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以及IL-2、IL-4、IL-10、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并设对照组比较.结果 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IH患者CD 4、CD 4/CD 8和CD 4CD-28 T细胞均明显升高(P均<0.05),CD 4CD 25明显降低(P<0.05),IL-2和TNF-α显著升高(P均<0.05).认为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变化与AIH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白细胞介素(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干扰素(IFN)-γ和IL-4分泌水平的改变。方法免疫磁珠分离活动性SLE患者和正常对照组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表达IL-10、IL-4或IFN-γ的阳性细胞百分率,体外培养两组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中IL-10、TGF-β和IFN-γ的水平。结果在CD4 CD25-和CD4 CD25 T细胞中未发现分泌IL-4的细胞亚群;SLE患者CD4 CD25 T细胞中分泌IL-10的细胞亚群比例较正常人减少(P<0.05);CD4 CD25-和CD4 CD25 T细胞中均存在分泌IFN-γ的细胞亚群,且SLE患者自分泌IFN-γ的细胞亚群比例增高(P<0.05)。SLE患者CD4 CD25 T细胞分泌IL-10和TGF-β较正常人均减少(P<0.05),自分泌IFN-γ增多(P<0.05)。结论活动性SLE患者CD4 CD25 T细胞存在细胞因子分泌功能异常,表现为TGF-β和IL-10分泌降低,IFN-γ产生增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CTX)和环孢素A(Cs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0、γ干扰素诱生肽(IP)-10和IL-12分泌水平和T亚群细胞的影响。方法 16例不同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的SLE患者和12名正常对照的PBMCs分空白孔、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孔、PHA CsA孔、CsA孔、PHA CTX孔、CTX孔行体外细胞培养,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和PBMCs培养上清IFN-γ、IL-10、IL-12 P40 P70和IP-10分泌水平。同时,对10例重度活动的SLE患者和6名正常对照的PBMCs,采用上述给药方案体外培养后,利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 CD4 IFN-γ-IL-10 T细胞、CD4 IFN-γ IL-10-T细胞和CD4 IFN-γ IL-10 T细胞的百分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LE患者血清及PBMCs培养中IFN-γ、IL-10、IL-12和IP-10水平不同程度增高,同时PBMCs中表达CD4 IFN-γ-IL-10 T细胞、CD4 IFN-γ IL-10-T细胞和CD4 IFN-γ IL 10 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 0.05),CsA及CTX均能抑制SLE PBMCs培养中IL-10水平,并对PHA刺激下的IFN-γ、IP-10和IL-12 分泌增高有抑制作用,且CsA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同时CsA还能显著抑制活化状态下PBMCs中表达 CD4 IFN-γ-IL-10 T细胞和CD4 IFN-γ IL-10 T细胞比例增高(P<0.05)。结论 SLE患者体内存在Th1 和Th2共同参与的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失衡。CsA与CTX均能干扰SLE细胞因子网络失调的免疫病理过程,且CsA的调节作用更为显著。与CTX相比,应用CsA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光动力(ALA-PDT)治疗对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T细胞(NKT)比值及细胞因子IL-4和干扰素IFN-γ浓度的影响。方法 124例CA患者在第1次ALA-PDT治疗前及连续3次ALA-PDT治疗后分别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外周血NKT细胞比值及细胞因子IL-4和干扰素IFN-γ浓度的测定,比较各组数值之间的差异,并观察皮疹消退情况。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ALA-PDT治疗前CA患者组外周血NKT细胞比值及细胞因子IL-4和IFN-γ浓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且复发组明显低于初发组(P均0.001)。治疗后CA患者组3项指标随治疗次数增加逐渐升高(P均0.01);3次治疗后总CA组NKT细胞比值、IL-4浓度仍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01),但IFN-γ浓度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组3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但复发组3项指标仍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01),且复发组NKT细胞比值、IL-4浓度仍低于初发组(P均0.001),但IFN-γ浓度与初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次治疗后皮疹未完全消退组3项指标仍低于消退组(P均0.001),同时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01),但皮疹完全消退组3项指标不再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3次ALA-PDT治疗后疣体全部消退患者占比70.97%。