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援(公元前 14年—公元 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年青时曾任王莽“新朝”新城郡“大尹”(太守)。后依附割据陇西地区、自封“西州将军”的隗器(? —公元 33年)。公元 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王朝,以“建武”为年号。建武十一年 (公元 35年),马援被刘秀派往陇西郡任“太守”,建武十七年(公元 41年),又被封为“伏波将军”,并受命率军前往交趾镇压征侧、征弍起义,马援在交趾期间,为抵御该地区暑湿瘴气侵袭,常食当地所产薏苡仁,能“轻舟省欲,以胜瘴气。”  交趾地区生长的薏苡,种仁粒大、质优,马援在交趾时,不仅常食薏苡仁,而且有意把它…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岁左右。  相似文献   

3.
汉光武帝刘秀时 ,马援被赐为伏波将军 ,出征到南方交趾 ,即今之两广和越南北部、中部等地区。经常以薏米作饭 ,既耐饥 ,又有轻身、辟瘴功效。而且南方所产的薏苡果实大 ,质量好 ,他想到部队凯旋时带一些回乡栽培。不久得到还朝圣旨 ,遂满载一车 ,在家乡广为繁殖。满朝文武中有一些人认为马援居功自傲 ,因他是当今的宠将 ,不敢批评。待到马援病逝就有人奏本诬告马援 ,说他以前载回来的薏苡是装装门面 ,实际载回的是明珠、文犀 ,攫为己有。刘秀听了很不高兴。千年以后的今天 ,人们仍然有把因涉嫌而受诬谤者称之为“薏苡之嫌” ,原因在此。马援…  相似文献   

4.
张机,字仲景,後汉南郡湼阳人(今河南南阳县)。约生於公元二世纪,灵帝时(公元168-189)举孝廉,建安中(公元196-219)官至长沙太守。他好学多才,能博通羣书,潛乐道术。他学医於同郡张伯祖,盡得其传。他在幼年的时候,同郡何永便称许他后将为名医,仲景果精经方,不出何永预见。世有有寒食散论,解寒食散。寒食药人多不知,或说华佗,或说仲景;仲景有侯氏黑散紫石英方等数种,节度略同,不类佗方的单省,并且佗之为治,或刳断肠胃,洗滌五藏,不全赖方药治病。  相似文献   

5.
<正> 一九八一年十月,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了“中日《伤寒论》学术讨论会”,两国学者济济一堂,对《伤寒论》一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后,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又决定成立“仲景学说研究会”,以促进对仲景学说的系统研究。这两件事说明,仲景学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对医学的影响不仅纵贯古今,而且超越了国界。张仲景,名机,仲景是他的字,南阳郡涅阳(今河南邓县境内)人,约生于东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活了七十来岁。张仲景从小热爱学习,博览群书,汉灵帝时曾被推举为孝廉,晚年一度当过长沙太守。但他的一生主要是在从事医学研究中渡过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及湖北襄阳一带)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建安24年(公元219年)。张仲景从小善思好学,“博通郡书,潜乐道术”。当他十余岁时,与他同郡的名人何颙曾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于是他就从师于当地名医张伯祖,他非常仰慕扁鹊“起死回生”的神奇医求,经过刻苦学习,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所以《襄阳府志》曰:“仲景之学,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是人民医生我们研究“伤塞论”,一定先要认识张仲景的时代环境,仲景一生是处於后汉末年政治黑暗,兵戈扰攘的桓帝(公元147年)灵帝(公元168年)献帝(公元190-1年)三朝,正是著名的黨锢案和黄巾起义,董卓遷都等“天下乱离,民棄农业,诸军並起……”的时代,而且自建寗四年(公元171年)以後至中平二年(公元185年)的十五年间,常有“大疫”流行。仲景是被同郡(南阳)何颙称为“用思精而韻不高”的人,目覩严重的政治压迫及自己宗族多死亡於疫病,於是发愤研究医学,他不像华陀“恥以医见业”,而是以医为专业的;不然他就不可能有这一部伟大的“伤寒论”创作出来。至於舊传他曾守长沙的故事,那是後人对他的“附加”,因为宋本伤寒论里都没有“守长沙”字样;天津宋向元同志最近曾有考证,辨明其非。  相似文献   

8.
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谁知马援死后,  相似文献   

9.
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甚多。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医圣张仲景的伟大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名机,南阳邓县人,生于后汉末年政治黑暗、兵戈扰攘的桓帝(公元147年)、灵帝(168)、献帝(190~219)三朝,正是著名的党锢案和黄巾起义、董卓迁都等“天下离乱,民弃农业,诸军并起”的时代。而自建宁四年(公元171年)以后至中平二年(公元185年)的十五年间,常有大疫流行。仲景目睹严重的政治压迫及自己宗族多人死亡于疫病,遂发奋研究医学,受业于同郡张伯祖。有人说他曾做过长沙太守,但现存两种宋本《伤寒论》,都没有“守长沙”字样,这是一个尚待进一步考证的问题。但从《伤寒论原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通报》2013,(4):31-31
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自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相似文献   

