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细胞因子在表皮与真皮相互作用中所起的作用,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白介素1α(IL-1α)及白介素(IL-6)对角朊细胞与真皮成纤维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及前列腺E1(PGE1)的调节作用。IL-1α主要由角朊细胞产生,而IL-6则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来自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上清液有较强的促进角朊细胞增殖能力。来自角朊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也有一定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IL-1α和PGE1可  相似文献   

2.
990001 表皮角朊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产生及调节/张建中(北京医大医院皮肤科)…//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31(4).-233培养人角朊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用ELISA法测定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多肽分子,用Northern杂交检测PDGF-β链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表皮角朊细胞是皮肤中PDGF分子的一个重要产生细胞,成纤维细胞不产生PDGF。图1表2参8(贾泰元)990002 培养人角朊细胞中白介素15的基因表达/韩钢文(北京医大一附院皮肤科)…//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31(4).-236  相似文献   

3.
近10年的研究发现紫外线可促进SSA/Ro抗原在角朊细胞膜的表达,这种表达依赖于中波紫外线,并与照射强度有关。雌激素也能产生类似的效应,并能增强紫外线对角朊细胞的影响作用。另外,紫外线还可以使角朊细胞生成白介素1增多,而白介素1又可参与调节角朊细胞产生核抗原,如ssDNA。  相似文献   

4.
培养人角朊细胞中白介素15的基因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探讨白介素 1 5 (IL 1 5 )在表皮角朊细胞中的表达及调节。方法 应用RT PCR及Northern杂交方法分析了IL 1 5在培养的人角朊细胞及鳞状细胞癌细胞系 (HSC 5 )中的表达 ,并观察了地塞米松对角朊细胞表达IL 1 5的影响。结果 正常角朊细胞及鳞状细胞癌细胞系细胞均有IL 1 5mRNA的表达 ,1 0 -6mol/L地塞米松处理培养的角朊细胞后 ,IL 1 5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表皮细胞来源的IL 1 5可能介入某些炎症性皮肤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DGF)在表皮角朊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的产生及其调节因素。方法 培养人角朊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用ELISA法测定PDGF多肽分子 ,用Northern杂交检测PDGF B链mRNA的表达。结果 人角朊细胞可合成PDGF多肽分子 ,双羟维生素D3 可促进其合成 ,肉豆寇沸波酯 (PMA)可抑制其合成。成纤维细胞不产生PDGF分子 ,可测到低水平的PDGF B链mRNA表达。结论 表皮角朊细胞是皮肤中PDGF分子的一个重要产生细胞 ,成纤维细胞不能产生PDGF可能是由于存在翻译阻抑因素  相似文献   

6.
近10年的研究发现紫外线可促进SSA/Ro抗原在角朊细胞膜的表达,这种表达依赖于中波紫外线,并与照射强度有关,雌激素也能产生类似的效应,并能增强紫外线对角朊的细胞的影响作用。另外,紫外线还可以使角朊细胞生成白介素1增多,而白介素1又可参与调节角朊细胞产生核抗原,如ss-DNA。  相似文献   

7.
970573 重组人IL-6对角阮细胞体外增殖分化影响的研究/魏志平…∥临床皮肤科杂志._1996,25(5)._257~260为寻找对角朊细胞增殖分化具有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作者以人表皮角朊细胞株Colo-16细胞为模型,利用活细胞计数、~3H-TdR掺入法、细胞因子生物活性检测、电镜及免疫组化法研究了IL-6对角朊细胞体外增殖、细胞因子产生、超微结构及角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为:IL-6对角朊细胞的体外增殖DNA合成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大剂量的IL-6能减少角朊细胞肿瘤坏死因子-a、IL-6的产生;对角朊细胞胞膜、线粒体有直接损伤作用;并抑制角阮细胞角蛋白表达.作者从细胞、亚细胞及细胞因子水平上研究了IL-6对角朊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的影响,认为IL是角朊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的一种强有力免疫调节因子.图2表2参11(张志灵)  相似文献   

8.
983111 表皮角朊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马刚(白求恩医大应用基础医学研究所一院皮肤科)…//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8,24(3).-324 用Dispase和胰蛋白酶成功地消化分离和培养了鼠表皮角朊细胞。表皮细胞培养易混有成纤维细胞污染,因此如何避免成纤维细胞污染和减少基底细胞丢失是培养成功的关键。胰蛋白酶消化破坏桥粒和半桥粒,消化时间过短易混有纤维细胞,消化时间过长部分基底细胞丢失。而Dispase作用在真皮、表皮连接处,仅破坏半桥粒。分离得到表皮部分再经胰蛋白酶消化成为单个游离细胞。角朊细胞在玻璃培养皿和塑料培养皿上贴壁率较低。作者在预铺鼠尾胶原的培养板孔底培养角朊细胞,明显提高了贴壁率。培养细胞呈多角形,抗角蛋白抗体染色阳性,说明培养的细胞是角朊细  相似文献   