结论 CA发病可能引起患者外周血NKT细胞比值减少和细胞因子IL-4及IFN-γ浓度降低;ALA-PDT能有效治疗CA,同时因皮疹减轻或消退可能会间接导致患者外周血NKT细胞比值、细胞因子IL-4和干扰素IFN-γ的浓度不同程度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细粒棘球蚴感染对小鼠脾脏NKT细胞(natural killer T cells)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经肝门静脉注射细粒棘球蚴建立C57BL/6小鼠感染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感染组分为低剂量组(50个原头蚴,LD)、中剂量组(500个原头蚴,MD)和高剂量组(2 000个原头蚴,HD)。于造模后12周采集小鼠肝脏和脾脏标本,采用HE及Masson染色检查肝脏病灶和纤维化程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NKT细胞表型、不同NKT亚群比例,以及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IL-10及IL-17A)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剂量细粒棘球蚴感染组小鼠肝脏均可见囊泡结构样病灶,病灶周围出现胶原沉积,对照组肝脏仅汇管区可见少量胶原沉积。中、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NKT细胞比例分别为(1.34±0.27)%和(1.33±0.21)%,与对照组(2.54±0.43)%和低剂量组(2.41±0.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51,P0.05)。中、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CD69~+CD4~+ NKT细胞比例分别为(15.6±2.00)%和(17.5±3.98)%,与对照组(11.1±2.82)%和低剂量组(11.1±1.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30,P0.05)。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CD69~+CD8~+ NKT细胞比例为(70.1±7.52)%,与对照组(85.3±2.68)%和低剂量组(83.1±3.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2,P0.05)。中、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CD69~+DN NKT细胞比例分别为(29.3±2.02)%和(27.2±5.20)%,与对照组(35.6±4.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77,P0.05)。中、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NKT1型细胞分泌IFN-γ比例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F=40.00,P0.01)。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NKT2型细胞分泌IL-4比例高于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F=10.54,P0.001)。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NKT17型细胞分泌IL-17A比例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F=13.00,P0.01)。低、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NKT10型细胞分泌IL-10比例高于对照组(F=45.59,P0.01)。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CD4~+NKT1型细胞分泌IFN-γ比例分别为(14.55±2.12)%和(10.43±0.85)%,与对照组(25.88±6.82)%和低剂量组(22.13±4.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73,P0.01)。低、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CD4~+NKT2型细胞分泌IL-4比例分别为(10.14±1.00)%、(10.64±0.73)%和(12.97±1.66)%,与对照组(7.07±0.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99,P0.01)。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CD4~+NKT17型细胞分泌IL-17A比例分别为(2.46±0.72)%和(2.26±0.57)%,与对照组(4.11±1.07)%和低剂量组(4.56±0.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4,P0.01)。低、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CD4~+NKT10型细胞分泌IL-10比例分别为(8.42±1.38)%、(12.65±4.19)%和(15.7±3.72)%,与对照组(4.66±0.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78,P0.01)。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CD8~+NKT型细胞分泌IFN-γ比例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08,P0.01)。低、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CD8~+NKT型细胞分泌IL-10与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41,P0.01或P0.001)。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DN NKT型细胞分泌IFN-γ比例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82,P0.01)。低、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DN NKT型细胞分泌IL-10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96,P0.05)。结论细粒棘球蚴感染中期,不同剂量感染诱导小鼠机体产生的细胞免疫反应由NKT1型和NKT17型模式转向NKT2型和NKT10型亚群优势,导致NKT细胞亚群之间的偏移失衡,造成细粒棘球蚴在宿主体内慢性寄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硫酸脑苷酯活化Ⅱ型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T 细胞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小鼠Ⅰ型 NKT 细胞数量及活性的影响。