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对肺隔离症(PS)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PS患者的多层螺旋CT和临床表现资料,所有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采用血管成像技术来显示病变的供血动脉.结果 12例PS患者经多层螺旋CT全部正确诊断,其供血动脉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均证实为来源于主动脉分支.结论 多层螺旋CT是诊断Ps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隔离症的诊断和治疗及术中大出血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收治的7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3年3月-2006年10月治疗肺隔离症7例,术前6例行增强CT检查,其中2例见异常血管进入病灶诊断为肺隔离症,4例误诊而术中出现大出血.1例行MRI检查并确诊.叶内型6例,行肺叶切除;叶外型1例,行隔离肺切除.病灶5例位于左肺下叶,1例位于右肺下叶,1例位于左肺上叶.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肺隔离症术前误诊率高,提高术前诊断率及肺下叶切除术中想到可能存在肺隔离症,是预防术中大出血的关键.手术治疗肺隔离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诊断和治疗及术中大出血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14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04年10月~2007年10月治疗肺隔离症14例,术前12例行增强CT检查,其中4例见异常血管进入病灶诊断为肺隔离症,8例误诊而术中出现大出血。2例行MRI检查并确诊。叶内型12例,行肺叶切除;叶外型2例,行隔离肺切除。病灶10例位于左肺下叶,2例位于右肺下叶2例位于左肺上叶。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肺隔离症术前误诊率高,提高术前诊断率及肺下叶切除术中想到可能存在肺隔离症,是预防术中大出血的关键。手术治疗肺隔离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部CT平扫所能提示肺隔离症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CT胸部血管造影或手术证实的肺隔离症的CT平扫征象,寻求能提示肺隔离症的CT平扫特征。结果 40例肺隔离症中叶内型39例,叶外型1例,其中CT平扫诊断37例,正确率92.5%。36例叶内型主要表现为:双肺下叶肺内多发的囊性、实性或囊实性肿块以及不规则斑片状病灶,病灶与正常肺组织分界不清,大部分病例与支气管相通,并可见病灶由体循环的动脉分支供血。1例叶外型表现为左肺下叶内侧实性肿块,边缘光滑,与左肺下叶正常肺组织分界清晰,与支气管不相通,并可见腹主动脉一分支与之相连。结论肺隔离症的影像诊断以CTA为最佳,但其CT平扫有一定特征,其中薄层连续观察发现发自胸主或腹主动脉的动脉分支供血病灶是最直接证据,为进一步CT血管造影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肺隔离症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肺隔离症的CT表现,以便协助诊断。方法:肺隔离症患者26例,均做胸部CT增强扫描,进而总结肺隔离症的CT表现。结果:26例患者中病灶位于左肺下叶17例,右肺下叶8例,左肺上叶1例。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有2例病灶呈分叶状,1例病灶内有气液平面。结论:CT不仅能显示病变的形态特征及周围组织的变化,而且对异常供血动脉的显示率高,在诊断肺隔离症中有重要的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谈振国  陈亦江 《江苏医药》2004,30(12):914-915
目的 探讨肺隔离症(P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PS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肺隔离症患叶内型10例,叶外型2例;位于左下叶6例,右下叶4例,左上叶1例,纵隔1例。11例出现反复肺部感染。结论 CT、磁共振成像(MRI)和主动脉造影可显示异常动脉,叶内型可作肺叶切除,叶外型作隔离肺切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它用于临床诊断肺隔离症的作用。方法对8例肺隔离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检查采用美国GE Br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机,先行CT平扫,再行双期增强扫描,将图像传输至AW4.5工作站,进行MPR、MIP、SSD及VR重建。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8例肺隔离症病灶。1例位于右下叶,7例位于左下叶,异常体动脉供血4例来自胸主动脉,1例来自腹主动脉。CT示降主动脉后方软组织密度肿块,2例肿块周围伴有肺气肿。平扫MRI示隔离肺组织在T1WI和T2WI较正常肺组织信号高的软组织块影,并显示了8例异常供血动脉,但未能显示其全貌、行程、分支及引流静脉。结论 MIP-SCTA对肺隔离症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有利于确诊此病和制订手术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董云  凌春华  季成  陈延斌 《安徽医药》2012,16(7):995-996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手术证实为肺隔离症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998年至今该院收治的28例肺隔离症,其中叶内型26例(92.9%),叶外型2例(7.1%)。叶内型多以咳嗽、脓痰、咯血和发热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叶外型多无症状,但部分伴其他畸形。术前确诊该症6例(21.5%),主要诊断方法为胸片、CT、MRA、选择性动脉造影。全组均为肺叶切除,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结论肺隔离症发病率低,易误诊及漏诊,诊断方法主要为X线、CT、MRI检查及主动脉逆行造影等检查方法,发现异常的主动脉供血血管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部CT增强及CT后处理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梅河口市医院2002-2007年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10例,9例术前行胸部薄层增强CT检查并应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曲面平展等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结果9例行胸部薄层增强CT检查及应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的病例中,8例发现异常血供,确诊率为89%。结论术前行胸部薄层增强C扫描T并应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有利于发现异常血供,对肺隔离症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叶内型肺隔离症的诊断及治疗,提高对叶内型肺隔离症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学和(或)手术诊断为叶内型肺隔离症的9例患者临床资料并查阅相关文献。 