9.
抗体搭桥角朊细胞/单一核细胞粘连(ABKMA)作为银屑病研究一个体外实验模型,用来研究银屑病的免疫激活的细胞因子网改变。正常人表皮细胞悬液分离自包皮,加入银屑病IgG孵育后加入银屑病单一核细胞,形成ABKMA。使用ABC增强的ELISA检测培养上清的白介素2和白介素6。实验结果表明,白介素2和白介素6的合成和分泌都高于正常人IgG对照和无血清培养基对照。细胞表面的白介素2受体α链(IL2Rα)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IL2Rα+单一核细胞/单一核细胞为4.6%。IL2Rα单一核细胞/粘连的单一核细胞为40.4%,这两者都高于相应的对照。  相似文献   

10.
皮肤含有多种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皮肤郎格罕细胞、真皮树突状细胞及角朊细胞等。其中角朊细胞能产生IL-1、IL-6、IL-7、IL-8、IL-10、α-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及生长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皮肤免疫细胞及其细胞因子以及表皮血管系统的细胞粘附分子,不仅与皮肤的炎症反应有关,而且在银屑病的免疫发病机制中还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在表皮角朊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的产生及其调节因素。方法 培养人角朊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用ELISA法测定PDGF多肽分析,用Northern杂交检测PDGF-B链mRNA的表达。结果 人角朊细胞可合成PDGF多肽分子,双羟维生素D3可促进基合成,肉豆寇沸波酯(PMA)可抑制其合成。成纤维细胞不产生PDGF分子,可测到低水平的PDGF-B链mRNA表达。结论 表  相似文献   