方法将24只 BALB/c 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和硫酸脑苷酯组,每组8只。流式细胞术检测肺Ⅱ型及Ⅰ型 NKT 细胞的数量及分泌细胞因子水平;酶联免疫斑点吸附法检测脾Ⅱ型及Ⅰ型 NKT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CCK8试剂盒检测脾Ⅰ型 NKT 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硫酸脑苷酯组小鼠肺Ⅱ型 NKT 细胞分泌 IL-4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明显高于哮喘组(P <0.01),但肺及脾Ⅰ型 NKT 细胞分泌 IL-4和 IFN-γ水平和脾Ⅰ型 NKT 细胞对α半乳糖神经酰胺的增殖反应明显低于哮喘组(P 值均<0.01)。结论硫酸脑苷酯活化Ⅱ型 NKT 细胞可以抑制哮喘小鼠Ⅰ型 NKT 细胞的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成血管T(Tang)细胞的水平及其免疫衰老状态和促炎能力与内皮功能障碍及全身炎症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纳入2019年9月-2020年3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血管病科因高血压住院、未经降压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通过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功能(FMD)评估血管内皮功能,根据FMD≤7%和>7%将入组的高血压患者分为合并和不合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两组.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ang细胞[CD3+ CD31+ 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CD4+/CD8+亚群中CD28null和CD28+细胞比例、细胞内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阳性率及衰老标志物CD57、CD27、趋化因子受体7(CCR7)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IL-6、IL-17、IFN-γ和TNF-α的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Tang细胞亚群、血清炎症因子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Tang细胞亚群与FMD和血清炎症因子的相关性,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Tang细胞亚群对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和诊断效能.结果 高血压伴内皮功能障碍患者CD4+ Tang细胞中CD28null亚群比例显著升高,与FMD呈负相关(r=-0.643,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28nullCD4+Tang细胞比例升高是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OR=3.428,95%CI 1.423~5.012,P<0.001),对内皮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0.885,P<0.001).免疫分型显示,CD28null CD4+Ta.的CD57表达升高,而CCR7、CD27及hTERT表达下降,呈现衰老特征,同时细胞内IL-6、IFN-γ和TNF-α阳性比例升高.CD28nullCD4+ Tang细胞数与高血压患者血清中IL-6、IL-17、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相关.结论 具有衰老和促炎表型的CD28nullCD4+ Tang细胞亚群与FMD和全身性炎症反应相关,有望成为评估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障碍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NK)细胞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NF)-γ的影响。方法 60例行肺癌根治术的NSCL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静脉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对照组(全凭静脉麻醉)。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麻醉前30 min(T0)、术毕(T1)、术后2 h(T2)、2 d(T3)和5 d(T4)外周血CD3~+、CD4~+、CD8~+、CD4~+/CD8~+和NK细胞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期血浆细胞因子IL-6、IL-8、IL-10、TNF-α和INF-γ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建模。结果两组CD3~+、CD4~+、CD4~+/CD8~+和NK细胞比例均在T1期显著下降、T2期降至最低(P0.05)。两组CD8~+均于T1期上升,其中对照组上升显著(P0.05)。观察组CD3~+、CD4~+和CD4~+/CD8~+在T4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INF-γ、TNF-α水平均在T1期下降,T2~T3期降至最低、T3~T4期逐渐恢复。观察组INF-γ水平在T2~T4期恢复较对照组快,而TNF-α在T2恢复较对照组慢(P0.05)。两组IL-6、IL-8和IL-10水平均在T1期显著升高,并于T3~T4期逐渐恢复正常。观察组IL-6和IL-8水平在T2期显著低于对照组,而IL-10在T1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CA模型表明,两组围术期T细胞亚群、NK细胞比例和5种细胞因子的代谢均发生了显著紊乱,但观察组恢复较对照组快。