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手术治疗高龄髋部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高龄(≥80岁)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4年3月198例行手术治疗的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男55例,女143例;年龄80~98岁,平均85.2岁。股骨颈骨折93例,其中GardenⅠ型2例、Ⅱ型10例、Ⅲ型52例、Ⅳ型2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05例,其中EvanⅠ型3例、Ⅱ型37例、Ⅲ型39例、Ⅳ型26例。麻醉采用局麻加基础麻醉2例、全麻38例、连续硬膜外麻醉158例。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包括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骨水泥型)77例、全髋关节置换(混合型)13例、加压空心螺钉固定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滑动式鹅头钉固定。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平均手术时间53min,平均出血110ml;全髋关节置换平均手术时间94min,平均出血165ml;螺钉固定平均手术时间35min,平均出血30ml;滑动式鹅头钉固定平均手术时间40min,平均出血60ml。17例行关节置换者术中应用骨水泥时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全部患者平均住院18.6d,住院期间死亡2例。术后36例(18.2%)出现并发症,其中中枢神经系统(13例)和心血管系统(13例)并发症最为高发。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入院至手术时间平均6d,其中7d以上者46例,术后出现并发症9例(19.6%);7d及以内者152例,出现并发症27例(17.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62,P>0.05)。结论高龄髋部骨折应尽量采用创伤小、快速的麻醉及手术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积极预防、正确处理并发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甲状腺功能异常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 d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49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108例,女241例;平均年龄为76.3岁(60~104岁);骨折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190例,股骨颈骨折159例。将所有患者按照术前甲状腺功能水平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290例)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组(59例)。记录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 d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30 d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 d内病死率为3.4%(12/349),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为14.6%(51/349)。两组患者除术前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外,其他术前一般资料及麻醉和治疗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甲状腺功能异常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2±6.9)d,术后30 d内病死率为1.7%(1/59),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为16.9%(10/59),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患者[(10.7±7.5)d、3.8%(11/290)、14.1%(41/29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明确甲状腺疾病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甲状腺功能异常并不影响其术后30 d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不建议对此类患者常规行甲状腺功能筛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引入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FTS)理念的效果。方法2011年4月~2013年4月手术治疗8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年龄63~94岁,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7例,全髋关节置换术26例,髓内固定(PFN)12例,髓外固定(DHS)31例。围手术期应用FTS护理模式。结果本组手术时间35~123min,出血量110—359ml。所有患者术后顺利康复,平均住院时间12(8—26)d。术后16例(18.6%)出现并发症。随访77例,平均时间9(3—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6(4—10)个月。术后基本恢复正常,可从事轻体力劳动者5例,生活能够自理者56例,因其他合并症需要护理者14例,因内科疾病死亡2例。结论FTS理念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手术的围术期护理,可使患者康复显著加快,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多学科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62例老年髋部骨折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方法对1998年10月至2006年8月我院手术治疗6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均手术成功,术后住院期间死亡1例,切口感染1例。术后随访,56例能下地活动,5例能坐起。结论手术是老年人髋部骨折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围手术期治疗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与预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比较老年患者,尤其脑血管病后遗症不全瘫患者的股骨近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方法的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1994年1月~2002年9月获得随访的髋部骨折住院患者310例,年龄60~91岁,伤前有脑血管病后遗症不全瘫者49例,其中222例接受手术治疗,88例非手术治疗。对照分析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患者功能恢复、并发症的发生及死亡等情况。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组并发症及死亡率均低于非手术组(P值均<0.01),即使合并脑血管病后遗症,其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亦明显低于非手术组。结论 除非患者生命垂危,老年髋部骨折均应手术治疗,尤其对并存较严重疾病者手术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老年髋部骨折合并帕金森病行手术治疗的风险及其对策。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8例老年髋部骨折合并帕金森患者行手术治疗,对围手术期风险和并发症给予积极处理。结果 1例术后2月出现假体松动,进行了髋关节翻修手术;1例术后3天出现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成功;2例出现肺部感染转内科治疗;1倒出现术后精神障碍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其余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合并帕全森病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手术治疗时应充分评估,积极应对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控制基层医院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176例70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诊治资料,均行手术治疗,观察围手术期患者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结果 176例患者中,术后并发症率为55.11%(97/176);术后死亡率为2.84%(5/176)。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期间存在较大风险,尤其是伴基础疾病者,因此要重点关注和救治。