12.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宋仁宗嘉祜二年(公元1057年)举进士,任河南福昌主簿,陕西凤翔判官。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回京任殿中丞。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谪守杭州,后徙密州。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又徙徐州,时黄河大决口,苏轼率领军民筑堤守城,保全了城中生命财产。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徙湖州,后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至京,入御史台狱,这就是后人称之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任做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二  相似文献   

13.
窦默,字子声,初名杰,又字汉卿,广平肥乡(今河北省肥乡县)人,生于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死于元至大十七年(公元1280年),享年八十五岁。窦默是金元时代的政治家与针灸家,据《元史·窦默传》载:“幼知读书,毅然有志,族祖旺为郡功曹,令习吏事,不肯就”,时值金元交战,“遂南走渡河,依母党吴氏,医者王翁,妻以女,使业医”。所以窦默在《通玄指要赋》中自称“承外舅之训言”。可以作为这  相似文献   

14.
皇甫谧与朝那和灵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庆 《中国针灸》2007,27(6):450-452
从皇甫姓氏的产生、安定郡东迁、史志文献以及皇甫谧遗存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在皇甫谧出生前约85-42年(公元130-173年),皇甫谧家族就已经迁移到今甘肃泾川一带,现今保存的皇甫谧古墓和大量皇甫谧遗存,证明皇甫谧的生卒地是在灵台。“西朝那”在今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古城,是皇甫氏族成著姓的地方;“东朝那”在今甘肃灵台县,是皇甫谧的生卒地。  相似文献   

15.
殷克敬 《陕西中医》1989,10(8):380-381
<正> 钱乙(公元1035—1117年)、字仲阳、北宋末年东平郡(今山东省郓诚县)人,出身贫苦,三岁时母亲病故,其父钱颢是一位长于针炙的游方医生、常年在外,幼年的钱乙就寄养在姑母家中。姑父吕氏是当时一位名医。钱乙年龄稍长即读书随姑父习医,由于刻苦好学,终成一位在当时很有影响的儿科医生。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因治愈了宋神宗长公主女儿病,被任命为翰林医官,后又治愈皇子的“瘈疭”证而被晋升为太医丞、名声大振。晚年患瘫痪症,虽左侧手足不能自用,亦然坚持为群众治病,研读诸书、手不释卷,以八十二岁高龄走完了他勤奋的一生。  相似文献   

16.
<正> 膠类是我国最早的人工加工药品的一种,用以治疗蛋白质缺乏症,止血剂和妇科调经药。正式载录于神农本草经的就有“白膠”(即鹿角膠)和“阿膠”(即傅致膠)两种。名医别录称白膠“生云中,煮鹿角作之”;谓阿膠“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具体说明膠类作为药用在我国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我国虽于汉时(公元一世纪)始将阿膠作为医药使用,但据事物发展的逻辑,粗膠的工业应  相似文献   

17.
地处川东地区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古时为“巴国”所辖,“两汉”时属“巴郡”临江县。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方置南宾县,为石柱建县之始。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置石柱安抚使。元初,改为石柱军民宣抚司。元末,明玉珍据蜀,又改为“石柱安抚司”。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为“石柱宣抚司”,隶属重庆卫(今重庆市)。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改为“石柱直隶厅”,改宣慰使为“土通判”。规定:“土通判不预民事”。  相似文献   

18.
黄芪是北方药材中的主导品种。陇西部黄芪以其“色黄白、味甜美”而著名,为陇西赢得了“中国黄芪之乡”的美誉。然而,世事难料,市场无情,正当陇西药农抱着“黄芪之乡”的金字招牌鼓足劲准备大干一场之时,却遭遇了市价大跌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19.
《外台秘要》为唐代的王焘所作。王焘,陕西省郡县人,约生于公元670年,卒于公元755年。他从小体弱多病,常常与医术高明的医生在一起,向他们学习医学理论和治病技术。王焘曾在唐代官府图书中心——弘文馆整理图书达廿余年之久,这使他有机会广泛阅读唐代以前的大量医学书籍。经过几十年的阅读、鉴赏、抄录,终于在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整理成书,并命名为《外台秘要》。书名中“外台”一词意指“兰台”(即宫内藏书处)。  相似文献   

20.
徐之才     
徐之才,字士茂,祖籍东筦姑幕(今山东诸城),自高祖徐秋夫起移居丹阳(今属江苏)。约生于南齐建武三年(496年),卒于北齐武平六年(575年),享年79岁。徐氏出身于世医之家,五世祖徐熙喜好黄老之术,有道士授于《扁鹊镜经》一卷,便反复研习,因而精通医术,名震海内。高祖徐秋夫、曾祖徐道度、祖父徐文伯,皆以医鸣当时。父徐雄在南齐任兰陵太守,亦“以医术为江左所称”。徐氏本人更是聪颖异常,他五岁诵《孝经》,八岁略通义旨。曾与从允康拜访梁太子詹事汝南周舍宅,听讲《老子》。舍为设食,乃戏之曰:“徐郎不用心思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