结论静脉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对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血浆细胞因子IL-6、IL-8、IL-10、TNF-α和INF-γ水平的综合影响优于全凭麻醉,更有利于机体免疫功能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1(Th1)和亚群2(Th2)频率的变化,探讨辅助性T淋巴细胞在ACS进程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细胞内细胞染色对32例ACS患者(ACS组)、3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SAP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Th1、Th2分型,ELISA法检测血浆Th1、Th2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结果 ACS组患者Th1细胞较SAP组及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3组间Th2细胞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ACS组患者Th1相关细胞因子IFN-γ和IL-2较SAP组和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ACS组患者Th2相关细胞因子IL-10较SAP组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IL-4低于检测水平;IFN-γ和IL-2水平与Th1的升高密切相关(P<0.05).结论 Th1和Th2的失衡与ACS的发生密切相关,其相关细胞因子IFN-γ和IL-2水平的升高,使系统炎性反应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肺结核患者与健康对照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γ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多功能性T细胞在结核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与特异性结核抗原共培养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8+、CD4+T细胞以及CD3-CD8+细胞中抗原特异性IFN-γ和TNF-α的表达情况.通过非参数检验比较患者与PPD阳性健康对照者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 根据细胞因子分泌的类型将每群细胞分成3个亚群,分别为两个单阳性细胞亚群(IFN-γ+ TNF-α-或IFN-γ-TNF-α+)和一个双阳性细胞亚群(IFN-γ+ TNF-α+)即多功能性细胞亚群.经统计学分析,肺结核患者三群细胞中抗原特异性多功能性细胞的比例均高于PPD阳性健康对照者(P=0.001,0.001和0.014),且对照组该亚群的比例大部分均在结核病患者均值以下.结论 多功能性T细胞很可能在结核的疾病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结核病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表达的四项细胞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表达穿孔素(PFN)、颗粒酶B(GzmB)、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与结核免疫的关系.方法 60只MK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结核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30只.以CD3PerCP、CD4FTTC、CD8APC单抗标记T细胞亚群,以藻红蛋白标记PFN、GzmB、IFN-γ、IL-2单抗标记细胞因子,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总的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双阳(DP)T细胞计数和各亚群占淋巴细胞百分率,观察各T细胞亚群内表达PFN、GzmB、IFN-γ、IL-2的阳性细胞计数和各自占淋巴细胞百分率.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CD4+CD8+、DP T细胞均能不同程度地表达PFN、GzmB、IFN-γ、IL-2.PFN、GzmB的表达以CD8+T细胞占优势.IFN-γ、IL-2的表达以CD4+T细胞占优势.(2)T细胞亚群细胞计数结果与T细胞亚群占总淋巴细胞百分率结果,所反映的T细胞免疫变化趋势可能相似,也可能不同甚至相反.(3)两组间表达PFN的T细胞差别不明显,但结核病组表达GzmB的各个T细胞亚群计数和CD3+%、CD8+%、DP%高于对照组(t值为-3.72~4.13.均P<0.05).(4)结核病组表达IFN-γ的CD3+、CD4+T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但结核病组表达IL-2的CD8+、DP T细胞计数和CD3+%、CD4+%、CD8+%、DP%均低于对照组(t值为2.62~3.46,均P<0.05).结论 、CD,4+、CD8+、DPT细胞均能不同程度地表达PFN、GzmB、IFN-γ、IL-2;联合评价T细胞各亚群计数和其占淋巴细胞百分率更能判断免疫学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与正常人比较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免疫细胞分泌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4(IL-4)的细胞频数情况,了解HCV感染对其影响。方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应用IL-10、IFN-γ、TNF-α及IL-4流式抗体进行细胞内因子染色,应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及FACSCalibur软件进行检测分析。结果HCV感染患者分泌IL-10、IFN-γ、IL-4的细胞频数在CD4+CD8-T细胞、CD4-CD8+T细胞、NK细胞和NKT细胞均发生明显下降;分泌TNF-α的细胞频数在CD4-CD8+T淋巴细胞及NK细胞出现下降;HCV感染患者NK细胞、NKT细胞分泌IL-10和IFN-γ的细胞频数较CD4+CD8-T淋巴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下降得更加明显。结论HCV感染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明显的损害,细胞因子分泌能力明显减低;固有免疫细胞功能受损可能是HCV感染慢性化的重要原因;细胞因子分泌的调节是抗HCV感染免疫治疗过程中需要调节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亚群Th1/Th2和Th17/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及其意义。