通过加强多科室的协作,甚至参与整个围手术期的治疗,预防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从而降低围手术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使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因子(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对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树兰杭州医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15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以及术前1周患者血清白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等临床资料,随访患者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年死亡率。使用接受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PNI高组(PNI≥40,n=116)及PNI低组(PNI40,n=40),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PNI对老年人髋部骨折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检验显示年龄、术前白蛋白数值、术前淋巴细胞数值、PNI是老年髋部骨折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PNI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PNI可作为预测老年人髋部骨折手术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6):1476-1481
[目的]探讨和总结合并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老年髋部骨折的救治方法及围手术期管理经验。[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2月于本科连续收治的12例合并慢性肝衰竭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对其进行术前ASA评级、MELD评分、POSSUM评分及P-POSSUM评分并实施骨科损害控制技术,记录患者一般资料、肝硬化Child-Pugh分期、术前天数、手术方式、麻醉方法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术后手术伤口均甲级愈合,相关并发症经过内科治疗均治愈。12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1.3个月(3~47个月),最后一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83.2分(68~93)分,优良率77.8%。[结论]合并慢性肝衰竭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经过术前积极风险评估并结合骨科损害控制技术,只要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以及麻醉方法,围术期间采取措施控制贫血、腹水及门脉高压及相关并发症,必要时术后辅助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其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8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手术治疗82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年龄80~96岁,平均83.5岁。其中股骨颈骨折39例,粗隆间骨折43例;术前64例(78%)合并有各种并存症。围手术期完善各项检查,并控制各种并发症。结果 82例经术前准备后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住院15d,术后并发消化道症状7例,肺部感染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脑梗死1例。结论术前正确评估,充分准备,合理选择内固定,术后主动功能锻炼,是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的重点,也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1日至2015年7月1日期间行手术治疗的758例老年(≥65岁)新鲜髋部骨折患者病历资料。记录患者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数,记录其相关因素。758例患者中男250例,女508例;平均年龄(78.97±6.83)岁。股骨颈骨折450例,粗隆间骨折308例。结果住院期间死亡患者12例,死亡率为1.6%;最常见的3个严重并发症为肺部感染(4.7%)、泌尿系感染(2.1%)、应急性溃疡(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保守治疗和应激性溃疡、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保守术治疗、伤前脑血管病史、冠心病史、哮喘病史、年龄、全麻、住院时间等为常见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治疗、硬膜外麻醉和缩短住院时间等措施能够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学科医护协作模式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89例老年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79例患者采用多学科医护协作诊疗模式(观察组),210例患者采用传统创伤骨科诊疗模式(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类型、骨折分型、受伤至入院时间及Charlson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治疗率、手术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252例(90.32%)、对照组169例(80.48%)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两组手术治疗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03,P=0.002)。观察组术前等待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39±2.47)、(10.56±3.76) d,较对照组的(6.13±2.79)、(12.27±3.11)d明显缩短(t=-3.075,P=0.002;t=-5.330,P=0.000)。观察组及对照组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0.56%、46.15%,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1.19%、69.23%,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11.11%、20.1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25.40%、40.24%;观察组上述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多学科医护协作诊疗模式可以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率,缩短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老年骨质疏松致髋部骨折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综合治疗的状况。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321例骨质疏松引起的髋部骨折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包括人工关节置换手术、骨折复位内固定、药物以及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结果中度骨质疏松101例,轻度36例,症状均有较明显的好转,重度184例未继续加重。手术组患者住院时间17-33 d,平均22 d,并发症少,死亡2例;非手术组至少卧床3个月,疗效差,并发症多,死亡5例。结论老年髋部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除需对局部骨折治疗以外,同时应对原发骨质疏松症进行综合治疗可能提高骨折愈合力,缩短愈合时间,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 6 2例骨质疏松并髋部骨折的治疗 ,探论其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优越性。方法 回顾分析了其的骨质疏松程度、术前并存症、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结果 手术组平均住院 2 2d ,并发症发生率 1 2 3% ;非手术组平均住院 87d ,3例死于肺部感染和全身衰竭 ,并发症发生率为 2 8 6 %。结论 骨质疏松并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背景:老年髋部周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围手术期精神障碍(perioperative delirium, POD)近年来逐渐得到国内骨科医师的重视。预防POD发生,是摆在骨科医生面前的重要问题。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周围骨折患者中POD的发病率,以及其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84例老年髋部周围骨折行大型手术的患者,女206例,男178例;年龄65-95岁,平均78.3岁。