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子午流注与病死时间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午流注学说 ,其理论源于《内经》中的经脉流注、脏气法时、五脏传移、五脏逆传及阴阳应象规律。若违背这些规律 ,就会出现病理现象 ,以至死亡。以 6 45例住院患者的死亡时间为基点 ,对子午流注及病死规律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 “子午流注”是我国“时间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机体的气血循行,专以时辰为主的十二经流注法。十二经脉配属十二地支,每日自寅时起于手太阴肺经,至丑时终于足厥阴肝经,如环无端,循环不止。正常情况  相似文献   

3.
从临床应用的角度领悟解析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系统。分别探究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内容与营血之间、流注始末与脏腑经脉气血之间、流注方向与十二经脉走向之间、流注交接与手足末端之间、流注交感与经气产生及流注部位之间、流注规律与根结标本理论之间、流注循行和与五输穴排列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更深层面解读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系统的理论内涵。并阐述了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系统对针灸临床治疗的具体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浅谈“纳支法”的临床应用250013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刘佩云在正常情况下,人与自然界之间保持相对平衡,这种平衡一旦失常,人就会发生疾病。治疗用针,须依据气血流注的盛衰时间,选十二经疗效最佳的五输穴。多年来,我运用子午流注纳支法治疗患者36人,效果满...  相似文献   

5.
“和”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最基础的思想。人是一种运动变化的有机整体,其生命活动在于阴阳平衡。“和”主要是通过补泻、寒热等方法调节机体的阴阳、气血而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通补兼施治疗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的发生多与七情内伤,精力过劳或嗜食膏梁厚味,缺乏体力活动有关。这些致病因素常年累月作用于机体,超过机体的正常调节限度,就可使心脏的阴阳平衡失调,而致气血阴阳虚弱。其结果是:气虚运化无力;血虚滋养濡润无力;阴虚濡养失调;阳虚推动温煦不足,则每致痰凝、饮蓄、气滞、血瘀、火生、邪犯等标实之证。 《圣济总录》云:“复因风寒暑湿,客忤邪恶之气,乘虚入于机体,流注经络,伏留脏腑,毒击心包,时发疼痛”。所以冠心病一般是邪实与正虚共同存在,相互影响,其发生是因虚致实,因实而发,本虚标实。而“气者,人之根本也”。临床观察冠心…  相似文献   

7.
试论十二经脉流注动力及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十二经脉流注动力及调控陈以国林锓武导师杨介宾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成都610075)经络理论,是中医整体观念的精髓,而其主体则是由于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建立起来的“如环无端,周而复如”的流注关系。但关于这种对机体生命运动其有极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流”是指在妊娠12周以内人为地终止妊娠。由于人流是人为地终止正常妊娠,机体内分泌功能骤然下降,没有一个缓慢渐进的适应过程,对于人体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打击,故俗称“人流”为坐“小月子”,一点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9.
气血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气”与“血”不但是决定人体生命存在和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体现,而且,通过“气、血”的变化,也正确地反映出机体病理变化的规律。因此,它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人通过几年来对气血学说的学习和临床实践,现就祖国医学中的“气”和“血”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关于气血学说中的“气”祖国医学关于“气”的论述,早在公元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了较详细的记载,如真气、邪气等……,而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挥,对“气”有了较详细的论  相似文献   

10.
择时服用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泄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惠 《中医杂志》2000,41(6):380
择时用药,属当代时间治疗学的范畴,古今皆有应用,择时依据也是多方面的。对脾虚泄泻法采用的巳时给药法,是依据经脉气血流注节律来确定的。气血在十二经脉中的流注次序,《灵枢·营气》篇已有阐述,但十二经脉经气运行和12时辰相配合,则起于金元时期,首见于当时流行的“十二经脉纳地支歌”,歌云“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据此知巳时是气血流注于脾经,脾经经气旺盛的时辰。气血流注的昼夜节律,以往主要用于子午流注针法,当代也有一些实验研究证实其有一定客观基础,但用于指导择时用  相似文献   

11.
壮医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涵养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二者通过三道两路系统而循环流注全身,涵养机体组织,推动人体生理功能协调运行。气血宜动、宜衡,又相互资生,相依为用,气血平衡调畅,则人体健康;气血失衡,则产生疾病。气血理论是壮医核心理论,也是壮医重要的病机理论,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文章阐述了壮医气血的概念、内涵及其关系,气血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病机特点,壮医气血理论的内容及其应用,提出平衡气血治则治法,初步建立壮医的理法方药体系。  相似文献   