方法30例卵巢癌患者为研究组,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RT-PCR检测两组外周血中Th1/Th2和Th17/Treg CD4~+T细胞亚群相关细胞因子、转录因子表达情况并对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外周血中Th1细胞亚群降低,其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2及T盒子21转录因子(T-bet)表达均显著降低(P0. 05);Th2,Th17,Treg细胞亚群比例均升高,其各自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IL-4、IL-5、IL-13,IL-17α、IL-17f、IL-21、IL-22,IL-10、IL-35、转化生长因子(TGF)-β及转录因子GATA3,维甲酸孤儿核受体家族(ROR)γt,叉头样转录因子(FOXP) 3表达均显著提高(均P0. 05)。结论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Th1细胞亚群受到了抑制,Th2、Th17、Treg细胞亚群都得到促进,提示这些CD4~+T细胞亚群可以作为判断卵巢癌疾病进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外周血T辅助细胞亚群水平变化及其与喘息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肺炎患儿307例,其中134例MPP患儿设为MPP组,173例非MPP患儿设为非MPP组,收集同期140例于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血清设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三组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IL-4等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MPP组患儿血清IFN-γ、IFN-γ/IL-4低于非MPP组,IL-4水平高于非MPP组,MPP组血清IFN-γ、IL-4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而IFN-γ/IL-4较健康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MPP组血清IFN-γ、IL-4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FN-γ/IL-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134例MPP患儿分为喘息组和非喘息组,喘息组患儿血清IL-4水平高于非喘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FN-γ、IFN-γ/IL-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Th2细胞因子IFN-γ及IL-4的释放,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占优势,Th1/Th2比例失衡,参与了MPP的发病过程.而IL-4的升高在MPP患儿喘息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蚴感染对小鼠脾自然杀伤T细胞(NKT)及其亚群的影响。方法 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低、中、高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低、中、高感染组每鼠分别经肝门静脉注射50、500、 2 0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感染后2周,无菌条件下取各组小鼠肝脏,制备肝组织切片,常规Masson染色后观察多房棘球蚴病灶和肝纤维化情况;取脾组织制备淋巴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NKT细胞不同亚群及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感染2周后,对照组小鼠肝无明显变化;低、中感染组小鼠肝组织仅可见少量肉芽肿,炎性反应较弱,向纤维化修复转变;高感染组肝病灶形成较小的生发层结构,周围炎性细胞分布密集,可见纤维结缔增生。中、高感染组脾NKT细胞绝对数分别为(6.32±0.53)×105、(7.37±1.72)×105,高于对照组的(5.02±1.08)×105和低感染组的(4.90±1.27)×105(P 0.01)。中、高感染组分泌γ干扰素(IFN-γ)的脾NKT1型细胞比例分别为(13.93±1.61)%、(10.9±3.04)%,低于对照组的(17.3±3.18)%和低感染组的(19.42±2.82)%(P 0.01);低、中、高感染组分泌IL-4的脾NKT2型细胞比例分别为(5.62±0.58)%、(5.86±1.43)%和(5.92±0.94)%,高于对照组的(4.37±0.83)%(P 0.05);低、中感染组分泌IL-17A的脾NKT17型细胞比例分别为(7.02±1.19)%和(6.62±0.41)%,高于对照组的(4.68±0.73)%和高感染组的(3.73±1.04)%(P 0.01)。中、高感染组脾CD4+NKT细胞绝对数分别为(1.75±0.36)×105、(1.82±0.24)×105,高于对照组的(1.24±0.26)×105(P 0.05);高感染组脾DN NKT细胞绝对数为(2.15±0.78)×105,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27±0.36)×105、低感染组的(1.20±0.49)×105和中感染组的(1.43±0.19)×105(P 0.01)。低、中、高感染组分泌IFN-γ的脾CD4+NKT1型细胞比例分别为(19.42±2.82)%、(14.40±1.81)%、(12.5±2.96)%,低于对照组的(21.16±2.83)%(P 0.01);低、中、高感染组分泌IL-17A的脾CD4+NKT17型细胞比例分别为(18.73±1.99)%、(16.06±1.42)%和(14.41±3.55)%,高于对照组的(10.27±1.79)%(P 0.01)。低、中、高感染组分泌IFN-γ的CD8+NKT细胞比例分别为(10.04±0.92)%、(13.43±0.92)%和(9.24±1.37)%,低于对照组的(15.83±1.59)%(P 0.01);中、高感染组分泌IL-10的脾CD8+NKT细胞比例分别为(4.07±0.48)%、(3.92±0.75)%,高于对照组的(2.85±0.64)%(P 0.05)。中、高感染组分泌IFN-γ的脾DN NKT细胞比例分别为(17.48±2.50)%和(14.06±3.95)%,低于对照组的(25.18±5.78)%(P 0.01)。结论小鼠感染多房棘球蚴后,脾NKT细胞及其亚群发生明显变化,其中低、中感染组小鼠以CD4+NKT17型免疫应答优势对虫体起杀伤和清除作用,高感染组小鼠以CD4+NKT17型、 NKT2型和NKT10型细胞亚群的混合优势,且NKT细胞呈抑制性表型,使NKT1型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利于棘球蚴寄生。  相似文献   

16.