12.
人表皮角朊细胞能产生大量白介素-8(IL-8)。但IL-8必须与特异性的表面受体(IL-8R)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而正常人皮肤的角朊细胞上不存在IL-8R。有人曾用免疫细胞化学、RT-PCR和原位杂交等技术证实IL-8在银屑病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波紫外线辐射对体外培养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MMP-3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绿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表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酯(EGCG)对此影响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和真皮成纤维细胞,中波紫外线辐射、不同浓度IL-6刺激及EGCG处理后,ELISA方法测定上清液中Pro-MMP-1和MMP-3蛋白含量,半定量RT-PCR方法测细胞中mRNA含量。结果:UVB30mJ/cm2辐射后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的pro-MMP-1和MMP-3并未增加(P>0.05),真皮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MMP-1和MMP-3mRNA含量和蛋白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IL-6(8、16、24pg/mL)可显著增加成纤维细胞产生MMP-1和MMP-3(P<0.05)。EGCG(0.15、0.3mM)能够显著抑制紫外线诱导成纤维细胞产生MMP含量的增加(P<0.05),但IL-6刺激成纤维细胞所产生的MMP-1和MMP-3的增加不受EGCG的影响(P>0.05)。结论:中波紫外线辐射并不能直接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分泌MMP-1和MMP-3增加,但紫外线辐射后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的IL-6可促进成纤维细胞产生MMP。EGCG对IL-6刺激成纤维细胞产生MMP增加没有影响,但它可以显著抑制紫外线辐射直接导致的成纤维细胞产生MMP-1和MMP-3的增加,对防治皮肤光老化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1,25-双羟维生素D3[1,25(OH)2D3]及其衍生物钙泊三醇(MC903)对银屑病有治疗作用。我们用体外培养人角朊细胞研究了1,25(OH)2D3和MC903对角朊细胞白介素1α(IL1α)及白介素8(IL8)分泌的影响。1,25(OH)2D3和MC903本身对未受刺激的角朊细胞IL1α分泌无明显影响。用佛泊脂PMA和脂多糖(LPS)刺激角朊细胞,使得IL1α分泌显著下降和使IL8分泌显著升高。同时加入1,25(OH)2D3和MC903可抑制这些变化,并显示剂量相关性。用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角朊细胞,可使IL8分泌显著升高和使IL1α轻度升高。1,25(OH)2D3和MC903也可抑制这些升高。在本实验中,PMA/LPS刺激角朊细胞引起的IL1α和IL8分泌变化与银屑病皮损非常相似,提示1,25(OH)2D3和MC903的这些作用可能与它们对银屑病的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15.
人工合成前列腺素E1(PGE1)治疗皮肤创伤及慢性溃疡有明显疗效。为了探讨其治疗机理,我们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将表皮角朊细胞及真皮纤维母细胞培养中加入PGE1,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各种细胞因子的产生。结果表明角朊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所产生的细胞因子种类存在一定差异。角朊细胞主要产生IL1α、IL8、转化生长因子α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而纤维母细胞则主要产生IL6和I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TNFRⅠ)和抗TNFRⅠ抗体对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KC)产生白介素8(IL-8)和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 分离表皮细胞接种96孔板,分别为:①自然增殖孔;②TNF-α刺激孔;③sTNFRⅠ/TNFα培养孔;④sTNFRⅠ/抗TNFRⅠ/TNF-α培养孔;⑤抗TNFRⅠ/TNF-α培养孔.ELISA法测上清液IL-8的含量;MTT法测增殖活性;收集细胞提取RNA进行反转录和扩增,产物电泳后转膜,进行DNA印迹以比较IL-8的表达在转录水平上的差异.结果 银屑病患者组所测3个指标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两组TNF-α刺激孔KC3个指标均显着高于自然增殖孔和sTNFRⅠ/抗TNFRⅠ/TNF-α培养孔;自然增殖孔和sTNFRⅠ/抗TNFRⅠ/TNF-α培养孔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结论 ①银屑病患者KC处于活化状态,分泌高水平细胞因子且增殖活跃;②TNF-α可诱导体外培养KC表达IL-8mRNA和蛋白,促进KC增殖,其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和细胞表面TNFRⅠ结合来实现;③sTNFRⅠ可以部分阻断TNF-α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17.
糠秕孢子菌与培养人角朊细胞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了探讨糠秕孢子菌与角朊细胞的相互作用,建立了菌体与人角朊细胞共同培养系统,将形态和机能研究紧密结合:①定时将培养物作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②用Alamarblue荧光分析法观测条件培养液对角朊细胞生长的影响;③用ELISA法定量检测条件培养液中IL1α和bFGF。结果发现:①随时间经过角朊细胞将菌体粘附、吞噬,有明显的形态变化特点;②条件培养液可促进角朊细胞的生长,从中检出高水平的IL1α和bFGF;③升高的IL1α和bFGF来源于被菌体活化的角朊细胞而非来源于菌体自身。以上结果有助于理解作为皮肤正常菌群的糠秕孢子菌为何可引起多种炎症性皮肤病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抗角蛋白自身抗体(AKantoAb)对角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以IL-1β刺激无血清培养角朊细胞及AKautoAb作用后的角朊细胞,用夹心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L-8的产量。结果表明IL-1β可刺激角朊细胞产生IL-8,并对IL-1β有浓度依赖性,AKautoAb对角朊细胞产生IL-8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AKautoAb在炎性皮损角朊细胞中的沉着,可能存在有益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对人体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胶原酶消化法提取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skin fibroblasts,HFB)。分别用0,0.04,0.2,1与5 ng/m L浓度的IL-1β培养HFB 24 h,以0 ng/m L浓度的IL-1β培养HFB 24 h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测定各组细胞周期分布情况,MTT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情况。结果细胞周期分析结果显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S期所占比例增加,且随着培养液中IL-1β浓度增高,S期所占比例上升。MTT法测定结果表明,各实验组OD值均比对照组高,且实验组OD值随着培养液中IL-1β浓度增高而增高。细胞周期和MTT结果均表明,IL-1β浓度为5 ng/m L时,其促进细胞增殖的效果最明显。结论 IL-1β浓度是影响HFB增殖的重要因素,本实验为创伤后表皮细胞和真皮细胞大量分泌IL-1β并促进HFB增殖的现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1,25-二羟维生素D3及其类似物卡泊三醇和他卡西醇对来源于单核细胞的树突细胞(DC)表达和产生白介素10(IL-10)的调节作用。方法 在体外将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成树突细胞。分别采用半定量RT-PCR和ELISA法分析1,25-二羟维生素D3及其类似物对MDDC表达IL-10mRNA和产生IL-10蛋白的影响。并以1,25-二羟维生素D3的代谢物24,25-二羟维生素D3作对照。结果 1,25-二羟维生素D3、卡泊三醇和他卡西醇以相当的作用强度上调MDDC表达和产生IL-10,但24,25-二羟维生素D3未显示调节作用;1,25-二羟维生素D3对IL-10蛋白水平的上调作用呈剂量依赖方式。结论 1,25-二羟维生素D3及其类似物治疗银屑病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IL-10的表达和分泌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