及影像表现特征,提高增强CT对结肠梗阻的诊断,并协助临床对肠缺血的程度做出准确的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0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结肠梗阻病例48例增强CT资料.结果 48例结肠梗阻中,25例结肠肿瘤,8例乙状结肠扭转,3例肠绞窄,2例术后肠粘连,3例门静脉或肠系膜血栓,1例股疝,3例麻痹性肠梗阻,1例克罗恩病,2例慢性结肠憩室炎.有11例出现肠壁水肿,其中有2例增强CT见局部肠管基本无强化,1例出现肠壁积气.结论 增强CT对结肠梗阻的病因、部位诊断及对肠缺血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患儿下消化道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方法对2013年6∽9月18例经该院确诊为抗生素相关腹泻患儿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 18例抗生素相关腹泻患儿中结肠镜检查表现为结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分支模糊不清或消失14例,散在阿弗他溃疡、周围绕以红晕3例,散在糜烂溃疡及出血1例,未见假膜性肠炎表现。病变部位:乙状结肠及直肠9例,结肠脾曲及降结肠2例,横结肠3例,结肠肝曲及升结肠4例。18例患儿均行结肠黏膜活检术,镜下检查为非特异性炎性变化。结论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结肠镜检查表现均为非特异性炎性变化。儿童结肠镜检查安全、快速,在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8例乙状结肠冗长症的临床资料.结果保守治疗症状有改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的临床表现以慢性便秘和间歇性腹痛为主要症状;诊断有赖于X线钡灌肠检查.治疗首选非手术疗法,无效时,可采用乙状结肠直肠切除、降结肠直肠斜行吻合.  相似文献   

12.
我们于1987年~1997年应用Ikeda术式对18例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施行了手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8例,男16例,女2例。年龄最大者为8岁,最小者15d,平均年龄2.6年。18例患儿出生后皆有胎粪排出延迟,并相继出现排便困难、腹胀及呕吐。体检可见:腹胀明显,肠型存在。肛检:直肠壶腹部空虚感,查毕皆可见明显喷射状气便排出。钡剂灌肠可见明显的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狭窄段及行段位于直肠上段及乙状结肠者14例,位于降结肠者4例。术前直肠粘膜肌层活检者15例,合并小肠结肠炎者3例。入院诊断均为“先天性巨结肠症”入院后皆行2~3周术前准备,特别是肠道准备。每日0.9%生理盐水清洁灌汤,并辅以口服石腊油,至腹胀明显减轻,肠型消失,然后行一期Ikeda手术。其中,环钳钳夹16例,kochers钳钳夹2例。术后环钳及kochers钳分别于6~9日自行脱落。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后肠狭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确诊为NEC后肠狭窄患儿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有17例行结直肠造影,15例提示肠狭窄.全部接受手术,12例行肠切除吻合术;6例行分期手术,其中例行直肠上段活检术.结果 12例一期手术患儿除1例术后出现肠瘘外,余无不良并发症;6例分期手术患儿术后恢复好,平均3月后关瘘后痊愈;病理报告均呈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改变,2例肠活检报告提示神经节细胞正常.结论 NEC后反复腹胀、呕吐、喂养不耐受的患儿警惕肠狭窄发生,结直肠造影检查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病变好发于结肠,且有多发狭窄可能,多数一期行病变肠管切除肠吻合可取得良好效果,病情危重行分期手术亦能取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4.
1病历摘要 例1,患儿女,6岁。因间隙性腹痛3年,阵发性加剧1d入院。查体:一般状态欠佳,急性病容,呼吸略促,心肺正常。腹部饱满,肝脾肋弓下未触及,右上腹部可触及一个长度约25cm的腊肠样包块,有触痛,活动度尚可。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10次/min,可闻及气过水声。四肢活动如常。肛诊:指套上附有少许果酱样便。B超检查结果提示:肠套叠。在X光下行经肛门置管空气灌肠术。术前常规腹透见空、回肠不显影,结肠内有少量积气,在60mmHg的压力下向结肠内注入空气,乙状结肠及降结肠、结肠脾区渐显影。于横结肠中段可见一杯口状龛影,随着结肠内气体量的增加,龛影逐渐向回盲部移动。距回盲部约15cm时龛影位置固定,复位器报警,调解压力至70mmHg时龛影位置无明显改变。考虑患儿病情较重,决定弃充气复位术,行经腹手法复位术。术前充分准备,在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肠套位于右下腹部,尾部的肠管为空肠。  相似文献   