12.
人工流产(简称人流),是指在妊娠12周以内人为地终止妊娠.由于“人流”是人为地终止正常妊娠,机体内分泌功能骤然下降,没有一个缓慢渐进的适应过程,对于人体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打击.故俗称“人流”是“坐小月子”,一点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13.
人的机体只要经络气血畅通 ,就会自动地维护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 ,新陈代谢就会正常的进行 ,人即健康无病。一但人体某些部位受到了外邪入侵 ,就会导致经络气血闭塞 ,新陈代谢发生障碍 ,生理功能发生紊乱 ,生命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于是疾病就发生了。总之 ,一切疾病都是外邪入侵导致气滞血瘀所致。现代医学认为 :疾病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中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 ,因稳态破坏而发生的内外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障碍。在许多疾病 ,机体对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损害发生一系列防御性抗损害反应 ,从而可出现各种症状 ,体征和社会行为异…  相似文献   

14.
胡献国 《气功》2012,(1):14-15
人工流产(简称人流),是指在妊娠12周以内人为地终止妊娠。由于“人流”是人为地终止正常妊娠,机体内分泌功能骤然下降.没有一个缓慢渐进的适应过程,对于人体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打击。故俗称“人流”是“坐小月子”,一点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15.
1土家医“气滞血瘀”学说概述 土家族医药学家认为,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最重要的物质,气无形能行走人体经络,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无所不至,无所不在。血为有形之物随气周流于全身,昼夜不息,生生不至。如果气血通行受阻,人体生命活动就要受到影响。气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又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指的就是气血的正常运行及两者相互促进的作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身脏腑经络中的气血运行盛衰,是有其时间周期节律性的,即气血按照十二时辰的自然顺序,依次向十二脏腑经络流注。其气血流注的顺序系寅时始自肺经,丑时终于肝经,每个时辰各流注一脏腑经络,循环往复,周流不息。当气血流注到某一脏腑经络时,该脏腑经络中的气血即旺盛,当脏腑经络有病变时,则常在其气血流注的时  相似文献   

17.
“流注”是夏秋季节在农村中比较多见的一种多发性深部脓肿病。阅读方书皆云,“流注”:“流者流行,注者住也”。人之气血与天地合同,周流不息,循环无端。“或因湿痰,或因瘀血,或因风湿,或因伤寒汗后余毒,或欲后感寒稽留于肌肉之中,致令气血不行”。“或曝日躬耕,夜天露卧,暑为塞束,气道不行,发无定处,随在可生,八、九,四、五,三、二不等”,若体质强、正气盛,阳气宣通,随阻随散。如正气虚,经脉涩滞,随阻随壅,屡发屡止,  相似文献   

18.
子午流注学说起源于《内经》,系中国古典时间医学。由于医学界逐步认识到时间因素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故对子午流注学说的研究日渐增多,现综述如下。1 对经脉气血流注的研究子午流注学说认为“气血”按时间推移,有规律地循行于经脉之间,灌注于经穴中,可选用五输穴进行治疗。梁秋湖[1]发现腧穴的导电量在气血流注之时高于其它时间。严智强[2]见到十二经脉穴位冷光强度在气血流注时高于气血流注己过时,尤以井、输(原)、下合穴的发光强度为高,提出子午流注针法选用五输穴进行治疗是有根据的。张燕华[3]发现按时循经取穴针刺较一般针刺疗法针…  相似文献   

19.
心神为体,脑神为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心脑共主神明的问题,提出“心神为体,脑神为用”的命题。认为脑在功能上是阴阳气血精明流注的通道,是五脏功能的通道,而且又贮藏精髓,是神汇注之处。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而主神明,神有主导形的作用。心是神明所出之根,脑是神明流注之所。因此,所有的五脏功能表现于“神明之体藏于心,神明之用发于脑。”现代研究也证明心脏对脑和人的精神活动具有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心脏是生命代谢的中枢,脑的功能还必须依赖于心脏的指令。  相似文献   

20.
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变化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ang ZL  Zhao SH 《中国针灸》2010,30(10):859-862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不是按照三阴三阳排列的,而是根据气血在人体的运行规律确立的。气血在流注过程中的多少盛衰变化,形成了由气血阴阳最盛的太阴与阳明,依次消长转化递减,经少阴与太阳,至气血阴阳衰少的厥阴与少阳,衰尽复生,终而复始。这种终而复始、如环无端的流注次序,不仅反映了经脉上行下循、内注外达的"脉行之逆顺",而且反映了人体阴阳互根、消长转化和气血多少平衡协调的变化关系,以及疾病的虚实病理变化。因而,明辨十二经脉气血多少流注规律,是掌握经脉流注次序意义的前提,是行针施药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