汪群英  徐芸  李建生 《山东医药》2008,48(14):55-56
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以及IL-2、IL-4、IL-10、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并设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MH患者CD4^+、CD4^+/CD4^+和CD4^+CD28^- T细胞均明显升高(P均〈0.05),CD4^+ CD25^+明显降低(P〈0.05),IL-2和TNF-α显著升高(P均〈0.05)。认为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变化与MH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猪带绦虫不同虫期抗原刺激囊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在囊虫病免疫调控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囊虫病患者新鲜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以猪带绦虫六钩蚴抗原或囊尾蚴抗原刺激囊虫病患者PBMC,分别在刺激的第0d、5d、10d和15d时检测Th1/Th2细胞因子(IFN-γ及IL-4),对分泌IFN-γ或IL-4的不同细胞群体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囊虫病患者新鲜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与CD4+细胞较正常人升高,CD4+/CD8+较正常人升高,分泌IFN-γ及IL-4的CD3+细胞百分率较正常人升高;猪囊尾蚴抗原刺激囊虫病患者PB-MC第0d、5d、10d和15d时,分泌IFN-γ的CD3+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5.42%±5.53%,30.46%±4.94%,36.52%±4.73%,38.69%±5.58%;分泌IL-4的CD3+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52%±0.52%,3.00%±0.57%,3.81%±0.70%,5.03%±0.73%。六钩蚴抗原刺激囊虫病患者PBMC分泌IFN-γ及IL-4的CD3+细胞百分率亦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囊虫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PBMC中存在T淋巴细胞的极化水平异常,CD3+与CD4+细胞百分率均显著升高,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免疫功能紊乱;随着囊尾蚴抗原刺激外周血PBMC时间延长,分泌IFN-γ和IL-4的CD3+细胞百分率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人胃癌组织中γδT细胞及其亚群多种效应分子、细胞因子的水平,了解γδT细胞及其亚群的功能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的新鲜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距离癌灶边缘5 cm)标本,采用Ⅱ型胶原酶等酶消化法分离成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颗粒酶B、穿孔素、CD107a和IL-17A、IFN-γ的水平。结果 (1)胃癌组织中CD27+γδ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CD27-γδT细胞的比例及正常胃组织中CD27+γδT细胞比例(P0.05);(2)胃癌组织中γδT细胞IL-17A的分泌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5),而颗粒酶B、穿孔素、CD107a等抗肿瘤效应分子的表达与正常胃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D27+γδT细胞IL-17A的分泌水平显著高于CD27-γδT细胞(P0.01),且其在胃癌组织中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5),在Ⅲ/Ⅳ期胃癌组织明显高于Ⅰ/Ⅱ期胃癌组织(P0.05)。结论 (1)胃癌组织中的γδT细胞分泌IL-17A明显增高;(2)CD27+γδT细胞亚群是胃癌组织中γδT细胞的优势亚群,并可能通过分泌细胞因子IL-17A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细粒棘球蚴感染对小鼠脾脏NKT细胞(natural killer T cells)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经肝门静脉注射细粒棘球蚴建立C57BL/6小鼠感染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感染组分为低剂量组(50个原头蚴,LD)、中剂量组(500个原头蚴,MD)和高剂量组(2 000个原头蚴,HD)。于造模后12周采集小鼠肝脏和脾脏标本,采用HE及Masson染色检查肝脏病灶和纤维化程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NKT细胞表型、不同NKT亚群比例,以及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IL-10及IL-17A)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剂量细粒棘球蚴感染组小鼠肝脏均可见囊泡结构样病灶,病灶周围出现胶原沉积,对照组肝脏仅汇管区可见少量胶原沉积。中、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NKT细胞比例分别为(1.34±0.27)%和(1.33±0.21)%,与对照组(2.54±0.43)%和低剂量组(2.41±0.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51,P<0.05)。中、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CD69^(+)CD4^(+) NKT细胞比例分别为(15.6±2.00)%和(17.5±3.98)%,与对照组(11.1±2.82)%和低剂量组(11.1±1.