15.
平滑肌瘤多发生于皮肤及皮下组织,发生于皮肤以外者十分少见,降结肠平滑肌瘤实属少见,报告如下。患者男,17岁,农民。于1个月前出现暗红色大便,反复出现,逐渐加重至鲜血便,伴有腹胀.半月前偶然发现左中下腹有一鸡蛋大小包块.病后无恶心呕吐,无腹泻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包块无增大或缩小.体检:体温36.8℃,脉搏85次/分,血压12/8Kpa,慢性贫血病容,腹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肝脾未触及.左中腹可触及一包块、大小约7×5×4cm,质地中等,活动,表面光滑,稍有压痛.无血管杂音,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卫、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X 线检查:提示近脾曲下方约10cm处降结肠有充盈缺损,尖端显杯口状,考虑结肠套叠.B 超检查:提示左下腹有实质性肿块,与肠道可能有关.入院诊断:腹部包块原因:左半结肠肠套叠.术中见降结肠近脾曲约10cm 处有一包块,切除部分降  相似文献   

16.
1 资料 缺血性结肠炎 16例 ,男 9例 ,女 7例 ,年龄 60~72岁 ,平均 63岁。其中高血压病 6例次 (下同 ) ,脑血栓后遗症 2例 ,冠心病 2例 ,糖尿病 3例 ,习惯性便秘 2例 ,慢性支气管炎 2例。全部病例均有突发性腹痛。其中便血 9例 ,发热 7例 ,腹胀 5例 ,恶心、呕吐 4例。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 :乙状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 3例 ,结肠脾曲粘膜充血、水肿、散在浅溃疡 4例 ,降结肠粘膜增厚、肠空狭窄 2例 ,乙状结肠粘膜充血、水肿、溃疡 2例 ,横结肠近脾曲处粘膜散在浅溃疡 2例。病变肠段和粘膜主要表现为肠粘膜轻度弥漫性充血、水肿或散在片状…  相似文献   

17.
我院近几年收治6例结肠损伤病人,施行Ⅰ期缝合、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1.男5例、女1例。年龄15—53岁,平均30岁。2.损伤原因、部位、范围及术式:火器伤2例、锐器伤4例。盲肠损伤2例;横结肠1例;乙状结肠2例;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损伤各2处1例。均为全层断裂伤,1例1/2周径损伤(对系膜缘),余5例不超过周径1/4。二、治疗方法:6例均施行Ⅰ期缝合,但有1例多处结肠损伤施行附加术式;近端置管造瘘。  相似文献   

18.
77岁男性患者,因恶心、呕吐3天,发现肾功能异常1天为主诉入院.腹部CT发现空回肠移行段腔内见一直径约20 mm同心圆样密影,胆总管、肝内胆管见多发积气,最终确诊为胆囊十二指肠瘘,胆石性肠梗阻,肾前性肾衰竭.予行肠段切除肠吻合术解除梗阻,术后恢复良好,肾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27岁。于出生后因胎粪排出延迟伴腹胀、呕吐求治于当地医院,经钡剂灌肠等检查后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治疗后能排出大量粪便,排便后腹胀等症状消失。但仍反复出现便秘、腹胀,均须洗肠或塞肛栓等处理排出大便后症状始缓解。1986年1月,因腹胀明显伴持续腹痛就诊于当地县医院,经剖腹探查发现巨结肠(乙状结肠下段)破裂,腹腔内大量粪便污染。行肠管修补及腹腔引流术,术后第二天修补的肠管再度穿孔,并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转来我院。经腹腔冲洗引流,肠穿孔修补加穿孔近端肠管(乙状结肠上段)外置造瘘术。术后造瘘近端肠管梗  相似文献   

20.
彩色超声在肾上腺肿瘤定位定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述结肠大部切除是指切除盲肠,升、横、降结肠,及全部或大部分乙状结肠,部分直肠上段。我院自1988—2008年共施行结肠大部切除术7例,均获得治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