以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式、输血、药物治疗及合并症为自变量,POD的发病率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384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5.8 d(7-35 d),其中79例发生POD,发生率为20.6%。经分析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的因素是年龄、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合并症、输血、药物治疗(P〈0.05)。其中高龄、手术时间过长、全身麻醉、合并症(尤其脑血管病变)是POD的危险因素,输血和药物治疗是保护因素。性别及手术方式对发生POD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髋部周围骨折易并发POD。围手术期仔细评估POD形成的相关因素,避免全身麻醉和手术时间过长,积极治疗合并症。高危患者必要时应输血并采用药物预防以降低PO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201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51例,女150例,年龄60~98岁,平均78.2岁。按Garden分型,Ⅱ型20例,Ⅲ型86例,Ⅳ型95例。采用多枚中空螺钉固定、Morre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平均住院10~14d,5~7d即能早期下床活动,住院期间及术后1年内无一例死亡。85%患者获得8个月~4年(平均2年)的随访,功能恢复按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5%。结论老年人各脏器机能衰退,多同时合并各种内科疾病,手术治疗存在风险,但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仍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时机选择对老年髋部骨折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81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272例,女542例;年龄为60~99岁,平均79.9岁;根据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将患者分为全身状态好(ASA分级Ⅰ、Ⅱ级,403例)和全身状态较差(ASA分级Ⅲ、Ⅳ级,411例)两类,每类患者根据是否在入院后48 h内手术再分为2组:早期手术组和晚期手术组。分别比较早期手术组与晚期手术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0 d和1年死亡率、术后1年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等。结果在全身状态好的患者中,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早期手术组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0%(0/94)]、术后1年死亡率[5.3%(5/94)]显著低于晚期手术组患者[4.2%(13/309)、14.2%(44/309)],住院时间[(9.6±5.2)d]显著短于晚期手术组患者[(12.3±5.9)d]、术后1年ADL评分[75(70,85)分]显著高于晚期手术组患者[70(60,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全身状态较差的患者中,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早期手术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42.2%(35/83)]显著高于晚期手术组患者[30.5%(100/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30 d和1年死亡率、住院时间及术后1年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髋部骨折,若患者身体状态好,可尽快实施手术;若患者一般状况差,不能一味强调早期手术,需评估身体状态后再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实施绿色通道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长短影响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02诊治的88例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受伤至手术时间分为2组:A组受伤48 h内手术,B组受伤48 h后手术。比较2组住院期间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长短。结果 A组住院期间7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21.2%(7/33)。B组33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60.0%(33/55)。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16,P0.001)。A组住院时间(14.1±4.5)d,B组住院时间(24.2±9.2)d,A组住院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34,P0.001)。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在48 h内手术可以降低患者住院期间肺炎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老年髋部骨折中治疗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骨科采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治疗的159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研究组),与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采用传统模式治疗的183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性别、麻醉ASA分级、髋部骨折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81.4±4.2)岁比(79.6±3.2)岁。研究组手术治疗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89.9%比80.9%)。研究组术前等待时间(3.6±0.4)d、住院时间(10.8±0.3)d,显著短于对照组。研究组院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40%比6.01%)。研究组120 d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77%比4.37%)。研究组120天Parker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与传统的诊疗模式相比,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可以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比例,缩短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术后新发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693例,男257例,女436例,年龄65~103岁,BMI 16.5~33.1 kg/m2,ASAⅡ~Ⅳ级,分别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术前合并症、卧床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法、手术时间和出血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术后新发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46例患者(6.64%)在住院期间发生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心绞痛25例(3.61%)、心律失常19例(2.74%)、心力衰竭5例(0.72%)、心肌梗死4例(0.58%)和心源性猝死2例(0.2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和全麻方式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1,95%CI 1.06~1.17,P0.001)、心脏疾病(OR=1.98,95%CI 1.02~3.85,P=0.045)、脑血管疾病(OR=2.14,95%CI 1.06~4.32,P=0.033)、高血压(OR=2.61,95%CI 1.23~5.51,P=0.012)、糖尿病(OR=2.06,95%CI 1.04~4.09,P=0.039)和肾功能不全(OR=17.42,95%CI 3.69~82.80,P0.001)是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术后新发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可作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新发心血管并发症的预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