结果 9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14~63岁,平均年龄36.3岁;病程中位数为4.2个月;7例术前诊断为叶内型肺隔离症,1例诊为肺部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查,1例诊为后纵膈肿物伴肺部炎症。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7例行常规开胸手术,1例采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1例采用电视胸腔镜辅助手术。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叶内型肺隔离症。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4个月,术后均生存良好,均无复发及死亡。 结论 叶内型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畸形,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特征,容易漏诊及误诊;肺增强CT、三维重建及胸部血管造影有助于诊断;目前多采用VATS病变肺叶切除术,手术的关键是异常供血动脉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肾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经超声和CT平扫。发现肾脏肿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将获得的轴位扫描图像行3D后处理,包括MIP、MPVR、VR及MPR。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肾动脉和肾静脉CTA图像,能清晰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肿瘤血管和引流静脉。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作为常规肾脏肿瘤检查方法,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分类、诊断、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15例肺膈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全部肺隔离症患者中,11例术前确诊,术前误诊支气管扩张2例,肺囊肿肺脓肿各1例。均手术治疗,恢复顺利,无手术死亡,随访13例,均未生活良好,未见复发。结论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的肺部先天性畸形,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螺旋增强CT和CTA等非侵袭性血管成像技术已成为临床上重要检查手段,手术是治疗最佳方法,胸腔镜手术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肺隔离症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对我科近2年确诊的2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隔离症大多数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胸痛、咯血等。2病例均确诊,主要诊断手段为胸片、螺旋CT平扫+增强及DSA。1例成功行介入治疗,术后无复发。结论肺隔离症极易误诊,诊断方法主要为胸片、螺旋CT平扫+增强及三维重建、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DSA),螺旋CT增强扫描可显示异常供血动脉是诊断肺隔离症的首选检查方法。手术是本症最佳治疗方法,近年来介入治疗为微创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常见急性心血管病,因其通常突然发病和高致残率而严重危害生命健康,然而该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甚缓。近年来发展的非侵入性螺旋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磁共振灌注和通气成像、实时MRA等影像学新技术在猪肺栓塞动物模型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简要介绍影像学成像在猪肺栓塞模型研究中的应用,包括人血栓所致猪肺栓塞模型的纤维蛋白特异性对比剂分子磁共振成像;CTA、MRA和实时磁共振成像在猪肺栓塞模型的比较;组合应用磁共振灌注、血管造影和^3He通气成像评价猪肺栓塞模型肺功能的可行性和猪肺栓塞模型肺通气/灌注CT显像与平面显像的比较。上述方法将有益于肺栓塞基础与抗肺栓塞药物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5.
16层螺旋CT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23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和经后处理成像,与DSA和手术结果对照。结果本组23例患者CTA中发现动脉瘤26个(其中3例为2个动脉瘤),发病部位分布依次为前交通动脉15个、后交通动脉5个、大脑前动脉3个、大脑中动脉2个、基底动脉1个。CT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血管关系与DSA和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在应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很高,作为一种无创、安全、可靠、简捷的检查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硬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8例怀疑下肢动脉硬化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CTA),其中4例进行了DSA检查。结果 CTA清晰显示28例患者的双下肢动脉血管及主要分支,其中26例患者可见大小、数目各异及分布不规则的斑块形成。共观察476段血管,其中0级302段,Ⅰ级54段,Ⅱ级50段,Ⅲ级42段,Ⅳ级28段。结论 64排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硬化的位置、斑块的性质和准确评价血管狭窄程度,是下肢动脉硬化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于浩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5):68-69
目的:探讨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壁冠状动脉(MCA)的诊断能力。方法:68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行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确诊的31例MCA的CTA进行分析。结果:31例共40段壁冠状动脉,其发生率为45.6%,其中单一MCA26例,5例为多支受累。前降支占75%,左旋支占17.5%,右冠状动脉占7.5%。MCA肌桥长度6~40mm,平均22mm,厚度2~5mm,平均2.5mm。结论:40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性成像方法应用于MCA的诊断中,方法可行,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颈脑血管成像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50例128层螺旋CT颈脑血管成像检查,对其图像进行观察分析、统计研究,并与DSA检查结果相对照.结果:动脉瘤18例,血管畸形5例,动脉硬化96例,动脉变细42例,静脉异常9例,血管发育变异6例.其中有43例做了DSA检查,检查结果与颈脑血管CT成像结果相符和.结论:128层螺旋CT可以无创、快速、准确并清晰地检查出颈脑血管病变,可作为颈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