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30,P<0.05)。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CD69^(+)CD8^(+) NKT细胞比例为(70.1±7.52)%,与对照组(85.3±2.68)%和低剂量组(83.1±3.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2,P<0.05)。中、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CD69^(+)DN NKT细胞比例分别为(29.3±2.02)%和(27.2±5.20)%,与对照组(35.6±4.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77,P<0.05)。中、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NKT1型细胞分泌IFN-γ比例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F=40.00,P<0.01)。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NKT2型细胞分泌IL-4比例高于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F=10.54,P<0.001)。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NKT17型细胞分泌IL-17A比例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F=13.00,P<0.01)。低、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NKT10型细胞分泌IL-10比例高于对照组(F=45.59,P<0.01)。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CD4^(+)NKT1型细胞分泌IFN-γ比例分别为(14.55±2.12)%和(10.43±0.85)%,与对照组(25.88±6.82)%和低剂量组(22.13±4.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73,P<0.01)。低、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CD4^(+)NKT2型细胞分泌IL-4比例分别为(10.14±1.00)%、(10.64±0.73)%和(12.97±1.66)%,与对照组(7.07±0.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99,P<0.01)。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CD4^(+)NKT17型细胞分泌IL-17A比例分别为(2.46±0.72)%和(2.26±0.57)%,与对照组(4.11±1.07)%和低剂量组(4.56±0.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4,P<0.01)。低、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CD4^(+)NKT10型细胞分泌IL-10比例分别为(8.42±1.38)%、(12.65±4.19)%和(15.7±3.72)%,与对照组(4.66±0.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78,P<0.01)。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CD8^(+)NKT型细胞分泌IFN-γ比例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08,P<0.01)。低、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CD8^(+)NKT型细胞分泌IL-10与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41,P<0.01或P<0.001)。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DN NKT型细胞分泌IFN-γ比例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82,P<0.01)。低、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DN NKT型细胞分泌IL-10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96,P<0.05)。结论细粒棘球蚴感染中期,不同剂量感染诱导小鼠机体产生的细胞免疫反应由NKT1型和NKT17型模式转向NKT2型和NKT10型亚群优势,导致NKT细胞亚群之间的偏移失衡,造成细粒棘球蚴在宿主体内慢性寄生。  相似文献   

20.
摘 要: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变化。方法 用从褐云玛瑙螺体内检获的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感染BALB/c小鼠, 感染后第19d及第25d分批处死小鼠, 分离脾细胞,使用细胞内细胞因子荧光染色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亚群的含量,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感染小鼠脾脏CD4+、CD4+IL-4+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上升,而CD4+ IL-17 +、CD4+IFN-γ+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下降;脾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IL-4水平明显升高,而IL-17水平明显下降。同时,感染程度和感染时间等因素也可造成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变化。结论 小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表现以脾脏CD4+T淋巴细胞大量增殖和Th2型淋巴细胞极化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